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记忆存储在秋风的硬盘里.doc_第1页
(新版)记忆存储在秋风的硬盘里.doc_第2页
(新版)记忆存储在秋风的硬盘里.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忆存储在秋风的硬盘里 酷暑的余热还没有褪尽,秋风就已悄悄地吹黄了苞米,吹红了高粱。当它吹到我的脸上时,脑海里闪现出郭小川的诗句:“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1978年在师范读书的时候,我读到了郭小川的诗团泊洼的秋天,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郭小川并喜欢上他的诗。后来我又读过了他的多部诗作,可是我仍对团泊洼的秋天情有独钟。 团泊洼的秋天写于1975年9 月。当时诗人郭小川正在团泊洼“五七”干校下放劳动。 正是这个原因,我每每读郭小川诗的时候,对他有一种父亲的感觉,总觉得团泊洼的秋天里有父亲的影子。 1968年10月毛主席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要分批下放劳动。”此后,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都纷纷响应,在农村办起五七干校。 父亲和他的同志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去了位于盘锦垦区胡家公社的辽宁省“五七”干校。 当时的盘锦并不是鱼米之乡,它既不盛产优质大米也没有肥硕的河蟹,更没有辽阔的油田和风景如画的红海滩。是一片尚未开恳的处女地。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植物难以生长的盐碱地,还经常伴有洪涝、冰雹、龙卷风等自然灾害。选择这样的地方建立“五七”干校,正适合党政机关的干部,大专院校的教师、专家,文艺工作者等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父亲是68年末去的“五七”干校。那年我11岁,小学三年级还没读完就“文革”了,停课在家。爸爸去了干校,幸好还有妈妈在家照顾我和两个弟弟,我们才没有成为“留守儿童”。 “五七”干校有严格的纪律,除了过年过节,是不可以随便回家的。我们家里和爸爸的联系就靠我写信了。信里有很多的错别字,但是爸爸能读得懂,而且每次给我回信的时候都加以纠正。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懂得查字典(后来爸爸送给我一本四角号码字典,我又传给了儿子,至今还保存着)。“盘锦垦区胡家公社姚家大队五七干校七连”,这个地址牢牢地刻在我的心上,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记得有一次爸爸突然回家来了,是因为在干活时腰被大车撞了,回沈阳来治病,这才使爸爸有机会在家呆了些天。同时也让我有了机会了解爸爸在“五七”干校都干什么,在那里怎么生活。但是十几岁的孩子是理解不了“下放劳动”的真正含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爸爸生活的 “五七”干校 没有好水喝。夏天喝苇塘里的水,里面有很多小虫子。冬天刨下苇塘里的冰块,挑回来化成水喝,水里飘着苇叶。白天劳动,晚上还要开会、学习,写思想汇报。那些不是党员的人,还得好好表现,争取入党。爸爸还给我讲了文化厅的那些女演员们(韩少云、筱俊婷、花淑兰等)是怎样参加艰苦的体力劳动的。 40多年过去了,童年的记忆还是那么清晰。更重要的是从那时起,我年幼的心灵里开始理解父辈们的艰辛。知道他们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去面对突如其来的运动和意想不到的政治冲击。 尽管我的父亲不是诗人,也无法写出团泊洼的秋天这样的诗篇,但他是真正的战士,他有钢铁一样的意志。从攻打锦州到解放海南岛,从广西剿匪到抗美援朝,他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他就是一部鲜活的革命史诗。 郭小川也是以刚直不阿的气节表达了革命战士不畏权势、不畏强暴的信念与誓言。“是战士,决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钟;要革命,决不能止步不前,哪怕是面对刀丛。” 这是何等豪迈的气概啊,只有“战士诗人”才会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