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王安石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王安石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王安石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王安石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王安石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1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 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北宋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1 宋朝建立后 为防止割据和分裂 将地方行政权 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 加强集权 造成 三冗 两积 局面 三冗 指 两积 是指 2 北宋王朝纵容土地兼并 使北宋 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 兼并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北宋 的矛盾日益尖锐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 积弱 中 豪强地主 统治集团 3 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等人在 中提出的大部分改革建议 开始以整顿 为中心的改革 由于遭到 的反对和诽谤 年改革夭折 4 1069年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二 变法的指导思想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三 变法的主要内容1 理财之法 富国之法 1 均输法 发运使必须就近采购 以节省价款和 的劳费 答手诏条陈十事 吏治 官僚贵族 1045 转运 2 市易法 由朝廷出资在开封设立 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 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 增加了 的财政收入 3 青苗法 各州县在每年 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 使农户免受 的剥削 官府也收入了大量利息 4 募役法 废除按 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的办法 改为由 出钱募人充役 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 5 农田水利法 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其工料由当地居民照 分派 私家财力不足的 可向州县官府贷款 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 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 市易务 市场 政府 青黄不接 高利贷 户等 州县 户等高下 6 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 根据 划分等级 作为 负担的依据 2 强兵之法 1 将兵法 对 精简裁并 淘汰老弱 对整编后的军队进行训练 在各路设置 分别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 保甲法 农村每十家组成一保 五保为一大保 十大保为一 保 时保丁练习技艺 夜间轮流值班巡查 维持 3 保马法 废掉 推行 代养官马的办法 规定许多优惠政策 使得民户踊跃养马 土地肥瘠 赋税 禁军 将官 都 农闲 治安 牧马监 民户 4 军器监 在开封城内设置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 3 育才之法 1 改革科举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 改以 取士 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2 改革学校制度 改组 把改革派编纂的 三经新义 作为必读教材 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军器监 经义 太学 四 变法的成就及结局1 变法的成就 1 改变积贫局面 通过变法 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 国库积蓄够 年之用 2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势力 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 农业生产发展 社会呈现出了繁荣景象 3 改变积弱局面 扭转 边防屡战屡败局面 2 结局 由于变法指导思想的偏颇和操之过急 旧官僚的反对 最高统治者态度的摇摆不定 宋神宗去世后 任宰相 新法被相继废除 20 西北 司马光 一 关于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 社会矛盾激化 1 土地兼并严重 农民负担沉重 阶级矛盾激化 2 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3 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 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北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到北宋中期 形成冗官 冗兵 冗费的所谓 三冗 问题 其中养兵 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 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 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 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 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 导致宋军在与辽 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 形成积弱的局面 因此冗官 冗兵 冗费的出现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 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财政入不敷出 二 王安石变法为何从理财入手 作用如何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而进行的 其核心是富国强兵 而理财措施是整个变法中的核心措施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提出 理财为方今先急 而 理财以农事为先 依据这样的方针 王安石制定了一系列整顿财政 增加政府收入的经济措施 主要内容有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等 王安石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 他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中 农田水利法颁行后 原来废弃的一些水利工程得以修复 还新建了不少水利设施 许多荒地辟成良田 青苗法和市易法都以政府借贷的方式收取一定利息 免役法使民户以钱代役 这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三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之处有哪些 1 相同点 1 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 2 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王安石得到宋神宗的支持 3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 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4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 王安石被罢免宰相的职务 退隐失意而终 5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商鞅变法确立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 王安石对封建生产关系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2 不同点 1 背景不同 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2 根本目的不同 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 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 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 性质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4 对后世的影响不同 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并没有解决北宋面临的内外危机 其变法措施很快被废止 四 王安石变法有何作用 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 作用 1 进步作用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2 局限性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政府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 但是这些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由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 因此 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 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 负担依然很重 2 失败原因 1 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引起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宋神宗死后 司马光做宰相 废除了新法 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变法的开始阶段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 使改革能顺利进行 后来宋神宗的态度动摇 1074年王安石辞职 1075年 宋神宗恢复了王安石的职务 继续变法 最后宋神宗和王安石意见不一 王安石又被迫辞职 法令陆续废止 3 变法指导思想的缺陷和新法推行的不当 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 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 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 一些措施甚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而且新法的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 北宋年间 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 精贡举 的基础上 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就如何选拔 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 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 求有才有识者 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 固当教以经济之业 取以经济之才 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 自唐至今 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 何负于天下 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 今人材乏少 且其学术不一 朝廷欲有所为 异论纷然 莫肯承听 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 则修学校 欲修学校 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 乃闭门学作诗赋 及其入官 世事皆所不习 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 神宗罢赋 诗及诸科 专用经 义 论 策 此乃复先王令典 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 欲盖掩先儒 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程式 同己者取 异己者黜 元 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三十一请回答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范仲淹 苏轼 王安石 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 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 以一家私学 欲盖掩先儒 指的是什么 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王安石兴学校 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解析 本题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 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 1 问可以从材料一 材料二中直接获取有效信息 从材料一中获取范仲淹的主张是 以经济立业 取以经济之才 从材料二中获取有效信息 苏轼的主张是重视诗赋 王安石主张要知道 世事 司马光赞同用经义 论 策 第 2 问司马光指责王安石 以一家私学 可从材料中得知 产生的影响从消极方面作答 第 3 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案 1 范仲淹 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 苏轼 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 主张考经义 时务策 司马光 主张考经义 论 策 2 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 主持编纂 三经新义 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 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 统一思想 为改革培养人才 1 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 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 来获取财政收入 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 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 总的来说 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 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作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 使用大 中 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 守旧派等概念 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 应该分为官户 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 北宋文献中的概念 三个阶层 从出身看 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 客观上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冗 问题 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 将权力收归中央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应予基本否定 据 王安石变法简论 1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 材料一 二研究王安石变法 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3 综合上述材料 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说明历史观点 使用批判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 第 1 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回答时注意设问仅局限于经济领域 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第 2 问可结合材料中的阶级出身和相左观点总结研究的方法 结论和第 3 问实际都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 评价历史事件 我们应该首先必须坚持的原则是生产力标准 应结合当时历史背景 客观 公正 一分为二地加以评判 答案 1 均输法 青苗法 市易法 募役 免役 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2 方法 阶级 阶段 分析 一分为二 结论 材料一 基本肯定 材料二 基本否定 3 避免简单贴标签 应历史地看问题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 1021 1086 字介甫 临川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学识渊博 儒家经书 佛经 诸子百家 医书 小说无所不读 早年随父辗转南北 到过很多地方 了解了社会现状 最早就立下了 矫世变俗 的雄心壮志 他担任地方官多年 每到一地 来不及休息 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 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调到中央任职以后 以 天变不足惧 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的 三不足 精神推行新法 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 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 人称 拗相公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材料三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 致忠直疏远 谗佞辐辏 败坏百度 以至于此 司马光 司马温公集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 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2 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 又埋伏着失败的祸患 从材料二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 并说明理由 3 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 请你结合对材料三的理解 提出合理化建议 助其变法成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分析能力 第 1 题需从时代需要和王安石个人经历 素质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第 2 题学生无论选什么 只要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正确分析 即可得分 第 3 题只需答出一方面即可 答案 1 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时代需要改革家 王安石勤奋好学 少有大志 注重调查 了解下情 为人刚正 意志坚强 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 2 青苗法 限制高利贷盘剥 增加政府收入 免役法 减轻了农民负担 保证了生产时间 农民负担仍很沉重 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 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学生无论选什么 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正确分析 即可 3 平衡各阶层的利益 减小变法的阻力 加大宣传力度 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 解决内部纷争 答出一方面即可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荆公 安石 为相 寝食不暇 尽变更祖宗法度 天下纷然 以至今日之祸 指靖康之变 邵伯温 闻见录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 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 实国史上 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梁启超 王荆公 请回答 1 王安石 尽变更祖宗法度 主要为了解决哪些社会问题 2 邵伯温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 你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3 梁启超为什么肯定王安石变法 你怎样评价其观点 解析 对于第 1 问 尽变更祖宗法度 即解决的社会问题结合北宋中期的社会形势即可作答 对于第 2 问涉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要充分肯定变法的历史作用 对于第 3 问 要结合梁启超所处的时代及其个人政治思想认识其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答案 1 三冗 与积贫积弱 2 不正确 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