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模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1页
浅谈手模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2页
浅谈手模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3页
浅谈手模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手模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昆山市第二中学 凌芳英随着生物新课程的逐步深入,课改中的许多东西逐渐沉淀出来了,在多年的生物学教学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学生在学习有关人体生理学知识时总觉得有困难,因此学习效果一点也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成见,认为生物是一门考查科目,学得好不好无所谓;其次是有关人体生理的知识比较单调、枯燥,不象动、植物部分的知识比较形象生动;还有有些人体生理现象比较难以描述,或者由于专业性太强了很难在脑海中形成印象,以致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怎样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尝试,我觉得在人体生理学知识部分的教学中适时添加手模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并且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利用手模型很好的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手模型是以手为主要部分模拟生物学中的结构、形态变化等。手模型优势体现在:第一,它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其二,它可以让学生练习多动手,并且在动手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知,手脑的并用更好的接受了新知,第三,适当设疑它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怎样操作呢?通常我是这样做的。低层次操作,细微结构形象化。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习惯形象思维的民族,古人云:“见乃谓之象。”可见里的象是指客观事物表露于外的形象、现象,人凭肉眼感官可以直接的捉到它们。正如唐朝王冰所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而我们的生物学发展到了分子生物学阶段,这古老的传统思维还用得上吗?当然能,合理、巧妙的应用还能达到中西方文化优势的整合。例如当我在教学人体的神经系统时,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学生不易认识这种特化的细胞,我就让学生伸出一只手,对比着教材上的结构模式图,来比划一下怎样可以用手来标记神经元。有的学生会说手指象突起,有的学生会说手掌象细胞体等等,最后通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把手掌比作神经元的细胞体,把与之相连的胳膊比作长的轴突,把与之相连的五个手指比作数目较多的树突比较合理,这样使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东西得到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神经元的结构,这岂不是东西方文化发展的整合。中国做为一个文明古国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可以继承,但现在许多现代人往往认为中国的传统有点烦、有点迂腐,不必向孔老夫子去学习,但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去学一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个文化当中有许多都可以借鉴到我们的生物学教学。例如在教学血液药循环时,我就先让学生用手来比划一个环,看一看,想一想:环有头吗?有尾吗?大部分学生都肯定的回答:没有。对了中国的古人就说:“如环无端。”这也很好的说明了血液循环的特征。中层次操作,识记相对复杂的结构。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其他教学方法更容易掌握,而且安全可靠。但是对于讲授一些有中等难度的内容有一定的缺陷性,特别是对生物学中的一些专业知识听起来真的是如同嚼蜡,或者就象一杯白开水,哪怕是有现代媒体的辅助应用有时也是过眼烟云。例如体循环和肺循环是血液循环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现在确实也有许多做的很好的动画可以为学生展示这个精彩的过程。学生看的时候是很热闹,时间一长就没印象了,只记得血液在血管中运行。为了彻底的分清体循环和肺循环我就让学生双手握拳,就让他们想着自己握拳的左手可以表示左心房或者是左心室,握拳的右手表示右心房或者是右心室,而按照心房、心室的排列状况应该是心房在上,心室在下,所以请学生揣摩一下自己的双手握拳并上下叠放时双拳所表的心脏结构。接着我就问学生如果是体循环是从心脏的哪个腔开始,到哪个腔结束。用你们的双拳上下叠加可以体现出来吗?反应快的学生马上说:左手握拳在下,右手握拳在上就表体循环。这时我就让每个学生都左手握拳在下右手握拳在下,同时解释:左心室的肌肉壁是最发达的,从它搏出的血液就流经全身所以这种状态是体循环。然后我又问:肺循环你们会表示吗?这时大多数同学都能右手握拳在下,左手握拳在下。我想通用这样的练习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对自己双手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肯定。又如在教学人体大脑的结构时,学生往往觉得大脑的结构很繁,怎样让学生记住脑的结构特征呢?我就让学生把双手紧握成拳,看看我们的双拳与两个大脑半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人类有两个大脑半球,而我们正好有两个拳头,就用两个拳头来替代两大脑半球,再观察两个拳头,发现紧握之下,指骨就突出来了就把它看成是凸出的回,手指与手指之间的凹陷的沟看成是大脑皮层的沟。最后再让学生看看手背、手心的颜色哪个深哪个浅,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掌握大脑两半球的方法了,并且让学生来进行总结,这样不但练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锻炼了观察发现的能力,最后的语言表达则是多种能力发现的综合应用,我想在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基础上学生不但是学到了生物知识,把枯燥的生理知识活化了,而且还锻炼了他们化难为简的思想方法,这不正是轻负高效的体现吗?高层次操作,把最易搞错的知识动态体现。“大道至简”,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把问题解决是一个最好的结局。生物学中有许多动态的生理过程,作为普通教师我们不可能把所以的动态过程都做成电脑动画,而有些动画制作者又缺乏生物学基础知识做出来的动画是有明显的科学错误的。那么在我们人体生理中的有些动画知识能否用手模型表现出来呢?其实是完全可以的,而且效果是相当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呼吸时膈肌的变化。人类的呼吸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去感知,如气息,肋骨的升降,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易于于接受,但呼吸过程中膈肌的变化情况学生大多是不能理解,因为它处于人体的体腔之中我们看不到它的运动方式,其他的一些动画模型也难以让学生接受,我发现这时的手模型则是一个最好的代表了。教学时我是这样操作的,我先高举我的双手,除大拇指外其它八指相互自然交叉,这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我接下来的做法:两手腕间距保持不变,渐渐地向上滑动八指,看双手形成的状态,接着又是保持双腕间距,手指渐渐地相互滑近,看看这时双手又成什么状态,请学生说说这两种状态下肌肉的情况以及对胸廓形态变化的作用。接着我让学生练习,特别要求两腕间距要保持不变,随机检查,调查有没有做不出来这种效果的,并分析原因。通过尝试学生能真正认识到膈肌的收缩会使膈顶部下降,从而使胸廓容积变大,反之则使膈顶部上升,胸廓容积变小。同时在做到相关题目时,再次让学生进行练习,牢记其中的变化规律。手的这种动态模型在生物学教学中还有其它内容的体现,由于呼吸是在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也初步接触了手模型的运用,在八年级上册中还有排尿过程,即环状肌的运动状态,我就让学生先回忆膈肌变化情况,并用手演绎,再让他们想想环状肌可怎样演绎。学生在前者的启发下,发现用双手十指相互交叉,滑近十指可形象的表示为环状肌的收缩,滑离十指可表现为环状肌的舒张,这样的话很简单地把环状肌的运动特征给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