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doc_第3页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断句优课教学设计长安实验中学汪静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课外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规律和断句技巧。2、 培养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材料的大意,能正确给文言文语句断句。3、 通过有梯度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积累一些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技巧。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阅读的经验,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断句,但是还没有弄清文言文断句的规律,缺乏断句的技巧。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从一个趣味断句的小故事引入到主题,接着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断句及其意义。从学过的课文和浅显的文言文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例子中总结出文言断句的几个规律。然后再依据规律进行断句练习。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断句技巧。教学环节与活动 一、趣味断句(导入)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这个句子相信有很多学生知道,谁能说说和这个句子相关的故事? 相传有个书生,入山遇雨,又值黄昏,便投宿一人家。但主人却有意拒绝,并写了一行字给书生:“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思是说,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书生看了后,却赶忙拜谢,并大声朗读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主人见此无可奈何,只好留宿了。小结:这虽是一个小故事,但我们可以看出断句的作用真的很大,由于断句不同,这意义也就迥然不同,相差甚远了。所以,我们真的不能小看断句。那么,什么是断句呢? 二、关于文言文断句。 1、什么是断句?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我国古典书籍上本无标点符号,古人诵读时根据文义停顿,在一句话末了用“。”断开,叫“句”,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2、断句的基本方法。 (1)先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3) 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三、分析例句,总结规律 (一)例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河中石兽) 例2、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凿壁偷光) 【注释】圮p:塌坏,倒塌 1、小组内自读,例1、例2文段中各有哪些人、物?请找出来. 明确:上面的语段1我们只要找出沧州南、寺、山门、石兽、僧,语段2我们只要找出 匡衡、邻舍等就很容易把这段话读通了。 2、根据例1、例2的人、物找出句子停顿的地方并划线,然后总结规律。 明确:例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例2、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明确规律一: 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 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名词:人名、地名、官名、族名、物名、时间等 常见代词:吾、余、予 / 尔、汝(女)、公、卿、君 / 彼、此 / 其、之(2) 例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例4、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劝学)1、小组内互读,例3、例4文段中有哪些标志性的词语?请找出来。 明确:这些句末的虚词“也”、“乎”、“矣”都起着收束全句的作用。常放在句尾的语气词还有:“者”、“哉”、“焉”、“与(欤)”、“耶”、“耳”等。 “虽”“且”“安”等词可以放在句中,作为分句的发语词。 2、根据例3、例4中标志性的词语,找出句子停顿的地方划上线,并总结规律。 明确: 例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例4、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规律二:看虚词,定句读。虚词:(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句首发语词夫 惟 盖 敬 岂 至若 若夫 初 今 句尾也 矣 耳 乎 哉 焉 耶 欤夫 句中关系词虽 虽然 以 于 为 而 则 乃 故 但 遂(三)例5、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不辱使命) 例6、时久旱祈祷不应,朝廷为忧,祯忽谓铉 曰足下今日早归恐为雨阻铉曰万里无云赤日如此安得有雨祯笑曰若是则天不诚天何尝不诚继而东南有云气须臾蔽天平地雨注二尺众皆惊叹 (武祯卜测天雨) 【注释】 祯忽谓铉:祯,即武祯,精于占卜算命之术。铉,王铉,武祯的朋友。1、分角色朗读,找出例5、例6人物对话的标志性词语。 明确:文段中的一些特殊对话标志语“曰”、“对曰”“谓”都是对话标志的词语;此外还有“云”、“言”、“白”、“语”、“道”、“谓”、“对”等,也是帮我们快速断句的好帮手。2、根据例5、例6中标志性词语,找出句子停顿的地方,并总结规律。 明确:例5、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例6、时久旱祈祷不应,朝廷为忧,祯忽谓铉 曰:“足下今日早归,恐为雨阻.”铉曰:“万里无云,赤日如此,安得有雨。”祯笑曰:“若是则天不诚,天何尝不诚。”继而东南有云气,须臾蔽天,平地雨注二尺,众皆惊叹 。 规律三: 依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四) 例7、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例8、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1、 读一读,例7、例8文段的句式有何特点?请找出来 明确:例7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十分整齐, 例8运用的顶真的修辞手法,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2、根据例7、例8句式特点,找出句子停顿的地方,并总结规律。 明确: 例7、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例8、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规律四:据修辞,定句读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 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小结:文言断句的规律: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2.看虚词,定句读。3.依对话、定句读。4.据修辞,定句读。4、 依规律,巧断句 请根据这节课所学,给下列句子断句,并说说你用了什么规律来断句。 练习1、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一夕有盗墙而入犬吠僧觉盗劈僧首立仆遂越货而亡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 (智犬破案)我运用的规律是: 练习2、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言默戒【注释】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我运用的规律是: 练习3、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注释】 上:汉高祖 信:韩信 能不:这里指高下我运用的规律是: 练习4、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 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 此可以改容我运用的规律是: 教师小结:除了以上规律,还可以依据借助句子成分及固定结构断句。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运用。 古文断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就应该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断句技巧。附:板书设计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文言文断句规律 2.看虚词,定句读。 3.依对话、定句读。 4.据修辞,定句读。评测练习 请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