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强化一 客观选择题 一般论述文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是否正确 透彻 这主要是通过考查考生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 来检验其阅读理解正确与否 因此 考生在答题时 在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面对题目设置的作为干扰和迷惑的 虚假信息 要排除干扰 不为其所惑 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总结题目设置选项时那些包含 虚假信息 的干扰项的特征 提高对选项的辨别和筛选能力 真题示范 2011年广东卷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 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 一朵花 一片晚霞 一首诗 一曲音乐 我们觉得美 穿的衣服 用的家具 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 来说它们美不美 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 究竟什么是美 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 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 首先碰到的 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 把美的东西当成美 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 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 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 大希庇阿斯篇 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 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 什么是美 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 用一位漂亮的小姐 一匹漂亮的母马 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 来回答 什么是美 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 说他所要探讨的 不是 什么东西是最美的 而是 什么是美 我问的是美本身 这美本身 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 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 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 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 美是难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它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 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 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 关于美本身 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 也就是美的本质 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 美的东西 把美的东西当成美 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 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 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 例如漂亮的小姐 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 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 漂亮的汤罐的美 美的东西千千万万 但它们都各有其美 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 更不能相互等同 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 而 红楼梦 与 儒林外史 或是唐诗的美 也是各异其趣 迥不相同 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 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 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 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 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 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 它是美的 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 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 例如两湖 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濛的时候 条件不同 它就具有不同的美 当时杜甫写道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这时的雨 可以说是美的 可是当杜甫写道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这时的雨 你又能说是美的吗 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 都顺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 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 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 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从自然到社会 从物质到精神 从生活到艺术 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 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 你要把美说成是某一种东西 当然不可能 同一种东西 可以是美的 也可以是不美的 不同的东西 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 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 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 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 本来不是一种 东西 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看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 谈到味 它有酸甜苦辣 谈到色 它有红黄蓝白 谈到声 它有清浊高低 凡此 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 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 但是美却不然 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 你只能说 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但它又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 例如美必须和味 色 声发生联系 但美又不在于味 色 声本身 而在于味外之味 色外之色 声外之声 这样 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 固定的味 色 声 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 它是什么呢 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 下列说法 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 从美的本质看 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 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 人的嗓音好 歌声不一定就美 c 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 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 在欣赏诗词时 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 斑马身上的黑 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命题剖析 a项 错在 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根据原文 也就是美的本质 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 美的东西 可知作者认为漂亮的姑娘是 美的东西 而不是美本身 e项 错在 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此项可从原文 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 得出 参考答案 ae a 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 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 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 丑的 c 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 美是什么 的问题 d 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 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 命题剖析 从文本第2段与第3段可以看出 美是难的 即使人人都能欣赏美的东西 但是人们总是 把美与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 所以d项认为的 美的问题并不复杂 不符合原文意思 参考答案 d 2 下列说法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考生做现代文的选择题时应要谨记一点 答案源自文章 答题时要遵循认真审题 细读选项 回溯原文这三大原则 具体操作则宜先读文审题 阅读时边读边圈画出包含提示信息的词语 年代时间 数据 表范围的词语 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 表示已然 未然 或然 必然的词语 和标明文脉 结构的词语 因果 转折 并列 分层 举例等表明逻辑关系的词语 再将文题对比 筛选判断信息 首先要确认题目要求选 正确 还是 不正确 确保答题思路 方向与命题要求吻合 其次要抓住题干或选项中表明目标的关键词 在原文中锁定答案信息区域 注意不但要准 还应全 不可遗漏信息点 对比时若选项是长句 可先将其拆解成若干片段 再与原文逐一对应 案例一不能准确 透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比对粗疏 试题 2009年广东卷 篇幅所限 原文未全录 只选取 答案信息点所在段落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 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 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 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 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 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下列对第二种 外在的自由 的理解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 3分 a 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 属于第二种 外在的自由 b 第二种 外在的自由 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 第二种 外在的自由 与第一种 外在的自由 相辅相成 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 第二种 外在的自由 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考生误答 a 误答诊断 文章中有 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 a项是将这句话的意思正面表达出来 因此是符合文意的 而d项却与原文中 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 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意即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是外在自由的条件的表述恰巧相反 颠倒了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增分提示 考生在做文题比对时 不可简单地比较选项的表达是否和原文原句的词语相同 而应注意 正确选项一般不会直接摘录原文 而往往是将同一个意思换一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相应的 错误选项则利用和原文相同或近的词语进行干扰 但在关键处却用倒置错位 张冠李戴等方式设置错误 正确答案 d 案例二缺乏答题技巧 理解片面绝对 试题 2010年广东卷 篇幅所限 原文未全录 只选取 答案信息点所在段落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 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但文学艺术的反映 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 它必须是具体的 形象的反映 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 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 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 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 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 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 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 所以 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 我 化为 非我 的过程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 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 我 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 对作家来说 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 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 我 c 在艺术创作中 要在 非我 中表现 我 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 在艺术欣赏中 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 表示绝对的顺从 就是在建立 我 e 在艺术欣赏中 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 就是从 非我 世界中找回了 我 考生误答 bd 误答诊断 a项 只是 太过绝对 与选文第一句 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的意思背离 d项扭曲原意 绝对地服从 是丢失 我 而非建立 我 考生将答案选为b项 是因为没有透彻理解文章 混淆了 我 与 非我 在文中的含义 增分提示 根据经验 选项中出现了 只有 才 唯一 只是 等绝对化的词语时 可以考虑该选项是否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考生做题时抓住这个技巧 在看完各项时 先比照有绝对词的选项 可以提高准确率且节省时间 以此类推 对于其他的干扰设置标志 考生也应在复习中牢记于心 以便提高考场答题速度 正确答案 ad 案例三不善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 试题 2010年广东卷 篇幅所限 原文未全录 只选取 答案信息点所在段落 不可无 我 艺术活动 不管是创作也好 欣赏也好 总离不开一个 我 在艺术活动中 要是抽去了 我 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 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 也就不会有感染人 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 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但文学艺术的反映 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 它必须是具体的 形象的反映 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 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 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 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 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 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 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 所以 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 我 化为 非我 的过程 另一方面 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 要反映客观现实 又不是无所为的 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 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 它是有目的的 它是为感染人 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 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 所以 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 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 而一定仍要不失 我 之所以为 我 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 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 表现出 我 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 所谓要在 非我 之中表现 我 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这 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 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 对客观现实的态度 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 才来进行创作的 所以 在创作活动中 决不可无 我 对于欣赏者来说 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 是一个艺术世界 要能欣赏它 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 不跑进去 而只站在外面 站在旁边 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 但是叫你跑进去 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 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做你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 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 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 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 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要能在这个 非我 世界中 找回你的自我来 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 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 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 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 我 来 所以 在欣赏活动中 也不可无 我 根据文意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为演好孙悟空 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 这是在创作前体验 非我 b 清代一女子迷恋 红楼梦 中的贾宝玉 最终抑郁成疾而死 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 我 c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欣赏者在 非我 中迷失了 我 d 在 琵琶行 中 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 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是创作者在 非我 中表现了 我 考生误答 b 误答诊断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所给选项都是没有在文章中出现过的事例 无法根据原文内容直接进行判断 而是要考生根据文章对 非我 与 我 这一重要概念的阐释加以推断 a项信息来源于第 段 b c两项信息来源于第 段 d项信息来源于第 段 b c两项都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的推断 从文章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私营企业间的借款合同
- 物流产品组合协议
- 2025年反欺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法律文本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中国肉类协会肉类分割师认证考试专项练习含答案
-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实施能力考试(农业农村事业单位)经典考题含答案
- 地理土壤保水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高级档案职称考试(档案管理学)经典试题及答案(陕西)
- 合作战略机遇协议
- 物业维修保险协议
- 塔吊拆除安全操作方案模板
- 普惠金融业务讲座
- 虚拟健康咨询接受度分析-洞察及研究
-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护理查房
- 巡检员质量培训
- GB/T 1303.1-1998环氧玻璃布层压板
- GB/T 11684-2003核仪器电磁环境条件与试验方法
- 家具厂精益改善推行报告课件
- 不锈钢棚施工方案
- 第2章 动车组检修工艺基础动车组维护与检修
- 筋针疗法牛君银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