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ppt_第1页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ppt_第2页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ppt_第3页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ppt_第4页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1 前言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ARVC 亦称致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良 ARVD 现以ARVD C表示 其特征为右心室心肌被进行性纤维脂肪组织所置换 起初为区域性 逐渐呈全心弥漫性受累 有时左心室亦可受累 而间隔相对很少受累 主要累及RV前壁漏部 心尖部及后下壁 三者构成了所谓的 发育不良三角 常为家族性发病 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常表现为心律失常 右心扩大和猝死 2 发育不良三角 3 流行病学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男性多于女性 男女之比约为3 1 是年轻人较常见的猝死原因之一 发病年龄 20 40岁 平均发病年龄29岁 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50 80 的病例有家族史 4 病因 ARVC的病因目前所知甚少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遗传因素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目前已确定9种不同的染色体显性遗传与本病相关 2 个体发育异常学说认为右心室病变系右心室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 形态学上表现为右心室壁极薄 多见于儿童或青壮年 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将ARVD C称之为右心室发育不良 3 退变或变性学说认为右心室心肌病变是由于某种代谢或超微结构缺陷引起的进行性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的结果 4 炎症学说认为心肌被脂肪组织代替是慢性心肌炎引起的后天性损伤 炎症 坏死 和修复过程演进的结果 动物实验证实 柯萨奇B3病毒及木瓜病毒感染时可呈相同变化 5 临床表现 ARVC D的自然病史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 早期 隐匿 期 患者无症状 但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心肌的病变常局限于右室一个特定的区域 2 显著电紊乱期 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伴随着相应的症状 如心悸 晕厥等 3 右室衰竭期 出现右室衰竭的症状 4 双室衰竭期 疾病的晚期 心脏的泵血功能丧失 6 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 特别是早期诊断困难 1994年 2002年 2006年先后发表过三个ARVC诊断标准 2010年2月专家组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了修改的诊断标准 2010年2月出台的修订标准 依据近15年来的研究进展包括新的的心电图指标 量化的心脏影像学标准和形态学标准等 增加了临界诊断和可疑诊断 对于早期出现和敏感性较高的复极异常指标升级为主要指标 同样将该疾病的典型心律失常LBBB型室速升级为主要指标 增加了基因突变的指标 尽管为次要条件 但已经肯定了遗传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地位 7 诊断标准 整体和 或局部运动障碍和结构改变 8 诊断标准 整体和 或局部运动障碍和结构改变 9 心超表现 二维超声检查则有以下特征 三尖瓣下基底部下壁舒张期局部膨出及收缩期运动障碍 右室轻 中度扩大 调节束回声增粗 增强且形态不规则 右室流出道孤立性扩张 右室心尖部肌小梁形态异常 表现为回声粗而强 构架定向不均一 排列紊乱 右室局部运动障碍 呈囊袋状或室壁瘤样改变 可有轻 中度三尖瓣反流 但无瓣膜病及肺动脉高压等 左心系统正常 10 磁共振表现 MRI表现为右室扩张 常为流出道扩张 无右室扩张的ARVC罕见 由于发自心外膜下的心肌组织被脂肪 纤维组织替代 右室游离壁变薄MRI可以清楚地显示变薄的右室游离壁 SE序列可见高信号提示脂肪 低信号提示纤维化 但MRI难以区分心外膜下心室壁的脂肪变性和心外膜心包脂肪垫 ARVC的右室肌小梁肥大 肌小梁和调节束可见脂肪变性 在T1 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 右室短轴和长轴像可以显示作为 心肌发育不良三角区 的右室前壁漏斗部 右室下壁和心尖部的瘤样突出 11 磁共振表现 12 磁共振表现 13 诊断标准 室壁组织学特征 14 心内膜心肌活检 EMB 2010年的ARVC D诊断标准中心内膜活检的主要标准为心肌萎缩 残余心肌细胞 60 以及继发的纤维脂肪组织替代 次要标准为残余心肌细胞比例60 70 以及继发的纤维脂肪组织替代 由于ARVC D并非均一性累及 因此EMB诊断的敏感性较差 15 诊断标准 复极异常 16 诊断标准 除极 传导异常 17 诊断标准 心律失常 18 ECG ECG异常主要与右室扩大 室壁变薄和纤维脂肪组织浸润引起的右胸导联异常除极和复极相关 除极异常包括epsilon波 V1 V3导联QRS波间期 110ms 右胸导联延迟向上的S波 TerminalActivationDuration TAD 即S波谷底至QRS波终末间期 55ms QRS波间期 V1 V2 V3导联 V4 V5 V6导联 比值 1 2 以及parietal阻滞 V1 V3任意导联QRS波间期与V6导联QRS波间期差值 25ms 复极异常主要是指V1 V3导联T波倒置 TWaveInversion TWI 但该方法不适用于合并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CRBBB 或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IRBBB 的ARVC D患者 19 Epsilon波 20 ECG Epsilonwaves arrows 21 ECG Epsilonwaves arrows 22 诊断标准 家族史 23 诊断标准 24 治疗 晕厥 室速 猝死家族史和LV功能障碍为识别高危ARVC D患者的因素 针对高危ARVC D患者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 植入埋藏式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 射频消融术和外科手术 25 治疗 一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高危ARVC D患者治疗的基础 对于有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患者均应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北美ARVC D注册研究表明 受体阻滞剂并不能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索他洛尔有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倾向性 部分研究表明胺碘酮能明显降低临床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26 治疗 二 导管消融研究表明导管消融术可明显降低药物治疗无效的ARVC 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为植入ICD后反复放电患者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 报道本病伴室性心动过速者 在心内膜标测下寻找室速起源部位 行射频消融治疗 可控制室性心动过速发作 但随访期间部分病例出现了另一种类型的室速 提示ARVD C是一种病变呈进行性发展的心肌病 易出现多种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 27 治疗 三 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对有晕厥发作史 或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高危患者 已证实ICD植入能有效终止所有室速 是一种能改善本病长期预后的有效治疗手段 28 治疗 4 外科治疗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终末期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手术 29 预后 ARVD 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 有些患者病情长期稳定 这是由于本病患者左心室功能一般保持良好 且室速较少演变为室颤 但有晕厥发作史 特别是反复发作晕厥者 预后较差 此外 合并左心室受累者猝死危险性较高 超声心动图或心室造影发现有明显的右心室壁运动异常或室速不易控制者预后亦较差 30 总结 总之 对于临床怀疑ARVC D患者应尽早明确诊断 ECG可提供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