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必修1.doc_第1页
第一单元必修1.doc_第2页
第一单元必修1.doc_第3页
第一单元必修1.doc_第4页
第一单元必修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检索学习要点 1.天体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称天体. 分类:恒星、星云、行星、彗星、卫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形成: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层次地球 总星系河外星系地月系月亮 银河系太阳系其他行星及卫星 恒星世界 3.太阳系 九大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9%). 九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速记方法: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其中距地球最近的是金星,质量、体积最大的是木星,唯一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卫星数目最多的是土星,水星与金星无卫星.(速记:水金无卫,土卫最多)自转周期最长的是金星,公转周期最长的是冥王星.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即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夹角较小,其中水星与冥王星夹角稍大)、同向性(即公转方向都是由西向东)、近圆性(即其公转轨道是近似于圆的椭圆轨道,其中水星与冥王星轨道较扁).九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被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被称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称为远日行星 4.宇宙 天地万物的总称.由各种物质组成,处在不断运动的发展之中.起发展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大到小的演化. 5.宇宙中的地球 日地距离1.496亿千米,它是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适宜的大气被认为是“生命的三要素”,而且这三个条件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生命得以形成并不断进化.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是由距同样距离适中、自转速度适中这两个原因造成的.适宜的温度,使液态的水得以存在.地球本身体积、质量适中,使它有足够的引力吸引住大气层,才能为生物提供适宜呼吸的氧气.此外地球磁场、地球大气层也对地球上的生物有很大的保护作用,使生物免遭高能粒子流和紫外线的侵害. 6.太阳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氧和氢表面温度6000K.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同样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即4H-He+能量,条件高温高压).在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可亏损,其亏损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 太阳表层习惯上称为“太阳大气”,它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光球:是太阳表面极薄的一层,层度只有500千米,表面温度6000K,太阳光基本上是从这一层发出的,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就是这一层.光球层出现的一些暗黑的斑点叫作黑子.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是太阳大气是中间层,平均厚度2000千米,它的密度比光球还要稀薄,几乎完全是透明的,色球的温度高达几千到几万摄氏度,但色球的发光只有光球层的千分之一,平时我们无法看到它,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色球望远镜观察才能看到.色球层的某些区域,在短时期内有突然增亮的现象,叫作耀斑,又称耀斑爆发.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厚度达几百万千米,这里大气更稀薄,发光性比色球还弱很多,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日冕的温度高达100万摄氏度. 太阳大气常有变化,甚至是剧烈的变化。这些变化称为太阳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有耀斑。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7.月相及其变化 .概念:月球的各种不同的视形状,称为月相. .原因: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因运动而不断变化;月球本身不发光. .表现:月相同太阳出没比较月出月落夜晚见月情形 新月同升同落清晨黄昏彻夜不见 满月此起彼落黄昏清晨通宵可见 上弦月迟升后落正午半夜上半夜西天 下弦月早升先落半夜正午下半夜东天 8.宇宙的探测发展 探测过程:无人探测载人探测.自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到1981见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人类实现了空间探索到空间开发利用的新阶段. 意义:实现了对宇宙空间的直接探测. 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 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 9.开发宇宙 空间资源:利用高真空、强辐射和失重等地面实验难以模拟的物理条件,可以在卫星上进行各种科学实验. 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月岩中、小行星中伏旱矿床.其中月岩开富有地壳中缺少的能源. 10.保护宇宙环境 空间垃圾产生的原因: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因意外或有意操作产生的碎片;航天员扔出飞船舱外的垃圾. 空间垃圾的危害:易造成航天器的重大破坏. 空间垃圾的处理: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到其他轨道上去:用航天飞机把损坏的卫星和垃圾带回地球.11.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传: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地球的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人见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其实,这是地球自转的一种反映.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叫作一个恒星日,它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为一天,时间长为24小时,地球自转36059,称为太阳日.由于恒星日与太阳日每天相差3分56秒,故造成了观察天空中某一特定位置的恒星(太阳除外)的时间不同,每过半个月观察的时间宜提前一小时.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都相等,约为每小时15.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在南、北两极等于零,其他地方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上约为1670千米/小时,南北纬60约为837千米/小时,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昼夜的成因有二:其一是地球是个不透明、自身不发光的球体,其二是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昼夜的界线是晨昏线(圈).昼夜交替是人类起居作息的基本时间单位,太阳日时间不长,使地表增温和冷却不致过于剧烈,促进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产生不同的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想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些时刻就有早迟之分,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同.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想左偏,赤道上不偏,简易记为“南左北右”.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地转偏向力. 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的公转运动:公转是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即从北极高空看是逆时针方向.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叫作有恒星年.天文上通常说的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是1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照射一次的时间).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是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称黄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并不重合,而是存在一个交角,叫作黄道交角.目前黄道交角的度数是2326.地轴与黄道面的交际哦啊为663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两大特点,即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可看作不变.(如课本17页1.22下图)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运转,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见往返移动,并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如1.22上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昼夜长短和正午同样高度的变化来体现,进而形成的更替和五带. 昼夜长短的变化:从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越短.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我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在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无昼夜长短变化.纬度越低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在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以南的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四季的更替: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从天文含义开看,夏季就是一年中的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的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然后这样划分的四季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符合.为了使季节的划分与气候相结合,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五帝的划分:人们根据太阳直射电灯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南、北回归线以南,北极圈为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带. 1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计算公式:H=90- 其中H为地理纬度处的各地是正午太阳高度,为当地的地理纬度,为当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注意: 只取正值. 的正、负:若当地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指南北半球),取正值,若当地与直射点在不同半球时,则取负值. “-”号是运算符号“减”,而不是“负”的意思. 其实此公式还有一种表示方法,计算起来回更加简捷;H=90-纬度差. 注意:纬度差就是指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之间相差多少.11.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传: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地球的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人见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其实,这是地球自转的一种反映.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叫作一个恒星日,它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为一天,时间长为24小时,地球自转36059,称为太阳日.由于恒星日与太阳日每天相差3分56秒,故造成了观察天空中某一特定位置的恒星(太阳除外)的时间不同,每过半个月观察的时间宜提前一小时.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都相等,约为每小时15.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在南、北两极等于零,其他地方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上约为1670千米/小时,南北纬60约为837千米/小时,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昼夜的成因有二:其一是地球是个不透明、自身不发光的球体,其二是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昼夜的界线是晨昏线(圈).昼夜交替是人类起居作息的基本时间单位,太阳日时间不长,使地表增温和冷却不致过于剧烈,促进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产生不同的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想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些时刻就有早迟之分,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同.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想左偏,赤道上不偏,简易记为“南左北右”.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地转偏向力. 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的公转运动:公转是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即从北极高空看是逆时针方向.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叫作有恒星年.天文上通常说的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是1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照射一次的时间).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是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称黄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并不重合,而是存在一个交角,叫作黄道交角.目前黄道交角的度数是2326.地轴与黄道面的交际哦啊为663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两大特点,即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可看作不变.(如课本17页1.22下图)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运转,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见往返移动,并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如1.22上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昼夜长短和正午同样高度的变化来体现,进而形成的更替和五带. 昼夜长短的变化:从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越短.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我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在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无昼夜长短变化.纬度越低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在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以南的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四季的更替: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从天文含义开看,夏季就是一年中的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的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然后这样划分的四季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符合.为了使季节的划分与气候相结合,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五帝的划分:人们根据太阳直射电灯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南、北回归线以南,北极圈为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带. 1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计算公式:H=90- 其中H为地理纬度处的各地是正午太阳高度,为当地的地理纬度,为当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注意: 只取正值. 的正、负:若当地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指南北半球),取正值,若当地与直射点在不同半球时,则取负值. “-”号是运算符号“减”,而不是“负”的意思. 其实此公式还有一种表示方法,计算起来回更加简捷;H=90-纬度差. 注意:纬度差就是指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之间相差多少.1.大气概况 大气是聚集在地球周围的一层厚达几千千米的混合气体.他是地 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自然环境中最为活跃的要素. 2.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低层大气主要由于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 主要成分中,氮和氧占空气体积分数的99%,氮是地球上生物维持生命 活动所必须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是合成人和动物必 须的蛋白质的主要原料.大气中的微量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含量虽 少,但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二氧化碳是绿 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并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 外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