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堆物理分析-第一章练习.ppt_第1页
反应堆物理分析-第一章练习.ppt_第2页
反应堆物理分析-第一章练习.ppt_第3页
反应堆物理分析-第一章练习.ppt_第4页
反应堆物理分析-第一章练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反应堆物理习题课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1 计算相距r的两点电荷Z1和Z2间的相互作用力 解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2 试估算核物质的密度 原子核的半径 密度 现在计算质子的质量密度 我们近似认为质子质量等于氢原子质量 解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3 设向核反应堆活性区内装入燃料235U和和中子慢化剂9Be 核数比为NU NBe 0 4 试求燃料和慢化剂的重量比 解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4 水的密度为1000Kg m3 对能量为0 0253ev的中子 氢核和氧核的微观吸收截面分别为0 332靶和0 0002靶 求水的宏观吸收截面 和水的平均自由程 解 1m3水分子数目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5 能量为E1 0 025eV的中子密度n1 105中子 米3 而能量E2 1keV的中子密度n2 103中子 米3 求它们的中子通量比 解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6 中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的三种过程 反应堆中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解 中子与原子核的三种作用 1 势散射 2 直接相互作用 3 复合核的形成反应堆中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 散射 包括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2 吸收 包括辐射俘获和裂变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7 初始质量为4毫克的Po T1 2 138 4天 试问经过10天衰变掉 毫克 解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8 试问一克226Ra T1 2 1620年 在1秒内产生 衰变 一克238U T1 2 4 5 109年 在一秒内产生 衰变 解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9 已知 放射性同位素210Po T1 2 138 4日 具有放射性1居里 则其质量为 解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10 微观截面是什么的度量 宏观截面呢 它们的量纲是什么 解 微观截面 表征一个入射粒子与单位面积内一个靶核发生作用的几率大小 宏观截面 是单位体积内所有靶核的微观截面的总和表征一个入射粒子与单位体积内所有靶核发生作用的几率大小 微观截面 具有面积的量纲 宏观截面 具有长度 1的量纲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11 有效增值系数的定义是什么 在实用中怎么表示方便 解 有效增值系数用K来表示 它的定义是 在实际应用中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12 什么叫临界系统 什么叫次临界系统 什么叫超临界系统 解 若芯部的有效增值系数K恰好等于1 则系统内中子的产生率便恰好等于中子的消失率 这样 在系统内已经进行的链式裂变反应将以恒定的速率不断进行下去 也就是说 链式裂变反应过程处于稳态状况 这种系统便称为邻界系统 若有效增值系数K小于1 这时系统内中子数目将随时间而不断衰减 链式裂变反应是非自续的 这时系统便称为次临界系统 若有效增值系数K大于1 则系统内的中子数目将随时间而不断地增加 我们称这种系统为超临界系统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13 在235U的增值介质内 热中子密度等于106中子 cm3 燃料核数为NU 235 5 1018 cm3 试求每秒钟的裂变数和不裂变的吸收数 解 取热中子能量为0 0253eV v 2200m s吸收反应率为 裂变反应率 俘获反应率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14 二氧化铀的密度为10 42 103kg m3 铀的富集度为3 已知在0 0253ev时 235U的微观吸收截面为680 9靶 238U为2 7靶 O为2 10 4靶 确定UO2的宏观吸收截面 a 235U与238U核子数之比 UO2分子量 解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UO2宏观截面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15 反应堆在5兆瓦的功率下运行 由不裂变吸收造成的中子损失为45 问有多少中子泄漏到活性区之外 解 设单次裂变产生中子数为2 5个 则不裂变吸收中子数为2 5 45 1 1个 要维持持续稳定链式裂变反应 必须有1个中子引发下次裂变 因此泄漏中子为2 5 1 1 1 0 4 占裂变中子数的40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同时假设 单次裂变放出的能量为 200MeV 200 106 1 6 10 19J 3 2 10 11J则一秒发生的裂变数 即裂变中子数为 因此 泄漏到活性区外的中子数为 1 56 1017 40 6 25 1016中子 秒 反应堆核物理基础知识 16 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C 居里 经过每2小时给出下列结果 21 5 12 5 7 0 3 9 2 2 1 3居里 试估算该同位素的半衰期解 N1 N2 C1 C2 2 t T 由此T 0 693 t ln C1 C2 其中 t 测量放射性强度的间隔时间 C1 C2 放射性强度每一次测量对下一次测量的比值 在该情况下 t 2小时 C1 C2 21 5 12 5 1 72 12 5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