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声和光 第1课时声现象 第2课时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第3课时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第4课时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单元声和光 第1课时 声现象 第1课时声现象 第1课时 考点聚焦 振动 介质 波 声波 固体 气体 340 温度 第1课时 考点聚焦 第1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2乐音的特性 1 是乐音的三大特性 2 乐音三大特性的比较 音调 响度 音色 高低 频率 振幅 强弱 品质 第1课时 考点聚焦 点拨 音调一般指声音的 粗细 响度指音量的 大小 辨别不同人 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依靠的是音色 第1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人们以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符号是 为了保护听力 声音的响度不能超过 2 噪声及其控制 分贝 db 90db 无规则 休息 学习 工作 干扰 声源 传播 人耳 第1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4超声与次声 1 人耳听觉频率范围由 hz到 hz 频率高于 hz的声音称为超声 低于 hz的声音称为次声 2 超声及其应用 受蝙蝠利用 的启示 人们制成了 又叫声呐 超声在医疗 工农业生产中有很多应用 3 次声及其应用 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 监测和控制次声 以便有效地避免它带来的危害 并将它作为预报 等的依据 风暴 20 20000 20000 20 超声导航 超声雷达 火山爆发 地震 第1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例1 2012 绵阳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 只要物体振动 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的快 b 命题角度 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声波的描述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 人耳感知声音的两条途径 第1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噪声也不例外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人耳听到声音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有发声体 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和健康的人耳 物体振动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 所以并非任何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都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快 第1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二声音的特性 例2 2012 无锡 关于声现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闻其声而知其人 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中的 高 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 长啸一声 山鸣谷应 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d 隔墙有耳 说明固体能传声 d 命题角度 1 区分声音的三个特性 2 声音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3 声音特性在生活现象中的应用 第1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闻其声而知其人 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中的 高 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长啸一声 山鸣谷应 是回声现象 隔墙有耳 说明固体能传声 第1课时 归类示例 例3 2012 烟台 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明设计了下面四个实验 如图1 1所示 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d 第1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选项a b c所示实验均能探究音调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 选项d所示实验能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1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例4 2012 福州 福州地铁正在建设中 为解决噪声扰民的问题 地铁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 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a 声源处b 传播过程中c 人耳处d 声源和人耳处 a 命题角度 1 对生活中的噪声污染的认识 2 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第1课时 归类示例 第1课时 归类示例 例5 2012 益阳 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真空不能传声b 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 响度越大c 发声体的振幅越大 频率越高d 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 第1课时 归类示例 第1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四超声与次声 例6 2012 黄石 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 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 20000hz 大象交流的 声音 是一种次声波 人类听不到大象的 声音 是因为 a 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b 次声波无法传入人耳c 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d 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 d 命题角度 1 辨别自然界中的超声和次声 2 超声和次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1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次声人耳听不到 次声的发声频率在20hz以下 大象利用次声传递信息 第1课时 方法集锦 方法锦集 第1课时 方法集锦 方法锦集 第2课时 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第2课时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第2课时 考点聚焦 发光 考点1光的传播 不是 同种均匀 3 108 第2课时 考点聚焦 说明 1 光线是为了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建立的模型 实际上并不存在 2 画光线时 箭头要画在直线的中间 不要画在端点上 易错点 光年是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它不是时间单位 而是长度单位 1光年 9 46 1015m 第2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2光的反射 同一平面 等于 镜面 漫 第2课时 考点聚焦 说明 1 在反射现象中 光路是 的 2 入射角 反射角分别是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与 的夹角 不是与平面镜的夹角 3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因为先有入射 角 后有反射 角 可逆 法线 第2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3平面镜成像 1 探究 平面镜成像特点 第2课时 考点聚焦 虚 相等 相等 位置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等效替代 垂直 玻璃板有一定厚度 前后两个表面均反射成像 玻璃板与水平面不垂直 第2课时 考点聚焦 2 平面镜作图 第2课时 考点聚焦 第2课时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 1 比较影子和小孔成像 第2课时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 2 对比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第2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一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的应用 命题角度 1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2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自然现象 3 判断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4 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5 识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第2课时 归类示例 例1 2012 福州 小军对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行解释 正确的是 a 水中的月亮 光的直线传播b 路灯下人影相随 光的反射c 用镜子增大空间感 平面镜成像d 近视眼镜的镜片 凸透镜 c 第2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水中的月亮是光的反射现象 路灯下人影相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用镜子增大空间感是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第2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二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特点 命题角度 1 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释生活中成像现象 3 探究 光反射时的规律 4 探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2课时 归类示例 例2 2012 南昌 如图2 1所示 在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为了便于观察 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b 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 像的大小会变大c 移去后面的蜡烛b 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 发现在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d 保持a 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 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 发现b始终能与a的像重合 a 第2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在做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时 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较容易看到蜡烛所成的像 得出的结论是像为正立 等大的虚像 物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物 像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可用 物 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来概括 第2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三有关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的作图 命题角度 1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 2 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解释生活现象 3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4 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来解决实际问题 5 光路的可逆性在作图中的应用 第2课时 归类示例 例3 2012 杭州 自行车的尾部装有一种塑料制成的反光镜 夜间骑车时 在车灯照射下 能使光线按原来方向返回 反光镜结构如图2 2所示 两平面镜相互垂直 当一条光线ab入射到其中一平面镜 1 作出所有反射光线的光路图 2 证明经过两次反射后的反射光线会逆向射回 图2 2 第2课时 归类示例 第2课时 归类示例 第2课时 方法集锦 方法锦集 第3课时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第3课时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第3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1光的折射 同一平面 小于 增大 不变 可逆 斜 第3课时 考点聚焦 高 折射 浅 第3课时 考点聚焦 点拨 一般情况下 光的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 但特殊情况下只有光的反射 第3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2光的色散 物体的颜色 点拨 1 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 什么颜色的光照射到白色物体上 白色物体就显示什么颜色 2 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 不反射任何色光 无论什么光照射到黑色物体上 物体都将光吸收 没有光线反射进入人的眼睛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红 绿 蓝 透过 反射 红 黄 蓝 第3课时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 第3课时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 第3课时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 第3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一光的折射现象 例1如图3 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 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b 命题角度 识别生活中的各种光现象 第3课时 归类示例 第3课时 归类示例 例2 2011 沈阳 下列现象可以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a 在游泳池边看到的池底比实际浅b 夜晚看到人在路灯下形成的影子c 通过汽车后视镜看到车后更广阔的范围d 晴朗夏日的中午 在树下看见圆形的光斑 a 第3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池底变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人影和树下光斑 即小孔成像 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而汽车后视镜是凸面镜 视野更广阔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第3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二光的折射规律 例3 2012 广州 如图3 2所示 一束光射向左右表面平行的玻璃砖 画出光从玻璃砖左表面射出的光线 并标出该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大小 命题角度 1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及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图 2 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第3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如图所示 第3课时 归类示例 例4从岸边看水中的鱼 看到 鱼 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 如图3 3所示模型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d 第3课时 归类示例 第3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三光的色散 物体的颜色和看不见的光 例5 2012 广州 一个苹果在阳光下看起来是红色的 这是因为 a 红光透过苹果b 苹果只吸收红光c 苹果只反射红光d 红光折射进苹果 c 命题角度 1 三棱镜及色散现象 2 光的三基色及其混合 3 颜料的三原色及其混合 4 物体的颜色 第3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 苹果呈现红色因为它只反射红光 第3课时 方法集锦 方法锦集 第4课时 透镜及其应用 第4课时透镜及其应用 第4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1凸透镜和凹透镜 厚 薄 薄 厚 会聚 发散 第4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2凸透镜成像 1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将蜡烛 凸透镜 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调节烛焰 凸透镜 光屏 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不断改变蜡烛的位置并移动光屏 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 记录物距 像距及像的性质 第4课时 考点聚焦 2 凸透镜成像规律 点拨 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倍焦距分大小 成实像时 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远像近像变小 缩小 等大 放大 放大 第4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3生活中的透镜 倒立 虚像 倒立 缩小 第4课时 考点聚焦 前 靠近 下 增大 第4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4眼睛与眼镜 短 长 前 后 凹透镜 凸透镜 第4课时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 1 类比眼睛和照相机 第4课时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 2 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第4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例1 2012 安顺 如图4 1所示 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的实验中 依次将点燃的蜡烛 凸透镜 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命题角度 1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过程和操作要点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4课时 归类示例 1 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实验前该怎样调节凸透镜 光屏和烛焰 2 蜡烛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时 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 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像 3 如果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8cm 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像 4 实验中若在光屏上得到一清晰的实像 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 则所成的像将会怎样变化 第4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1 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 倒立 缩小的实像 3 正立 放大的虚像 4 像依然完整但亮度变暗 第4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二生活中常见应用透镜的实例 命题角度 1 通过设置情景考查照相机 摄像头 监控器 的工作原理及简单操作方法 2 列举实例考查投影仪的调节与使用 3 通过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考查放大镜成像规律和现象 4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组成和原理 5 通过生活实例考查看到物体的大小与视角的关系 第4课时 归类示例 例2 2012 绵阳 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 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的介绍有一项不切实际 它是 a 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b 照相时 被照者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之外c 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 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略大于一倍焦距d 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 这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c 第4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当凸透镜充当放大镜时 物体应该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第4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三利用光路图解释近视眼和远视眼 命题角度 1 眼睛的结构和成像过程 2 图释近视眼的形成和矫正方法 3 图释远视眼的形成和矫正方法 第4课时 归类示例 例3 2011 赤峰 阅读文字材料 完成后面的问题 透镜的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 焦距越短 折光本领越大 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的焦度 用 表示 即 f 1 如果某透镜的焦距是0 5m 它的焦度就是 1 0 5m 2m 1 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 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 例如 4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4m 1 它的焦距是0 25m 注意 凸透镜 远视镜片 的度数是正数 凹透镜 近视镜片 的度数是负数 第4课时 归类示例 1 如图4 2所示是小明的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 则他的眼病及需要用来矫正的透镜分别是 a 近视凸透镜b 近视凹透镜c 远视凸透镜d 远视凹透镜 2 若他所戴眼镜镜片的焦距为0 2m 则该镜片的焦度为 m 1 度数为 度 b 5 500 第4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 成像在视网膜前 需要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 成像在视网膜后 需要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同时根据题目给出的相关信息 利用已知数据简单计算镜片焦度和眼镜度数 第二单元力和运动 第5课时运动的世界 第6课时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7课时力与运动 第二单元力和运动 第5课时 运动的世界 第5课时运动的世界 第5课时 考点聚焦 1 机械运动 1 定义 物理学里把物体 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相同时间比 相同路程比 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考点1机械运动 位置 路程 时间 第5课时 考点聚焦 注意 1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来说 速度保持不变 速度的大小与路程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无关 2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点拨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 2m s 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 s 3 速度 快慢 v 单位时间 s t m s 3 6 s t 第5课时 考点聚焦 2 参照物 为研究物体的运动 要选定一个物体作标准 被选作 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点拨 1 任何物体都可作参照物 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 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2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3 运动和静止是 的 说明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研究同一个物体 其结论可能不同 标准 相对 第5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国际单位制测量需要标准 测量某个物理量时 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 叫国际单位制 第5课时 考点聚焦 2 长度的测量 米 m 零刻线 量程 分度值 垂直 分度值 数字 单位 4 误差 和 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 但应尽量减小 5 特殊测量方法 1 累积法 2 化曲为直法 3 化整为零法等 第5课时 考点聚焦 3 时间的测量 测量值 真实值 第5课时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 第5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一机械运动 命题角度 1 通过生活实例考查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 2 研究物体运动时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 3 准确描述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形 4 根据示例提供的信息判断被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第5课时 归类示例 例1 2012 福州 2012年国际田联110m栏比赛中 刘翔以12秒97破赛会纪录夺得冠军 如图5 1所示是刘翔在跨栏时的情景 若说赛场的主席台是运动的 可选的参照物是 a 刘翔b 看台上坐着的观众c 地面d 刘翔前方立着的栏 a 图5 1 第5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参照物 然后拿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对照 如果有位置的变化 说明物体是运动的 没有位置的变化 说明物体是静止的 赛场的主席台是运动的 所以主席台是研究对象 主席台位置的变化可能是相对于刘翔的位置而言的 故参照物可能是刘翔 故a正确 第5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命题角度 1 熟悉生活中的长度 时间 会估测长度 时间 2 能够正确选择 使用测量长度 时间的工具 3 能准确读出长度 时间的测量数据 4 测量误差和错误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337 5 第5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秒表读数时先看小圈 它每一大格表示1分钟 大圈每一大格表示1秒 每一小格表示0 1秒 从大圈可以看出超过5分钟而没有到达6分钟 则应该读成5分37 5秒 即为337 5s 第5课时 归类示例 2 70 第5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起始端从零开始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因此树叶的长度为2 70cm 第5课时 归类示例 d 解析 利用较厚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 一要注意刻度尺应与被测边平行 a项错 二要让尺子的刻度贴近被测物体 c项错 三要让刻度尺的零刻线与物体的一端对齐 b项错 故d项正确 第5课时 归类示例 第5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三速度的测量 计算和图像问题 命题角度 1 会简单的平均速度测量问题 2 会分析描绘s t v t图像 第5课时 归类示例 匀速 4 甲 丙 乙 东 第5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通过图像可知 甲 乙 丙三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v甲 s甲 t甲 20m 5s 4m s v乙 6m s v丙 4m s甲和丙两车速度相同 乙车比甲车快 以甲车为参照物 乙车向东远离甲车 故乙车向东运动 第6课时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6课时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6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1力 作用 牛顿 n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相互作用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相互 相等 相反 第6课时 考点聚焦 点拨 如果作用力不属于引力与斥力范围 物体必须相互接触 如果作用力属于引力与斥力范围 则可以不接触 运动 形状 第6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2弹力 弹性形变 越大 越大 量程 分度值 垂直 第6课时 考点聚焦 第6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3重力 说明 重力不是地球引力 万有引力 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地点所受重力也稍有不同 从赤道到两极重力逐渐增大 离地面越高 重力越小 地球吸引 g 正比 mg 竖直向下 重心 第6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4摩擦力 1 摩擦力 相对 阻碍 反 第6课时 考点聚焦 2 摩擦力的分类 滑动 压力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相等 大 大 第6课时 考点聚焦 小 第6课时 考点聚焦 3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相等 第6课时 考点聚焦 压力 接触面粗糙程度 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 压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越大 当压力大小相同时 接触面越粗糙 滑动摩擦力越大 第6课时 考点聚焦 4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一力及其描述 命题角度 1 力的概念 2 解释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力现象 3 通过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力的三要素 4 通过作力的示意图考查力的三要素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例2 2012 台州 小柯做了一个如图6 3所示的 魔力转椅 实验 他坐在普通转椅上用力扇动手中的扇子 椅子不转 在普通转椅的立柱和底座金属筒之间装上滚动轴承和钢珠后 用力扇动手中的扇子 魔力转椅 随即转动 1 魔力转椅 是采用 的方法减小摩擦力的 2 扇子能扇转 魔力转椅 是利用了 原理 变滑动为滚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1 魔力转椅是在普通转椅的立柱和底座金属筒之间装上滚动轴承和钢珠 这样 通过变滑动为滚动的方法来减小摩擦 2 用力扇动手中的扇子 魔力转椅 随即转动 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扇子给空气一个作用力的同时 空气给扇子一个反作用力 从而使转椅转动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二弹力与应用 命题角度 1 弹性和塑性 2 弹力的三要素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及原理 4 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5 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分析与应用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例3在 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的活动中 同学们发现 在一定的范围内 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 橡皮筋的长度越长 根据这一现象 小明和小丽提出如下猜想 如图6 4所示 究竟谁的猜想正确呢 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一般用符号 l表示 它等于挂上钩码后橡皮筋的长度l与橡皮筋没有挂钩码时的长度l0之差 即 l l l0 1 要完成实验 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 若干个相同的钩码 铁架台和细线外 还需要的器材是 2 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刻度尺 1 8 没有挂钩码时 橡皮筋的长度l0 cm 请将表格中第3行的数据补充完整 要判断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应对表格中的哪两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答 应对 选填序号 两行数据进行比较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你认为实验能初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确的 答 你是如何分析数据并作出此判断的 请简要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4 5 1 2 小明 在一定的弹性限度内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与每次的拉力的比值为一常数 或在一定的弹性限度内 拉力增大几倍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也增大几倍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不难发现 拉力为0时 橡皮筋的长度为4 5cm 分析表格中1 3两行数据可知 在一定的弹性限度内 拉力增大几倍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也增大几倍 当拉力增大到3倍时 不难算出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也增大到三倍 即1 8cm 小丽猜想的是橡皮筋的长度可能跟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所以应该比较1 2两行数据来验证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三重力 命题角度 1 重力的产生 2 重力的三要素 3 探究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4 重心及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4 2012 聊城 下表是研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时得到的数据 1 研究过程中 所用的测量工具是 和 2 分析表中实验数据 得出的结论是 3 在通常情况下 我们认为g 9 8n kg 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 发现在不同的地点g值存在微小差异 下表为部分地点的g值大小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天平 弹簧测力计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分析表中数据 可以发现 g值最大的位置在 影响g大小的原因是 北极 地理纬度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四摩擦力 例5 2012 福州 小佳同学利用运动鞋探究 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定量关系 1 如图6 5所示 他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运动鞋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其目的是 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使拉力大小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命题角度 1 摩擦力的三要素 2 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联系生活实例 考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 8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2 再往鞋子里添加砝码并均匀摆放 改变的是鞋对桌面的 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多次实验 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压力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3 请根据实验数据在图6 6中作出运动鞋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关系的图像 4 分析图像可得结论 5 若他拉着运动鞋匀速前进的速度由0 02m s变为0 04m s 在其他情况不变时鞋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将 选填 变大 不变 或 变小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 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成正比 不变 第6课时 归类示例 第7课时 力与运动 第7课时力与运动 第7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 第7课时 考点聚焦 速度 控制变量法 粗糙程度 距离 转换法 越长 小 慢 匀速直线 第7课时 考点聚焦 一切 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第7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2惯性 第7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3力的合成 1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和f2 方向相同时 f合 方向与f1和f2方向 方向相反时 f合 方向与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注意 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时 所受的合力大小总是小于或等于两个力之和 大于或等于两个力之差 2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时可能不受力 也可能受平衡力的作用 此时合力为零 f1 f2 相同 f1 f2 第7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4二力平衡 1 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时 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则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 相当于不受力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说明 物体受平衡力和不受力是有区别的 从运动状态来看 物体受到平衡力和不受力的运动效果是等效的 即物体均会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从物体的形状来看 物体不受外力 它就不产生形变 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可能会产生形变 第7课时 考点聚焦 2 二力平衡 两个力 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 同一 相等 相反 一条直线 注意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可能是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第7课时 考点聚焦 3 运动和力的关系 说明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 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但是 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 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如受到的力是平衡力 运动方向不变 运动快慢改变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第7课时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 1 惯性与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的区别 第7课时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 第7课时 归类示例 类型一惯性和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命题角度 1 惯性的定义 2 能够判断 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 对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牛顿物体运动理论的基本认识 4 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条件 5 利用惯性和惯性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7课时 归类示例 例1 2012 临沂 关于物体的惯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足球在静止时没有惯性 运动时才具有惯性b 跳远运动员起跳以前要助跑 是为了获得惯性c 赛车在高速行驶时不容易停下来 是由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d 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 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 d 第7课时 归类示例 解析 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停止加速 但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 还要保持原来较快的速度 所以不能马上停下来 第7课时 归类示例 例2 2012 苏州 用大小为10n的水平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桌子 但没有推动 桌子受到的摩擦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细胞治疗展厅设计
- 销售季度业绩汇报
- 无土栽培过程讲解
- 香氛色彩解读课件
- 糖基转移酶与肿瘤
- 银行公司群体性事件应急细则
- 希腊神话概述
- 医学影像诊断面试题解析: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趋势
- 国际语言技能测试题
- 现代破案技术
- GB/T 3098.15-2023紧固件机械性能不锈钢螺母
- 兰花花叙事曲二胡曲谱
- 调解协议书电子版5篇(可下载)
- 材料性能学(第2版)付华课件1-弹性变形
- GB/T 4909.4-2009裸电线试验方法第4部分:扭转试验
- PDCA质量持续改进案例一:降低ICU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 2023年烟台蓝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企业标准编写模板
- 初中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维护祖国统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作业设计样例
- 幼儿园绘本故事:《骄傲的大公鸡》 课件
-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监测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