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的要素》PPT课件.ppt_第1页
《手法的要素》PPT课件.ppt_第2页
《手法的要素》PPT课件.ppt_第3页
《手法的要素》PPT课件.ppt_第4页
《手法的要素》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手法的要素 一手形 手形 手法操作时 手需保持的形状 应自然协调 1 自然手形 手指自然伸直或屈曲 如掌摩时五指自然伸直 掌根击时五指自然屈曲 2 特殊手形 如滚法时半握拳状手形 点穴的叠指状手形 3 要点 腕手部各关节放松 自然协调 避免僵硬 二着力部位 着力部位 手法操作时 接触治疗部位的部分或力点处 1 面积小 如单指或食中环指指端 小鱼际掌根等 其力度深 刺激强 准确度高 多用于痛点 穴位或病位深者 2 面积大 如食中环指指腹或全掌 其力度浅 刺激温和 多用于病位浅表者 3 要点 手法操作时 施术者的意念应集中于着力部位 着力部位小时 应避免手法力度生硬 刺激过强 着力部位大时 应避免着力部均匀和力度飘浮不实 三力度 力度 手法作用力的轻重或浅深 1 轻度 手法的作用力仅达皮部 如摩法 推法 擦法 2 中度 手法的作用力达肌肉表层或中层 如鱼际揉 掌揉 3 重度 手法的作用力达肌肉深层或骨膜 如点穴 拿法 滚法 4 要点 力度应均匀柔和 避免轻重不一或生硬粗暴 力度轻时应吸定治疗部位 避免飘浮 力度重时应保持柔和 避免生硬用力 力度的训练应在放松 入静 积意志于着力部位的状态下 自然协调操作 逐步生力 化力为劲 练出功夫 四速度 速度 指手法作用力的快慢或一分钟内手法操作的次数1 和缓 每分钟70 80次 接近成年人正常心脏搏动速度 有利于条达气血 为调节类手法常用的速度 如滚法 揉法 拿法 2 快速 每分钟 100次 力度轻 作用浅表的手法速度宜快 可增加刺激量 能推动经气循行 祛散邪气 如推法 擦法 3 慢速 每分钟 50次 力度重 作用深透的手法速度宜慢 否则会惊扰气血运行 如点穴 按法 4 要点 和缓者宜静 快速时不宜散乱 慢速时不可中断 五方向 方向 手法作用力的方向1 单向 由近端向远端用力 如分筋 理筋 顺或逆时针方向 如摩法 揉法 2 双向 为往返方向用力 如滚法 擦法 3 要点 单向操作 顺经络走行或顺时针走行为补 反之为泻 双向操作 为平补平泻 有调节作用 如滚法 手法练习原则 缓急去躁 潜心修炼一身形自然 气息调匀 关节放松 手随意动 法从手出 二手形准确而不僵凝 三着力自然而不飘浮 四速度缓慢而不间断 五从无力练至有力 六从生硬练至柔和 七从散乱练至均匀 八化力为劲 练出功夫 手法的种类 一按手法作用力性质分 1 摩擦类手法 1 作用力 主要是摩擦力 方向相反 互相平行的一组力 2 种类 摩法 推法 擦法 搓法 3 力度 力度轻 仅在体表皮部 忌按压 4 作用 推法疏理皮部经络而散风邪 摩法 擦法 搓法温养皮部经络而产生温养效应 均能刺激植物神经末梢而调节内脏功能 2 按压类手法 1 作用力 按压力 2 种类 按法 点发 滚法 拍击法 3 力度 力度重 肌肉中致深层 忌飘浮不实 4 作用 行气止痛 舒筋活血 使组织产生横径向的变形与复原 3 牵拉类手法 1 作用力 牵拉力 可分单向及多向牵拉 2 种类 摇法 扳法 抖法 3 力度 均匀柔和沉稳 忌生硬粗暴 扳法应用脆劲 4 作用 整复筋位 松解粘连 使组织产生轴向变形及复原 4 复合类手法 1 作用力 具有两种以上的作用力 牵拉力 按压力 2 种类 揉法 拿法 弹筋 分筋 理筋 3 力度 中至重 忌飘浮及生硬 4 作用 行气舒筋 散结解挛 二按手法作用力方式分 1 舒筋手法 手法的作用力直接作用在筋上的手法 2 运筋手法 手法的作用力通过关节活动间接作用在筋上的手法 3 镇定手法 手法结束时不立即放松手法力量 停留片刻 以增强疗效 可用于舒筋手法的点穴 分筋 运筋手法的扳法等 手法的五种效应 一温热效应 1定义 指手法在治疗部位产生的温热感 2机制 手法的机械能 摩擦生热 转化为热能 3手法 除摇法 扳法 抖法外的各种手法均能产生 但强弱深浅不同 4种类 1 浅层温热效应 热感位于皮肤及皮下浅层 由作用力位于皮肤的手法所产生 如摩法 擦法 拍击法 2 深层温热效应 热感深达肌肉 关节腔 由作用力位于肌肉层的手法产生 如揉法 搓法 滚法 5作用 温养筋脉 补益 6临床应用 1 寒滞筋脉 如风寒入侵所致之急性筋伤或劳损急发 伤处筋脉拘急疼痛 使用具有温热效应的手法 可收到温阳行气 散寒止痛的效果 2 陈伤劳损 温养筋脉可增强筋脉的气血濡养 使粘连逐步松解 3 退行性关节病 温热效应可增强关节气血濡养及抗寒 耐劳能力 消除关节疼痛 4 脏腑虚寒 在相应俞 募穴或脏腑部使用具有温热效应的手法 能收到温养脏腑的作用 7影响温热效应的因素 1 力度 越柔和温热效应越强 飘浮或呆滞者不易产生 2 速度 快则以浅层温热效应为主 深层温热效应速度应慢 3 着力面积 大则温热效应强 4 着力部位 掌心 指腹易产生 5 方向 往返和环向易产生 直线单向较难 6 功力 功力深透者易产生 二泵压效应 1定义 指手法在治疗部位产生的血管舒缩变化 类似泵压作用 2机制 手法的按压力 压下 组织变形 压缩 移除 复原 恢复原状 组织中的血管发生舒缩变化 舒理筋脉 柔和筋脉 畅通脉道 增强泵压效应3手法 按压力 复合力手法泵压效应较强 牵拉力 摩擦力手法泵压效应较弱 4种类 1 强的泵压效应 肌肉丰厚处 面积大 力度深透手法所产生的泵压效应 如滚法 拿法 掌根按 掌根揉 理筋等在颈 腰 背及四肢肌肉丰厚处治疗时 即可产生 2 弱的泵压效应 着力面积大 力度中等的手法所产生的泵压效应 如第5掌指关节滚 指揉 拇或叠指 等 5作用 行气活血 舒筋解挛 通泻 6临床应用 1 组织痉挛或粘连 2 经脉不通 或为气滞 血瘀 邪阻所致 于伤处远近段经穴或肢体施用手法 3 肢体重困 麻木 疼痛 筋失血养所致 4 寒凝经脉 多用于四肢或腰背部风寒伤筋 5 腑气不通 点按背部相应俞穴 腹部相应募穴 7影响泵压效应的因素 1 着力面积 大则强 2 力度 重则强 3 治疗部位 肌肉丰厚 血管丰富处则强 三牵拉效应 1定义 指手法在治疗部位产生的使组织变形或位移的效应 2机制 手法的牵拉力 使组织发生轴 径向的变形或位移 能缓解痉挛 整复筋位 松解粘连3手法 凡具有牵拉力的手法均有 如摇 扳 弹筋 分筋 拿法等 4种类 1 单一牵拉效应 即牵拉局部肌肉 肌腱 韧带组织 如舒筋手法中的弹筋 拿法 2 广泛牵拉效应 对关节囊及其邻近肌腱 韧带组织牵拉 如扳法 摇法 5作用 缓解痉挛 整复筋位 松解粘连 通泻 6临床应用 1 筋位失常 即筋出槽 如落枕 腰扭伤 牵拉效应可整复筋位 2 组织痉挛 牵拉伤处组织 可缓解痉挛 用于急性筋伤筋挛 3 组织粘连 陈伤 劳损 伤处组织粘连 牵拉可松解粘连 7影响牵拉效应的因素 1 力度 大则强 2 方向 单向牵拉其效应弱 多向牵拉其效应强 3 速度 瞬间迅速牵拉能整复筋位 如扳法 持续缓慢牵拉能舒筋解挛或松解粘连 四类针刺效应 1定义 指手法在治疗部位产生的类似针刺作用的效应 2机制 点穴手法有指针之称 即以指代针 刺激穴位或经络使之产生得气感或传导感 如急救时掐人中 拿合谷等 3手法 凡着力面积小 按压力深透的手法在经穴处治疗均可产生 如点穴 指揉穴位 拿穴位 滚穴位等 4种类 1 通散泻实 凡刺激强 力度重的手法 均有通散泻实作用 如点按 拿穴位 2 强壮补益 力度柔和 温热感强的手法 均有强壮补益作用 如摩脘 关元 滚 揉穴位等 3 调和气血 力度轻重交替 往返或顺反时针方向操作之手法具有调节作用 如滚 揉穴位 5作用 通散泻实 补益调节 6临床应用 辨证施治 多用于穴位或经脉 1 经脉气滞 点伤处远 近端之穴位 2 脏腑气滞 点俞 募穴 3 肢体麻木 点麻木部位近端的穴位 如手麻点缺盆 下肢麻点环跳 4 脏腑虚寒 滚或揉 脾 胃 肾俞 足三里 五松弛效应 1定义 指手法治疗所产生的使患者身心俱松的效应 机体自然进入良性调节 2机制 按压 牵拉 复合类手法能舒筋活络 畅通经脉 局部松弛 轻手法及手法的类针刺效应有宁心安神 安定情志作用 安定情绪 全身松弛 3手法 1 滚 按 揉 拿 弹 松筋 2 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