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探究.doc_第1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探究.doc_第2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探究.doc_第3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探究.doc_第4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探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探究内容提要 新课标非常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笔者就目前高三语文复习迎考的教学现状,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探索怎样在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具备解题能力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关键词 高三语文复习 人文教育 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在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属性。可是,放眼望去,我们回发现,中学语文教学强化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这一现象在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尤为突出。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注重语基训练,忽视精神熏陶;注重解题技巧,忽视解题体验;注重单一评价,忽视潜在发展等。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怎样在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如何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培育人文素养,健全健康人格,从而达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一 、人文教育的具体内涵 西方, “人文”一词的出现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在中世纪,因为教会垄断文化教育,学校只讲神学。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后,资产阶级思想家开设以希腊文拉丁文为基础的学科,包括文学、哲学、历史乃至自然科学。这些学科被称为“人文学科”。到了19世纪,历史学家才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这一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世界观,把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称为人文主义。从此,探索自然,祟尚理性,追求自由,赞美人性,张扬个性的人文主义精神便彰行天下。具体说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思想及民族情感;二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在紧张的高三迎考复习教学中不应当应该丢弃这种人文教育,而应让学生在提高解题能力的同时,增进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对民族情感的体验,健全丰富多样的健康个性。二、高三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人在高三,最大压力便来自高考,于是教师纷纷围绕考纲安排教学内容。他们把考纲规定的知识点编成体系,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复习。这就使整个高三迎考复习教学模式化、单一化,呈现出以下一些不良状况: 1注重语基训练,忽视精神熏陶毋庸置疑,高三复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迎考。于是,教师就堂而皇之地重视对学生的语基训练,忽视对学生的精神熏陶;学生也无奈地接受这一现实,用升学的间接兴趣来集中注意力。有些高三的学生平均每天要做3至4张语文试卷。学生疲于作出一个个题目的答案,教师忙于讲解、分析一个个题目的答案,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中就只有“做题解答”,而没有了语文学习中精神的挖掘和积淀,没有了精神的陶冶。长期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没有了,学习的效率也降低了。2注重解题技巧,忽视解题体验迎考复习教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于是,教师千方百计地训练学生解题,要求学生答题合乎标准,忽视了学生解题时的体验。许多高三教师教学经验老道,他们将多年的高考试题集中起来,分析出高考命题趋向,命题意图及题中设置的圈套,让学生解题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写出命题人想要的答案。可对学生解题时的体验(迷茫、困惑、兴奋、高兴等)却只字不提,教师们无法提供学生解题时所需要的帮助,无法分享学生解题过程中的喜悦。这样,久而久之,语文教学就变得枯躁无味。3注重单一评价,忽视潜在发展模拟考试,是高三学子最熟知的标准化检测。答案越接近标准的得分高,反之,则得分低。为此,学生就要进行了大量的练习,用许多仿真试题,将自己的思维标准化,让自己的答案标准化。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潜在的发展(如觉悟的提高、审美趣味的提高、合作和谐能力提高等)就不能恰到好处体现出来。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高分低能”。总之,高三语文的迎考复习教学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违背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三、人文教育的落实探索(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人文关怀提倡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阵痛”后的思索。语文教学应回归到 “ 以人文教育为本位”的呼唤,是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股最强音。倡导人文教育的理念,渗透人文教育,也应成为高三语文迎考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选择。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首先应挣脱以理性工具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转变为重视对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揭示;由只注重培养学生作为社会所需的职业技能,转变为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育与发展;由只注重对学生个体的改造,转变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学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使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具有人情味,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突出人文关怀。具体来说:1 尊重个性。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并不是先天预成的。海德格尔曾指出:人和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只是根据他内在的可能性在筹划、在自我设计,并不断获得自己的本质,并不断领会属于本身规定性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人的意识逐渐变得不同于他人,即所谓的个性化。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发展个人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对自己、他人、社会负责的生活态度。如教学诸子散文时,我没有把孔子、孟子、韩非、庄子等人当成“思想的化身”而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把他们看成有喜怒哀乐的常人。在讲授论语二章的时候,我先对学生说:“孔子虽被尊为圣人,但并非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宽容大度、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人,他有过在言辞激烈时的面红耳赤,也曾有过颠沛流离、郁郁寡欢的时候”这样的导语,既能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从“人”的角度来看待孔子。同样,在讲孟子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齐王坐而论道时的心情与神态;学习五蠹时,引导学生体会韩非的“气势磅礴”与“酣畅淋漓”等;研读庖丁解牛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庄子的“从容不迫”和“怡然自得”总结单元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诸子”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并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兴趣大增,纷纷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展开议论,精彩纷呈。有学生这样评说孔子:“我最喜欢孔子,不是因为他是个名垂千古的大教育家,也不是因为他那流传久远的伟大思想,只为他那追求成功锲而不舍的心、教育学生孜孜不倦的心和对待别人慈祥仁爱的心。”也有学生这样评价韩非:“我最喜欢韩非,因为在孔子、孟子、韩非三人中,孔子只适合做我的长者,他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不指出你的错误;孟子则十分适合做一个生活的导师,他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听者会自然而然地被他的仁义礼智潜移默化;而韩非则最适合做我的朋友”我想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不会面目可憎、枯燥无味,反而充满了人情味。2关注心灵。关注学生的心灵,首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灵魂之间平等的交流,应该是 “对话性”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才是相互的。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作品人物的心灵,不仅让他们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意义,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把握自我。高中语文课本入选的大量文学作品都是文化精品。其中不乏形象鲜明、血肉饱满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心灵就很值得学生去关注。总复习时,我曾布置学生罗列出课文中出现过的有关人物形象,作同类比较。结果发现,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对相关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握得更为深入。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触龙,一样的足智多谋,一样的忠心耿耿,也一样的能言善辩。又如“母亲形象”中的华大妈、夏四奶奶(药)、葛朗台太太(守财奴)、巴威尔的母亲(母亲)、淳君的母亲(一碗阳春面)等,“悲剧性人物”中的玛蒂尔德、葛朗台、别里科夫、阿Q等,都可以对他们作横向深入而有趣的心灵比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作品人物的心灵,不仅让他们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意义,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把握自我。3培养情感人们的思维、想象和记忆等心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因情感的冲动而产生的,它们无一不受情感的制约。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渠道。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作用,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不失为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语文教师靠什么来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然也要靠“情感”,即以情动人,潜移默化。日本著名心理学教授佑泽武元曾说:“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他曾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了情感,那么他的思维、理解、记忆等机能就会受到压抑。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感情淡薄,就不能与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融洽起来,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加强自己的情感修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方法的探索,就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扉、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比如,在复习第三册第四单元时,我选择网上一篇“瞪三轮车支教19年,捐款35万”的白芳礼老人两次落选“感动中国“的文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触,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有您让我们感到什么叫坦然,什么叫当之无愧,什么叫苍天动容,什么叫大爱无边。”“你是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学生内心的触动已无需教师再多的说教了。4鼓励创造。教育是一个使主体价值和意义不断实现的过程。创新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怎样鼓励学生去创造,怎样让学生体现个人的真正价值?笔者认为首要问题是要给学生以创造的机会。教师应该寻找、创设机会让学生有东西可创造、有时间来创造。如文言文教学中,我引进多层对话,启发学生与历史背景对话,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学习过秦论时,我启发学生以寻秦记为例,探索秦亡的原因。结果,学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有学生说:既使秦施行仁政,也会灭亡。这样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也就尊重了学生的一种何时价值取向。语文教学如果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精选精用训练材料,加强学生人文积淀高三迎考复习主要渠道是通过一定数量的材料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复习迎考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解题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的。这种媒介就是复习材料。材料不同,材料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也不同,有的材料叫人在逆境中奋进,有的材料叫人以博大的胸怀宽容他人,有的材料叫人坚守心中的原则,有的材料叫人大胆创新那么,教师在精选复习材料时,就应注重材料的人文含量,借材料来增加学生的人文积淀。学习材料中的人文精神是隐性的,是要人去发掘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材料中的人文精神。在文言文复习教学中,我们精选一些人物传记。用人物的优秀事迹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习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如史记中的孙武传、吴起传,汉书中的韩信传、朱云传,后汉书中的羊续传、列女传,三国志中的毛玠传、田豫传,旧唐书中的魏征传,新唐书中的李靖传、郭子仪传、宋史中的包拯传、韩世忠传,明史中的徐达传等中的人物传记。让学生将文学和历史联系起来,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评价人物,学习这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从而增加人文积淀。传统文化的内涵往往散见于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为时人精神物化的产品,具有极为丰厚的精神内涵。它们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以精要而简约的方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蕴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师帮助学生透过语言形式把握其言外之意,从而理解语言背后的历史事件,人物情感和社会现实,把握人物形象、生活场景以及文化观念,让我们的学生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和思辨,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古人,了解中国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其间那些辞约而意丰的例子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具体深入地体味它们的意蕴。如: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精选一些现代文学大家的优秀作品,精选一些能体现历史特征、时代精神和民族奋斗过程的作品。如为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我们选用了俞平伯的读书的意义为题材,设计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如为了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我们选用了冰心的谈生命为题材,设计现代文阅读题;如为了加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我们选用了钱钟书的窗、王蒙的湖叶圣陶说,教材是一个例子。诚然,在高三迎考复习教学中,材料也只是一个例子。精选富含人文精神的材料,充分挖掘材料的人文内涵,在训练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讨材料中的人文精神,用丰富的人文精神去熏陶学生,去塑造学生。这样,高三迎考复习教学的人文教育就能落到实处。(三)、关注世界发展,紧跟人文走向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要求语文教学将课内所学知识应用到课外生活中去,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也要求将课外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高三迎考复习教学也必须坚持这一原则。这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更是迎考复习的目的所在。从历年的高考试卷来看,每年都有试题关注世界发展,最能反映生活、体现潮流的题材。因此,我们在复习教学中,引导学生关心自然(气侯变暖、台风增多等),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科技发展动态(如基因工程、“神六”升天等),关注文化现象(如:李敖回京、巴金逝世等);引导学生关注媒体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