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及选题开题技巧.docx_第1页
做科研及选题开题技巧.docx_第2页
做科研及选题开题技巧.docx_第3页
做科研及选题开题技巧.docx_第4页
做科研及选题开题技巧.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研如何选题开题,如何找到创新点?创新难,难创新,首先就是要找到创新的点,才能想实现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1。科研扫盲,这是创新的第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首先是把导师,师兄,师姐的文章和论文,科学基金的申请成功报告,没中的申请报告,结题报告,横向课题的报告,咨询报告等全部浏览一遍,知道自己在什么领域,这个领域你的导师和前几届做什么,这个对于硕士来说,我觉得很有必要。这相当于给你科研扫盲,对于那些博士跨学科的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2。寻找问题和分解问题,创新的源头。如连问题都找不到或不知道如何分解问题,科研的基本功需要加强,科研思考的方式需要转换。 多参加知名专家或者基金委或者部委的讲座。这个可以听到很多现实问题的描述,不一定是怎么解决,可能是抛出了问题。问题导向,往往就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还有有的虫子可以走捷径,就是关注当年国家基金(自然、社科、863,973等)申请指南和已经中标的基金项目,这些都有网站,上面都有每年中标项目和项目列表统计,多去看看。如果2007年有个基金项目你正好赶兴趣,这时你正好处于选题时候,就可以选他,等那个基金结题了,你的博士论文也差不多了。尽管处于两个地方,但是肯定结果不一样。还有就是多观察和对经常见的问题问个为什么?不要相信任何权威,敢于对一切质疑。导师不一定是对的。许多重大创新都是建立对权威的挑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我硕士是做实验的,我举个简单例子,农村的小孩大概都知道田边的稻子长得好,谷子饱满,我想大多数都知道阳光充足呀,肥料好呀,根系可以深入田埂吸收营养。但是估计有的农村出身的同学可能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长在田埂护边上的稻谷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平时护边上的稻子并没有被水淹没,所以这就一个问题。仅研究这个问题或现象,我原来的老板的团队就做了863,973项目,其实就是一个适度亏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延伸到医学,你看那些得胃病的人,往往是饱一顿饿一顿,或者经常吃的很饱(据说经常吃的很饱容易变傻),其实如果我们让得胃病的人吃饭的时候“适度亏缺”不就容易了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么为什么适度亏缺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发明什么药物让这个人吃了这个药胃还没吃饱情况下就产生饱意或者适度亏缺呢?所以,问题就是要平时多观察一些细致的问题或者已经发生的问题,我们往往对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不问为什么,建议大家看看每年搞笑诺贝尔奖的情况。比如现在学管理,管理的问题就多了,举个简单身边例子,读博士的时候,发觉大家相互交流很少,有的人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所以,许多老板开什么周会月会,但是往往是气氛不热烈,老板说得多,那么为什么这样呢?你如果深究下去,会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不是没有,而是你没有观察,或者没有对经常的问题问个为什么? 分解问题,我想学管理的大概知道WBS(工作分解结构),这个对于其他学科虫子来说,真的很有帮助,可以去google,百度搜索下。各个学科不一样,看了这个工具,大家结合自己学科捉摸吧。没有共同的经验,就是工具一样。最后提醒一下,在工作分解结构之前或者看问题之前,一定要高处着眼,低处着手。高处,就是你头脑里要想着你这个问题所有关联的各个方面,而低处就是从叶子着手解决。3。看文献获取创新灵感或者解决问题方法的路径依赖。看文献,不是看书。这个很多虫子也贡献了很多经验。但是我周围的人也知道小木虫,但是很多人看了那么多经验,可是看完了还是很困惑?原因何在呢?我观察了很多周边的同学和同事,发觉一个重要的就是动手太少,看纸质期刊太少。这个我想小木虫很多发SCI的,一般看国外期刊,但是现在很多图书馆的国外期刊也有纸质版本,看纸质版本,你可以浏览到你的这个领域顶级期刊相关的研究,一些人为什么没有找不到创新,有可能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研究的领域到底有那些方向。随便浏览纸质版本,或许一个并不相关的问题,你无意中看到了,给了你启发,电脑搜索的电子文献往往我们是按主题或者关键词搜索的,请问,你能保证你提前设置的关键词是最新的吗?创新要看不同主题的文章,很多来源于交叉和其他学科。当然有的学科即使要创新也要需要实验设备支撑,这个也是不断磨合的过程。要想找到自己创新点,我觉得看文献很重要。如何看呢?首先,准备好一个不大不小的笔记本(可以命名为科研灵感本),最好有个厚重封皮,准备一支笔,摔开电脑。周边的同学许多很依赖电脑,存了很多文献,至于看了没有,估计大多数占空间。还有电脑一看,网络一开,你得思维无法完全集中于文献,一会儿QQ,一会儿小木虫论坛等等,打扰太多。灵感=心静+环境。去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带着前面1,2想到的问题和听到的问题(也要记在你那个专门的科研灵感本上),静下心来,加起来的时间至少2个月,边看期刊的时候,如果闪现什么灵感,马上记下来,切记,一定要记下来,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注明出处,你的灵感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文献给你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当时沿着这个灵感还有其他想法,就沿着这个思路下去,直到你不知道写什么,那么就停止,看第二篇。看期刊,最好是从目录看起,稍微沾边的都要浏览一下。对于做实验的科研来说,一般期刊比较少,也比较专业,所以很快能看完。但是对于社科,比如,管理,经济,法学等学科来说,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期刊,所以时间很长,但是一定要静下心来,这个时间可以在一年级上完课就去读。对于社科的来说,往往创新不容易,我这里特别提醒一下,由于我原来学工科的,现在学管理,我觉得社科类的研究生一定要去浏览下工科类的杂志或者理科类的杂志或者交叉学科的杂志,一般会有大收获。我的几篇小论文都是启发来源于工科。另外,社科研究的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所以,只要是系统问题,工科类的控制类杂志(像控制与决策,电气自动化,机械工程等),系统类杂志(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运筹学等),计算机类的杂志(计算机学报,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等)都要看。即使就是工科的也可以去看,比如有点人研究水资源配置,显然就是一个系统问题。这些杂志很有帮助。4利用网络创新帮助的好助手。网络当然有很多专业论坛,数据库等,我都将其归类为电子文献。 如何看电子文献。首先得按主题分类,很多虫子都贡献了,这里不说了。按照上3,这样你从纸质期刊得到很多灵感,那么现在你把你的这些灵感关键词或者主题,从电子文献中去索取,也要按照3的办法,看的时候,马上记下来,或者建立一个WORD文档或者专门的软件,把感兴趣的截取下来,并在旁边注明给你得启发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这个很重要,有的人看了文献,就丢在一边,看得多,丢得多。另外,在看电子文献的时候,一定要关掉QQ和论坛等东西,不要让这些断了你灵感的来路。5积累创新的技巧和关键手段。按3,4步骤,这样你就积累了很多灵感了。厚厚一个本子或者一个长篇word文件,这样重温一遍。请记住,没有积累,是没有创新的!这个积累不是说把文献从数据库下载下来,放在计算机里面,而是你看了文献,你的随时闪光点或灵感的用笔记下来的看得见的积累。这样,你把你这些闪光点,找了相关文献,觉得可以写一篇小论文,就马上动手写,不要拖,不要找借口,要知道写作的激情会失去的,找不回来的。把小论文写好了,放在一段时间,再看,可以的话,修改后就投,如果觉得可以,投高一些杂志,觉得一般,投一般核心,觉得实在不咋样,就投哪些不是核心的。这里,我周围一些同学和同事,有个观念就是要发就发好的,我觉得这个不好,即使是一篇非核心的,看到自己的东西变成铅字了,心里还是会高兴的,这会给你极大的精神动力。如果,你的稿子就是要发SCI,EI,SSCI等,发了一年半载都难中,会打消你的积极性使你苦闷,而一旦苦闷了,灵感就跑了。灵感是非常偏向哪些思想活跃的人,那些有精神的人。还有要注意,大的创新点是要靠小的创新点集成的。没有小的,那有大的。胜利的目标总是在不断的加油中接近的,小论文就算你的油,写写,你就顺了,这点对于社科类的虫子,估计很重要。6走向大自然获取一颗创新的生态心。现在其实我们很多解决的问题来源大自然,大自然是生命的来源,也是创新的生命起源。不管你是理论研究还是社会研究,保持一个生态心很重要,过于功利,浮躁,布满灰尘的心都是创新的杀手。走向大自然,不要逛什么街和超市。这点,估计有的人会说,这与找创新点有何关系?登高而望远,试问,你在那么喧闹的超市,那么多帅哥美女从你前面经过,你的神经会得到休息吗?你的思维会有闪光吗?所以,如果在实验室或者宿舍呆烦了,不知道怎么做。不如带上自己科研灵感本和笔,去郊外或者爬山,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说不定心中的苦闷气出去了,灵感就进来了。总结:注意看交叉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杂志,多记,心静,多动手,贴近大自然。我的心得:没有不开窍的脑袋,只是方法不对。不是没有创新,而是积累不够。【原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成功策略系列谈科研工作时应该培养的习惯::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培养想要成功的动力;: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多有点成本意识;:碰到卡壳时,静下心,换个角度,再多想一想,总能找到解决方案;:有积极心态者处处都能发觉理想的结果;:懂得自救,条件好时,要努力;条件不好时,更要努力;:善于放弃,善于从损失中看到价值;: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或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不要怕耗时间,不要悔自己的选择;:不要和自己较劲,让证据说话更有效果;:记住你跑得快,别人跑得更快;要想做的漂亮点,就每天多做一点点.创新性思维的天敌1. 从众心理和思维定势科研思维也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同一个单位的人容易搞相同或相似的解决方案,并形成一种定势,限制你的创新性思维。比如在申请NSFC过程中就可看出,有一个人搞凋亡中标了,大家都来搞凋亡;有一个人搞RNAi中标了,大家都来RNAi。结果是盲目跟踪,毫无创新可言。在此,姑且将这种怪现象说成是“从众心理和思维定势”。在从众心理影响下,定势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跳出来。我原来所在的研究所,就有一个类似的情况,见什么热就搞什么,没有从一而终的精神,打一枪换个地方。要真正潜心搞科研,一开始就应该努力避免跟跳入了身边同事的一个模子里面去了!避免一叶障目。当然,看文献不全面、不权威,也是限制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看文献应该看一定档次的,具有不同倾向的观点,不能选择文献来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拓展思维、发现真谛!2. 先入为主在社会交往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貌取人。 我们在科研中往往也会犯这种错误。在对现象了解还不全面的情况下,就认为已经了解了本质的东西,结果闹笑话。我们有些专家,正因为他是专家,他对自己的观点就深信不疑,于是对别人的研究结果先入为主的进行了一次并不真正客观的评估;非常可惜的是,有些专家在过高估计自己观点正确性的同时,忽视了对立的意见或观点,结果必然限制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并产生错误导向。比如,生物医学专业的人可能都知道,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至今还没有搞清楚。但在我们的媒体上居然会看到“我国在脓毒症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之类的报道。相关专家在这些报道中还能泰然处之,显然他们的观点是有局限性的,并没有反应这个领域的真实现状,并不是真正取得突破进展了!而是变了个花样再一次重复了国外相关研究的结果而已。相反,刚入门的学生看文献就没有个人嗜好和观点选择倾向,所以更客观些。或许,这些学生也许才真正知道那个领域内真正发生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哪些是已经发生过的、哪些是还没有发生的,等等。然而学生的那种并非先入为主的相对客观些的观点即使提出来,有人相信吗?就是要在大量的实践(阅读文献)上思考和总结理论(闪光点),只有积累一定的量变(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进行独立的思考)才能引起质变(自己的创新)!创新性思维的源泉如果没有创新性思维,就没有办法谈科研问题。经过几年的科研工作,自己在这方面有了积累一些切身体会和感想。一、创新性思维的源泉(1)交叉学科的学习过程我身边有个点子特多、特好的人,连续中了5个NFSC面上项目和一个重点项目。他的学习经历是:师范学院本科,农业大学硕士,医学博士,后来还在生物物理方面与某综合大学做了些合作研究。这个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正是他思维开阔的重要基础吧。他的思维是发散型的多向思维。他在考虑医学问题时,可以将物理或化学中很基础的问题与之巧妙联系起来。刚开始接触时你会觉得这思维很怪异、很不可理解,但听他分析讲解之后你就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最后就是拿到NSFC资助了。在他身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说怪也不怪,国外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经历吧。其他专业的我不太清楚,仅知道搞医学生物学的那些科学家,他们的基础学科的知识非常扎实,以至于同样得出了一个结果,在他们的讨论里面,总会科学的预见这个结果的可能意义,而我们就不一定做得到!这也是他们高明之处,也是学科交叉的力量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名符其实的双学士学位,有时可能要比一个直线发展、并在同一个学校获得的硕士学位要更容易产生创新思维。因此,交叉学科学习对拓展思维非常有益。(2)不同专业的人员交流过程我们都有同感,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交流中,会突然打开你多年的谜团。因此,科研工作者加强交流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什么都没有听进去,但却使你有了一个“想法”(idea),那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说白了,这个idea的产生,其实就是在别人报告的刺激下,自己所谓灵感的爆发。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要重新学习一个专业可能很难,因此,跟不同专业人员的交流可能是获得创新思维更有效的一种方式方法。这个问题还可以说大点。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扶超声聚焦刀的产生过程就是这样的。王教授的专业是妇产科,他在与工科学者的交流过程中提出如果将超声聚焦,是否可以用于肿瘤治疗?这样,一个原始的创新就出来了。我们可以想象:产生超声、以及超声聚焦的设备,都是工科学者的拿手好戏;生物医学专业工作者看来很复杂甚至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有可能就是小菜一碟!这就是现在很多研究小组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小组中既有医学生物学的、也有工科的、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的,这样的团队是很有战斗力的团队。(3)刚刚接触新的领域时跟日常生活中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对周围一切都特别警惕和关注一样,搞科研也是如此。你多年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都可能在这一刻与新领域内的任何东西的任何细节发生碰撞,产生火化。过了这段时间,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