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电作业题答案 黄丽亚_杨恒新_机械工业出版社(汇总).ppt_第1页
模电作业题答案 黄丽亚_杨恒新_机械工业出版社(汇总).ppt_第2页
模电作业题答案 黄丽亚_杨恒新_机械工业出版社(汇总).ppt_第3页
模电作业题答案 黄丽亚_杨恒新_机械工业出版社(汇总).ppt_第4页
模电作业题答案 黄丽亚_杨恒新_机械工业出版社(汇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模电作业题答案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 6V D R100 图1 3 1 流过二极管的直流电流 1 3 2 二极管的直流电阻 二极管的交流电阻 3 10V D RL100 图1 4 1 4 E 4 10V D RL100 图1 4 1 4 E 4 将电源电压反接时 流过负载电阻的电流 5 5 增加E 其他参数不变 10V D RL100 图1 4 1 4 E 故二极管的交流电阻下降 6 1 6 a 设V1 V2截止 则 V2正偏电压高 优先导通 再设V1截止 则 假设不成立 假设成立 7 1 6 b 设V1 V2截止 则 V1导通 再设V2截止 则 假设不成立 假设成立 8 1 6 c 设V1 V2截止 则 V1优先导通 再设V2截止 则 假设不成立 假设不成立 9 1 7 a 设V截止 则 即 当 时 V导通 则 此时 10 1 7 11 1 7 b 设V截止 则 即 当 时 V导通 则 此时 12 1 7 13 1 9 u1 u2中至少有一个为3V 则uo 3 0 7 2 3V u1 u2均为0时 uo 0 7V 14 1 9 15 1 10 当ui 5V时 Vz击穿 uo 5V 当ui 0 7V时 Vz正向导通 uo 0 7V 当 0 7V ui 5V时 Vz截止 uo ui 16 1 11 1 17 1 11 2 1 11 3 19 NPN PNP 2 1 0 7V 8V 0V a 0 7V 8V 0V b 4V 1V 3 7V c 4V 4 3V 9V d 题图2 1 20 2 1 0 7V 8V 0V a 0 7V 8V 0V b 4V 1V 3 7V c 4V 4 3V 9V d 题图2 1 NPN PNP 先确定基极 再确定发射极 最后确定集电极 根据发射结电压确定材料 21 2 1 0 7V 8V 0V a 0 7V 8V 0V b 4V 1V 3 7V c 4V 4 3V 9V d 题图2 1 硅NPN 硅PNP 锗PNP 锗NPN 题图 a 题图 b 题图 c 题图 d 22 2 3 b e结反偏 c结反偏 截止状态 c e结正偏 c结正偏 饱和状态 d e结开路 晶体管损坏 a e结正偏 c结反偏 放大状态 23 2 6 24 2 7 12V 2V a 1k 20k C1 a 设管子截止 则有 故假设成立 管子处于截止状态 25 2 7 T RB470k RC2k RE1k b 15V b 设管子截止 因 故发射结导通 假设管子处于放大状态 故假设成立 管子处于放大状态 26 2 7 T RB100k RC2k RE1k c 15V c 设管子截止 故发射结导通 假设管子处于放大状态 因 故假设不成立 管子处于饱和状态 27 2 9 28 2 当RB1开路时 IBQ 0 管子截止 UC 0 当RB2开路时 设管子处于放大状态 则有 2 9 故管子处于饱和状态 故 管子处于饱和状态 或 C结正偏 29 2 9 3 当RB2开路时 设管子处于放大状态 解得 假设成立 故 30 2 18 C1 RB500k RC2k C2 T uo CE RE1k ui UCC 31 2 4 6 8 10 12 2 1 3 4 5 6 10 A 20 A 30 A 40 A 50 A 60 A uCE V iCE mA 0 2 18 32 2 18 1 输出特性理想化 2 先求工作点 直流负载线 取两点 可得直流负载线如图2 18 b 中 线 工作点Q 交流负载线的斜率为 可得图2 18 b 中 线 交流负载线 33 2 18 3 此时直流负载线不变 仍如图2 14 b 中 线 而交流负载 如图2 18 b 中 线 线的斜率为 34 2 18 4 为得最大 工作点应选在交流负载线中点 是此交流负载线之中点 即 点 此时 调节 使 则 解得 将图2 18 b 中 线平移使之与直流负载线 线的交点 35 2 20 1 要求动态范围最大 应满足 即 解得 故 36 2 由直流负载线可知 2 20 37 2 23 RS C RC V RL Uo Us Ui UCC RB 38 2 23 1 计算工作点和 解得 39 2 23 2 计算源电压放大倍数 40 2 23 3 计算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41 2 27 RS C V RL Us Ui IB Ri Ro RE UCC Uo 42 2 27 43 2 27 44 2 27 45 2 30 46 2 30 47 2 34 V1 V2 RB RC RE Ri Ro RL Ui Uo UCC 48 Ui RB V1 V2 RE Ri Ri1 Ri2 Ro RC RL Uo 2 34 49 3 1 uGS V iD mA 1 2 3 1 2 UDS 10V a uGS V iD mA 1 2 3 1 2 UDS 10V b 3 4 uDS V iD mA 2 4 6 5 10 15 20 4 5V 4V 3 5V 3V 2 5V UGS 2V c 2 1 3 2 1 3 图 a N沟耗尽MOSFET N沟FET P沟FET NJFET NEMOSFET NDMOSFET 可正可负 图 b P沟结型FET 图 c N沟增强MOSFET 无意义 50 3 3 图 a 中 N沟增强型MOSFET 因为 所以工作在恒流区与可变电阻区 的交界处 预夹断状态 或者 a b c d D3V D5V D 5V D9V 5V G S2V S0V S0V S0V G 3V 51 3 3 图 b 中 N沟耗尽型MOSFET 因为 所以工作在可变电阻区 或者 a b c d D3V D5V D 5V D9V 5V G S2V S0V S0V S0V G 3V 52 3 3 图 c 中 P沟增强型MOSFET 因为 所以工作在恒流区 或者 a b c d D3V D5V D 5V D9V 5V G S2V S0V S0V S0V G 3V 53 3 3 a b c d D3V D5V D 5V D9V 5V G S2V S0V S0V S0V G 3V 图 d 中 N沟结型FET 因为 所以工作在截止区 54 3 5 RD1k T USS 10V a UDD 10V T C2 C1 Ui Uo b UDD 12V R21M R11 5M RD30K RS6K RG1M RD1K RS4K a 55 3 5 RD1k T USS 10V a UDD 10V T C2 C1 Ui Uo b UDD 12V R21M R11 5M RD30K RS6K RG1M RD1K RS4K b 56 3 12 R1 R2 R3 R4 R5 R6 C1 C2 C3 ui uo Ucc 57 4 1 1 中频增益为40dB 即100倍 fH 106Hz fL 10Hz 时 其中f 104Hz的频率在中频段 而f 2 106Hz的频率在 2 当 高频段 可见输出信号要产生失真 即高频失真 58 4 1 时 其中f 5Hz的频率在低频段 而f 2 104Hz的频率在 3 当 中频段 可见输出信号要产生失真 即低频失真 59 4 3 45 90 Mrad s 0 20 40 4 40 400 0 4 60 4 4 AuI 40dB fH 2MHz fL 100Hz Uopp 10V 1 ui t 0 1sin 2 104t V 2 ui t 10sin 2 3 106t mV 3 ui t 10sin 2 400t 10sin 2 106t mV 4 ui t 10sin 2 10t 10sin 2 5 104t mV 5 ui t 10sin 2 103t 10sin 2 107t mV 1 输入信号为单一频率正弦波 所以不存在频率失真问题 但由于输入信号幅度较大 为0 1V 经100倍的放大后峰峰值为0 1 2 100 20V 已大大超过输出不失真动态范围 UOPP 10V 故输出信号将产生严重的非线性失真 波形出现限幅状态 61 4 4 AuI 40dB fH 2MHz fL 100Hz Uopp 10V 1 ui t 0 1sin 2 104t V 2 ui t 10sin 2 3 106t mV 3 ui t 10sin 2 400t 10sin 2 106t mV 4 ui t 10sin 2 10t 10sin 2 5 104t mV 5 ui t 10sin 2 103t 10sin 2 107t mV 2 输入信号为单一频率正弦波 虽然处于高频区 但也不存在频率失真问题 又因为信号幅度较小 为10mV 经放大后峰峰值小于100 2 10 2V 故也不出现非线性失真 62 4 4 AuI 40dB fH 2MHz fL 100Hz Uopp 10V 1 ui t 0 1sin 2 104t V 2 ui t 10sin 2 3 106t mV 3 ui t 10sin 2 400t 10sin 2 106t mV 4 ui t 10sin 2 10t 10sin 2 5 104t mV 5 ui t 10sin 2 103t 10sin 2 107t mV 3 输入信号两个频率分量分别为400Hz及1MHz 均处于放大器的中频区 不会产生频率失真 又因为信号幅度较小 10mV 故也不会出现非线性失真 严谨 会出现相位失真 63 4 4 AuI 40dB fH 2MHz fL 100Hz Uopp 10V 1 ui t 0 1sin 2 104t V 2 ui t 10sin 2 3 106t mV 3 ui t 10sin 2 400t 10sin 2 106t mV 4 ui t 10sin 2 10t 10sin 2 5 104t mV 5 ui t 10sin 2 103t 10sin 2 107t mV 4 输入信号两个频率分量分别为10Hz及50KHz 一个处于低频区 而另一个处于中频区 故经放大后会出现低频频率失真 又因为信号幅度小 叠加后放大器也未超过线性动态范围 所以不会有非线性失真 64 4 4 AuI 40dB fH 2MHz fL 100Hz Uopp 10V 1 ui t 0 1sin 2 104t V 2 ui t 10sin 2 3 106t mV 3 ui t 10sin 2 400t 10sin 2 106t mV 4 ui t 10sin 2 10t 10sin 2 5 104t mV 5 ui t 10sin 2 103t 10sin 2 107t mV 5 输入信号两个频率分量分别为1KHz和10MHz 一个处于中频区 而另一个处于高频区 故信号经放大后会出现高频频率失真 同样 由于输入幅度小 不会出现非线性频率失真 65 4 6 66 5 1 67 5 2 V1 V5 V2 V3 V4 IR I5 I3 I4 6V 6V 1k 5k 5k 10k 2k 68 5 4 1 69 5 4 2 70 5 4 3 71 5 4 3 72 5 4 4 73 5 6 74 5 6 75 5 6 5 7 a 1 因 100 1 所以 2 差模半电路 3 微变等效电路 4 共模输入信号 5 共模半电路 5 8 83 5 9 1 由于uid 1 2V 0 1V 电路呈现限幅特性 uo波形图所示 2 当RC变为10k时 uo幅度增大 其值接近 15V 此时 一管饱和 另一管截止 84 6 1 a 级间交 直流串联电压负反馈 85 6 1 b 级间交 直流串联电压负反馈 86 6 1 c 级间交 直流串联电压负反馈 Us RS UCC Uo R8 R7 R6 R2 R1 R3 R4 R5 V1 V2 V3 V4 RL UEE 87 6 1 UCC Uo R1 R3 R7 R2 R4 R6 R5 V1 V2 V3 V4 d 级间交 直流串联电压负反馈 有源电阻 88 6 2 Ui Uo R1 R2 R3 R4 R5 A1 A2 a 级间交 直流电压并联负反馈 89 6 2 R6 Ui Uo A2 R2 R1 R5 R4 R3 A1 b 级间交 直流电压并联正反馈 有源反馈网络 6 3一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器 其基本放大器的电压增益Au 100 反馈网络的反馈系数Bu 0 1 由于温度变化 Au增大到120 试求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变化率 或 91 6 7 某放大器的放大倍数A j 为 若引入F 0 01的负反馈 试问 1 开环中频放大倍数AI和fH 2 闭环中频放大倍数AIf和fHf 92 6 9 电路如题6 9图 a 和 b 所示 试问 1 反馈电路的连接是否合理 为发挥反馈效果 两个电路对RS有何要求 2 当信号源内阻变化时 哪个电路的输出电压稳定性好 哪个电路源电压增益的稳定性能力强 3 当负载RL变化时 哪个电路输出电压稳定性好 哪个电路源电压增益稳定能力强 串联反馈效果好 要求RS低 并联反馈效果好 要求RS高 93 6 9 a 第一级是电流负反馈 Rof高 要求信号源内阻高 故电路连接合理 第一级是串联负反馈 要求RS越低越好 第二级是并联负反馈 合理 低 94 6 9 RS Us R1 R2 C1 T1 RL UCC Uo R5 C2 T2 R6 b 第一级是电压负反馈 Rof低 要求信号源内阻低 故电路连接合理 第一级是并联负反馈 要求RS越高越好 第二级是串联负反馈 合理 高 95 6 9 Uo稳定 要求Rif高 Uo稳定 要求Rof低 96 6 9 RS Us R1 R2 C1 T1 T2 R4 R6 C2 C3 RL UCC Uo R5 R3 a 电路的输入电阻高 故当信号源内阻变化时 a 电路的输出电压稳定性好 源电压增益的稳定性能力强 a 电路的输出电阻低 故当负载变化时 a 电路的输出电压稳定性好 源电压增益稳定性能力强 R s A1 F1 I o1 U f1 U i1 A2 F2 U o I i2 I f2 I i2 Us 6 10反馈放大器电路如题图6 10所示 试回答 1 判断该电路引入了何种反馈 反馈网络包括哪些元件 工作点的稳定主要依靠哪些反馈 2 该电路的输入输出电阻如何变化 是增大还是减少了 3 在深反馈条件下 交流电压增益Auf 2 该电路输入阻抗增大 输出阻抗减小 1 90电阻 1电阻和C3构成两级之间的交流串联电压负反馈 4 60以及C4构成两级之间的直流电流负反馈 稳定直流工作点 3 99 6 11 负反馈放大电路如题6 11图所示 1 试判别电路中引入了何种反馈 2 为得到低输入电阻和低输出电阻 应采用何种类型的负反馈 电路应如何改接 100 6 11 级间交 直流电压串联负反馈 为得到低输入电阻和低输出电阻 应引入级间交流电压并联负反馈 101 6 11 UCC Uo UEE Ui 2k 10k 10k 120k 2k 4 7k 90k 10k 10k 2k 3 9k V1 V2 V3 将V3的基极改接到V2的集电极 将输出端的90k 电阻 由接在V2的基极改接到V1的基极 102 6 12 1 两级之间通过R9构成了并联电压负反馈 103 6 12 2 求开环增益 考虑 104 6 12 3 求闭环增益 105 6 13 电路如题6 13图所示 试回答 1 集成运放A1和A2各引进什么反馈 2 求闭环增益 ui uo R1 R4 R5 A1 A2 R2 R3 uo1 运放A1引入了交 直流电压串联负反馈 运放A2引入了交 直流电压并联负反馈 106 6 13 ui uo R1 R4 R5 A1 A2 R2 R3 uo1 107 6 15 RS R1 R2 R3 R4 C1 C2 UCC T1 T2 Uo Us a a 级间交流电压并联负反馈 108 6 15 Us Uo T1 T2 C1 C2 R218k R310k R110k R53k R41k RL10k R627k b UCC RS 1k b 级间交流电流并联负反馈 109 6 19 1 F 0 001 Af 1 F 1000 60dB 2 要求Af 40dB 100 仍有45 的相位裕度 3 补偿后的开环带宽BW 0 1MHz 闭环带宽BWf 10MHz 此时有45 相位裕度 则开环特性要校正为如图中 曲线所示 110 7 1 a b 111 a 根据虚断特性 根据虚短特性 所以 7 1 112 7 1 b 当 电路转换为反相输入求和电路 输出 当 电路转换为同相输入求和电路 输出 根据线性叠加原理 总输出为 时 时 113 7 3 a 当单独作用时 产生的分量为 当单独作用时 产生的分量为 114 7 3 b 本题同时引入了正反馈和负反馈 该图中一定 当单独作用时 产生的分量为 保证负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