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动手定制一个高效阅读源代码的vim.doc_第1页
自己动手定制一个高效阅读源代码的vim.doc_第2页
自己动手定制一个高效阅读源代码的vim.doc_第3页
自己动手定制一个高效阅读源代码的vim.doc_第4页
自己动手定制一个高效阅读源代码的vim.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oftware is like sex: its better when its free.自己动手定制一个高效阅读源代码的vim阅读大型工程的源代码时,我们经常需要在多个源文件之间实现函数、宏定义、外部变量等的跳转查询,但这些功能仅靠vim完成是困难的,所以还需借助一些额外的工具来打造一款合适自己的vim。1、安装VIM 安装vim比较简单,也没有特别要注意的地方,这里就不多讲。如果你是在ubuntu系统下,直接采用:$ sudo apt-get install vim或者$ sudo apt-get install vim-gnome。安装好之后,试编辑一个文件,看看是否运行正常(一般不会有问题)。然后看看自己的用户目录下有没有一个vim隐藏配置文件:.vimrc和一个vim隐藏文件:.vim。如果没有,可以通过下面方式创建:1) 打开vim,在命令行模式下输入::!cp -i $VIMRUNTIME/vimrc_example.vim /.vimrc就会在自己的用户目录下生成vim隐藏配置文件:.vimrc。2) cd到用户目录下,运行下面命令:$ mkdir -p /.vim/plugin,doc,syntax就会产生三个目录:/.vim/plugin、/.vim/doc、/.vim/syntax2、ctag的配置tags文件是实现跳转功能的数据库文件,就是它把我们送到我们想要去的地方的。比如我们在程序里调用一个函数i2c_master_recv,在某个时刻想查看这函数本身是怎么实现的。那只需把光标停在关键词上,再按一下组合键:“ctrl+”, 就会立刻跳转到库函数i2c_master_recv的源代码的地方,再按一下组合键 “ctrl+o” 就可以跳回来。当然如果你要查询的函数是对一个系统调用的封装,你就可以顺着tags 提供的道路跳到内核去查看源代码是怎么写的,当然这时候可能会有不止简单的两层封装定义,但我们一次次跳转就可以深入其里,了解内幕。首先,我们要安装ctags工具:$ sudo apt-get install ctags如果提示找不到软件包ctags,就update一下你的软件源,还不行的话试试把ctags改成 exuberant-ctags。下载完后,你就可以用它来产生标签文件tags了。ctags常用命令列举:1) 建立数据库命令# ctags -R或者exuberant-ctags -R / 这个命令是在终端命令行下执行的(-R表示递归向下)2) 在vim编辑器中浏览:ta x 跳转到符号x的定义处,如果有多个符号,直接跳转到第一处 :ts x 列出符号x的定义 :tj x 可看做上面两个命令的合并,如果只找到一个符号定义,那么直接跳转到符号定义处,如果有多个,则让用户自行选择。 Ctrl+ 跳转到当前光标下符号的定义处,和ta类似。 Ctrl+t 跳转到上一个符号定义处,和上面的配合基本上就能自由跳转了。 :tn和:tp是在符号的多个定义之间跳转。Ctags使用举例:1) 在跳转目的地执行这条命令# ctags -R假设正在编辑/kernel/drivers/inputtouchscreen/tcc_ts_cypress.c,这个文件可能会调用内核中的某个函数,我们想直接跳转到内核去查看改函数的具体实现,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现在就应该在/kernel下执行上面那条命令:# cd kernel# ctags -R命令中的选项-R的意思是:递归地进入当前目录下的所有子目录,把在该目录下的所有文件的关键词(包括函数名、宏、文件名等等关联到一起,并且写入一个tags文件)。2) 在$HOME/.vimrc文件中,添加一条指令,指明当前编辑程序的所在地。 在$HOME/.vimrc文件最后添加如下内容:au BufEnter /home/zhangxiaoqi/eclair_101206/* setlocal tags+=/home/zhangxiaoqi/eclair_101206/tags上面蓝色标记的路径要更行成你自己的路径。其中/home/zhangxiaoqi/eclair_101206/*的意思是:在该路径下的所有文件都可以通过tags文件实现跳转;这个tags数据库文件,就是刚才用ctags -R命令生成的,正是由路径/home/zhangxiaoqi/eclair_101206/tags指定。3、使用VIM插件TagList(源代码结构浏览)Taglist是vim的一个插件,可以方便地在终端侧边显示出当前程序所有的函数、宏等信息,支持鼠标双击跳转,对于规模比较大的代码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实用功能。下载链接:/source/249784下载完解压,得到两个文件夹 doc和plugin,将两个文件夹存放到用户目录下的隐藏文件夹.vim下(还记得.vim这个路径吧)。然后,用vim打开程序源码,敲下命令:Tlist 打开列表,再输入一次关闭列表。4、使用文件浏览器和窗口管理器WinManager 在使用vim的过程中,你也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你本来想打开一个文件,但是错误的用vim打开了一个路径,这时候,居然没有返回错误信息,而是给出一个这个路径下的文件列表。这一功能实际上是由vim的文件浏览器插件netrw实现的。我们如何把这一功能应用到平时阅读海量源代码的过程中呢?如何将TagList窗口和netrw窗口整合起来呢?这时候,WinManager插件就派上用场了。下载链接:/scripts/script.php?script_id=95在 /.vim 目录下解压 winmanager.zip,然后在/.vimrc中增加下面两句:let g:winManagerWindowLayout=FileExplorer|TagListnmap wm :WMToggle在vim的normal状态下输入wm,即可发现很奇妙的分割串口画面。5、配置cscope 先安装吧,$ sudo apt-get install cscope。然后在/.vimrc中增加一句::set cscopequickfix=s-,c-,d-,i-,t-,e-这步操作的目的是设定是否使用 quickfix 窗口来显示 cscope 的查询结果。跟Ctags类似,要使用其功能必须先为你的代码生成一个cscope的数据库,在项目的根目录运行下面的命令:$ cscope -Rbq会生成三个文件:-rw-rw-r- 1 wooin wooin 1.1M 2007-09-30 10:56 cscope.in.out-rw-rw-r- 1 wooin wooin 6.7M 2007-09-30 10:56 cscope.out-rw-rw-r- 1 wooin wooin 5.1M 2007-09-30 10:56 cscope.po.out这时候,你可以把下面这条命令写进/.vimrc文件里面,以保证每次打开vim都会加载cscope数据库文件:cs add /home/zhangxiaoqi/eclair_101206/cscope.out /home/zhangxiaoqi/eclair_101206/上面这条指令的意思是让/home/zhangxiaoqi/eclair_101206/路径下的所有文件都有权访问/home/zhangxiaoqi/eclair_101206/cscope.out数据库文件。这一步操作是和ctag类似的(你可以回去看看ctags的配置)。这时,你可以打开某一个源程序文件, 开始编辑。下面来做一个具体的操作, 查找函数good()的定义, 用命令:cs find g good如果自动跳转的位置你不满意, 想看其他的结果, 可以用下面的命令打开QuickFix窗口::cw # 还记得之前对quickfix窗口的配置吧6、QuickFix窗口可以人为地在程序源文件造成几处小小的容易辨认的错误,然后用下面的命令进行编译::make显然编译会报很多错误,当编译结束并退出到源码界面时,刚才编译器报的错误都已经看不到了,但是我们可以用QuickFix窗口再将错误信息找出来。用下面的命令调出QuickFix窗口::cw此时你就可以看如下图所示的QuickFix窗口了。7、使用插件MiniBufExplorer快速浏览和操作多个打开的文件下载地址 /scripts/script.php?script_id=159将minibufexpl.vim文件拷贝到 /.vim/plugin 文件夹中。 重新启动vim, 当你只编辑一个文件的时候MiniBufExplorer派不上用场,当你打开第二个文件的时候, MiniBufExplorer窗口就自动弹出来了。如果在/.vimrc中设置了下面这句:let g:miniBufExplMapWindowNavVim = 1则可以用切换到上下左右的窗口中去,就像:C-w,h j k l 向左,下,上,右切换窗口。8、使用插件a.vim在.c文件和.h文件之间相互切换安装好a.vim后有下面的几个命令可以用了::A 在新Buffer中切换到ch文件 :AS 横向分割窗口并打开ch文件 :AV 纵向分割窗口并打开ch文件 :AT 新建一个标签页并打开ch文件 9、自动补全vim也可以做到完美的代码补全。但是该功能要tags文件的支持。为了实现自动补全功能,你需要在/.vimrc文件中增加下面两句:filetype plugin indent on # 打开文件类型检测,加了这句才可以用智能补全set completeopt=longest,menu # 关掉智能补全时的预览窗口保证生成的tags文件已经可以用之后,我们就可以使用代码补全功能了。.用vim打开一个源文件。可以随便找一个有成员变量的对象, 比如good, 进入Insert模式, 将光标放在-后面,然后按下Ctrl+X Ctrl+O (居然要按四个键),此时会弹出一个下列菜单, 显示所有匹配的标签。此时有一些快捷键可以用:l Ctrl+P 向前切换成员 l Ctrl+N 向后切换成员 l Ctrl+E 表示退出下拉窗口, 并退回到原来录入的文字 l Ctrl+Y 表示退出下拉窗口, 并接受当前选项 如果你增加了一些成员变量, 全能补全还不能马上将新成员补全, 需要你重新生成一下tags文件, 但是你不用重启vim, 只是重新生成一下tags文件就行了, 这时全能补全已经可以自动补全了。vim中的其他补全方式还有:l Ctrl+X Ctrl+L 整行补全l Ctrl+X Ctrl+N 根据当前文件里关键字补全l Ctrl+X Ctrl+K 根据字典补全l Ctrl+X Ctrl+T 根据同义词字典补全l Ctrl+X Ctrl+I 根据头文件内关键字补全l Ctrl+X Ctrl+ 根据标签补全l Ctrl+X Ctrl+F 补全文件名l Ctrl+X Ctrl+D 补全宏定义l Ctrl+X Ctrl+V 补全vim命令l Ctrl+X Ctrl+U 用户自定义补全方式l Ctrl+X Ctrl+S 拼写建议Cscope使用补充 一cscope使用1、 建立cscope使用的索引文件 在你需要浏览源码的根目录下使用下面命令: # cscope Rbkq l R 表示把所有子目录里的文件也建立索引 l b 表示cscope不启动自带的用户界面,而仅仅建立符号数据库 l q生成cscope.in.out和cscope.po.out文件,加快cscope的索引速度 l k在生成索引文件时,不搜索/usr/include目录 在源码根目录下打开任意.c文件,使用如下命令: l Ctrl+:将跳到光标所在变量或函数的定义处,Ctrl+T返回 l cs find s - 查找C语言符号,即查找函数名、宏、枚举值等出现的地方l cs find g - 查找函数、宏、枚举等定义的位置,类似ctags所提供的功能l cs find d - 查找本函数调用的函数l cs find c - 查找调用本函数的函数l cs find t - 查找指定的字符串l cs find e - 查找egrep模式,相当于egrep功能,但查找速度快多了l cs find f - 查找并打开文件,类似vim的find功能l cs find i - 查找包含本文件的文件2、 cscope的所有命令也可以且按键来实现Ctrl+ 再按 s 表示:cs find s命令,同理实现cs find + g,d,c,t,e,f,i命令。cscope_map.vim说明: 有英文注释的我就不说明了,我就说一下里边的键map映射:如: nmap s :cs find s =expand() 1) nmap 表示在vim的普通模式下,即相对于:编辑模块和可视模式。以下是几种模式:l map 普通,可视模式及操作符等待模式l :vmap 可视模式l :omap 操作符等待模式l :map! 插入和命令行模式l :imap 插入模式l :cmap 命令行模式 表示:Ctrl+ 2) s表示输入(即按:s)s 3)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