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政治 近代西方经济 工业化近代西方思想 民主 自由 平等近代西方政治 民主 1 两个历程 1840 194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 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五四运动 1949年 2 两大任务 反侵略反封建或反帝反封建反侵略或反帝 追求民族独立反封建 追求民主进步 近代史基本概念 1 发生的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掠夺原料和市场 导火索 虎门销烟 2 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状况 中国 落后的封建国家英国 完成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1842 a 开放广 厦 福 宁 上为通商口岸破坏贸易主权b 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c 关税协定破坏关税主权 3 鸦片战争的结果 中英 五口通商章程 领事裁判权破坏了司法主权 虎门条约 a 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贸易主权 便利列强扩大侵略权益b 租赁土地 房屋和永久居住破坏了领土主权 为后来列强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 4 影响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遭到破坏 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近代史开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1860 1 挑起国 英法2 目的 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3 结果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英法火烧圆明园 美俄趁火打劫 4 条约内容 天津条约 增开十口通商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允许外国公使进京 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 北京条约 割九龙司给英国增开天津 5 影响 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洋务运动 国家机构的变化 设置总理衙门 设置总税务司 中国现代化运动开始起步 权力结构的变化 清政府被迫应对变局 保守派 洋务派 1 结果 被迫签订 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1894 1895 允开厂 输出资本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开沙 重 苏 杭 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割辽 台 澎 破坏中国领土和主权 赔两亿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 马关条约 的影响 在此条约的刺激下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9末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 中日甲午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 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 由沿海到内地 由南方到北方 熊代表沙皇俄国虎代表英国肠代表德国青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 太阳代表日本有人为此画题诗曰 沈沈 沉沉 酣睡我中华 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人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 甲午战后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 维新派 革命派 农民阶级 进行军事改革 戊戌变法 决心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各派力量又是如何应对的 1 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义和团运动兴起 直接原因 帝国主义的扩张本性 根本原因 2 结果 被迫签订 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1900 1901 3 条约内容 惩办反帝官员 设外务部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完全半殖民地化 拆炮驻兵 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地区 置于列强控制下 划使馆界 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赔款4 5亿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税收受列强控制 4 影响 清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洋人的朝廷 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总结 1 列强侵华的原因 必然性 两次工业革命进行 列强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可能性 西方 国力强盛 中国 封建社会末期 国力衰微 地广人多 资源丰富 2 列强侵华的影响破坏性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客观上 先进科技和思想传入中国 冲击旧制度 观念 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 促进自然经济解体 为民资发展创造了条件 戊戌变法 1898年 百日维新 1 原因 政治 民族 统治危机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 维新思想的传播 2 戊戌变法 目标 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内容 政治 取消多余部门和无用官职经济 鼓励发展工商业文教 设京师大学堂 废八股 派学生留学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 3 结果 失败失败的原因 民资发展不充分 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脱离人民群众 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光绪帝 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 资阶局限性 4 意义积极 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局限 没有实践开国会 行宪法 君主立宪等主张5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的中国行不通 辛丑条约 签订后 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清末 新政 和 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1 爆发的原因 辛亥革命 1911年 兴中会 1894年 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影响 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 地点 东京性质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影响 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同盟会 1905 2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 3 结果 被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定都 南京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 的主要内容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4 被袁世凯篡夺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软弱性 妥协性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5 说明 在半殖半封的中国 资阶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积极 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中华民国 颁布了 临时约法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6 评价 局限性 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在革命过程中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革命果实被窃取 军阀统治黑暗 阶级矛盾激化 根本原因 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马列主义的传播 巴黎和会上 中国外交失败 导火索 1 爆发的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 1949 五四运动 1919 5 4 国内 国际 帝国主义侵略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1919年5月4日起 北京 学生 罢课 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阶级 罢工 罢课 罢市 2 经过 3 意义 性质 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作用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 7 经济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 阶级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组织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2 中共 一大 的召开 1921 7 内容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意义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 历史条件 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北伐战争1 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 1927 原因 中共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3年 中共三大通过国共合作的决定 孙中山愿意与共产党合作 共产国际的帮助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 1924年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合作基础 新三民主义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2 北伐战争 条件 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 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目的 为打倒帝国主义 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 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发展 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1927年 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成果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大革命的失败 1927年 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 汪精卫发动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完全失败 1927年 宁汉合流 失败原因 帝国主义干涉 国民党的反革命政变 陈独秀等右倾错误 放弃革命领导权 教训 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和革命领导权的掌握 过程 领导 周恩来 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 1 南昌起义 1927 8 1 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革命转入了低潮 惨痛教训使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国共十年对峙 1927 1937 意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 八七 会议 1927 8 7 内容 清算了右倾错误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 指明了党前进的方向 3 秋收起义 1927 9 领导 毛泽东 地点 湘 赣边界 过程 进攻长沙受阻 改向山区进攻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创立 1927 10 毛泽东巩固 1928 4 井冈山会师 4 工农武装割据 土地革命 打土豪 分田地 废除封建剥削 根据地建设 目的 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 巩固红色政权内容 军民进行经济建设 努力发展生产 武装斗争 内容 意义 根据地不断扩大 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 背景 前三次反 围剿 的胜利时间 1931冬定都 瑞金领导 政府主席 毛泽东军委主席 朱德性质 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民主政权 6 红军的长征 1934 10 1936 10 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的影响 目的 保存革命实力 过程 结束 1936 10会宁会师 1935年遵义会议 内容 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意义 a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b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c 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 七七事变 1937 7 7 卢沟桥事变 影响 标志着全国的抗日战争开始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抗日战争时期 1937 1945 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形成根本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经过 1936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初步建立1937 9 国民党公布 国共合作宣言 正式建立 特点 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国共两党采取党外合作 任务 打败日本侵略者 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 3 抗日战争的过程 国民政府 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1937 平型关大捷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中共 敌后抗日根据地 百团大战 1940年 国外战场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1942 战场 抗战的阶段 1937 7 7 1945 8 防御阶段 1937 7 7 1938 10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战场 相持阶段 1938 11 1943底日本调整对华政策 以战养战 以华治华 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局部反攻和结束 1944初 1945 8 4 抗战的胜利 标志 1945 8 15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历史意义 近代史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解放战争1 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 1945 10 背景 a 美国积极帮助国民党抢夺胜利果实b 蒋介石采取 假和平 真内战 的策略 共产党参加的目的 争取和平 揭穿美蒋阴谋 结果 1945 10 10 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 和平建国 坚决避免内战 召开政协会议 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初 重庆 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2 解放战争 内战爆发1946年夏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战略反攻1947 6 刘 邓挺进大别山 拉开战略反攻序幕 战略决战过程 辽沈 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意义 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渡江战役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