2011年_华约自主招生_语文真题附答案.doc_第1页
2011年_华约自主招生_语文真题附答案.doc_第2页
2011年_华约自主招生_语文真题附答案.doc_第3页
2011年_华约自主招生_语文真题附答案.doc_第4页
2011年_华约自主招生_语文真题附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约自主招生2011语文试题(考试时间:2011年2月19日上午9:0011:00)一 现代文阅读(甲)哥本哈根精神杨福家 什么是哥本哈根精神?正像玻尔的互补原理一样,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玻尔的挚友、著名的物理学家罗森菲耳德对哥本哈根精神的定义是: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英国科学记者克劳瑟认为:“哥本哈根精神是玻尔思想的一种表达,它既具有不可超越的想像力,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完整的智慧鉴赏能力,它能无比迅速地领悟任何新思想的关键和价值。”澳大利亚物理杂志的编辑罗伯逊的看法是:“哥本哈根精神或许可以很好地被表征为玻尔给人的一种鼓舞和指导,它与聚集在周围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才华相结合,体现了领袖与群众的互补关系。”“玻尔依靠他的洞察力和鼓舞力量,把他周围的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传记作家穆尔则认为,哥本哈根精神是“高度的智力活动、大胆的涉险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与快活的乐天主义的混合物”。哥本哈根精神的核心,是在玻尔创导下形成的“平等、自由地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气氛”。抽象的定义与具体的例子总是互为补充的。1922年6月,玻尔应邀赴德国格廷根讲学。当时年仅20岁的大学生海森堡,也随其导师索末菲从慕尼黑专程赶来聆听玻尔的演说。在玻尔的每次演讲未了,照例总有一段时间供大家讨论、提问。有一次,那位在大学里只读了4个学期的海森堡,对玻尔的一些看法提出了强烈的异议。玻尔一下就能感觉到,这些异议是经过仔细研究后提出来的。于是,这位在当时已享盛名的教授,在当天下午就邀请海森堡到附近山区散步,以便能对问题作深入讨论。在讨论中,玻尔既肯定海森堡的很多想法,又十分坦率地谈了自己的认识过程,还承认“我今天上午说得不够小心”,既讨论科学,又谈家常,使人感到十分亲切。最后,玻尔邀请海森堡到哥本哈根工作一段时间。海森堡后来回忆说:“这是我记得起的、对近代原子理论的物理内容和哲学问题所进行的第一次最为透彻的讨论,它显然对我今后的科学生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真正的科学生涯是从这次散步开始的。”玻尔则认为,他到格廷根讲学的最大收获是第一次遇到了两位有才华的青年人海森堡和泡利。泡利的可贵之处就是敢于提出非常尖锐的批评,他后来成了近代物理学中最著名的评论家。他不管你有没有名望,都毫不客气地进行批评,有时甚至挖苦、讽刺,态度粗暴。海森堡曾说:“不知多少次,他(泡利)骂我你这个笨蛋或者类似的话,这对我很有帮助。可是,我们总是好朋友,我们相互批评,从不见怪。”这个泡利,就是海森堡终身的朋友和科学上的批评者。在玻尔的邀请下,泡利在玻尔访问格廷根后就来到哥本哈根。玻尔让他评论研究所的各项工作,并高度评价泡利的作用,不管大事小事,总要去找泡利聊一聊。虽然研究所里很多人都怕泡利,但是,逐渐地,大家都开始珍视泡利的批评。甚至在泡利离开哥本哈根之后,他的每次来信都被看做是一件大事,在所内广为传阅。无疑地,玻尔、海森堡、泡利之间的合作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他们,形成了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哥本哈根精神是怎样产生的呢?1913年玻尔发表划时代的原子和分子结构之后,邀请书纷纷来到了玻尔的手中:1916年,美国加州大学邀请玻尔去工作,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校长聘请玻尔去任职;1918年,卢瑟福写出“私人信件,本人亲启”的邀请信,以“把曼彻斯特办成现代物理研究中心”、“年薪200英镑”为前提,再次请玻尔去英国任职。导师和挚友卢瑟福的邀请,对于玻尔当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玻尔回信道:“我非常喜欢再次到曼彻斯特去。我知道,这对我的科学研究会有极大的帮助。但是我觉得不能接受您提到的这一职务,因为哥本哈根大学已经尽全力来支持我的工作,虽则它在财力上、在人员能力上和在实验室的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玻尔一心一意致力于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一个物理研究所。1921年3月3日,在近代物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玻尔研究所终于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35岁的所长玻尔说道:“极端重要的是,不仅仅要依靠少数科学家的才能,而且要不断吸收相当数量的年轻人,让他们熟悉科学研究的结果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青年人自己的贡献,新的血液和新的思想就不断涌入科研工作。”正如澳大利亚学者罗伯逊所指出的:“丹麦和外国物理学家所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朝气,在玻尔及其周围有经验的一批合作者的指导下,不久就转化为丰硕的成果。”在人口不到500万的一个小国里,出现了与英、德齐名的国际物理中心,并一直被许多物理学家誉为“物理学界的朝拜圣地”。这个圣地的中心人物,当然是玻尔。他事业心极强,日以继夜地工作,但又幽默好客,不摆架子。他爱才如命,到处物色有希望的青年人来所工作。他积极提倡国际合作,以致被人誉为“科学国际化之父”。在他的研究所里,既有22岁当讲师、27岁当教授的海森堡和作为“上帝的鞭子”的泡利,又有开玩笑不讲分寸的朗道,以及“几乎把画漫画、做打油诗作为主要职业,而把物理倒变成副业”的伽莫夫。哥本哈根的气氛使人感到繁忙、激动、活泼、欢快、无拘无束、和蔼可亲。哥本哈根精神随着量子力学的诞生而诞生,并成了物理学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选自黎先耀主编科学随笔经典,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有删改)1.文中“科学国际化之父”和“上帝的鞭子”分别是指( )2分A 卢瑟福泡利B. 玻尔泡利C 玻尔海森堡D. 卢瑟福海森堡2.从原文看,下列对哥本哈根精神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哥本哈根精神,按照玻尔的挚友,著名的物理学家罗森菲耳德下的定义,是指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 B哥本哈根精神是玻尔给聚集在他周围的青年物理学家的一种鼓舞和指导,体现了领袖与群众的互补关系。C哥本哈根精神是高度的智力活动,大胆的涉险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与快活的乐天主义的完美结合。D哥本哈根精神是在玻尔领导下形成的一种平等,自由地讨论和相互紧密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气氛。3.下列关于玻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A在玻尔看来,1922年6月他应邀赴德国哥廷根讲学的最大收获,就是遇到了两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人海森堡和泡利。 B面对导师卢瑟福的盛情邀请,玻尔不为所动,仍愿意留在丹麦,发展祖国的物理学事业,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C玻尔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吸收相当数量的年轻人,让他们熟习科学研究的结果与方法,而不是依靠少数科学家的才能。 D玻尔具有极强的事业心,日以继夜地工作,但又幽默好客,不摆架子,爱才如命,因而吸引了不少有希望的青年人。4.下列关于海森堡和泡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A在玻尔一次演讲的末了,海森堡对玻尔的一些看法提出强烈的异议,显然是他经过仔细研究后提出来的。 B海森堡对玻尔邀请他到附近山区散步印象非常深刻,认为他真正的科学生涯就是从那次散步开始的。 C在玻尔的邀请下,泡利来到哥本哈根的玻尔研究所,他对所里的各项工作发表意见,受到玻尔的高度评价。D由于泡利毫不客气的批评,所以玻尔研究所的很多人都怕他,只是在他离开哥本哈根之后,大家才开始珍视泡利的批评。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A泡利之所以后来成为近代物理学中最著名的评论家,正是由于他敢于对别人提出非常尖锐的批评,有时甚至是挖苦、讽刺。B作为终身的好朋友,海森堡和泡利这对科学家总是互相批评,甚至多次骂对方“你这个笨蛋”一类的话,但也从不见怪。 C. 玻尔的努力和不少青年物理学家的加盟,使玻尔研究所成为国际知名的物理研究中心,被誉为“物理学界的朝拜圣地”。 D玻尔研究所虽然繁忙、紧张,但能使人感到激动、活泼、欢快、无拘无束,这种学术气氛,已成为科学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玻尔1913年发表了原子和分子结构以后,美国、英国一些高校纷纷邀请他前往工作,可见其轰动效应非常巨大。B抽象的定义与具体的例子总是互为补充的,所以在说明一个事物时,下一个准确定义和举一个确切的例子都很重要。C. 卢瑟福给玻尔写信,再次邀请玻尔去任职,并许以200英镑的年薪,可见英国具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风气。D朗道跟人开玩笑不讲分寸,伽莫夫几乎把画漫画、做打油诗作为主要职业,说明这里的科学家并不是那种严肃认真、一本正经的。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玻尔在与海森堡讨论时,十分坦率地谈到自己的认识不够严密,并承认上午说得不够小心,这使海森堡感到十分亲切。B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已经倾其全力支持玻尔的工作,但在财力、人员能力以及实验室管理上仍未能尽如人意,远远达不到英国的水平。C. 经过玻尔及其合作者的共同努力,玻尔研究所于1921年3月3日宣告成立,终于实现了玻尔在丹麦建立一个物理研究所的理想。D在玻尔的指导下,他周围那些有经验的合作者很快就把他们所带来的新思想和朝气不断涌入科研工作,并转化为丰硕的成果。E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是玻尔、海森堡和泡利,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合作,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二 现代文阅读(乙)五 九老舍张丙,瘦得象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象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他的议论,不是有统系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打架来着。”他说。“谁?你?”我问。“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的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作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作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他呢?”“他?反正我是计画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是得意扬扬而去;打人是件舒服事,从人们的兽性方面看。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我打他,他必定打我;我必定失败。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象那小子那样傻,会找巡警去。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什么别的惩罚),叫他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请注意,这里他很巧妙的,去了一个“敢”字!)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呕!”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他好象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8.下列对小说有关人物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A主人公张丙虽然身材瘦弱,但他深受七侠五义之类武侠小说的影响,因此,在关键时刻,他也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B虽然张丙有着很充分的理由,但他打了别人一个嘴巴子之后还是有些难受,毕竟是一个知识分子,他觉得这种做法不妥当。C. 张丙最值得人们称道的,不是他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而是他敢于行动的果决,在那个时代,仅仅发牢骚是不够的。D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虽然与张丙十分熟悉,但“我”只是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本身并没有表现出自身的思想倾向与个人情感。E小说中打小孩子的人,是一个十足的洋奴形象,虽然是从张丙口中说出来的,但也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之一,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4分A小说重点批判与反思的是仗势欺人的国民劣根性和洋奴心理,这与鲁迅等人所表现的启蒙主义精神是一致的。在当今时代,启蒙精神也仍然是需要的。B老舍的小说有着非常突出的幽默风格,五九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老舍的这一创作特色,幽默风趣,令人捧腹。C. 老舍的小说大多取材于下层市民的生活,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篇小说也同样体现了他的这一创作特色。D小说一开始,作者就描绘了主人公张丙身体瘦弱、好喝茶、爱发议论的形象,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丰富人物的内在精神。E小说最后,当张丙得知今天是五九之后,没说“中国人没希望”,也没有喝那末一碗茶就走了,既是点题,又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1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说说张丙表现出了哪些异于平常的言行,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11.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请作简要分析。(3分)12.在你看来,小说中的张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是怎样评价的?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5分)三 古诗文阅读(一)古诗阅读 清 平 乐辛弃疾校检山园书所见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注】校检山园:校检,这里指游览; 山园,是作者淳熙八年(1181)罢官后在带湖新建的一座宅第。因在山旁,故自称山园。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一年。 社肉:祭神用的肉。 床:指“糟床”,是一种酿酒器具。13.下面有关这首词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下片作者写住处山园有高大的松竹,村民有酒有肉,邻里关系和睦。 B下片的“偷”字讲一个穷困、胆怯的儿童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C这首词的语言流畅自然,朴素清新,不用奇字丽句,没有任何雕饰。D“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上片押的是仄声韵,下片押的是平声韵。14.这首诗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两个字?请指出,并说说你的理解。(3分)(二)文言语阅读 (9分)15.用“/”符号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史 臣 曰: 琴 瑟 不 调 必 解 而 更 张 也 魏 晋 为 吏 稍 与 汉 乖 苛 猛 之 风 虽 衰 而 仁 爱 之 情 亦 减 局 以 峻 法 限 以 常 条 以 必 世 之 仁 未 及 宣 理 而 期 月 之 望 已 求 治 术 先 公 后 私 在 己 未 易 割 民 奉 国 于 物 非 难 期 之 救 过 所 利 苟 免 且 目 见 可 欲 嗜 好 方 流 贪 以 败 官 取 与 违 义 吏 之 不 臧 罔 非 由 此 擿 奸 辩 伪 诚 俟 异 识 垂 名 著 绩 唯 有 廉 平 今 世 之 治 民 未 有 出 于 此 也 。(南齐书.良政)16.将下列文段中画横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2)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者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四 写作(5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50分)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有人说,忧患意识包含危机意识,预见意识,防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中华民族有忧患意识传统,不过有时浓有时淡,有人有有人没有,有人认为领导要有群众可以没有,有人认为精英要有普通百姓不必人人都有。你对忧患意识是怎样认识的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想和认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编造虚假事实论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1年“华约”自主招生选拔考试答案一、1C(文中积极提倡国际合作,以至被人誉为“科学国际之父”,可先排除A、D两项;根据文中“二”部分可知,“上帝的鞭子”主要是突出泡利“敢于提出非常尖锐的批评”的特点,而没有说他是个天才,再可排除B项。)2.D(文章的“一”部分列举了多种对“哥本哈根精神”的理解,但从“二”部分里所举得体现“哥本哈根精神”的事例来看,对“哥本哈根精神”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D项。A项“像玻尔那样具有互补性的”与原文“正像玻尔的互补原理一样”意思不同,偷梁换柱了。B项“由玻尔创立的”错,“哥本哈根精神”不是由哪一个人创立的,而是“在玻尔创导下”的科研团体成员在合作中共同形成的。并且“哥本哈根精神”不是“能无比迅速的能力”。C项与原文“高度的智力活动、大胆涉险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与快活的乐天主义的混合物”比较起来,遗漏和修改了一些概念。)3.A(互补原理不等同于“互补关系”,更不等同于“互补取长补短”。)4.A(A“难免有点轻率”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说“这些异议是经过仔细研究后提出来的”。)5.D(“原子反应堆的诞生,费米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于文无据。)6.B(“只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就能得到权威的重视,获得机遇”的推断不准确,前面的条件,不能推出后面的结果。)7.AD(“无法进行确切定义的”分析是错误的,它与原文“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意思上有区别。D项中的“形成对比”的分析是错误的,不是为了对比,也没有形成对比。)二、1“他笑了笑”,这是为教训了欺负小孩的壮小伙子而得意的笑;而“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大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是主持正义、打抱不平的英雄行为;而平时却“最厌恶武侠小说”。“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是关心时事的表现,从中可看出,他平时是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么一碗茶,便走了”,他从街上的标语中看到了希望;而他平时是“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将张丙这天的言行与平时的言行进行对比,既揭示其性格中关系国家命运、主持正义、敢怒敢干的本质的一面,又反映出他开始从沉沦中觉醒的精神变化。2.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对比反衬。作品开头对张丙进行了外貌描写,描写他“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这外貌描写为下文描写他的敢主持正义和觉醒埋下了伏笔。全作品主要部分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张丙是故事的叙述者,他直接在故事中露面,又是故事主人公,作者通过这种与人物面对面交流强化了讽刺的艺术效果:一个懦弱德文中国人不断地重复着国家要灭亡了,但他却没有勇气起来斗争;但是最终却又开始觉醒了。同时全文都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如他身体瘦弱,与他打抱不平形成对比,反衬了其勇敢的性格本质;他的批评三、答案14. 【注释】:检校:检查,查核。东家:此指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社肉:古代风俗,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床头:指酿酒的糟架。自孝宗淳熙九年(1182)初春,十年时间,作者一直在江西上饶灵山山麓的带湖新居过着退隐的生活。在闲居期间,词人不仅没有因被南宋朝廷弃置不用而苦恼,反而表现出摆脱官场纷扰的愉悦。为此,他创作了大量赞美带湖风光、歌唱村居生活的词篇。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题目中的“山园”,就是辛弃疾在带湖的居第。本词通篇无一奇字,不用典,不雕琢,清水芙蓉,如话家常,却将主人公的性情特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上阕写闲居带湖,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心情愉悦,精神上无比的满足:“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下阕描写了“偷”和“看”两个特写镜头,表现出长者的包容宽厚与闲适的心情:“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15.断句方法:(1)利用标志性词语,如:曰、也、且、而。(2)利用相仿的句式断句四字句,如:先公后私,在己未易;割民奉国,于物非难;期之救过,所利苟免。(3)利用语意的总分、对比、因果等关系,如:嗜好方流,贪以败官,取与违义。史臣曰:“琴瑟不调,必解而更张也。魏晋为吏,稍与汉乖,苛猛之风虽衰,而仁爱之情亦减。局以峻法,限以常条,以必世之仁未及宣理,而期月之望已求治术。先公后私,在己未易;割民奉国,于物非难;期之救过,所利苟免。且目见可欲,嗜好方流,贪以败官,取与违义,吏之不臧,罔非由此。擿奸辩伪,诚俟异识,垂名著绩,唯有廉平。今世之治民,未有出于此也。 16.重点:(1)邦:诸侯封国。(2)道:道义。(3)句式:“耻也。”判断句。(4)夫:句首发语词。(5)恃:依靠。(6)人之为己:“之”主谓之间。(7)明:前者“表明”,后者“懂得”。(8)句式:“自恃”宾语前置。(1)、在符合大道的诸侯国里,(人)贫穷而且卑贱,是可耻的事情;在不符合大道的诸侯国里,(人)富裕而且高贵,也是可耻的事情。(2)、这表明公仪休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四、范文作文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今天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人们全新体验着现代化带给我们的感受。其实,世界远没有真正的太平,天灾人祸不时威胁着我们的世界。雪灾、地震、战争、金融危机此起彼伏考验着人们的原本不应脆弱的神经。怎样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呢?想想看,人们确实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在竞争中谋取生存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可以理解为“生于不满足,死于满足现状”,也可以理解为常怀忧患意识,在竞争中才有生存之道;安于现状,或看不到、或不去看潜在的危机,不测的危险或许会找上门来。唐太宗告诫太子,“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种忧患意识,不仅在于教育孩子,也是他经常提醒自己用忧患意识来治理国家,所以他才能从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伟业。同样在唐代,唐玄宗,精明了几十年,厌倦了忧患意识,在奢侈糜烂的生活中,在温柔乡里,最终迷失了自己,看不到,或根本就不去听、不去看近在家门的危险,真正“死于安乐”,为安禄山之乱所困,动摇了大唐盛世的根基。 在当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实意义在于,人们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廉洁从政、安全生产等意识,绷紧危机就在我们身边这根弦。在生产中,麻痹大意,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