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pdf_第1页
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pdf_第2页
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pdf_第3页
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pdf_第4页
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8卷第2期外国经济与管理Vol128 No12 2006年2月Foreign Economies 劳动力市场 搜寻方法 一 引 言 就业机会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不对称分布 以及工资 价格 的高度离散 构成了真实劳动 力市场区别于其他市场的典型特征 这些特征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存在搜寻行为的必然性 在 阿罗 德布鲁型经济中 劳动力市场是理想的 无摩擦的 厂商能够以相同的工资无成本地雇 用到相同的工人 因而厂商不在乎失去自己的工人 工人同样不在乎失去自己的工作 这显 然不是对真实劳动力市场的准确描述 在真实的市场上 工人和厂商都具有异质性 这构成了 劳动力市场对瓦尔拉斯假设的重要偏离 当工人和工作高度异质时 劳动力市场就不会像瓦 尔拉斯所假设的市场那样运行 工人和厂商在集中决策 就业和工资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 交所决定的市场上相见 而在真实劳动力市场上 工人和厂商是以分散决策 一对一的方式相 见 共同参与一个力图将各自的偏好 技能和需求匹配起来的存在成本的过程 而且 由于匹 配过程并不是即期完成的 因此有可能导致摩擦性失业 可见 工作搜寻是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经济现象 对工作搜寻与匹配的有关问题进行研 究 是深入理解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一个关键 本文主要评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工作搜寻 理论所获得的最新进展 工作搜寻理论是在搜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交易的瞬间和无成本协调的假定不 同 搜寻理论运用一些特定的 不完善技术对资源配置进行分析 这些技术用于告知经济行为 者交易机会 并把潜在的交易者聚集在一起 最早的搜寻模型是由斯蒂格勒 Stigler 1961 提 收稿日期 2005212210 作者简介 何亦名 1977 男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炳申 1951 男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51 出的 他那篇关于搜寻理论的论文已经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代表作 但他研究的是一般商品的信 息搜寻 并未论及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搜寻 麦考克 McCall 1965 提出了序列寻访模型 用 于分析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搜寻行为 这一模型后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长足的发 展 费尔普斯 Phelps 1970 提出了职业搜寻理论 认为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 工作搜寻者通 过搜寻活动来逐渐了解工资分布 通过比较工作搜寻的边际成本和可能获得的边际收益来决 定是否继续搜寻 巴特 Butter 1977 在研究市场摩擦问题时 提出了匹配函数的研究方法 霍尔 Hall 1979 采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企业如何从求职者当中挑选员工的问题 皮萨里德斯 Pissarides 1979 分析了当存在两种工作搜寻途径时的搜寻和匹配结果 构造了规模报酬不 变的工作匹配函数 罗格 Roger 1980 提出了 雇佣函数 概念 考察了搜寻过程中空闲职位 与失业人员并存现象的演化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均衡搜寻模型已经成为分析劳动力 市场的重要工具 在评估劳动力市场政策效果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二 工作搜寻基本模型 早期的工作搜寻标准模型 如Narendranathan和Nickell 1985 大多假定工资出价外生 并且离散 失业者具有异质性 无在职搜寻 闲暇无效用等 将工作搜寻问题纳入一般均衡的分 析范畴 1 早期的工作搜寻文献更关注聘约抵达率外生框架下的保留工资决定问题 其中 Narendranathan和Nickell 1985 模型所估计的保留工资本身就满足最优条件 大部分模型 基本上将工作搜寻看作是一种相同的活动 如Lippman和McCall 1976 Barron和Mellow 1979 例如 著名的阿尔布拉切特 阿克塞尔模型 Albrecht和Axell 1984 把在职搜寻活 动排除在外 不允许工作之间的转换和解雇 规定只有失业的个体才会寻找工作 并假定失业 者是异质的 以便获得工资出价的离散分布 2 如果工人是在给定工资出价的情况下做出供给决策 并且厂商为空缺职位设定工资 那 么 工作搜寻的经验模型便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 1 厂商在设定工资时并不考虑工人的策 略 2 工资出价是分散的 阿尔布拉切特 阿克塞尔模型考察了把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的经济 并且包含多个 时期 每个时期有k个工人和n个厂商 假定厂商是永存的 而工人个体则在经济体中面临一 定的 死亡危险 同时还假设产品市场为 拍卖者市场 而劳动力市场为 搜寻市场 虽然个 体知道工资出价的分布形式 但在开始搜寻之前并不知道发出具体聘约的企业的特点 该模 型还假定 厂商和个体是异质的 个体被分为低闲暇价值和高闲暇价值两种类型 低闲暇价值 个体的比例被假定为已知 低闲暇价值者接受较低的保留工资 而高闲暇价值者接受较高的保 留工资 厂商相应分为工资出价高和低两种类型 且低工资厂商的比例为既定 厂商的生产函 数为劳动力供给的线性生产函数 生产率指数为 0 1 分布 个体追求一生期望效用最大化 而厂商则追求利润最大化 根据这些假设 作者构造了非退化工资分布外生情况下的一般均 衡模型 通过静态比较分析来考察失业补偿的增加对均衡工资分布的影响 虽然在假设生产 率指标的密度函数为非递减的情况下 一般性失业补偿的增加会导致均衡失业率上涨 但是 对个体的直接激励效果却因厂商调节工资出价分布而被抵消 选择性失业补偿的增加 即只给 予闲暇价值低的个体的失业补偿 则会降低均衡失业率 因为失业补偿的增加虽然能提高 每期无业搜寻的效用 但在低工资厂商比例上涨的情况下 工作搜寻获利的可能性降低 只要 低工资厂商比例对失业补偿的一阶导数大于0 低工资聘约的增加就会少于高工资聘约的增 加 作者认为 作为工资分布变化的结果 失业补偿的增加会重新把工人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厂 61 商那里 3 柏戈 Birger 1988 的一般均衡模型 将个体同时视为劳动者和消费者 企业标明工资和 价格 个体进行需要花费时间但却无成本的搜寻 柏戈在关注个体和当前伙伴交易的同时还 注意到了其所花的搜寻时间 认为不存在对称稳态均衡 但存在非对称稳态均衡 而且 虽然 与小企业相比 大企业的工资较高 而产品价格则较低 但大企业仍能获得较多的利润 他认 为 这些利润可以被视为较高的市场地位的租金 在产品或要素市场上 市场地位本身是一种 资产 能够为企业带来显著的准租金 同阿尔布拉切特 阿克塞尔 兰格模型 Albrecht Ax2 ell和Lang 1986 一样 柏戈模型表明 即使所有的个体事前都相同 搜寻过程的随机性也会 导致工资和价格的离散 4 但是 阿尔布拉切特 阿克塞尔 兰格模型假定无在职搜寻 闲暇 无效用 并且表明存在由有限的 工资 价格 组合所形成的均衡 此外 他们限定厂商的工资 与产品价格不变 因而忽略了动态垄断力量剥削的可能性 戴蒙德 Diammond 1982 5 莫藤森等 Mortensen et al 1980 1986 6 7 埃克斯坦和弗 尔平 Eckstein Jovanovic 1984 以及由莫藤森 Mortensen 1985 等人构建的静态局部均衡模型 在现实劳动力市场上 工作 搜寻往往并不仅仅考虑工资因素 拓展型工作搜寻模型探讨了搜寻者效用函数中的非工资因 素 如工作质量 工作保障 养老计划和作业环境等 关于这些模型 正如柏戈所指出的那 样 若不是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模型最好考虑非稳态均衡 目前的搜寻模型可以不同程度地加 入转换成本 搜寻成本和广告成本等 从而实现模型的一般化 近年来 搜寻理论发展的一个 显著趋势 就是在模型分析中纳入摩擦成本或搜寻成本 并且把工资出价外生假设改为内生假 设 有的模型还允许在职搜寻 豪尔泽 Holzer 1987 在分析了1981年美国长期跟踪调查 NLS 青年组的数据后发现 与在 职青年工作搜寻者相比 失业青年工作搜寻者会做出更大的搜寻努力 搜寻努力程度用所采用的 搜寻方法数以及每种搜寻方法所用的时间来测度 并接受更低的保留工资 与工资出价相比 这些差异至少部分解释了失业搜寻者明显更可能找到工作 但工资较低的原因 失业工作搜寻 者之所以愿意做出更大的努力 是因为他们的搜寻成本比在职搜寻者高 8 范 登伯格 Van den Berg 1992 1116 1133 对在职工作搜寻模型进行了估计 在职搜 寻概念拓展了工作搜寻模型 而且对劳动力的自愿流动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如果新工作的工 资不低于没有必要进一步搜寻时的最低工资水平 高于可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 那么工人就 会接受 从而放弃目前正在从事的工作 巴德特和莫藤森 Burdett and Mortensen 1998 认 71 为 标明工资的典型搜寻均衡意味着递增的或者U形工资分布 10 在巴德特 莫藤森 Burdett Mortensen 1998 的劳动力市场均衡搜寻模型中 明码标价 博弈中惟一均衡解的特点是 作为连续统一体的雇主选择永久性的工资出价 而作为连续统一 体的工人从出价集当中以随机 序贯抽样方式进行搜寻 和戴蒙德 1971 的结论相反 他们的 主要结论是 在个体出价信息不完全时 假定工人无论是否失业都将持续进行工作搜寻 则工 资分布的离差是工作搜寻造成的显著结果 10 在巴德特 莫藤森模型的基础上 范 登伯格和瑞德 Van den Berg和Ridder 1998 使 用荷兰战略性劳动力市场研究组织 OSA 关于劳动力供给的面板数据 对搜寻摩擦进行了估 测 获得了对各个企业之间生产率分布 工资水平分布和就业分布的估计值 这个模型成为了 劳动经济学文献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模型 在一般劳动力市场搜寻的结构性实证模型中 工资 出价的分布被假定为外生 在范 登伯格和瑞德构造的均衡搜寻模型中 作者认为利润最大 化的厂商在决定工资时 应当考虑到工作搜寻者的保留工资 所以工资出价的分布本质上是内 生的 通过假定工资出价的分布和收入分布为内生和非退化 就能区分不同劳动力细分市场 上可观察和不可观察的差异 证明在职搜寻对于均衡工资和收入分布具有独特的影响 这是 因为在职搜寻者的聘约抵达率要大大高于失业搜寻者 工人能以相当快的速度增加工资 其 结果是 在某一特定部门里 工资大多紧紧围绕边际收益产品上下浮动 11 在工资出价分布内生的基础上 范 登伯格和瑞德考察了该模型所达成的均衡是否能够 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历史观察数据 结果发现工作分布和失业持续时间分布与历史数据相符 对 于雇主设定工资的定性预测也得到了工资回归方程的证实 搜寻摩擦大约可以解释可观察工 资出价方差的20 而部门间生产率水平差异是决定工资的其他主要因素 范 登伯格和瑞 德区分了劳动力市场的分隔情况 他们的研究还显示 劳动生产率上的异质性对于获得理想的 拟合度很重要 其研究框架还被用来估计厂商的买方垄断力量 并进一步考察强制性最低工 资发生变化的效应 他们发现强制性最低工资的变动对二十来岁年轻人的失业水平产生很大 的影响 因为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生产率水平接近强制性最低工资 11 在受教育回报的估计方面 埃克斯坦和弗尔平 Eckstein和Wolpin 1995a 论证了教育回 报应该根据工资出价分布来进行估计 因为工资出价分布是个体搜寻者必须面对的 他们的 模型表明 由于有些个体并不真正参与工作匹配过程 所以平均工资出价要低于后来接受的平 均工资 他们把劳动者分为高中肄业 高中毕业 大学肄业和大学毕业四组 发现各组间的失 业持续时间和工资差异主要源自于组间工作接受率差异 而不是组间工作提供率差异 对各组 个体的受教育回报进行估计的结果表明 组间工资差异是由受教育回报的有偏测度所造成的 当把黑人与白人在4个组中各自分开后 组间可接受工资水平的平均差异大大低估了受教育 回报 12 而范 登伯格和瑞德 1998 的模型则表明 由于工作间的转换与过渡 因此平均工资 出价要低于跨部门平均工资 11 四 工作搜寻过程与方法的实证分析 有关工作搜寻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是对工作搜寻过程进行考察和实证分析 豪尔泽 Holzer 1988 9 格雷格和沃兹福斯 Gregg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年龄越轻 工作年限越短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个体 以及在公 共部门之外任职的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在职搜寻 19 在Banerjee和Bucci的样本中 移民大 多通过非正规求职方式 特别是通过亲戚朋友来寻找工作 五 评价与启示 工作搜寻理论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发展 理论假设不断放松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模型越 来越贴近现实劳动力市场 学者们从工作搜寻角度来解释工资差异 探讨失业救济和最低工 资等政策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 各国大量的实证 研究成果 尤其是对工作搜寻方法的深入考察 改变了人们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市场真 实运行机制的认识 即便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里 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作为非正式求职方 式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效率还有待提高 最近的文献显示 有学者试 图从工作搜寻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周期 如A1Cheron和F1Langot 2004 从而使得工作搜寻 研究日益将微观主体行为和宏观经济现象联系起来 限于篇幅 本文对此不做展开 目前 工作搜寻理论无疑仍然存在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首先 目前的搜寻模型并没有 证明搜寻和匹配大大改变了工资和就业的周期性表现 其次 尽管搜寻模型简明地解释了造 成一般失业的原因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 工人和工作之间的匹配导致了一般失业 其中 有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失业是由经济动态变化和劳动力市场复杂性所造成的 但迄今为止 这 一理论模型尚不能确切地指出有多大比例的一般失业是由工作搜寻和匹配问题造成的 此 外 大部分长期失业似乎不能用工作搜寻和匹配问题来解释 由于厂商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 这会对工人和其他厂商产生外部性 因此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认为经济中的均衡失业是 有效率的 尽管工作搜寻理论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但毫无疑问 这一理论仍然能够为完 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提供宝贵的启示 首先 进一步改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无疑有助于减少我国的摩擦性失业 这就要求 我们尽快提高各类就业中介机构的效率 加强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 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 设的滞后 增加了供需双方的搜寻成本 无形中延长了搜寻时间 加剧了摩擦性失业 可以说 最近珠三角等地出现的民工局部性短缺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 信 02 息供给不及时所造成的 其次 教育培训与就业指导有助于失业人员缩短工作搜寻时间 降低求职成本 有针对性 地加强对不同劳动力群体尤其是青年劳动力群体的就业指导与培训 增强我国各种劳动力群 体的就业能力 是有效开发和利用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如何对这部分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培 训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如何对广大 农民工进行培训 增加其人力资本进而提高其就业能力的问题 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再者 在鼓励劳动者选择多种渠道就业的同时 提高公共服务机构的效率是促进我国劳动 力市场健康发育的重要方面 最后 工作搜寻理论为制定和评估劳动管理政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例如 相同的失业保 险政策和最低工资政策对不同的劳动力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在这方面 工作搜寻理论得 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的支持 可以为研究和评估我国相关政策的有效性提供启示与借鉴 显然 在目前失业率节节攀升 就业压力增大 大量劳动力求职受挫 某些劳动力群体如下 岗工人的劳动参与率明显下降 的复杂形势下 这些研究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对于降低失业率 缩短失业周期 提高求职效率 降低求职成本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本文将 worker 译为工人 在某些场合可泛指劳动者或劳动力 不单指普通工人 也包括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等 真实动态效应的文献基于阿罗 Arrow 1959 的早期观察 根据阿罗的观察 搜寻所需的时间在不同选择中导致了买方 反应滞后 以至于卖方具有 动态垄断力量 还请参见Diamond 1971 目前的研究似乎还不能把在职搜寻和不利工作条件感知这两个因素一并纳入模型中加以分析 平均持续期使用流出量比率的近似值来估算 葡萄牙的公共就业服务主管机构是就业与职业培训局 IEFP 这是劳动和团结部的一个分支机构 作者的基本结论是在排除了接受最低工资工作和非典型 即定期合同 工作之后得到的 一方面 厂商进入劳动力市场使得失业工人更容易找到工作 并在找工作时增加自己的谈判力 另一方面 又使得其他厂 商更难招聘到工人 从而降低他们在招聘工人时的谈判力 参考文献 1 Narendranathan W and SJ Nickell1Modeling the process of job search J 1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5 28 29 491 2 Albrecht J W and B Axell1An equilibrium model of search employment J 1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4 92 824 8401 3 Albrecht James W Vroman Susan B1Dual labor markets efficiency wages and search J 1Journal of Labor Econom2 ics 1992 10 4 438 4611 4 Birger Wernerfelt1General equilibrium with real time search in labor and product markets J 1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2 my 1988 9 4 821 8301 5 Diamond Peter A1Aggregate demand management in search equilibrium J 1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2 90 Oct 1 881 8941 6 Burdett Kenneth and Mortensen Dale T1Search layoffs and labor market equilibrium J 1Journal of Political Eco nomy 1980 88 652 721 7 Mortensen Dale T1Job search and labor market analysis A 1In Orley Ashenfelter and Richard Layard eds1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C 1Amsterdam North Holland 1986 849 9191 8 Holzer H J1Job search by employed and unemployed youth J 1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1987 40 601 6111 下转第29页 12 8 Eisenhardt K M Schoonhoven C B1Resource based view 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strategic and social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 J 1Organization Science 1996 7 136 1501 9 Hennart J F1A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of equity joint ventures J 1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9 361 3741 10 Hamel G1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 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J 1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12 Sum1S1I1 83 1031 11 Reuer J J Zollo M Singh H1Post formation dynamic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J 1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 135 1511 12 Madhok A Tallman S B1Resources transaction and rents managing value through interfirm collaborative rela2 tionship J 1Organization Science 1998 9 326 3391 13 Ring P S Van de Ven A H1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cooperative intero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J 1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4 19 90 1181 14 Dyer J H1Effective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how transactors minimize transaction cost and maximize transaction value J 1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 535 5561 15 Parkhe A1Strategic alliance structuring a game theoretic and transaction cost examination of interfirm cooperation J 1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36 4 794 8291 16 吕人力 李毅1 跨组织合作研究的新视野 J 1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27 4 22 271 17 翁君奕1 商务模式创新 M 1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1 18 Bleeke J and Ernst D1Is your strategic alliance really a sale J 1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Jan1 Feb1 97 1051 责任编辑 谷化 上接第21页 9 Holzer H J1Search methods used by unemployed youth J 1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988 6 1 201 10 Burdett K and D T Mortensen1Equilibrium wage differentials employer size and unemployment J 1International E2 conomic Review11998 39 5 257 2741 11 Howitt Peter1Business cycles with costly search and recruiting J 1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 1988 103 Feb1 147 1651 12 Eckstein Z and K I Wolpin1Duration to first job and return to schooling estimates from a search matching model J 1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5 62 263 2861 13 Blanchard O and Portugal P1What hides behind an unemployment rate comparing Portuguese and U S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