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实验版初三语文第三单元.doc_第1页
人教实验版初三语文第三单元.doc_第2页
人教实验版初三语文第三单元.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语文第三单元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三单元二. 学习重点:1. 认识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基本规律,善待生命。2. 感受语言的特点。三. 学习难点:1. 把握感情基调。2. 认识生命的本质。四. 作者简介:1.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长乐。七岁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等名著。五四运动爆发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青年爱国运动中。她的小说和散文的文采既融入了古典文学的神韵,又融合了欧美文学的乳汁,赢得了许多青年的共鸣,被人称为“冰心体”。著有短诗集繁星和春水,小说集超人。2. 王鼎钧,台湾散文家。山东临沂人,1927年出生。十四岁开始写诗,1951年从事广播剧创作。抵台初,从事文学创作,他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小说批评等等。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人生观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著有文集王鼎钧自选集。3. 张抗抗,当代女作家。195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69年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下放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八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后任职于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4.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重要的作品有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90年出版)、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1888年发表)。四. 整体感知:谈生命,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冰心老人以真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诗人的天分告诉我们,生命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只有流入大海才会获得新生的力量;生命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只有历尽风雨才能庄严灿烂。江流入海、落叶归根,只有用心感受生命中的每一点快乐与痛苦,我们的生命才能更加完美,才会拥有更灿烂的人生,表达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和豁达乐观的精神。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表情达意节制而含蓄,文章意味深长,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地下森林断想写于80年代初。当时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灾难,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敏感的作者便自然而然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态大背景结合起来,因而本文正体现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虽未点明这种时代精神,但读本文时却可以感悟出来。因为作者在“文革”中当过知青,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过。而“文革”后却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本文题目中的“断想”是“片断感想”的意思。感想虽是片段,但作者感受强烈。主题开掘深,蕴涵哲理,具有感动人心的和启人深思的魅力。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分为三部分,文首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文中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描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成长的艰辛。文尾描写作者亲眼所见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景仰”之情,并揭示作者悟出的深刻的哲理。人生,丹麦文学评论家的这篇散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珍爱的感情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高塔”等四种情景纯属虚拟,是为说理而设置的,也就是说课文寓深刻的道理于四个形象之中,夹叙夹议,而不是空发议论,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五. 研读赏析:谈生命,这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但开篇即生动波澜,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这文学性的表述,决定了全文的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是文章思路的起点。再从“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的几种状况。所描写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不分先后,不与人的生命历程对应,而显示“一江春水”即人生历程的丰富多彩,刻画了“春水”的形象,也表达了作者的心意。再往下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与描写“春水”不同的是小树的几个连续阶段,喻示人生历程。从中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最后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揭示生命的本质。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本文具有哲理意味,理性精神。那树按照大树生命的顺序叙事,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是本文思路和写法的特点。有关大树之事可述者很多。文章仅述大树有益于人类的情况和被人类所伐倒的情况,从矛盾对立的两方面写,具有深刻的意蕴;按时间叙述,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将大树的具体形象描写放在文章较前的位置。目的是先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和整体的印象;中间穿插一些传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趣味性;按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分段,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文章最后以叙述结尾,不作议论,好像“平淡无奇”,但“平淡”之中有深意,隐隐透出一种悲哀、幽怨和愤怒的情绪。总之,文章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是因为大树的经历本来就具有感人心魄、启人深思的特质。地下森林断想这篇散文贯穿全篇的几乎都是叙事。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森林,其次凭借想象写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的,最后写它的胜利。这是标准的叙述笔法。可是,我们从文章中几乎处处都听得到作者的心跳,读得出作者真挚的感情,为地下森林大声鸣不平,为大自然生命的伟力所感动,为地下森林用心歌唱;敬仰峡谷的深沉,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歌颂自然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文中几乎全是叙述,同时几乎全是抒情,它们很自然地融化在一起了。文章字里行间都是情,情的强烈,读起来受其感染,也必然被感动,这就是文章的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人生先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差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再以地洞为喻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人类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接着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描写精彩。最后描写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这些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从文中可见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劳动场面和情景,但作者只举例性地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一些特点和品质。这是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六. 深入探究:1. 谈生命的感情变化及基调: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随文章的展开,感情呈起伏变化状、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愤激”“怒吼”“奔腾”,而后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平静的,最后写春水到了大海,心情更平静。描写小树则略有不同,开始充满喜悦和希望。继而“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落叶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没有乐与悲。尽管全文感情有起伏变化,但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在此文宣示了健康、进取的人生观。2. 那树作者的命意特点:作者似在本文中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么作者是否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的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着于一条思想路线,而是辨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对付文明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还是持肯定态度的。3. 地下森林断想中,行文结束才正面描写地下森林的作用的原因:本来这些描写可移至文章开篇,展示作者目击地下森林之后的强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为读者的第一印象,但作者似乎有意暂且不表,留待文尾才展示,这是为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写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读者读来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