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诗意语文教学应有的境界.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诗意语文教学应有的境界.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诗意语文教学应有的境界.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诗意语文教学应有的境界.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诗意语文教学应有的境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意,语文教学应有的境界诗意,语文教学应有的这种境界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情感、弥漫着想象、充满着浪漫精神的境界,是超越课本而弥散于师生们全部生活的诗意语文的世界,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能动的建构和创造“意义”寻求精神家园,以求得人格成长和生命发展的境界。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诗意,这是因为:其一,语文的生命是诗意的。与其他诸多学科相比,语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诗意。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具,而是不能脱离思想、情意,为着表情达意而存在的工具。不要说一篇课文、一段话,往往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字,都反映了一定的思想,表达了一定的情感。一句话,它是这样的神奇,这样的富有诗意!至于经过编者千挑万选录入教材的课文,自然更是意蕴丰厚、意境优美了。所以,鲁迅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语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共同营造了立体的、浓郁的意境。应该说,语文没有了诗意,就等于没有了活力,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命。其二,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在孩子的眼里,山啊,水啊,星星月亮啊,都是活的,会跑也会飞,会说也会唱。儿童的眼睛,就是喜欢瞧着这陌生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一千万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学生们在听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会伤心地流泪,希望把她接到家里来,让她不再挨饿、挨冻;春天桃花开了,学生会说桃花睡了一个冬天,现在打了一个哈欠醒来了,桃花就开了;还会说桃花听到小朋友在草地上唱歌、做游戏,它睁开眼看看,也想来快乐快乐,桃花就开了其三,教师的劳动是诗意的。斯大林说:“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没有再优越的职务。”为什么这样讲?这是由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的。高尔基有句名言,即:“人按其天性来说,就是艺术家。”教师“掌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能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是“人的问题这个艰难领域中的美的创造者”。教师的劳动,可以使学生受到美好意境的熏陶,产生自然愉悦的体验,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同时,教师在劳动过程中也享受着诗意,和学生一样,心理上和生活上得到满足,要求和愿望得到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显示,产生幸福的感悟,呈现积极的状态。既然如此,语文教学就应该努力成为语文的生命诗意飘溢的过程,成为学生的天性诗意盎然的过程,成为教师的劳动诗意弥漫的过程。换言之,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感知、感悟、感受语文的音律美、形象美、个性美、情趣美、意蕴美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心领神会,共同获得文本精神和言语智慧的过程,是享受自由、享受愉悦、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过程。显然,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生机盎然、充满诗意的!但是,如果考察一下语文教学的实际状态,我们就不难发现某些语文教学居然成了破坏诗意的“罪魁祸首”。一是语文的生命被分解。一般地说,被收进小学教材的文章,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可以这样讲,一篇课文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它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散发出生命的活力,洋溢着迷人的芬芳。然而,就是这样的生命,被某些擅长“解剖”的人分解了。他们无视血肉,不见情义,感受不到活力,感觉不到芬芳,但见筋骨知识和技能。教师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学生读的、背的、抄的、默的、考的是知识,擅长的是读、背、抄、默、考。可怜的语文,被肢解成七零八落的碎块,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哪里还有什么美可以言说、可以品味、可以享受!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少学生惧怕原本最具诗意而又极富吸引力的语文了!还是让我们来听一听爱因斯坦的话语吧:“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的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要紧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与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二是学生的天性被泯灭。好说、好动、好问、好想、好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会看到一个又一个奇异精彩的世界。这世界里,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弥漫着诗意的光辉。置身于这般诗意的世界中,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要说、要动、要问、要想、要表现。然而,某些课堂上,学生的天性被无情地泯灭了。无聊的“启发”。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的确,有效的启发能“把人们的心灵点亮”,而无聊的启发则浪费时间和精力,让人云里雾里。变味的“多练”。精讲多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有人将多练视作做习题,于是,名正言顺地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则置身于题海中苦苦地挣扎判断、选择、填空痴情的“多媒体”。恰当地使用电脑、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变戏法儿似的交替过频,削弱或替代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岂不是本末倒置?此等“启发”“多练”“多媒体”,抢走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剥夺了学生的说、动、问、想的权利,实在是对学生天性的泯灭。三是教师的劳动被束缚。北京立新学校特级教师连树声曾说:“教育工作是最富有诗意的工作。其实,教育本身就是诗,是立体的诗。它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理想的;是现在,又是未来;是教学,又是艺术。它是理智的海,又是感情的洋。它有极严格的规律性,又有最丰富的艺术性。”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深有体会地说:“教育工作确实是一门艺术。说它是艺术,是因为它既要遵循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又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劳动。”不幸得很,教师本该富有诗意的创造性劳动,不得不变成了“带着镣铐的舞蹈”。一篇课文的内容较多,你以简驭繁,“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人会指出,那些还没讲,教学任务没完成;你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小小的错误看作是美丽的小诗,课堂气氛轻松、民主、自由、和谐、活跃了,学生敢想、好问、多动、要表现了,有人会指责对待学生要求不严,组织教学能力欠缺;你把阅读看成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坚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就会有人提醒你,“考试的答案可不一定是多元的呀”;你不去挖掘微言大义,不去找出文中的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打比方的句子,不去出那些“作者无意,学者多情”的练习题,能够保证捉到“老鼠”吗?须知,“白猫黑猫,捉到老鼠才是好猫”!在如此等等的束缚下,你还有热情、还有闲情、还有心情去创造性地劳动吗?还是老老实实地按部就班吧!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盎然的,置身于种种樊篱中的语文教学,却淡化、破坏、丢失了诗意。这样的教学,当然谈不上发展人了。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昂首阔步走进新课程吧。我们将会惊奇地发现,展示在面前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活力四射、诗意盎然的崭新天地,是一个鲜活生动、五彩斑斓的全新世界!首先,要顺应学生的天性我非常欣赏这样一首小诗:“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了。儿子说,把直路走弯,路就更长了。”说实在的,初读这首诗,感觉它就像作者跟朋友聊天时,随意说出的几句闲话。但细细地品味一番,你就会发现,这首朴实无华的小诗,竟蕴涵着颇为深刻的内涵:成人所关注的,往往是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孩子所追求的,则往往是过程,而对结果,并不刻意向往。在孩子的眼里,走路的过程就是体验快乐、享受诗意的过程。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而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最为看重的就是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忽略了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其实是违背了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否则,就只能影响、阻碍人的发展,压抑和扼杀人的创造性,甚至成为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元凶或帮手。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也必须顺应学生天性。人的本质是活动,诚如列昂捷夫所说:“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特级教师魏书生总结其教学经验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想方设法让学生用听、视、触、嗅等多种感觉器官感知文章内容。”无数的课堂教学实践也已经充分地证明,开展游戏、表演、竞赛等活动,是引领学生走向诗意的重要途径。教学碧螺春时,我让学生带好茶叶,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泡杯碧螺春,仔仔细细观察碧螺春在水中的姿态,闻闻茶香,品品茶水,学生陶醉在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中了。如此教学,学生的口、眼、耳、手等并用,活动高度自主,既学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入情入境,品味到了作者对碧螺春的喜爱之情,收到一举数得之效。如果只是教师繁琐地分析讲解,学生被动地、被迫地呆听、呆记、呆抄、呆默,其教学效果就要大相径庭了。其次,要构建诗意的课堂环境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大力提倡创造绿色的课堂环境。绿色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温暖,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不要让学生感受到为难,也不要诱哄着学生去学习;每个成员都是有价值的一员,都享有地位、尊重、基本权力、权利义务;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都应该让学生看到,你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简言之,所谓绿色的环境,亦即和谐、民主、平等、活跃、自然、宽松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可以自由自在地驰骋,不同的思想、相悖的观点,可以无拘无束地碰撞,“胡言乱语”不会受到歧视,“异想天开”不会遭遇嘲笑,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一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不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学习,或吟诵、或挥毫、或绘画、或表演、或交流资料个性化的朗读呈现出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和感悟;个性化的创作画体现了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个性化的写作把书中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体现了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是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个性化的表演既训练了语感,又体验了情境,更是作者情感在学生身上的升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学生就个个乐于参与,人人在参与中品尝到学习的甜头,享受到成功的乐趣。第三,要拓展课堂的空间语文课堂不应只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还应该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因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语文课程标准)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将课堂向自然拓展,往社会延伸,与生活连接,让学生投身自然,接触社会,融进生活,享受美好!我们爱你啊,中国的第二自然段写到了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我问道:“这些地方你亲自游览过或者从书上、电视中看过吗?能否向同学们介绍介绍?”有的学生说:“我游览过西湖,看到西湖三面环山,重峦叠嶂,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湖中有孤山、白堤、苏堤、三潭印月,如同人间仙境。月光下的西湖,湖光灯光交相辉,令人陶醉。”有的学生说:“我玩过庐山,庐山的云雾真是变化无常,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还的学生说:“我登过黄山。那里最有名的是奇松、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