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在传统体制中到底扮演.doc_第1页
读书人在传统体制中到底扮演.doc_第2页
读书人在传统体制中到底扮演.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人在传统体制中到底扮演谈 到读书人与政治体制的关系,首先要懂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常识:不是思想、文化决定社会政治,是生产力与生产方式构成之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等上层建筑 的性质。古代政制之所以是专制的,军人专权的,原因是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小农、农业为主的。中外皆然,概莫能外。近代产生民主代议制,是因为有 了新生产力、生产关系工商资产阶兴起;否则既不可能有知识分子出来鼓吹民主、人权,鼓吹了也不可能兑现。古代中国是农民汪洋大海的国度。“农民是皇权主义者”,这是马克界主义的名言,也是客观历史的真实。在农民汪洋大海的小农经济上,要在中国建立民主政制,是妄想。“千古皆行秦政制”,原因是在于此。西周曾行分封制,结果导致不断兼并,不断战争,殷周时的三千诸侯到春秋末只剩下十来个国家。至战国七雄出现,最后大鱼吃小鱼,由秦始皇统一。这是一客观自然历史进程,舞台是战争,主角是军队,军事统帅。所谓抢杆子里面出政权也。读书人的作用只是帮忙、帮闲或帮凶。农 民何以拥护皇权?因为需要强大皇权的保护;一旦皇权瓦解,军阀开战,国无宁日,或地方恶势力横行,农民就要被杀,财产就要被剥夺没収了。或当兵被杀,或被 敌军、恶霸杀害。农民分散、封闭、“各家自扫门前雪”,不能结成力量保护自己。皇权是他们的保护伞。皇权、帝制的力量兵员、粮食植根于此,读书人对之 是无能为力的。故商鞅、韩非、李斯、陆贾、贾谊、董仲舒,等等,都只能或帮助打天下,或帮助坐天下。刘邦马上得天下,陆贾说,“马上得之,能马上治之 乎?”为刘邦说诗书, 道历史兴亡教训,终至在武帝时,确立五经的独尊地位,建立文官政府,使社会稳定,长冶久安。离开读书人,社会只会更混乱黑暗,不会有另一种结局。要读书人 弄出一个民主政体、开放社会,等于要他们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也只能是幻想。故 读书人成为体制的一部分,是社会决定了的。子夏说:“学而优则仕”,“仕者,事也”,即为皇帝或贵族作事,成为体制的一部分。也有人经商、行医等,但 “优”者一定被征聘征召到政府里,为皇家办亊。有的成了宰相首辅,其性质仍是为皇权办事,首辅不过类如总经理为董事长办事而已。近代,鲁迅开始时也是为北 洋政府办事。蔡元培、胡适等当北大校长,也是为政府办事。明 仇英 竹林七贤图但 封建社会,“君臣以义合”,出仕不出仕,受雇不受雇还是有一定的自由。大部分“士”有田产、财产, 或有自由投奔的空间,故在“义”合上,分成了君子儒和小人儒,大懦与俗儒、贱儒、陋儒。也有竹林七贤、陶渊明等等隐士,有黄宗羲、顾炎武等在野之士。 “士”与体制的关系还是很复杂多样的。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 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荀子说“大儒”天不能死,地不能埋;他们并非“体制”的简单的一部化。这成为一种传统。每一朝代都有大儒, 如贾谊、董仲舒、夏侯胜、贡禹、饱宣、颜真卿、韩愈、栁宗元、刘禹锡、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程颐、朱熹、真德秀、文天祥、王阳明、海瑞、黄宗 羲、顾炎武、戴震等等。他们不能超出时代的局限,但对政权和政治的黑暗常做猛烈的抨击,尽力改良政治;与小人,与专吃政治饭, 以权谋私,大吸民脂民膏, 祸国殃民者进行势不两立的斗争,形成朝廷忠奸对立的两派与朋党之争。孔子 对政治有严厉的批评:“今之从政者,皆斗筲之人也。”孟子批评:“民有饥色,厩有肥马是皆率兽而食人。”汉代宣帝为颂扬武帝功业,提议为武帝设庙乐, 夏侯胜批评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 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之立乐。”(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宣帝时,贡禹征为博士,元帝即位,征为谏大夫。贡禹上书,也把矛头直指武帝,指出 武帝“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宫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 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轨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而善书者尊 于朝,谋逆而勇猛者贵于官黥劓而髡钳者犹攘臂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天下之民所为大饥饿死者死又不葬,为犬豬所 食。人至相食,而厩马食粟,苦其大肥,气盛怒至,乃日步作之。” “诸侯妻妾或至数百人,豪富吏民歌者至数十人,是以内多怨女,外多旷夫。乃众庶葬埋,皆虚地上以实地下。其过自上生,皆在大臣循故事之罪也。”哀帝初,鲍 宣为谏大夫,上书提出民有七亡、七死:“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索受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蚕食亡厌,四亡 也;苛吏繇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鼓鸣,男女遮迆,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殴杀,一死也;治狱深刻,二死也; 冤陷亡辜,三死也;盗贼横发,四死也;怨仇相残,五死也;岁恶饥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国安,诚难;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欲 望刑措,诚难。此非公卿守相贪残化之所致邪?”(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朱熹批评,自秦汉而下至今日,千五百年之间,君权皆私欲充斥,“天地如架漏过 时,人心皆牵补度日。”海瑞骂皇帝,“豪靖嘉靖,家家干净。”这些体制内的抨击,体制外也产生不出来。许多读书人则属俗儒,如武帝时以白衣为“天子三公”、作宰相、封平津侯的公孙弘及元成之世的许多宰相。察言观色, 曲学阿世,一心求功名富贵往上爬, 如刘歆等,则属贱儒。近世陈伯达、张春桥亦属此类。这也成为一种传统。宋 代以前,读书人不多。宋代才有大变化,真正成为一个阶层, 居四民之首。王安石变法,提出“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的政治责任担当,成为“士”的自觉。社会的政治、风气、民俗,都受到“士”的深刻影响。元朝蒙 古人的驯化;明代张居正的新政,清代满人的汉化,同治中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的文治武功及洋务,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维新变法,都显示了 “士”的政治担当与自觉。至近世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读书人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兴民智,取得建立民国,抗战胜利与民族伟大复兴的旷古功勋,更是 中国读书人之光荣,彪炳史册,是专看负面者所不可能加以抹杀的。故 “士”依附于体制,同时也制约与主导体制。在有了“士阶层”后,中国政制即是“士阶层”所制约的政制,皇帝可以独裁,但其思想终归是“士阶层”所塑造的, 不可能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