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教案.doc_第1页
《天火之谜》教案.doc_第2页
《天火之谜》教案.doc_第3页
《天火之谜》教案.doc_第4页
《天火之谜》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九课天火之谜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本文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主动对生字正音、悟形,理解生词的意思。2、知道“天火”是“雷暴”,“雷暴”是普通的放电现象,这个科学结论是由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证明的。过程与方法: 从富兰克林观察推测探究中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1、崇敬伟人,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面对质疑的勇气与执着。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文本品读中感受雷暴可怕和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文本解读中,渐进升华学生对富兰克林的情感,培植学生崇敬伟人、科学研究的精神。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1、师:本学期我们积累了很多古诗,谁能诵读一句表现儿童情趣的诗句呢?(学生自主展示)2、(多媒体出示)村居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齐读。3、谈话:风筝一直是快乐与自由的象征,春光明媚,看风筝在蓝天下飘飞,真是一件惬意的事。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风筝,却担负着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它帮我们的主人公解开了“天火之谜”。(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4、引导质疑: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或者你想知道什么?(预设 a、“天火”指的是什么?b、“天火之谜”到底是怎样一个谜呢?c、谁解开了这个谜?又是怎么样解开的?)5、过渡:会提问才会学习,同学们问的真好,老师也想知道答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逐一解决。二、设问导读 初读课文 1、提出自读要求:带着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以你喜欢的方式去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2、谈话:大家刚才读的很认真,有信心接受老师的考查吗?是谁解开了天火之谜呢?(板书:富兰克林)3、对于富兰克林这个人你知道多少?(学生交流富兰克林的资料)4、(出示富兰克林相片)简介:富兰克林是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他被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三、小组合作 基础达标1、昨天我们已经自学了字词,请把生字和你勾画的词语读给你的同伴听,请同伴认真听,如果读错了,帮他纠正。2、检查自学效果(多媒体出示)A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1)试读,指名读,齐读。(2)交流:你发现这几个词有什么关系?(3)点拨:古代西方人把天火看做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现在科学上叫“雷暴”。B击倒 劈成两半 爆炸 毙伤动物(1)试读,指名读,齐读。(2)读了这组词,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在读这组词语。(3)你从课文中那些地方看出雷暴很可怕?(从第一段中看出:把人击倒,把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正因为如此,所以雷暴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是难解之谜。C不足为奇 难以置信 混为一谈 无稽之谈 冷嘲热讽(1)指名读,说说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理解?(2)什么是“不足为奇”?富兰克林是怎样看待“雷暴”的?依据是什么?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这段话说说。(3)不仅一般人不相信,连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理解“冷嘲热讽”是什么意思。(4) 迁移运用 选词填空(5)拓展:想想人们会说什么风凉话对他冷嘲热讽。(6)过渡谈话: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揭开雷电秘密。D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1)试读,指名读。(2)请你用这些词说说用于实验的风筝,与众不同之处。(3)出示文中相关句子。(指名读)E雷电交加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欣喜若狂(1)读了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画面?(2)理解词语。3、字词已过关,让我们再回到文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层次分明的讲述天火之谜的故事的。四、再读课文 理清层次1、默读课文,二人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练习4,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2、全班交流。3、点拨:一段(1自然段)雷暴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二段(2-5自然段)富兰克林通过实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三段(6自然段)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4、如果用短语该如何概括每段段意?(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可怕的雷暴 风筝实验 发明避雷针)5、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6、小结,点拨学习方法:把每段段意合并起来,稍加整理,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7)评价人物:你认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五、学习生字 点拨写法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二人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描红。2、课堂检测,独立完成导学案第一题,二人小组互判。3、结束:富兰克林是怎样通过实验揭开雷电秘密的,你又从中感受到怎样的富兰克林?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学习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教学准备:自制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互查,激趣导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承上启下)二、自学感悟, 品词析句1、要求:认真读读第3小节,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促使富兰克林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从中看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边读边想,画出重点词句。2、师生互动交流预设一:出示: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1)推测的近义词是猜测(2)这里可以把推测换成猜测吗?(不能,因为她的推测不是胡乱猜的,而是以事实为依据的)(3)对待科学研究富兰克林做到了坚持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有理有据。这是一种什么科学态度?(板书:严谨的态度)(4)谁能把这种态度融入到朗读中,指名读。3、师:还有什么原因?预设二:出示: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1)什么是不足为奇?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会怎么想。(2)从习惯这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2)什么是冷嘲热讽?(3)质疑声、批评声、嘲笑声,富兰克林遭到了巨大的舆论攻击,谁能把当时的这种气氛表达出来,指名读。(4)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从“决定”这个词语你看到了什么?生:他不怕冷嘲热讽。勇于挑战,不服输,不放弃,坚定的自信心,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探索。4、师:对科学研究态度严谨的富兰克林分明又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板书 执着追求)三、合作探究,感受品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富兰克林决定用事实说话,让我们共同关注、见证他的风筝实验。(出示要求)师生互动交流师:大家刚才通过语言文字,耳闻目睹了实验过程,你觉得这是一次怎样的实验。预设一:感悟风筝1、生:这是一次_的实验。(特别、精心准备、考虑周到、费劲心思) 师:你从哪里读到的。生读说理由。2、同学们做过风筝吗?放过风筝吗?见过风筝吗?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在我们头脑中的风筝相同吗?拴了细铁丝 线是麻绳 结上丝带 系着铜钥匙3、师:根据以上的比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在词语上方用课件出示:这是一只_的风筝。4、课文上有一幅插图,对照文字,请你在课文插图上画出每个部分,想想分别起什么作用。(出示实验风筝图)5、师:从这只风筝中你看出了什么?富兰克林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艰辛,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融入了对科学的挚爱、一丝不苟。下功夫,努力。6、师:是啊,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富兰克林(指板书: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和严谨的态度。)预设二:感悟危险1、生:这是一次_的实验。(危险、勇敢、大胆、惊心动魄、紧张) 师:你从哪里读到的。生读说理由。2、出示:(1)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a、师:读读,这句话中哪个词打动了你?生:一阵发麻说明做这个实验很危险。靠近,这个词说明明明知道危险,还是勇敢地做实验。用手指靠近。师:从这里看出什么?生:富兰克林不怕危险。勇敢、为科学而献身。b、师:谁能把这危险的一触读出来。生读。3、师:富兰克林知道不知道危险。知道,你从哪里知道的。生读说理由。出示: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a师:看,我把这个句子改一下,去掉“怒发冲冠”,把!改成。好不好?出示: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生:从“怒发冲冠”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读读第一句。我看到纤维竖起来了一点!这次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起来了!齐读。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兴奋,很高兴。师:大家体会的真好,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生读。齐读。4、引读:(3)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5、小结:师:明明明知道危险,还是勇敢地做实验。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板书:献身精神)预设三:体验成功1、生:这还是一次_的实验。(成功、争气、了不起) 师:你从哪里读到的。生读说理由。2、出示: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1)师:什么是“欣喜若狂”。(2)富兰克林为什么那么高兴呢?生:因为他证实了猜想。因为做这个实验很不容易 。 联系前文读书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3)是啊,谁能让我们真切的感受一下富兰克林从心底里发出的呐喊。情读。一起来。3、师小结(指板书)富兰克林凭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执着的追求,献身的精神,成功地完成了“风筝实验”。让我们拿起书一起读读,去体会富兰克林成功背后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师引读。接着引读第5小节。3、拓展:想想,成功之后,哪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会怎么说?四、延伸拓展,升华人物形象1、师:(出示图片) 然而,在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林没有停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多次试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200多年过去了, 避雷针仍然忠实地屹立在世界各地的高大建筑物上。它不知为人类避免了多少次生命和财产的损失。2、师:补充介绍资料:他出身低下,坚强生活。 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 他追求科学,造福人类。 他酷爱和平,反对战争。 他不仅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科学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社会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