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限时集训.docx_第1页
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限时集训.docx_第2页
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限时集训.docx_第3页
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限时集训.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后限时集训(二)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北京海淀一模)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这说明汉武帝时()A内侍干政,威胁皇权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C倚重近臣,削弱相权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题干信息反映了汉武帝倚重近臣,削弱相权,与威胁皇权和黄老无关,材料更多地涉及对近臣的倚重,C项符合题意。2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A易形成冗官现象 B降低了行政效率C减少了决策失误 D加强了君主专制B冗官是指官员人数超出实际需要,机构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数过多和机构重叠的信息,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信息“机事往往留滞”,意指三省分权并相互牵制,有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扯皮,进而耽误国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减少决策失误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在于三省六部制的弊端,没有表达关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3(2017滨州一模)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C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跟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的全面推广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C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C提取关键信息“中枢权力机构变迁”和“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分封制和郡县制不属于中枢机构,故A项错误;中书门下到内阁并未体现“放大、外迁”,故B项错误;中外朝到三省六部制体现了题干的信息,故C项正确;南书房到军机处未体现“放大、外迁”,故D项错误。5隋文帝杨坚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和“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此举()A节省了中央财政支出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C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C材料反映了隋初将地方行政的州、郡、县三级合并成州、县二级,改变了郡县设置过多、重复等现象,加强了对地方控制,故选C项。A项所述尽管与上述改革相关,但为次要因素,且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B、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6(2018广州七校联考)“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划、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处的文字应该是()A中书 B中书门下C门下 D内阁A由材料可知,此时实行一省制,该机构能制裁天下,专事权。据此推断,该机构应该是元朝时期的中书省,故A项正确;中书门下省是宋朝时期,其不能专事权,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唐朝三省中的一个,具有审议职能,不能专事权,故C项错误;内阁形成于明朝时期,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更不可能专事权,故D项错误。7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A材料中县的等第划分演变过程体现出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县的等第划分演变过程实质是对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从重视经济到重视政治的转变,故D项错误。8(2017滨州一模)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子心”。这反映了()A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B宋朝对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C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D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开放A流行诗中的“金榜题名”“下第举子”均与科举考试有关,且被士人洪迈记录在容斋四笔中,反映了科举对士人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举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社会崇尚读书的风气,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哪些阶层能参加科举考试,故D项错误。9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了()A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C内阁地位提升、权力扩大D内阁大学士拥有决策权C根据材料文字“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内阁地位提升、权力扩大,故C项正确。10(2017大连测试)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述及明太祖所设的殿阁时说:“皇帝不能一一亲自动笔,便口授大学士写出,这即所谓传旨当笔。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材料中的“传旨当笔”反映明太祖的主要意图是()A减轻负担 B分化事权C加强皇权 D削弱相权C“传旨当笔”可以减轻皇帝的负担,但不是皇帝的主要意图,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主要意图体现皇帝集权,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可知事权不但没有被分化,而且还废除了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故B项错误;“传旨当笔”充分体现了所有国家事务的决策权依然掌握在皇帝手中,大学士只负责传达,故C项正确;在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所以削弱相权的说法在明朝已经不存在了,故D项错误。11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朱笔所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明代()A皇权至上 B法律严酷C等级森严 D伦理治国A根据材料“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体现的是皇权至上的思想,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法律严酷只是针对特殊现象,不具有普遍性,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不能充分体现等级森严,不是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伦理思想,故D项错误。12.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A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B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B从材料反映的官员由皇帝特许、“密折奏事”和由专人送达御前来看,这一制度的推行更有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故答案为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的丞相不是只有一个人,相权可谓是由集体领导,至少由代表皇帝的中书省、代表中央政府最高权力之一的尚书省和监督朝廷的门下省三省首长共同办事,从而形成了一个集体权力结构这一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材料二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集体权力结构”的运行机制,并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机制在宋代是如何“延续”的。(15分)(2)概括材料二中黄宗羲的主要论点,并结合明代的史实加以分析说明。(10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政事堂的功能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可从宋代二府三司的运行方面思考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即可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论点。第二小问,可从内阁的职能、厂卫特务制度的设置等方面思考作答。【答案】(1)唐代机制: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长官都是宰相;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须整合皇帝和三省长官的意见,才能做出决策。宋代史实:中书门下掌管行政事务;枢密院掌管军政事务;三司掌管财政事务;曾增设参知政事以分宰相之权。(2)论点:内阁官员并无实权;实权掌握在宦官手里。史实: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皇帝任用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明代政治黑暗腐败。1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艾森斯塔德认为: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其第一个一般性政治目标首先是“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统治者的第二个一般性目标则是发展“有关资源动员的特殊取向”,“保证其能够从社会不同群体那里得到不断的、独立的资源补充”,“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摘编自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运用所学知识,试以北宋史实为例论证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这一观点。(12分)(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解析】论证时,需依据材料中的“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和“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