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2课祭十二郎文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2课祭十二郎文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2课祭十二郎文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2课祭十二郎文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2课祭十二郎文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课祭十二郎文导学目标1.归纳梳理文言文基础知识,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2.品味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背景解读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韩愈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韩愈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恸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这篇文章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古绝调”。十二郎,名老成,韩氏族中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政区与官职(1)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故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比较低。(2)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3)“出”在古代一般是指京官到地方就任,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闻汝丧之七日(sn)不省所怙(xn_h)归取其孥(n) 孰谓汝遽去吾(j)殒其生(yn) 窆不临其穴(bin)万乘之公相(shn) 尚飨(xin)2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逝世)(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3词语解释(1)吾少孤孤:古人以幼年丧父为孤(2)及长,不省所怙 省:知道怙:依靠(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佐:辅佐(4)汝不果来 果:成为事实,实现(5)舍汝而旅食京师 旅食:在外地谋生(6)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戚:忧伤(7)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克:能泽:恩泽(8)比得软脚病 比:近来(9)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吊:抚慰(10)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兆:墓地(11)敛不凭其棺 凭:临,在近旁4一词多义(1)省(2)诚(3)孤5古今异义(1)明年,丞相薨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将成家而致汝古义:安家今义:结婚(3)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义:多少(日子),指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4)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5)志气日益微古义:精神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6词类活用(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形容词作状语,在远方)(2)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作动词,在东边居住)(3)而视茫茫(动词作名词,视力)(4)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作使动词,使来)(5)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词作动词,继承的事业)(6)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形容词作动词,保全)(7)莫如西归(名词作状语,向西)(8)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形容词作名词,白发)(9)长吾女与汝女(动词使动用法,使长大)(10)乃能衔哀致诚(形容词作名词,诚意)(11)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用法,使夭折)(1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7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惟兄嫂是依(“是”为标志,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应为“尤何”)何为而在吾侧也(应为“为何”)(2)状语后置句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应为“吾于汴州佐董丞相”)吾佐戎徐州(应为“吾于徐州佐戎”)(3)固定结构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其?其?其?”译为“是呢,是呢,还是呢?”)(4)被动句吾又罢去(罢,被罢免)(5)省略句汝从(吾)于东既(吾)又与汝就食江南三古今对译祭十二郎文层解: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祭奠时间、祭奠人和祭奠对象等,表达作者对十二郎的思念之情。段解:第二段,诉说自己的家世不幸,叔侄二人情同手足。“孤”。怙(h):依靠。语出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世因用“怙”代父,“恃”代母,失父曰失怙,失母曰失恃。惟是:宾语前置的一种句式。殁:死于非命(未及寿终而死亡)。世:通“逝”。省:探段解:第三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两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从此抱憾终生。层解:第二部分(第23段),写“我”与十二郎之间的深厚情谊。段解:第四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应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健,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段解:第五段,倾诉自己因遭受巨大打击而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悲痛心情。段解:第六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段解:第七段,联想到自己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可见作者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段解:第八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段解:第九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不能确切知道侄儿死期的悲哀。层解:第三部分(第49段),写作者因比自己年少体强、生性“纯明”的侄子遽然辞世而悲痛欲绝。段解:第十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段解:第十一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段解:第十二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悲痛不已。层解:第四部分(第1012段),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课内文本探究一|文脉梳理二|文本探究1祭十二郎文开头两段叙写身世、家世的不幸有什么作用?我的答案: 提示: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表明两人从小孤苦相依,未尝一日相离,因而感情特别深厚;叙写嫂嫂“抚汝指吾而言”人丁不盛的一席话,流露出无比凄凉、无比悲痛之情,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2祭十二郎文的第3段细叙二人三会三别,终因谋官求禄,行踪漂泊无定,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我的答案: 提示:作者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叙写,意在指责自己,没有好好地陪陪十二郎,反省自己为“求斗斛之禄”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悔恨,使人读来有无限悲哀。3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第4段),以及自己身体衰病(第6段)、子孙辈幼小(第7段)等事?我的答案: 提示: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4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地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反复诵读第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我的答案: 提示:(1)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了作者对十二郎之死的不可置信之情,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深。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2)在第5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四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接连不断地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5技法探微通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我的答案: 提示: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却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6创新表达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我的答案: 提示:(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教材迁移讲练古代文化知识古代礼仪1.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2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3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4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5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猪、牛、羊),色纯为“牺”,体全为“牲”。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6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7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8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9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10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11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12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亲属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13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14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15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16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17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包括稽首、顿首、空首等九种拜法。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18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19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20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21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22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