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及评价.doc_第1页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doc_第2页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doc_第3页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一、斯大林模式的概念与形成“斯大林模式”也叫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1936年宪法的颁布是其确立的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是一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在经济上则表现为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它的形成缘起于苏联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党政大权独揽,一跃成为当时苏联最有权势的人。他击败了出来挑战的托洛茨基,又使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威信扫地,“党的骄子”布哈林也从领导岗位上被撤换下来,党内已无人可与他匹敌。自30年代起,斯大林便逐步树立起个人的绝对权威,成了党的化身。这一时期,世界革命已经退潮,苏联党内斗争又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加上希特勒上台后世界战争的威胁日益迫近,于是斯大林迫切希望从强化阶级斗争中去寻求“安全感”,导致在辉煌经济建设的背后呈现出大肃反的可怕阴影。1934年底基洛夫被暗杀,大肃反迅速走向高潮,直到斯大林去世后才结束。大肃反用恐怖手段进一步使斯大林的地位变得不可动摇,却严重损害了党的威望。1925年底,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独立的工业国。这次会议确立了一国内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使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环境下绝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而成为一个按社会主义方式进行建设的独立的经济单位”。工业化首先是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运作的杠杆,1929年一五计划制定,到1932年提前完成,苏联已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当时西方正陷入经济大危机之中,苏联却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令世界为之侧目。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国。1938年又开始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伴随着苏维埃国家存在的全过程,苏联的兴衰是和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工业化过程中,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渐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决定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1929年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1930年又在全国广泛推行消灭富农的政策,到1933年小农经济已被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集体经济规模扩大,在一定时期内,工农业相互适应,相互渗透。此时,生产资料公有制在苏联的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支配地位,为了把这一变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与功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曾发挥过巨大作用,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斯大林靠它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前,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高度集中的模式保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重工业优先的举措使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强国,为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战中,苏联是欧洲抗击德军的主战场,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苏联人民终于赢得胜利,不仅维护了自己的生存,也为其他正义国家作出了榜样。二战后,苏联面临着迅速恢复经济的急迫任务,否则有可能“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勾销”。在斯大林领导下,经过五年时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国民素质普遍提高。战后的苏联,也帮助其他民主国家恢复发展经济,并最终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凭借这一制度与美国平起平坐,甚至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两分天下。以后尽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试图对它加以改革,但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也没有使这一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使在苏联解体后,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仍稳坐世界第二军事大国的交椅,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多有受益,可见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还将有一定的延续性。不过,这种体制毕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完全实行计划手段,排斥商品和市场,否定价值规律。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的比例失调,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历史学家也评论道:“(斯大林)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忽视轻工业,造成消费品供应不足,消费品的生产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影响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苏联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政治上的集权使民主缺乏,干部职务终身制,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个人独断专行,极易造成个人崇拜的盛行,以至出现大清洗运动。大清洗运动的出现,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化这一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运动中至少有300万人遭受迫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被粗暴践踏,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严重损害。在民族关系方面,实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肆意侵害其他少数民族的利益;对外关系上又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任意践踏弱小国家。这些弊端日积月累,长期得不到根本纠正,使苏联逐渐走向衰落。三、斯大林模式的终结与评说50年代开始,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严重暴露,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但后来苏联的历次改革并未对它进行实质性的调整,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反对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并以此为起点对传统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对外政策进行调整与改革,这是苏联历史上对斯大林模式的第一次冲击。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最终半途而废,斯大林模式并未被真正冲垮。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继续改革。他的改革,尤其是重工业和军事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没有对斯大林模式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反而使专权独断达到“史无前例的所谓双倍的泛滥”,改革最终走向停滞。这一时期,苏联极力扩军备战,但在与美国的争霸中拖垮了经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难以提高,积蕴了各种矛盾,为苏联解体留下了隐患。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的外交战略,纠正了以往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过于简单化的认识,但导致苏联外交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倒向西方,对苏联解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苏联解体,表明斯大林模式的终结。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必须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去考察,还必须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和对斯大林本人的评价区别开来,把它和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丰富内容区别开来。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斯大林模式实质上是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开创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同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在战争时期和战后初期,应该说斯大林模式确实发挥出巨大作用,很难有比它更好的选择。但在战后的和平时期,对这种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