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有机化学》课件 第1章.ppt_第1页
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有机化学》课件 第1章.ppt_第2页
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有机化学》课件 第1章.ppt_第3页
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有机化学》课件 第1章.ppt_第4页
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有机化学》课件 第1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 1 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 2有机化合物的特性1 3分子结构和结构式1 4共价键1 4 1共价键的形成价键理论 2 轨道杂化分子轨道理论1 4 2共价键的属性键长 2 键能 3 键角 4 键的极性和诱导效应1 4 3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1 5分子间相互作用力1 5 1偶极 偶极相互作用1 5 2vanderWaals力1 5 3氢键1 6酸碱的概念1 6 1Br nsted酸碱理论1 6 2Lewis酸碱理论1 6 3硬软酸碱原理1 7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 8有机化合物的研究程序 1 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 基本元素 C其它元素 H N O X S P Si等 有机化合物为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有机化学是研究C化合物的化学 1 3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分子 molecules 组成的原子一定的排列顺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结合的整体 分子结构原子排列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1 2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分子结构式 表示分子中原子连接的顺序 表示方式 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 CH3CH2CH2CH3 共价键的形成 由两个原子间共用一对电子产生的化学键 价键式 Lewis结构式 八隅体规则 最外层电子 H2电子其它原子8电子类似于氖的稳定结构 乙烯 乙炔 1 价键理论 共价键的形成 是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 电子云 相互交盖的结果 2 轨道杂化 碳原子在基态时的电子构型 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 混合后再重新分配 能量相等 a 碳原子轨道的sp3杂化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C原子为4价 成键原子的原子核间的平均距离 3 分子轨道理论 1 4 2共价键的属性 1 键长 键能 键能反映了共价键的强度 键能越大则键越牢固 极性共价键 不同的原子成键时 由于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使电负性较强原子一端的电子云密度较大 3 57 10 30C m 诱导效应 由于分子内成键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不同而引起分子内成键电子云向电负性较大 或电负性较小 的原子团方向偏移的电子效应 就称为诱导效应 I 这种影响沿分子链静电诱导地传递下去 诱导效应产生的原因 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诱导效应的传递 逐渐减弱 传递不超过五个原子 I 底物试剂产物 溶剂CCl4 1 4 3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有机反应 共价键断裂的方式 自由基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碳正离子 碳负离子 自由基 1 5分子间相互作用力1 5 1偶极 偶极相互作用 偶极 偶极相互作用 一个极性分子带有部分正电荷的一端与另一个分子带有部分负电荷的一端之间的吸引作用 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 瞬间偶极和诱导偶极之间相反电荷的区域彼此吸引 两个甲醇分子之间形成的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大小顺序为 氢键 偶极 偶极吸引力 vanderWaals力 1 6酸碱的概念1 6 1Br nsted酸碱理论 Br nsted定义 酸 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 碱 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 有机酸特征 含有活性氢官能团 官能团中含有电负性大的O N原子与氢相连 如 CH3COOH ArOH ROH 勃朗斯台特酸都是Lewis酸的一部分 勃朗斯台特碱就是Lewis碱 有机碱特征 含有孤电子对饱和O N原子官能团 如 有些有机物既是酸也是碱 1 6 2Lewis酸碱 电子酸碱理论Lewis酸碱定义 能接受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为酸 能给出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为碱 Lewis酸碱特点 Lewis酸一定是含有空轨道原子的分子或离子 如 AlCl3 Lewis碱一定是含有孤电子对原子的分子或离子 如 ROR 1 6 3硬软酸碱原理硬酸 接受电子的受体原子较小 带正电荷程度高 对外层电子抓得紧 硬酸价电子层没未共用电子对 例如 软酸 接受电子的受体原子较大 带正电荷程度弱 对外层电子抓得松 软酸价电子层有未共用电子对 例 硬碱 给出电子的原子电负性高 可极化性小 对外层电子抓得紧 如 软碱 给出电子的原子电负性低 可极化性大 对外层电子抓得松 如 硬 软 是用来描述酸碱抓电子的松紧程度 酸碱结合成络合物的稳定规律 硬亲硬 软亲软都得稳定化合物 软酸软碱 稳定 硬酸硬碱 稳定 硬酸软碱 不稳定 1 7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 7 1按碳架分类 开链化合物 化合物类型化合物官能团构造官能团名称 本章小结 1 碳原子不同杂化轨道的空间分布和电负性 SP3杂化轨道在空间分布是以碳原子为中心 四个轨道指向正四面体四个顶点 SP2杂化轨道在空间分布是以碳原子为中心 三个轨道共在一个平面 对称轴之间的夹角为120 SP杂化轨道在空间分布是以碳原子为中心 两个轨道对称轴之间的夹角为180 不同杂化碳原子的电负性 吸电子能力 由大到小是 SP杂化碳 SP2杂化碳 SP3杂化碳 2 诱导效应 给电子诱导效应 I效应 分子内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引起分子中电子云向电子少的原子偏移 并且沿分子链诱导传递的原子间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 吸电子诱导效应 I效应 分子内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引起分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