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部信息业电子化AB计划研究分析报告】.doc_第1页
【经济部信息业电子化AB计划研究分析报告】.doc_第2页
【经济部信息业电子化AB计划研究分析报告】.doc_第3页
【经济部信息业电子化AB计划研究分析报告】.doc_第4页
【经济部信息业电子化AB计划研究分析报告】.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 济 部 信 息 业 电 子 化A B 计 划 研 究 分 析 报 告 经济部技术处 中华民国九十二年一月廿一日 目目 录录 第第壹壹篇篇 A AB B計計畫畫與與產產業業電電子子化化方方案案 1 1 第第一一章章 政政策策醞醞釀釀與與準準備備 3 3 第一節 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計畫 3 第二節 經濟部產業技術研發環境建構計畫 5 第第二二章章 政政策策形形成成與與推推動動 1 11 1 第一節 台灣貿易團訪問美國 11 第二節 產業自動化計畫 12 第三節 產業自動化及電子化推動方案 14 第四節 資訊業電子化示範計畫 15 第第三三章章 政政策策成成效效與與評評估估 1 18 8 第第貳貳篇篇 台台灣灣資資訊訊產產業業的的營營運運模模式式與與演演進進 2 23 3 第第四四章章 企企業業電電子子化化規規劃劃 2 25 5 第一節 企業轉型 25 第二節 企業電子化規劃方法 27 第第五五章章 資資訊訊產產業業之之 B Bu us si in ne es ss s M Mo od de el l 3 31 1 第一節 產業價值鏈 31 第二節 OEM 原廠授權委託製造 33 第三節 ODM 原廠授權委託設計製造 35 第四節 EMS 電子產品專業代工 38 第五節 OBM 自有品牌製造商 40 第第六六章章 資資訊訊產產業業之之 P Pr ro oc ce es ss s M Mo od de el l 4 48 8 第一節 製造模式 Manufacturing Model 48 第二節 運籌模式 Logistics Model 56 第第七七章章 台台灣灣資資訊訊產產業業發發展展的的歷歷史史 6 67 7 第一節 台灣資訊產業的發展 67 第二節 台灣資訊業者營運模式的演進 70 第三節 資訊產業大事紀 74 第第參參篇篇 A AB B計計畫畫執執行行成成果果與與分分析析 7 79 9 第第八八章章 電電子子化化採採購購 e e P Pr ro oc cu ur re em me en nt t 8 80 0 第一節 電子化採購介紹 80 第二節 AB 計畫參與廠商在電子化採購方面之執行概況 86 第第九九章章 各各參參與與廠廠商商之之執執行行成成果果說說明明 8 88 8 第一節 A 計畫廠商 88 第二節 B 計畫廠商 94 第第十十章章 A AB B 計計畫畫執執行行成成果果之之綜綜合合歸歸納納與與比比較較 1 12 20 0 第一節 A 計畫廠商 120 第二節 B 計畫廠商 121 第第十十一一章章 結結論論與與後後續續研研究究 1 12 25 5 第一節 AB 計畫的一些綜合評估 125 第二節 建議 126 附附 錄錄 名名詞詞彙彙編編 1 12 29 9 图图表表目目录录 圖2 1 AB計畫內容示意圖 17 圖3 1 跨越技術應用的鴻溝 19 圖4 1 IT帶動之企業轉型 26 圖4 2 轉型之層級 27 圖4 3 企業電子化規劃模式 27 圖5 1 資訊產業價值鏈 31 圖5 2 OEM營運範疇 33 圖5 3 國內廠商OEM模式 34 圖5 4 ODM營運範疇 35 圖5 5 英業達之ODM模式 37 圖5 6 EMS營運範疇 38 圖5 7 SOLECTRON之EMS模式 40 圖5 8 OBM營運範疇 完全整合類型 41 圖5 9 OBM營運範疇 委外製造類型 41 圖5 10 OBM營運範疇 委外設計與製造類型 42 圖5 11 OBM營運範疇 委外製造與配送類型 42 圖5 12 DELL的OBM商業模式 45 圖6 1 BTS BTF模式 48 圖6 2 BTO模式 50 圖6 3 大同公司的BTO作業 52 圖6 4 CTO模式 53 圖6 5 康柏之CTO模式 56 圖6 6 FOB流程圖 56 圖6 7 VMI的作業流程圖 倉庫設置在供應商端 58 圖6 8 VMI的作業流程圖 倉庫設置在中心廠端 59 圖6 9 VMI的作業流程圖 倉庫設置在第三方物流公司端 59 圖6 10 神達VMI HUB的模式 1998年 61 圖6 11 神達VMI HUB的模式 2000年 61 圖6 12 TDS的作業流程 63 圖6 13 廣達TDS運作模式 64 圖7 1 我國資訊產業各商業模式之百分比 69 圖7 2 桌上型與筆記型電腦海外產量 71 圖7 3 桌上型與筆記型電腦海外生產佔總產量百分比 72 圖8 1 經濟訂貨量EOQ模型之一 82 圖8 2 經濟訂貨量EOQ模型之二 83 圖8 3 B2BI電子化採購架構 85 圖8 4 TURNKEY電子化採購架構 85 圖8 5 BROWSER電子化採購架構 86 表2 1 AB計畫名稱與執行廠商 16 表6 1 康柏電腦之CTO模式五個層級 55 表8 1 A計畫廠商完成之電子採購系統 86 表8 2 B計畫廠商完成之電子採購系統 87 表9 1 IBM之KPI 89 表9 2 COMPAQ之KPI 92 表9 3 HP之KPI 94 表9 4 大同之KPI 95 表9 5 大眾之KPI 97 表9 6 仁寶之KPI 99 表9 7 台達之KPI 100 表9 8 致伸之KPI 101 表9 9 倫飛之KPI 103 表9 10 神達之KPI 106 表9 11 英業達之KPI 107 表9 12 華宇之KPI 109 表9 13 誠洲之KPI 110 表9 14 微星之KPI 111 表9 15 華通之現行模式E化KPI 114 表9 16 華通之補貨倉KPI 114 表9 17 華通之寄存倉KPI 115 表9 18 華碩之KPI 116 表9 19 新寶之KPI 117 表9 20 宏碁之KPI 119 表10 1 A計畫廠商之比較分析 120 表10 2 B計畫系統廠商之比較分析 122 表10 3 B計畫筆記型電腦 主機板廠商之比較分析 122 表10 4 B計畫週邊 PCB廠商之比較分析 123 第第壹壹篇篇 A AB B计计划划与与产产业业电电子子化化方方案案 1990年代当许多工业国家进入经济衰退期 计算机产业也陷入价格战 然而许多亚 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却在个人计算机硬件市场中的诸多领域都夺得领导地位 其中台 湾更是在笔记型计算机 监视器 主机板 扫描仪 键盘及鼠标生产方面皆居于世界领 导地位 注1 其实在90年代初期 台湾的产品因新台币升值而在外销市场上变得不再便宜 计 算机产业也濒临存亡危机 经过一段艰苦的挣扎与奋斗后 在 1992年又恢复了快速的 成长 甚至持续增加其技术能量 进而生产更高阶之笔记型计算机 工作站与服务器产 品 Apple IBM Compaq Park Bell及Dell等大厂都来台湾下单 注1 1994年时 光是代工部分 这5家公司与台湾公司的合约总值就超过 20亿美元 1995年世界前八 大个人计算机厂 全部都向台湾下单采购相当大数量的桌上计算机 笔记型计算机及主 机板 注1 台湾信息电子业初期多以 OEM接单生产 这时也因国外厂商要求同时提供设计与制 造服务 而开始进行所谓 ODM代工 同时 台湾的计算机厂为了因应逐渐升高的劳力成 本 一方面将劳力密集的工作移到中国大陆及东南亚 另一方面厂商也将组装及销售作 业移到接近客户的地方 尤其是以美国和欧洲地区 生产的外移并未让留在台湾的产业 空洞化 因为本地企业运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 转移到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生产 譬如主 机板表面黏着技术 最新世代硬件产品如笔记型计算机 扫描仪 网络卡及影像卡等以 运筹帷幄的营运总部也都根留台湾 注1 2 相关的研究与评论指出 注1 2 台湾信息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在技术的开 发 市场情报的提供 工程师及专业人才的培训等方面 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刚好 弥补民间能力的短绌 同时 给予民间厂商决定投资及生产方向上 很大的自由发展空 间 经由引发台湾创业家们的潜能 引导产业的走向 由于信息电子硬件产业的成果发 展 政府随后把政策放在发展国家通讯及信息基础建设 NII 以及推动因特网 电 子化政府与电子商务的应用 并藉以推动尚需扶植的软件产业 1999年3月时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科技顾问组总召集人杨世缄博士应美国贸易暨发 展署与美国在台协会的邀请 率领一个代表团赴美访问多家企业与机构 代表团成员对 于美国各界推动产品数据管理 企业资源规划 供应链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发展与成效 印象深刻 杨政务委员在旅途中与代表团成员即不断讨论 都深信信息应用对于美国 1995年以后这几年在新经济的表现有直接正面的贡献 代表团返国后随即向行政院萧院 长提报具体建议并获得立即的支持 6月3日行政院院会就通过将原 产业自动化计划 扩大为 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推动方案 将过去以企业内自动化 计算机化作业 扩 大到企业资源规划与企业间供应链等电子化作业 推动方案并决定以信息业电子化作为 标竿计划 注3 1999年7月经济部开始推动 信息业电子化方案 也就是所谓的AB计划 造成一 股推动产业电子化的风潮 本篇将推动这个计划的背景与缘由作一个回顾 一方面检视 各项政策作为的基础 另一方面也将政策形成的经过 作为未来施政的重要参考 AB 计划的政策形成与推动过程包括酝酿与准备期 形成与推动期以及扩散与影响期等三个 主要阶段 注注释释 注1 张国鸿与吴明机译 亚洲计算机争霸战 时报出版 2000年 注2 黄钦勇 e Country 打造数字台湾 天下文化出版 2000年 注3 2000产业电子化白皮书 行政院iAeB推动小组 2000年 第第一一章章 政政策策酝酝酿酿与与准准备备 1994年一场由国防部 经济部 教育部与国科会所共同支持的 CALS国际研讨会在 台北国际会议中心登场 CALS的中英文名称都非常拗口 英文一路从 Computer Aided Acquisition and Logistics Support演进为Continuous Acquisition and Life cycle Support 中文翻成计算机辅助获得与后勤支持或是持续采购与寿期支持 当 时不仅国内少有人知 CALS 就是国外也只有军方与国防工业体系的圈内人才略微知 道一些 一直到 3 4年后 拜 Internet与电子商务之赐 在与 B2B e Business接轨 之后才有一番新的气象 事实上 当时为了配合CALS国际研讨会 几位早一步参与与认同国外 CALS发展的 专家学者 就在工商时报报导了一系列的专文 注1 内容大致包括CALS与NII 亚太营 运中心 CALS与国防 CALS与产业 CALS与EDI CALS与SGML CALS标准与组织以及 CALS与同步工程等 注1 这些内容如果对照成这几年耳熟能详的 e Procurement SCM XML Collaborative Engineering或是经济部的A B C D E示 范性计划 也就都能豁然开朗 欣然接受 研讨会结束后 除了国防部与经济部等政府单位略有动静外 民间特别是产业界对 相关的讯息仍然无动于衷 这时候民间 NII委员会特别安排二场专题报告 第一场主要 重点在CALS是否适合台湾中小企业的体质 特别在利用 NII的通讯设施作企业间的信息 应用 第二场的重点则是在制造业的应用 引用的例子恰好是 PC产业 也就是应用 CALS的观念与技术作全球PC研发设计 生产制造与运筹管理 当时 NII民间召集人是施 振荣先生以及若干信息业人士 基本上是相当认同相关观念 但是觉得客观环境还不成 熟 还是请政府先支持先期研究 台湾近20年来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无论是 PC还是IC大致依循一种模式 也就是由政 学单位先行展开基础的研究与规划 建立技术信息 人才培训与 Pilot开发等基础 企 业界则等到适当时机 也就是见到了兔子才撒鹰 本章我们就从行政院国家信息通信基 本建设 NII 与经济部产业技术研发环境建构等二项计划检视信息业电子化 AB计划推 动前相关的奠基工作 第第一一节节 国国家家信信息息通通信信基基本本建建设设计计划划 1990年代初期 先进国家体认信息网络的时代即将到来 美 欧各国纷纷发起国家 级基础建设计划 台湾充分掌握时代脉动 于 1994年8月成立行政院 国家信息通信基 本建设项目推动小组 简称NII推动小组 推动国内信息网络的建设与信息科技的创 新应用 NII计划一开始就决定结合政府与民间的力量共同推动 因此在组织上一方面 由由相关的部会署及省市副首长组成推动小组指导委员会 另一方面聘请卅位业界领袖 与学者专家组成民间咨询委员会 NII主要的动力来源主要在资源规划 网络建设 应 用技术 人才培育与基础技术 行政服务自动化 国际合作与综合业务等七个工作组 分别由相关的部会负责召集 规划 编列预算并执行推动工作 NII当年设定的愿景在推广国内因特网的普及应用 让所有的国民透过网络即可知 天下事 办天下事 NII的基本策略是以信息网络的应用为核心 加速扩建信息网络 同时推动信息科技的创新应用 有一些基本工作像推广网络信息教育 提升国民信息素 养 普及各项应用与服务 固然是政府单位可以剑及履及的工作 其它如鼓励优良华文 信息网站的建置 发展全球网络的华文信息中心 发展网络多媒体产业以及建设成为亚 太地区的因特网枢纽等工作目标 就必须藉产业与市场的力量才可能获致具体的成效 1997年12月行政院核定 国家信息通信基本建设推动方案 作为我国NII推动的 政策依据 这一项中程计划在期中以 Internet为策略核心 并以 3年三百万因特网用 户 作为主要目标 这项主轴的确发挥相当动力 不仅主目标在 1999年3月提前九个月 完成 2000年已超过四百万人的规模 并且朝向三百万宽频用户发展 NII各项工作推 动主要成果有 注2 健健全全法法规规组组织织方方面面 NII法制推动小组负责召集相关部会进行各项法规研修工作 四年中已检讨刑法 民法等 22项法律 其中包括制定2项法律 修订11项法律 其它如 规划固定通信网路业务开放办法 制定固定通信开放营运的管理规则与办法等 对于透 过开放竞争 提升国内通信服务品质也有相当的影响 网网络络建建设设方方面面 在扩建国际连网频宽方面 由 1997年6月的21兆位 增加至1998年 12月的217兆位 成长近10倍 在建设国内网络方面 已完成全区十六话价区及四个离 岛之网络节点建设 其中台北 桃园 新竹 台中 嘉义 台南和高雄间之电路频宽已 提升至155兆位 较1995年4月时的频宽成长100倍 2001年底在中华电信与三家新进固 网的共同努力下 全岛南北项主要骨干总频宽更达到 651Gbps 注9 信信息息教教育育方方面面 1999年6月 全国所有的国中 国小都建置计算机教室并以宽频网 络连接台湾学术网络 在教师信息培训方面 目前已制订教师基本信息素养指针 由地 方教育主管机关全面培训国中小学教师信息及网络的专业素养 在加强偏远地区信息教 育方面 第一阶段实施对象包括 台东 花莲 南投 云林 澎湖 金门及连江等县市 中小学 提升教师信息网络素养及应用能力 电电子子化化及及网网络络化化政政府府方方面面 已建置完成政府服务信息网 GSN 提供四百四十七 个机关固接上网 并协助其它三十五个机关固接上网 另已提供各机关共五千三百七十 四个拨接上网账户 并积极推动相关应用与服务 包括 电子窗口 电子邮递 档案传 输 电子新闻 电子民意信箱 电子公文 电子采购 电子法规 电子税务 电子公路 监理等 并建置电子闸门计划 将与户役政 地政 警政治安 金融 货物通关 电子 支付等系统连网 提供 一处收件 全程服务 的便民措施 发发展展网网络络产产业业方方面面 为提升我国网络及通讯技术 国科会成立 电信国家型计划 结合产学研各界的力量 重点研发无线电通信及下一代因特网技术 台湾已是全球第三 大PC产品生产国家 目前产业界正积极发展网络多媒体产品 包括 DVD Set top box PDA及各种信息家电产品 同时积极推动 台湾信息市集 计划 TIM 利用因 特网来行销我国产品 此外 政府亦进行 政府信息公开法 的立法工作 并推动 国家数字典藏机制 将珍贵的文化典藏数字化 开放政府信息供民间加值应用 促 进网络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 扩扩大大国国际际合合作作方方面面 台湾已于1997年12月加入美国的 下一代因特网计划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NGI 目前我国已有廿个研究机构与 32项合作研究 参与美国 NGI计划 相关部会同时参与多项多边及双边的国际会议 参与电信标准 网络犯罪防 制 以及电子商务等的谈判与会议 并于 1998年11月在APEC会议中提出 中华民国电 子商务政策纲领 也参与APEC APII连网及电子商务之跨国合作计划 另外 也积极争 取成为网络指定名称与号码机构 ICANN 之政府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第第二二节节 经经济济部部产产业业技技术术研研发发环环境境建建构构计计划划 无论是NII推动方案或是产业电子化方案与信息业 A B计划 经济部都扮演相当 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技术处在研究发展的技术与资源上都是急先锋 以NII计划而 言 有关因特网应用相关指标调查 如上网人数等 都是由技术处科专计划所支持 其它如支持 NII综合业务的执行工作 规划与推动 百万店家上网 老板实战营 家庭与社区应用推广 网络家庭联络簿 等应用 都有效提升上网人口与联机 应用 注3 1999年决定推动产业电子化后 不仅负起推动小组幕僚作业与以信息应用示范系统 计划的机制立即着手信息业 A B计划的推动 事实上 经济部的产业技术研发环境建构 计划 从1997年就开始支持CALS相关研发计划 1999年进一步正名为产业电子化计划 详细的计划内容有下列几项 一一 产产业业电电子子化化技技术术与与标标准准整整合合应应用用研研究究 这项计划初期以策略规划 环境建构以及技术与标准的研究 在将近 5年的研究与 推动期间 比较有特色与具体效益的项目有下列几项 注4 5 一一 产产业业电电子子化化标标准准R Ro os se et tt ta aN Ne et t的的研研究究与与推推展展 计划初期研究范围包括ebXML与RosettaNet等标准应用技术 引进RosettaNet国际 产业标准及产业标准发展方法 并以办理各种活动与出版品 网站等提供产业界标准应 用信息与技术数据为主要工作项目 之后配合示范性信息业电子化 B计划导入标准之 需求 支持半导体及 PC产业发展及导入应用 RosettaNet供应链标准 提供整合协调产 业与国际标准组织之服务 以及技术咨询 最后促成神达 宏碁 大同 台达 华硕 英业达 大众 华通 仁宝 华宇 新宝 致伸 微星 诚洲 伦飞等十五家业者联合 导入RosettaNet订单管理PIP Partner Interfaces Process 标准 同时参与此一作业 之供货商家数近一百四十家 这一项导入 RosettaNet标准的计划不仅在东亚地区领先日 韩等国 在参与计划厂商规模方面也为引起先进国家的重视 另一项预期影响我国科技产业的导入计划 是协助我国半导体产业主导制定国际半 导体制造作业标准 藉此可以确保我国半导体产业在专业代工领域的领先地位 台湾半 导体制造供应链体系也将成为全球最先电子化作业之供应链体系 目前有台湾半导体大 厂台积电 联电 华邦 日月光 硅品等五家 以及国际半导体大厂 Motorola Chartered Amokor Agere等 共同组织RosettaNet标准导入应用团队 发展及导入WIP Work in Process 作业之PIP标准 这项标准发展活动是台湾产业首 度主导国际标准发展工作 不仅提升台湾半导体产业在国际各大厂间领导形象 也透过 作业标准之制定 扩大我国业者在半导体制程领域之领先差距 确保我国产业之领先地 位 二二 电电子子化化技技术术与与应应用用研研发发与与推推展展 计划初期曾经广泛的对所有的 CALS相关技术作初步研究 中后期比较专注下列几项 不过限于技术能量与台湾产业认知以及需求 这一部分的成效并不显著 1 1999年完成电子组件技术信息整合交换系统 ECIA 以及电子组件分类标准用语字 典与Portal网站 有30余家供货商加入并提供Datasheet数据等电子组件技术信息服 务 目前据估计超过100家电子产品系统设计作业使用这套系统检索及撷取电子组件 技术信息 对用户而言 可以节省产品设计时间 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2 推广产品工程数据转文件服务 PDEC 经由因特网之各种数据格式转换服务 可 提升模具 机械 电子等业者产品开模设计效率 目前已有中华汽车等超过 200家厂 商注册为会员 产品工程数据转文件服务机制并且有数千件收费案例 新技术推展初期 人才培训与推广教育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奠基工作 也是政府计 划最好着力最容易有绩效的地方 这项计划投入不少资源在产业EB作业种子师资培 育与教案开发工作 协助学校与信息业者培养种子师资 让产业所需要的师资可以经 由学校教育推广中心或职业训练等管道培训与扩散 其它像办理系列研讨会 训练课 程 产官学研座谈 展览活动 期刊出版等推广活动 对于促成国内产 官 学 研 普遍认知EB CALS对未来产业经营的重要性 掀起各界推展产业 EB CALS应用的风潮 等 确实有相当的作用 比较具体而且有相当意义的是成立EB CALS资源发展中心 类似美国 Electronic Commerce Resource Center ECRC 结合产学界 共同针对 当地企业特性与需求 培训技术专才 以及提供顾问咨询服务 落实普及EB CALS推 展之目的 二二 中中卫卫体体系系电电子子化化整整合合技技术术研研究究计计划划 相对于信息工业策进会执行计划以技术标准研究以及导入高科技产业为主 由中卫 中心执行的计划则以协助传统产业与中卫体系导入电子化为重心 以往中卫体系是以管 理方法提升品质 成本及交期为竞争策略 体系结构从 1984年到1993年以上下游之垂 直整合供应链体系为推动方向 1994年到1998年间扩散买卖关系至水平整合之异业合作 体系 1997年开始研究中卫体系如何导入电子化 在近五年间共完成 8个体系40余家厂 商之中卫体系电子化 从推动过程中下列几项是比较具体的成果 注6 一一 产产业业电电子子化化技技术术开开发发与与推推广广 首先针对车体钣金业建立企业流程再造 BPR 分析架构与全寿期最佳化作业模型 这项方法可以引导企业在进行电子化前做好合理化及标准化工作 藉由企业流程的分析 规划企业整体信息运作模式 作为导入信息系统之参考模式 这个项目授权六和机械 三申机械 瑞利企业 全兴工业等四家厂商导入 其它还协助飞利浦竹北厂 台南企业 思爱普 惠普 佰龙 震旦行 源讯科技 高林企业 天田公司进行公司电子化企业流 程改造及营运模式运用 经厂商评估可以有效缩短客制化与系统导入时间 以及节省导 入成本 至于 体系企业间电子化则发展一项评估模式 协助业者利用信息改善传统的 经营效率 使上 下游厂商及周边产业间连结更为紧密 参与实作计划有摩特动力 松 下 堤维西 华城 聚阳 全兴 和大等体系进行体系间 B2B流程改造作业 第二项是开发适合台湾中小企业运用的产品数据管理 PDM 系统 这项开发工作 是以委办方式与国内信息厂商 华夏科技 共同开发 一方面培育国内软件业者投入相 关产品开发 另一方面则推广至新宝科技 固纬电子 立德电子 勤茂资通 瑞轩科技 等多家厂商 这项完成后同时技术授权鼎新计算机 羽冠计算机 台湾电讯 六和机械 网易数字等厂商 此外 为达到设计自动化 Auto Design 的目标 2002年开发以自 动辨识加工特征 Feature 的计算机辅助加工排程 CAPP 雏形系统 这项技术运用 在零件加工产业 可以提高产品设计至制造的自动化程度 中卫体系间产品开发时相互数据交换与共享是必要的 电话 传真或 e Mail均需 要由人工判读及输入 无法达到系统间的交换 研究计划开发一套 Web化的产品数据交 换系统 并与后端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进行整合 缩短整体开发时程及降低数据输入的错 误率 为了解决体系间CAD异质数据问题 应用ISO 10303标准开发STEP based CAD Viewer 提供下游厂商可读取不同 CAD系统的标准格式及较低成本的看图工具 这项技 术协助六合机械 和大工业进行产品设计同步工程及建立体系协同环境 二二 产产业业电电子子化化标标准准制制定定与与推推广广 中卫计划在产业标准与技术的研究 主要是结合车辆 电电与造纸等三工会共同开 发各产业的XML产业数据交换标准 主要的成果有下列几项 1 1 车车辆辆产产业业 参与的厂商有裕隆 中华 国瑞 福特六和 三阳 台湾山叶 光阳 巨大机械 美 利达等六十三家厂商 并配合生产力中心协助车辆工会推动 台湾车辆产业标准讯 息交换平台 TANX 计划 依据会员需求的数据与内容 完成一百多个 XML讯息标 准 2 2 重重电电产产业业 参与的厂商有大同 士林 华城 亚力 中兴电工 乐士 东元 台安 长兴等九家 厂商 3 3 造造纸纸产产业业 参与的厂商有荣成 永丰余 正隆 中华 台纸 天隆 中兴 台泥小港 永盛 万 有 新光华 宝侨等二十一家厂商 三三 X XM ML L注注册册机机制制与与储储存存库库建建置置计计划划 前面二项计划都包含一项依据不同产业订定以 XML为基础的产业讯息标准 这是让 企业间所有讯息不但能畅通无阻 而且在系统间可以直接处理的机制 XML在技术上已 是主流 但是各产业在订定讯息标准时却是山头林立 讯息畅流的理想难以伸展 XML 本身类似一种数据的 载具 这是XML对电子商务最大的贡献 由于 XML是一种元语言 meta language 用来定义其它语言的一种语言架构 因此利用XML即可以轻易地定 义文件的结构 并描述数据和对象彼此之间的关联性 此外 它允许使用者建立能满足 自己在商业与作业所需的数据元素 data element 名称 因为XML让使用者有太大的 弹性 使各组织能够定义各自需求的 XML讯息内容的命名 语意和结构 但却使各 XML 应用的命名 语意和结构之间产生不兼容的情况 反而造成信息交换的障碍 以上是从 应用面的角度出发 说明 XR2的建立即在解决这些问题 NII产业发展协进会于 2000年着手 XML注册机制与储存库建置计划 XML Registry and Repository 简称XR2计划 相关推动工作的执行 注7 从执行面来看 XR2计划的推动主要分成三个层面 其一是 XML网站 注册机制 储存库建置与维护 其所依循的即是 ebXML Registry Information Model以及ebXML Registry Service 规格 未 来希望能以XR2为基础 建构ebXML电子商务环境 其次是推动产业 XML相关 技术与应用 并利用 XR2构筑ebXML架构的应用范例 第三是 XML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和 国际交流 目前已经建置完成注册机制与储存库网站系统是最核心项目 注册机制系统提供不 同的产业将其XML讯息标准 例如XML Schema XML DTD或其它XML应用案例 Instance 利用注册机制的功能登录在网站 任何相关产业的其它公司或机构可以藉 由系统所提供的搜寻功能找到相关产业的标准文件 并且依据揭示的标准制作本身应用 的XML文件 另一方面 对于产业讯息标准研订的组织来说 这套系统也提供了一个储 存对象和版本管理的所在 系统完全根据主流标准 ebXML所提供的套件 Package 与 关联 Association 等功能规范 因此可以增进标准研订组织非常方便的管理相关文 件 NII目前负责包括注册机制系统的维护与更新 跨产业透通模式之研拟与建构 XML信息网站的功能更新以及 XML注册机制与储存库系统等营运与维护工作 目前在实际应用上完成一套银行申贷展示系统 系统可以展示银行与企业如何藉由 注册机制的协助从因特网中找到借贷交易中的买卖双方 银行与企业在系统中注册各自 的信息处理 协同运作协议简历 Collaboration Protocol Profile 以及各自对 于申贷的期望条件之后 藉由注册机制的媒合功能找出符合条件的交易双方并由系统自 动产生协同运作之协议 Collaboration Protocol Agreement 由于这样的机制在全球各地都属于新创的服务 在技术与应用的教育推广方面特别 重要 NII产业协进会利用研讨会与网站方式不仅推展 XR2注册机制 也推动XML有关的 活动 例如 互通性电子商务的新契机 ebXML国际研讨会 邀请国际标准组织 OASIS 的总裁与ebXML技术委员会中参与标准研订的国外专家介绍 ebXML标准之最新国际发 展 现况 并与国内产业界人士进行面对面的意见交流 增进产业界与国际标准组织的互动 ebXML为联合国 贸易促进与电子商务中心 UN CEFACT 与美国 结构化信息标 准推广组织 OASIS 所共同推动的国际性标准 是建构国际性电子商务系统时所不可 忽视的重要参考 尤其台湾高科技厂商若想要与国际大厂进行商业流程自动化的合作关 系 吸引更多商机 势必要具备互通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置能力 除了上述三项产业电子化的核心环境建构计划外 另外还有三项与推动产业电子化 有关的计划 其中之一是科技法律计划 近 3年中直接相关的项目包括电子签章法技术 移转以及智慧财产权等产业科技法制建议与立法推动 对于持续改善台湾科技产业发展 法制环境有相当的贡献 其次市场情报研究计划 每年资策会市场情报中心在计划要求 下 针对全球与地区性计算机 网络 信息服务以及电子商务都有相关的产业总体发展 与策略分析等研究报告 政府与民间企业也因此有比较可靠的环境面情报可供决策参考 最后一项是示范性信息应用开发计划 注8 这项计划最原始的目的在于提升台湾信息应 用的国际排名 在作法上是利用补助与辅导的模式 探询与发掘各产业与领域中最具潜 力的单位 发展最具前瞻与示范性的信息应用 在 A B计划之前 大约有20件涵盖证 券 汽车 家电 多媒体与保全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但是这些示范的应用对整体产业的 影响毕竟有限 一直到信息业 A B计划之后 这项计划才找到适当的定位 注注释释 注1 CALS系列报导 工商时报 1995年 注2 国家信息通信基本建设项目推动小组工作概要 行政院科技顾问组20周年 纪念专刊 2000年 注3 经济部因特网应用研究计划执行报告 经济部技术处 2001年 注4 经济部产业CALS应用发展环境研究计划执行报告 经济部技术处 1998年 注5 经济部产业电子化标准与技术整合应用究计划执行报告 经济部技术处 2001年 注6 经济部中卫体系产业电子化应用技术研究计划执行报告 经济部技术处 2001年 注7 经济部XML注册机制与储存库建置计划执行报告 经济部技术处 2001年 注8 经济部示范性信息应用开发计划执行报告 经济部技术处 2001年 注9 2002产业电子化白皮书 行政院NICI小组产业电子化组 2002年 第第二二章章 政政策策形形成成与与推推动动 第第一一节节 台台湾湾贸贸易易团团访访问问美美国国 1999年3月初美国贸易暨发展署及美国在台协会分别在美台二地发布新闻稿 宣布 一个台湾贸易访问团将访问美国 这个由台湾政府及民间部门科技与信息高阶主管所组 成的访问团 于3月9日至22日前往美国访问 以便取得有关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与供应 链管理 企业资源规划 企业整合 电子数据交换 计算机整合制造 及产品数据管理 等最新技术的第一手信息 新闻中特别说明此项访问系由美国贸易暨发展署主办 为该署推广计划的一部份 这个计划是针对积极想要找寻供货商及取得技术与设备的公营及民营企业 介绍美国的 技术与设备 根据协办的美国在台协会官员的说明 这个访问团主要的访问重点 是会 晤与自动化及数字化制造 配销 及销售流程相关的软 硬件和服务供货商 在台协会 认为台湾有意介绍这方面的技术进入中 大型企业 据了解这项讯息的主要依据 是过 去数年台湾透过美国军方与其供应厂商引进发展中的 CALS技术 访问团是由行政院政务委员杨世缄博士领队 团员包括经济部与研考会官员 资策 会 工研院 中卫中心高阶主管 以及包括神通苗丰强董事长在内七位企业界人士 访 问行程包括在华府 孟菲斯 圣荷西三个主要地区 包括 IBM Oracle Cisco与Intel 等14个企业与机构以及参观在芝加哥举行的全国制造业展览会 依据访问团报告 这一 次远行主要提出的建议有下列重要项目 注1 90年后期美国经济之得以重振 大企业能体认电子商务 eCommerce 潮流而快速 转型为电子化企业 eBusiness 不仅有效节省成本 更能藉以进行产业上下游分工整 合 提升总体竞争力 我国应尽速拟定以因特网为核心 Internet Centric 之国家 级目标及发展策略 参考美国企业 如Cisco 快速发展经验 委外服务 Out Sourcing 可以不增加 人力而达到营运规模大幅成长之效益 我国应参考此一模式 在各重点领域加速推展上 中下游供应链 Supply Chain 之应用 进而发展适合我国产业特性之网络化供应网 Networked Supply Network 形成一个整体 台湾企业 Taiwan Corporation 我国产业自动化工作方向 过去大多着重公司内部自动化设备及计算机化应用 未 来应朝向企业间电子商务 如 Supply Chain 发展 但基于现有自动化相关法规修订 促产条例 关税减免 优惠贷款等 牵一发而动全身 可以考虑沿用产业自动化原 有名称 但扩大解释 将 EC领域纳入 推动EC过程中亦应将物流加以整合 商业自动化 可先挑选二至三个 如图书业 流通业 重点领域优先进行 且 管理 与 辅导 应双轨并重 为有效掌握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之契机 俾加速产业顺利转型为廿一世纪全球化营运 之电子化企业 eBusiness 简单响亮之口号 Slogan 可有效整合各界注意及资源 加速EC之推展 可考虑NII 3年三百万人上网 之成功模式 以世界舞台的角度 思考 台湾的定位 研拟我国推动电子商务之精神标语 电子化政府工作范围庞杂 应先挑选 电子采购 电子契约等与企业较有关之应用优先推动 俾带动企业上网风潮 规划及推 展时 应讲求方法与技巧 并以 政府如何节省开支 及 企业如何拓展商机 之实 质效果为导向 电子化政府之推展应争取时效 由于立法 如电子签章法 程序冗长 可考虑研订一套管理办法俾规范政府与企业间之权利义务 加速推动 第第二二节节 产产业业自自动动化化计计划划 从上述访问团的建议可以看出来 至少团中的政府官员考虑推动台湾电子化最快的 二条路 一是从NII计划 另外就是从产业自动化计划 事实上自动化计划已经进行了 将进20年 第一阶段从1970时任行政院长的孙资政运璇在中国工程师学会年会中宣布 自动化 信息 能源 材料 为国家推动的四大重点科技后 成立 生产自 动化指导小组 正式展开 生产自动化推行计划 并且由经济部邀集国防部 经建会 财政部 内政部 教育部及国科会等单位 设置执行小组 分成 1 工业自动化 2 自动化工业 3 自动化人力训练 4 自动化人才培育以及 5 财务支持 中小企业融资贷款 等五个分组执行各项工作 注2 第一阶段生产自动化计划历时 8年 以电子电机 机械 纺织 塑料加工及食品等 五大行业为推行主要对象 并以促进 工业自动化 及建立 自动化工业 为目标 依据成效评估 前后8年5大重点行业在使用自动化设备的普及率上 明显提高 20 以 上 相关自动化普及率 值比 达到 58 1989年接续由科技顾问组召集成立规划小 组 规划后续之发展计划 并扩大涵括层面至一 二 三级产业 行政院核订通过 中华民国产业自动化计划 为期10年 总目标有下列几项 一 推动制造业 商业 农 渔牧 业 营建业之自动化 二 解决产业界劳动力缺乏困境 并改善其工作环境 三 培养产业界施行自动化所需之各层次人才 四 研发 引进 建立推动产业自动化之各类自动化关键技术与系统 五 提高产业界生产设备之自动化层次 配置率 价值比等 六 提高产业生产力 改善产品品质 产业自动化计划推动期间 是由科技顾问组召集人 通常是由行政院政务委员担任 召集 这期间包括郭南宏 夏汉民与杨世缄等三位 此外还邀集经济部 财政部 内政 部 农委会 教育部 经建会等相关部会之副首长组成 产业自动化指导小组 负责 计划目标及推动策略之指导以及最重要的经费编列 实际执行除了相关部会单位外 也 征集部分财团法人研究单位以计划方式执行相关事项 从基本的分组可以看出来有二大 类计划 其中产业分组的工作重点有 一一 制制造造业业 由经济部工业局召集 主要计划包括生产自动化技术辅导 整厂自动化推广及工业 自动化人才培训内容含 整厂自动化规划辅导 重点产业自动化责任辅导 中小企业自 动化辅导 中卫体系自动化辅导 自动化产业重点技术辅导及自动化工程服务机构登录 以及自动化有关之基础及进阶人才培训 绩优厂商观摩发表 与宣导等 二二 商商业业 由经济部商业司召集 主要工作环境面包括相关法规之研修及标准之订定 技术面 包括POS EOS EDI QR 物流 加值网络 电子商业等技术之引进与研发 及商业自 动化之应用推广 辅导与在职人才培训等工作 三三 农农 渔渔牧牧 业业 由农委会农粮处召集 主要工作范围包括 农业生产自动化 渔业生产自动化 畜 牧生产自动化以及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等四部份 第一期为技术发展期 重点在引进农 渔牧产业及其服务业的自动化关键性技术及设备 并建立自动化生产系统所需各种技术 能力 第二期为技术应用推广期 重点在扩大并整合农渔牧业及其服务业自动化推广体 系 速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升级 四四 营营建建业业 分阶段由内政部建筑研究所筹备处 公共工程委员会 及营建署先后召集 重点工 作项目包括规划设计自动化 施工技术自动化 营建管理自动化 施工作业机械化 营 建材料标准化等以达到缩短工期 降低成本 改善营建工作环境为目标 除了上述产业分组的工作 还有一部分是支持分组 工作项目包括 一一 技技术术发发展展分分组组 由工业技术研究院召集 推动策略为发展自动化共通技术 协助建立自动化产业 以自动化产业全面支持产业自动化 以产业自动化市场带动自动化产业的成长 主要发 展之关键共通技术 如 自动化系统技术 自动化产品技术 电动机械与控制器 金 属加工制程自动化技术等 二二 人人才才培培育育 由教育部顾问室召集 推动范围包括学校教育 研发人才培育及中基层人员培训等 三部份 三三 财财务务支支援援 由行政院开发基金召集 配合制造业 商业 农 渔牧 业 营建业等四产业分组 之自动化融资需求 由行政院开发基金协助资金融通 并提拨部份资金予交银等金融机 构开办自动化优惠贷款 配合中小企业信保基金提供之信用保证 并以财政部自动化投 资抵减等诱因 协助民间自动化之发展 总而言之 自动化推动的二阶段将近 20年光景 不仅台湾制造业在生产自动化的基 础上更趋普及 在商业 农业及营建业领域中 也有相当的成绩 在这个期间最显著的 就是商业流通业POS的普及化 农业则在农作与养殖自动化机械最显著 另外一项重点 就是为政 研 产合作推动一项产业政策建立一个完整的机制 政府扬弃以往科技计划 只交由少数特定法人研究机构的做法 而由政府负责研究规划 人才培训以及贷款与补 助机制 民间则尽量发展创意应用并协助政府建立强健的市场机制 第第三三节节 产产业业自自动动化化及及电电子子化化推推动动方方案案 杨政务委员访美返国后 考虑推动台湾电子化的方式 一个是循 NII模式 顺着当 时三百五十万上网人口推动电子商务 另外一个方案就是循自动化模式从产业着手 最 后决定分工的方法是 一方面继续推动 NII计划建立网络建设 教育及法制等方面之环 境面工作以及配合协助民间推动 B2C电子商务 另一方面考虑 产业自动化计划 也将 到期 以往建立的若干行政与法令可以延续应用 因此 行政院最后核定 产业自动 化及电子化推动方案 除继续推动生产 仓储 运送及销管四方面之自动化工作外 并选择重要行业积极推动供应链及需求链的电子商务 推动方案执行期间自 1999年7月 1日开始 预计五年半 计划总目标有 注3 一 推广5万家企业 二百个体系以上 深入应用 B to B电子商务 提升产业竞争 力 其中至少80 为中小企业 二 优先完成信息业B to B电子商务示范体系 三 对目标产业 积极发展产 储 运 销模块及其整合技术 建立示范点 40处 另于5年内自制造业 商业 金融证券业 农业及营建业等产业 辅导 2 000家 厂商建立整体自动化之能力 推动小组部分 也立即依据实际的需要成立指导委员会及民间咨询委员会 同时也 部份改组执行小组 制 商 农 营基本上延续自动化做法 内容上加入电子化 新增 金融证券业与政府部门采购电子化 政府的执行单位一方面要研究规划主管产业电子化现 况与编列预算支持 推动方案特别拟订各单位执行工作的原则与策略 包括有下列各点 一 由民间部门主导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之发展 政府应尽量减少限制 但应积极建 置电子商务所需之法制环境及网络建设 二 以信息业做为推动之标竿 规划完整之整体推动计划 并藉推动实务过程解决相 关问题 建立推动模式 再推展至各重点行业 相关之硬件建设 法令建置及金 融 赋税配合措施 应配合标竿计划之时程同时完成 三 政府应与国内外大企业共同努力 以提供技术服务 人才培训 奖励措施及制度 面的建立等方式 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与 四 由政府部门率先建构在网络上采购及提供信息之机制 以带动相关产业之参与 第第四四节节 信信息息业业电电子子化化示示范范计计划划 1999年政府宣布产业电子化推动计划时 台湾信息产业年产值达四百七十亿美元 事实上 台湾信息产业自 1995年以来一直稳居全球前四名 多项主要信息产品的出货量 均位居世界之冠 主机板与桌上型计算机合并占全球需求量的百分之八十四 主机板代 表厂商华硕计算机月产突破百万片 笔记型计算机年产九百三十五万台 宏碁与广达月 产达二十万台 台湾1999年产值超过一百亿美元 然而 在亮丽的生产成绩单背后 台湾厂商必须面对忧喜互见的产业经营环境 一 方面信息产品具有 技术密集 资本密集 产品生命周期短 市场波动幅度大 的本 质 而信息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在整体供链网络的响应速度和弹性 另外一方面台湾厂商 是以OEM ODM的营运模式为全球主要品牌如 IBM Compaq HP及Dell等提供BTO CTO的生 产服务 面对低价策略与快速交货双重压力 企业获利持续遭受挤压 不仅从事组装的 中心厂商必须改善生产流程 与上千家供货商的供货模式也必须有所因应 行政院 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推动方案 非常重要的一项策略计划是指定经济部 技术处 研拟推动 推动信息业电子化计划 简称AB计划 之标竿计划 这项计划 为期两年 主要目标有三 注4 一 建立信息业企业间产品供应链电子化 B To B e Commerce 作业能力 以提升 我国信息业竞争力 二 建立国内信息业20至30个供应链体系 带动2 5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