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_第1页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_第2页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通论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n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n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n 教育学发展史上主要几位有影响的教育家、代表作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一 什么是教育:有目的的培养人的那些活动1) 教育与与社会的自然现象的区别(指对人的影响):教育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2) 教育不能包揽将自然人培育成社会人的一切职责3) 教育不是只在上下代之间代代传承的4) 教育的三种界定方式a) 规定性定义 创制性(作者自己下的定义)b) 描述性定义 界定性(教育是)1. 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2. 狭义的教育: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有专门的专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c) 纲领性定义 教育应该怎样(包含“是”和“应当” 两种成分,是描述性定义和规 定性定义的混合) 5) 理解:a)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b) 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的。c) 教育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阶段,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d) 教育活动须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加 6) 学校教育特点a) 专门化b) 鲜明的目的性,严密的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7) 教育的构成要素a)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第一位,是教育活动的客体。b) 教育者:指有意图地向他人施教的人。处于主体地位,对受教者起主导作用(指导与管理)。c) 教育中介:指教育者与受教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教育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环境)8) 教育的形态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基本概念主要指学校教育对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统称区 别制度“真正”的体制,各部分相互联系、依附各自独立,缺乏紧密的联系稳定性相对稳定,全日制连续性学习时间短,内容活跃管理体制有集中的计划、管理和财政不同的发起者、管理者和资金来源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业组织、文化组织、社区教育)9) 教育的语言a) 教育术语:属于教育理论工作者,以概念、范畴形式出现,不随时势而更叠,依社会条件而变迁。是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b) 教育口号:属于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一种情绪化的形式表现,因时而动,因势而更。1. 特点:简约性、情绪化、导向性、明显的价值倾向性2. 作用:i. 在教育理论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某一教育理论通俗化反映出教育理论研究者对教育本质、功能的认识)ii. 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唤起人们对一些教育活动方面的关注;对实际开展教育活动具有强烈的鼓舞、推动作用)c) 教育隐喻:属于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介于前两者之间。10) 教育现象: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可以感知、认识的客观存在)11) 教育规律 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二 什么是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研究培养人的规律的科学)(一)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6、17世纪)a) 理论特点: 没有形成独立体系;理论上抽象概括的层次较低。b) 代表人物和作品:孔子论语学记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柏拉图理想国亚里斯多德政治学、伦理学韩愈师说荀子劝学篇朱熹语录2)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世纪到19世纪 文艺复兴马克思主义产生前)a) 理论特点: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体系。b) 代表人物和作品: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卢梭的爱弥尔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洛克的教育漫话3) 教育学多样化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a) 理论特点:教育研究逐步采用了社会学的实证方法(搜集资料,进行调查统计,根据事实进行客观的记述、比较、说明、探究其规律)和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使教育学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 代表人物和作品:1. 实验教育学派:德国梅伊曼,在1901年提出实验教育学这个名称;拉伊实验教育学2.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 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3. 社会主义教育学:凯洛夫主编教育学1939年;马卡连柯教育诗4) 教育学进入科学化阶段a) 理论特点:1. 教育学和心理学高度结合1. 一切教育理论都要以教育实验为依据2. 重视发展,重视研究教育对象,强调才能的培养3. 教学方法建立在现代化教学物质手段上b) 代表人物和作品: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年布鲁纳教育过程1963年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1975年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二)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a) 1901-1919,抄袭日本。 b) 1919-1949,传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国统区 ) c) 1949-现在,接受、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学。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学做合一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a) 有助于认识教育的规律,按规律搞好教育工作;b)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鉴别和批判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c) 促进教育反思,提高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