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给布特勒的信教案[整理11套].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9/c389ff22-6949-4278-b24c-9dacac0d4feb/c389ff22-6949-4278-b24c-9dacac0d4feb1.gif)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给布特勒的信教案[整理11套].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9/c389ff22-6949-4278-b24c-9dacac0d4feb/c389ff22-6949-4278-b24c-9dacac0d4feb2.gif)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给布特勒的信教案[整理11套].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9/c389ff22-6949-4278-b24c-9dacac0d4feb/c389ff22-6949-4278-b24c-9dacac0d4feb3.gif)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给布特勒的信教案[整理11套].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9/c389ff22-6949-4278-b24c-9dacac0d4feb/c389ff22-6949-4278-b24c-9dacac0d4feb4.gif)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给布特勒的信教案[整理11套].doc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9/c389ff22-6949-4278-b24c-9dacac0d4feb/c389ff22-6949-4278-b24c-9dacac0d4feb5.gif)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给布特勒的信教案1教学内容 本文在课本第120-124页。本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给当时一个法国上尉的信。雨果通过这封信让英法联军的的暴行跃然纸上,同时作者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这种无耻行径,表明了自己对于这次所谓的“胜利”的极大讽刺和他对于人类文化遗产的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受列强欺凌的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先介绍一下关于圆明园的基本情况,让学生熟悉与文章相关的知识。 2教师让学生说出关于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以加深学生对本文的了解。 3教师和学生共同进入新课,分析法国人对于圆明园的描述是怎样的。 4分析作者在信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及他为什么要表达这种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2培养学生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3通过学习懂得任何国家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它自己,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找出作者对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态度和感情。 2理解作者所说的“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这句话。 3欣赏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审难点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 教学突破 1搜集一些关于圆明园的图片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和体会它的壮丽辉煌。 2让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对二者进行对比,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关于圆明园的文字和图片的丰富资料,供学生学习、欣赏。2准备关于圆明园被毁的影片资料,以再现当时的历史。学生准备1在课下查阅近代史,回顾当时的历史。2以班为单位到现在的圆明园去参观一下(如条件允许)。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简单介绍圆明园的基本情况,同时插播1边听边看有关图片。 放有关图片。 。2引导学生欣赏作者对圆明园的描述。 2学生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3分析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3学生的感情和作者产生共鸣。 一、回顾历史,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回顾历史,对当年英法联军火 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有个大致了解。 2讲解旧中国受列强欺凌的历史的原 因,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 时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激励他们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圆 明园的情况。 1回顾历史。,积极发言。 2回答旧中国受到列强欺凌的原因大同小 异:主要是清政府的腐朽没落。感受:痛 感近代的落伍,封建政权的腐朽和闭关锁 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要推翻封建 的君主政权才能救中国,等等. 3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想象猜测的 成分很多。学生可能把圆明园描绘得 象金库,或者把从电视上看到的藏宝库 中的情影描绘一番。 4简单介绍圆明园的基本知识,让学生 知道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实 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然后让学生观 看关于圆明园的图片。 5提问:假如圆明园当年没有遭到掠夺 和洗劫,大家想象一下,会怎么样? (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反正 只是历史的假设,不一定有什么最终 答案,只要学生回答得能自圆其说就 行了) 4观看图片,为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 赞叹不已,对圆明园的被毁痛惜不已, 对清政府的无能表示强烈的愤慨,对列 强的罪恶行径表示强烈的谴责。 5学生回答很不一致:可能成立博物馆让 外国人参观,让他们为中国人民的伟大 创造力折服;肯定被列人世界文化遗 产,被称为世界奇迹,那就不是中国屈 辱的历史见证了,而是引以为豪的了, 等等。 二、进入新课,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分析:法国作家雨果是怎样 看待英法联军的这次侵略的?(让学 生脱离课本的原话进行总结和概括, 只要说明是贬而不是褒就可以)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 地说明自己的态度,而是给人以悬 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提问:作者在文章中的第三段谈到圆 明园的时候为什么谈到了艺术和幻 想艺术? 4结合学生的回答,补充说明:作者是 为了突出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 位,也是对被破坏了的艺术珍品的痛 惜。 5让学生读文中作者对圆明园的想象的 描述,体会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和丰富 的想象力,并对照原来看过的图片,分 析作者的描述是不是很具有想象力。 1浏览课文,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很明显地 发现作者的态度:强烈地讽刺和谴责了 英法联军的野蛮行为,而不是赞扬的态 度。 2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出,这样主要是吸引 读者继续往下看;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这 样显得委婉而有礼貌;也有的学生认为 这样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等等。 3从文章中简单地归结出:因为圆明园是 东方艺术的典范,代表了幻想艺术的最 高成就。 4通过教师的补充,对作者的意图把握得 更准确,增强自己对艺术和文物的保护 意识。 5有感情地读完课文的有关部分,在读的 同时认真体会圆明园的奇伟瑰丽,体会 作者语言的精妙和想象力的丰富,同时 为它惨遭劫掠而感到痛惜不已。 6作者明明知道圆明园是为封建帝王 而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为各国人民 而建呢?试让学生谈谈对此的理解。 7对学生的回答作补充。让学生看第 三段最后几句话,指出:这几句话说 明圆明园闻名中外,它不仅属于中国 帝王而且属于中国人民和整个世界; 它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世 界艺术的奇葩;艺术是不分国界的。 6学生大多都是从文章中找到原因。 7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对照自己的想法, 看自己的想法同教师的讲解有什么出 入,并对其中自己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方 向教师提问。(对此问题的理解教师对 、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 三、从对事件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态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样的 作用?(这个问题很简单,不必提示) 2让学生仔细阅读第四段,欣赏作者的 语言特色,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英法联 军的丑态的。 3让学生阅读文章第六段,提问:这一 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引导学生分析:第七段作者所说的 “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分别指的是 谁7 5提问:作者在第七段最后要表达什么 观点?(教师可以给予指导。联系作 者不把圆明园当作清代帝王的私有 财产,而当作人类的创造来看作者是 怎样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 6作者作为一个法国人,在第八段中对法 国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词语 可以表现出来?试让学生找出来。 7总结全文:作者对这次远征中国的态 度是什么?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1异口同声地回答:承上启下的作用。 2从作者说笑般的描绘中,体会到作者对 英法联军的极大讽刺,和作者的思想产 生共鸣。 3回答:反语的修辞方法。 、 4联系第七段最后一句,回答出:“治人 者”指的是政府,而“治于人者”指的是 人民。 5在教师的提示下得出:要把政府和人民 分清楚。圆明园被毁是当时英法帝国 的罪行,英法人民对此没有责任。人民 并不希望这样,不要把罪行加到英法人 民的头上。 6从“赃物”、“富丽堂皇的破烂”、“解放了 的干干净净的”等词句中看出作者认为 这是法国政府的耻辱。 7对前面教师讲的进行回顾,积极回答问 题。 本节总结 本课通过法国作家雨果的一封书信,反映了当年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烧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以及对圆明园遭到焚毁的痛惜,表达了作者对两国政府所犯下的罪行的痛斥,极其鲜明地表示出了自己的态度。 板书设计 给布特勒的信 雨果历史上的圆明园:作者想象的圆明园:现在的圆明园:布特勒的态度:作者的态度: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本文的学习,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习这样的课文,要结合历史事实和历史资料,如:图片、影音资料等,达到烘托气氛、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的目的。给布特勒的信教案2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侵略中国的战争。本课应重点把握几个特点:第一、这次战争是外国资本主义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这次战争武装侵略中国的国家除英国外,法国也加人进侵略者的行列,俄国、美国以调停人自居,实际上充当了英、法的帮凶,是几个资本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历史。第三、英、法、俄、美等国家,在武装侵略的基础上,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第四、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反抗侵略的传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大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奋起反抗,英勇斗争,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形成鲜明对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此外,本课的备课,一定要注意历史的连续性,与本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的变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内容的结合。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英、法、美企图扩大侵略权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天津、北京;天津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2思想教育:通过讲述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掠夺,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野蛮的侵略和掠夺,是中国近代开始落伍的根本原因。通过讲述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能力培养:通过对第二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难点:英法为什么要再次发动战争?教学方法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辅之以录像手段。教学过程(导人)北京的西郊,曾有一处规模浩大,金壁辉煌的清代皇家园林,它就是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130多年前,一伙强盗闯入圆明园,他们大肆洗劫之后,为了掩盖其罪行,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名园。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沉思在断壁残垣的遗迹旁,心中总是忘不了那一把罪恶之火。这节课我们就来讲点燃这把罪恶之火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板书)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板书)(课堂讨论一: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可给学生介绍几条材料)材料1:1854年夏,英、法、美三国提出修改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主要要求有三点: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至少长江可自由航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1856年,美国公使再次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材料2:清政府拒绝“修约”后,英国公使宣称“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是得不到条约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贸易情况的改善。”材料3:1856年10月,广东水师登上一艘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的中国船“亚罗号”,逮捕了船上两名海盗和有走私嫌疑的船员。英国公使包令也承认,这艘船“法律上不能予以保护。”可英国政府却指示他“决不让步,决不放过一件小事。”材料4: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捏造事实,提出释放被捕人犯,向英方赔礼道歉的要求。叶名琛据实驳斥,但不久即妥协退让,同意英方要求。可英方拒绝接受人犯,英舰悍然开进内河,点燃战火。(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实现这样的恩维轨迹:英国等提出“修约”,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第二、以“武力示威”来强迫修改条约,“改善”通商和贸易情况,是西方列强贯用的伎俩,其实质就是侵略。第三,既然实质是侵略,亚罗号事件就只不过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由此得出结论:外国侵略者妄图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板书)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英法联合出兵,攻陷广州。广州附近几万人奋起自卫。二、英法联军进攻天津(板书)1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和天津(板书)英法联军为了更快迫使清政府就范,决定沿海北上,进攻大沽。大沽炮台是海河的人海口,天津的门户,大沽一失,天津就危急,并威胁北京。但这时,咸丰皇帝仍然把主要力量对付风起云涌的人民革命,而对英法侵略军则采取“柔远之方”,因此寄希望于俄美的“调停”,没有认真备战。5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守军将士英勇还击,但由于统兵将领的逃跑,大沽炮台终于失陷。紧接着,联军攻占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慌忙派大臣赴天津谈判求和。2天津条约的签订(板书)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可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英法两国还得到巨额赔款。条约签订后,联军退出了天津。三、进攻北京和火烧圆明园(板书)1大沽之战(板书)天津条约签订后,远在欧洲的马克思就预料到英法不会满足既得利益,断言:“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事实正是如此,联军退回海上后,清政府重修大沽炮台,并派重兵把守。1859年,英法蓄意利用换约之机,重新挑起战端,向中国进行更多的勒索。这年6月,联军不顾清政府规定的进京路线,派军舰炸毁海河口拦河铁链,再次袭击大沽炮台。守卫炮台的爱国官兵,沉着应战,奋起反击,直隶提督史荣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后来中炮牺牲。炮台附近的人民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们送饼送面,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经过一昼夜激战,敌舰沉四艘,伤六艘,侵略军伤亡近500人,狼狈而逃。大沽战败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资产阶级政坛上一片喧嚣,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1860年,英军1万8千人,法军7千人,乘二百余艘舰船,于这年8月再次猛攻大沽,中国守军奋力苦战,但大沽炮台最终失守。2火烧圆明园(板书)大沽炮台失守后,联军攻占天津,并于这年10月,攻入北京。咸丰皇帝留下他的弟弟恭亲王奕诉与侵略者议和,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英法联军野蛮地洗劫了天津和北京,并闯入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他们大肆抢劫,每个军官和士兵的口袋和背包都塞满了金银财宝。为了掩盖罪行,侵略军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法国大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暴行,宣称这两个叫法兰西和英吉利的强盗,将来要交付历史的审判。(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片断,并指导学生阅读雨果给布特勒的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3北京条约的签订(板书)1860年10月下旬,奕近在英法武力逼迫和沙俄挟制下,分别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的赔款等等。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了。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板书)1沙俄对我国的疯狂侵略(板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俄国表面上充当调停人,实际上却趁火打劫,充当帮凶。1858年,沙俄以武力相威胁,通过中俄爱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又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于1864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纪,割占中国西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81年,又通过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的几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部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样,沙俄共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其面积相当于三个法国,六个英国。沙俄是历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板书)(课堂讨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按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分析方法,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中国被侵略的史实进行踪合分析,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明确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游;资本主义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使清朝政局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通过本课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资本主义列强正是通过多次这样的侵略和掠夺,使自己成为富国和强国;中国也正是多次遭到这样的侵略,而延缓了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布置作业,略)(北京56中学田京生)【简评】教学须不断创新,新的事物才有生命力。本教案颇有新意:第一,“导入”新由圆明园被罪恶之火焚毁,导入第二次鸦片战争,构思巧妙,激人求知兴趣。第二,提供材料后组织学生讨论的做法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由教师将前后联系的四则材料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外国侵略者“妄图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的结论。教案的新意来自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新,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给布特勒的信教案3一、教学设想本单元课文皆为书信,重点皆在于“情”,而相给巴特勒的信对而言在“情感”之外还蕴涵着较为丰富的信息量(尤其是雨果对艺术的见解及对圆明园的评论),而且篇幅适中,较为适宜当堂进行阅读训练,然后再通过对圆明园的感性认识及雨果独具魅力的语言进行爱国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避免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的被动局面和常见的沉闷氛围,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积极活跃课堂气氛二、教学目的1、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运用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2、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3、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对远征中国的态度和感情四、教具准备(课件)五、教学方法讨论,分析,图文结合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叫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这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说的。遗憾的是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参与毁灭这个奇迹的一个上尉给雨果来信称这种行为是具体的,出色的。伟大的作家就给其写了一封回信。(板书:给巴特勒的信)2、介绍作者及代表作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红与黑悲惨世界(2)精读第三段让我们先一起梦回富丽堂皇的圆明园吧,齐读课文第三段后,(播放圆明园的被毁灭前的精彩图片)再精读,完成下列问题:!、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2、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的?3、欣赏完圆明园的的美景,谈谈你对其的评价或感受。以上问题学生互相交流。(3)细读第四段到结尾,品味文章的语言和作者的感情。过渡:如此令人惊骇的杰作却毁于一旦(插入历史知识)作为侵略者的同胞雨果,他明确的表述的自己对次的感情态度。让我一起走进作者的心灵。1、默读这部分,探究下列问题作者对这次远征的态度和感情是怎样?(引导:找出关键句子加以概括)以上问题分小组讨论后,师生一起归纳。(痛斥,谴责)2、品味作者的语言艺术(运用反语)让学生照出相应的句子,分析其感情色彩。(5)延伸扩展1、假如你是当时的领导之一,你会如何保护圆明园?2、圆明园大量的文物流失到世界许多国家,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寻回文物3、对于圆明园被毁灭这一事件,你有什么感言?学生任选以上一个话题各抒己见,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6)课后作业学了这篇课文,针对你的观点和看法,给雨果写一封回信。教学反思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平台,是师生交流的重要空间。作为直面教学、直面学生的教师,我始终渴望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活力,充满生机;所以如何聚焦课堂、激活课堂,释放出师生交流的巨大能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课内外互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积极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应该说基本达到了这一预期。通过教学后的反思,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一些反思:1、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没有拘泥于教材,也没有脱开教材,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以及结合点的处理上是适当的,可行的,拓宽了教材的容量。2、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是比较到位的;并且说出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虽然有些学生的看法过于单纯,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尤其是促动了学生的整体参与,而没有仅仅落实在部分学生身上3、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其丰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地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4、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给布特勒的信教案4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媒体:投影仪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关于雨果:维克多雨果(18021885),诗人、小说家、政治活动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三国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扩大侵略权益,要求增加沿海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在内地自由贸易。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第二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英法联军在俄美的“调停”下,于1858年对大沽炮台发动突然攻击。大沽失陷,英法联军直逼天津城下,扬言要攻打北京。清朝咸丰皇帝惊惶失措,急忙派人与侵略者议和。1858年,俄美英法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签订以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让奕昕留守议和,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英法联军一路烧杀,于10月占领北京,并放火烧毁了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关于圆明园: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二、整体感知。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提示:语句上的鲜明对比。)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从文中找出依据!人类的立场。(这里的答案可能是: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表现了雨果珍视人类的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极大的勇气,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敬重。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附:字词知识恍hung若晨曦x瞥pi见箱箧qi惊骇hi劫掠l荡然无存给布特勒的信教案5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4、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教法:引导法学法:朗读法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课型:自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一、导入。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二、整体感知。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3、让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教师作补充: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板书课题:作者简介: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检查预习(正音、解词):给j予珐f琅lng箱箧qi眼花缭乱体面不可名状制裁独一无二赃物荡然无存4、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语句上的鲜明对比。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明确文章两大内容板块: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讨论】: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有感情地朗读段,找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哪些是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提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那么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么品质?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一、作业:1、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2、课后练习板书设计:世界奇迹“赞誉”破烂惊人杰作讽刺、谴责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同情、尊重中国人民教学后记:给布特勒的信教案6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教学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二、简介作者: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他在这些作品里面对人民的不幸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对社会的黑暗提出了强烈的控诉,本文选自雨果文集。三、解题:这封书信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四、整体感知。1、大家知道本课开头提出的问题答案的请举手?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语句上的鲜明对比。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5、那么就写法上有何特点?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本课我们主要深入探究几个问题:先利用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探究,然后教师根据一下提示予以适当点拨。1、那么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么作用?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2、那么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3、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么?(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么品质?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4、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注意:本环节给学生留出大致20分钟的时间,力争在课内完成。二、小结课文:从本文作者、反映的主题、以及与国的人文主义精神等予以总结。作业布置:1、完成配套练习。2、课后练习二为书面作业。课后心得: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么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普遍反映比较活跃。较为深刻的理解了这封书信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给布特勒的信教案7教学目标:1、知识: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如反语的运用。2、能力:领会文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1、教师:了解作者雨果的相关知识。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了解文中涉及的知识如维多利亚女王、拿破仑皇帝、伏尔泰、罗马角斗场、巴黎圣母院、巴特农神庙等。2、学生: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了解作家作品。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上海市党史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篮球培训课程
- 家庭教育问题课件
-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26届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年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一轮复习历史(广西版)-第27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
- 2025年日语J.TESTAK级考试试卷及语法应用
- 社交媒体行业市场分析与应用研究
- 2025年数字合成师考试:影视后期剪辑与调色技巧试卷
- 2025年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一级试卷: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世界古代史》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J53T-44-2021云南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 五金件盐雾测试报告
- 肛管鳞状细胞癌临床诊疗要点
- 选择测试题大全及答案
- 陕西西安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废旧船买卖合同协议书
- 2023年河北省中考数学真题(原卷版)
- 2025年4月自考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 2024年全国工会财务知识大赛备赛试题库500(含答案)
- 公共管理监督体系构建
- 私人代客炒股协议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