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配套资料正文.doc_第1页
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配套资料正文.doc_第2页
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配套资料正文.doc_第3页
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配套资料正文.doc_第4页
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配套资料正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屏茶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资料汇编第一篇:石阡苔茶的历史、渊源石阡是贵州古老的茶区。根据近年来学术界对茶树分布,古地理学等多方面的分析考证,包括石阡在内的贵州茶区是茶树原产地中心之一,对茶的应用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但由于整个贵州建置较晚、开发迟、地势险、文人罕至,文献史料少,茶事记载更少,因此“地处深闺人未识”。贵州首次出现关于茶的文字记载是汉代杨雄(公元前53年至18年)方言中说“蜀西南大,谓荼曰蔎”,荼即指早期的茶,汉代的蜀包括今天四川、贵州等地。晋代傅巽七诲载“南中茶子”,据查南中也包括我县在内的黔、川、滇一带,有“茶子”,就当然有茶了。到了唐代,陆羽茶经又进一步说明,“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经当今茶圣吴觉农考证,“夷州”即指贵州石阡一带。明万历三十年(1620年)黔记载:唐高祖黔安清江内各属费州(思南府)夷州(石阡府),清人张树续黔书也称,“今石阡、思南为夷州之夜朗也”。宋代,石阡开始以茶进贡。北宋乐史(987年前后)撰太平寰宇记江南道载有“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上贡”。明代石阡茶记载更为详细。明万历湄江十五卷石阡府载:“赈田,万历二十六年江乐之巡按应朝分置,又茶园壹拾丘拾肆亩,东抵水沟,西抵必汉田,南抵袁庆田,北抵土坎,除粮差岁纳合计年谷壹拾伍石陆斗,”可见当年茶园已作财产分配和课税对象,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和成熟的管理制度。明一统志载,时值洪武年间,梵净山周围茶园进一步扩大,朝庭专门派官员到龙塘(江口闵孝)设立衙门统购茶叶在石阡设置茶仓运往西北易马,并在屏上(镇远)设立关卡,禁止私人买卖,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顺治年间。清代贵州通治载:“黔省各属皆产茶,石阡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清初儒林外史记载,明代镇远府汤总兵的儿子赴京会考,从石阡的包溪坪山备了“六篓贡茶”到京送与官人。可见明清时期坪山茶就享有盛名。民国八年(1919年)县知事周国华创修石阡县志载:“城南五十里之包溪、大地方一带,产茶最丰富,岁约十余万斤,东贩湖南长沙,四川西阳,近有到贵阳出售者”。1938年石阡资本家龙尧夫在县城开办“鸿云茶庄”雇请10人搞精制加工,畅销湘、川和两广。又据二十九年(1940年),杨大思教材辑要,“民国二十五年贵阳开全省展销会,石阡茶获优质奖章,据贵阳日报载,贵州茶之多,首推安顺,年产约一千七百余担,茶味之美,则以石阡为擘焉,近年商会主席龙尧夫改良装璜,石阡茶大有畅销全省之势矣。”前中央农业实验所贵州湄潭实验茶场(即贵州茶叶研究所前身),民国三十一年调查,全省当年产茶11511担,其中石阡产茶1000担。一九五八年我县地印公社新华茶场生产的高香苔茶参加全国群英会的相关展示获得奖旗,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题词:“茶叶生产,前途无量”。上述各文中所述“石阡茶”皆指“石阡苔茶”。由此可见,石阡苔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相关传说坪贯贡茶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清明节,一位秀才进京赶考途经坪贯,时值缕缕白雾犹如一层层薄薄的轻纱飘逸在山间田野,雾下丛丛茂密的茶树撑着身腰,争相吐新纳秀,长出一颗颗青翠欲滴的新芽,散发出幽幽的兰香,这优美的环境深深地吸引了这位才子,便吩咐随从检点行礼逗留在村寨游山赏境一番。走进农家,人们以茶相待,干茶香气扑鼻,轻呷细品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疲意顿无。上路时又带上几筐茶叶,沿途祛疲除病使用。行到京城,只见宫廷内外人心惶惶,城门内外贴满诏告,原来因太后病重难愈,宫廷诏告天下,求医问药,秀才见此,遂将坪贯茶奇妙功效描述一番,再呈送给皇宫。不几日,太后病愈,为奖赏秀才功绩,皇帝特封秀才为进士,坪贯茶也由此声名远播。石阡苔茶来源的传说:从前,在五德镇原地印新华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洞,叫仙人洞,洞里隐居着二位神仙,他们受命上天的旨意,到这一带扶贫济困拯救苦难的民众,在这一带只要人们缺衣少食,就可以到仙人洞借到;人们有灾难疾病,只要饮到仙人洞的圣水,就能逢凶化吉,消灾减害。因此周围山寨的人们常在这里祈求平安幸福。一日一老翁突发疾病,便由家人搀扶到仙人洞求治,到此只见水源干涸,坑中落叶沉积,老翁无水可饮,于是以池中落叶为药咀嚼吞服,该药入口微苦,回味甘甜,口感甚好;只觉药叶下肚,霎时神清气爽,病痛全除,于此又摘回落叶树上的种子回家播种,消息传开,人们纷纷到仙人洞采摘净水池边树种种植,不几年这种树就传开了,这树就是后来人们称的苔茶树。第二篇:石阡苔茶地理分布石阡苔茶是石阡各族茶农长期栽培选育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多次的传播引种,已遍及县内及周边地区,据石阡县志记载,1951年全县尚存茶园1225亩,茶树58800余丛,年产茶26.8吨,在众多的产茶地中,尤以坪贯、梁家坡、花桥胡家坡茶叶出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石阡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内联外引普及茶叶加工技术和茶园管护技术,开展茶园的改造、扩建,到1956年全县茶园面积只有3000余亩。1976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3912亩,其中社队茶场21个,生产队办茶场322个。八十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集体茶场转轨缺乏引导,纷纷解体,甚至导致茶园荒芜消失,规模萎缩,毁茶种地随处可见。九十年代,在国家扶贫项目支撑下,县内采用密免耕技术再建茶园近4000亩,茶叶生产又一次进入恢复性发展阶段,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整合政策、依托资源,围绕市场进一步把我县茶叶生产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由此,也将石阡苔茶基地建设推入了一个崭新快速的发展阶段。据2007年度石阡县政协调研资料显示,目前全县茶园面积累计达到7.5万亩,其中老茶园12500亩,新建茶叶62500亩,石阡苔茶面积4.5亩,其它如龙井43号,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平阳特早、黔湄601,名山131品种,约3万余亩,分别占基地规模的60%和40%,苔茶始终保持着县内当家品种的绝对优势地位。从苔茶树龄分布看,多为90年代后栽培的中幼龄茶园,但也有上万亩茶园和大量零星老茶树,年龄最长的达100余年历史;从苔茶生长地势看,茶区房前屋后,田边土角,次生丛林中及大田净作园中均有苔茶生长;从海拔高度看,从县南端,佛顶山1300米的区域到县西北本庄380米的地方村均有苔茶树分布;从地域分布看,县东部、东南部茶树分布较广泛,西部、西南部分布稀少;按行政区划分布看,全县18乡镇均产茶,在301个村中,发现苔茶树种植或自然生长的村高达286多个。另外,在与我县接壤的镇远、岑巩、余庆、印江、凤冈等周边乡镇也保存着石阡苔茶零星茶树或小规模茶园的存在,据初步估算可达2万余亩以上。石阡苔茶的地域分布分布乡镇村名分布面积分布乡镇村名分布面积汤山镇950亩前丰村600丛(1亩)白沙镇4210亩花泥村150亩溪口村900丛(1.5亩)柿坪村100亩石坪村500丛(0.8亩)化塘村100亩龙凤村830丛(1.2亩)谷米寨100亩中坪村250亩大堰村50亩亚新村2700丛(4.5亩)袁家坡70亩银丰村3000丛(5亩)均田村200亩来朝村3000丛(5亩)苏坪村70亩荆坪村3000丛(5亩)岩山村100亩雷屯村800丛(1.3亩)桃子平100亩新场村600丛(1亩)小葛坪100亩洋溪村120亩三塘村50亩北塔村400丛(0.7亩)石牛寨120亩高楼村2000丛(3亩)铁矿山00亩鲜花村300亩笔架山170亩坪兴村200亩本庄镇新庄村200亩吴家湾村50亩乐桥村200亩白沙镇白沙村1300亩沙沟村70亩小岩村830亩黎坪村80亩小岩村200亩山口坳200亩本庄镇6050亩狮柳村1000亩花桥镇3240亩上星村140亩沙坝村50亩杨柳唐170亩界牌村1000亩坪地村300亩大槽村300亩万佛槽300亩岩门村200亩甘溪乡1540亩铺溪村200亩水口村300亩地袍村30亩双山村200亩各票村20亩瓮宝200亩扶堰村50亩葛龙坡200亩双龙村40亩瓷仰村100亩甘溪村1200亩石阡苔茶的地域分布分布乡镇村名分布面积分布乡镇村名分布面积龙塘镇3050亩艾家坪50亩五德镇4150亩尧寨村100亩大园子80亩地印村190亩丁场屯170亩团结村170亩席家山50亩花桥镇水尾200亩神仙庙100亩打铁都200亩白泥塘100亩北坪村300亩老黄屯100亩梁家屯250亩大山村200亩坡前村100亩消溪槽80亩鸭头坡300亩鄢家青200亩坪坡村130亩香花寿村350亩冷水坝150亩关门岩300亩白岩湾200亩楠木窝200亩周家湾300亩甘溪槽100亩五德镇小鸡公村150亩川岩坝100亩中坝镇2401亩中坝村80亩马溪槽100亩河东村300亩五德镇4150亩长兴村100亩河西村500亩尖坡村150亩大湾村200亩碧星村100亩双溪村170亩红溪村100亩江河村250亩李家园村100亩群家山130亩仡来180亩高魁村200亩三道拐120亩长坡村110亩大鸡公20亩万屯村260亩七寸坎150亩乐化村89亩桃子园170亩塘池村120亩杉木岭100亩堕角村100亩新华村700亩龙塘镇老林村300亩回龙村300亩凉风村200亩地沟村100亩官庄村270亩石阡苔茶的地域分布分布乡镇村名分布面积分布乡镇村名分布面积大沙坝1024亩龙洞乡200亩聚凤乡牛塘坝120亩大沙坝村50亩白记村100亩坡脚村120亩安乐村300亩何家坝50亩坪马坪500亩鲁家寨100亩枫香屯180亩孙家坪100亩高原村1200亩付家坪80亩国荣乡3070亩各容村700亩余家寨120亩新寨村150亩关马土64亩灯平村110亩任家寨20亩各宋村115亩邵家寨120亩新阳村60亩枫香乡621亩金丰村120亩各坪村50亩三丰村60亩建英村200亩新力村30亩各岸村100亩迎风村60亩寨根村50亩连丰村80亩河坝1550亩瓮坪村50亩同心村23亩金岩村600亩明星村48亩高屯村200亩屯三村30亩关屯村200亩文明村170亩高王坪150亩聚凤乡6430亩廖家屯200亩连山村50亩宝龙村1000亩深溪120亩柳坪村300亩黎家坪100亩坪堡村150亩龙井乡孙明村200亩普乐寨200亩天明村200亩马安山400亩新明村100亩指甲坪1500亩前明村130亩各旧村170亩金明村120亩雷鸣村60亩联明村80亩蓬寨村50亩坪丰村300亩石阡苔茶的地域分布分布乡镇村名分布面积分布乡镇村名分布面积龙井乡1840亩兴坪村500亩青阳乡1290亩火麻村50亩石群村210亩朝阳村500亩坪地场乡1330亩老鸹林100亩毛粟坪村100亩雷首山170亩高塘村80亩唐家营130亩凉林村60亩覃家营60亩龙金村50亩甘家寨村100亩石固乡1600亩石场村300亩大寨村300亩泥塘村50亩大水井村120亩楠桥村100亩雷神寨村200亩李屯村50亩三合村50亩仡比村120亩汪家沟村50亩王家沟村130亩邓兴村50亩桂花村150亩坪山乡850亩坪贯村300亩鹅坳村200亩铁厂村100亩龙塘坳村500亩老寨村50亩青阳乡茶元村130亩牛场村100亩坪厂村20亩大坪村300亩总合计:45196亩第三篇:苔茶树种的植物学特征及栽培条件一、植物学特征石阡苔茶,传统为有性繁殖群体,由石阡茶农长期栽培选育而成,近年通过单株选育混合扦插繁育,使大田茶园逐步更新为无性繁殖群体。该品种为中叶类、中芽种生长势旺,适应性强,休眼期季节性明显。无性系植株表现为半乔木型,主轴明显,树姿半张开,自然分枝部位5寸以上,分枝能力强,发芽密。顶端优势明显,芽叶颈长健壮,毫多芽重,芽色黄绿。叶片椭圆或长椭圆形,叶面隆起,粗糙稍内折,叶色深绿,主脉深陷,侧脉811叶齿粗深、叶尖渐尖型,老叶反卷下垂,枝条节间中等。盛花期11月上旬,花量多,结果多,耐寒、耐旱。苔茶种持嫩性强,新叶叶质柔软,有天然兰花香气,氨基酸含量达2.9%以上,加工名优绿茶香气清高,滋味鲜爽,色泽绿润,水浸出物高达40%以上。但夏秋季花青素结累较多,芽头色泽不一,适制绿茶。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石阡苔茶在长期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着系统发育和自然选择,因此对其所在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也产生了一定依赖。(一)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有喜温、喜湿、喜荫:1、气温:石阡苔茶树在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时,幼芽开始萌发,1530适宜芽梢生长,最适宜的气温是2025,绝对最低气温12.8时就会产生冻害,当日平均气温超过35时,茶叶生长停滞。最适宜积温在45005500,大于10的年积温在38905500之间能正常生长发育。2、光照:苔茶喜荫,需要适当的光照强度和散射光强度。综合引种地表现,一般日照时数在1233.2小时至1800小时,日照百分率在2545%之间茶树能生长发育。其中日照时数少及较低的日照百分率有利保持芽叶柔嫩性、增进茶叶品质。3、雨量和湿度:苔茶树分布地区年降雨量在1050mm1500mm之间,其中生长期月平均降雨量大于100mm,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一般以8090%为宜,土壤含水量以7080%为宜。(二)土壤条件:苔茶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酸、怕碱、喜湿、怕涝、喜肥、喜松、怕脊、怕硬的土壤需求特征。土壤PH值4.56.5的酸性和微酸性时生长正常,并以4.55.5最为适宜,强酸性土、碱性土、石灰土使茶树生长停滞以至死亡,土壤类型以酸性黄壤、红黄壤、紫色土为宜;质地以砂壤或粘壤土为宜,土层要求深厚(达1m左右),地下水位低(达深1米以下)。土壤肥力好,有机质丰富,氮磷钾充足的土壤种茶为理想。(三)地形条件:有利营造多云雾、雾日照、散光 多、雨量多、湿度大、气温度幅小、升降慢、低风速等小气候的山地、丘陵、盆地都适宜种茶。一般海拔高度应在1300m以下,坡度在30以下。三、石阡苔茶生产技术要点:(一)茶园建设1、茶园选择及园区规划园地选择:选择比较连片集中、土层深厚、结构良好的酸性土种植茶树。园区规划:新建茶园要从长远和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全面规划,着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道路设施规划:茶园内应建成互相连结、四通八达、交织成网、出入方便的运输和机械施工道路设施。其中200亩以上山地茶园尽量有“S”形环山公路(支道),保持最远点与公路(支道)距离在500米以内。同时在每隔3070米左右,顺着坡向斜向建设一头连结园内公路(支道)一头连结茶园操作行内的步道,并将茶园分隔为独立的土块或片区。一般支道宽度6尺,步道宽4尺,道路占地应控制在5%以内。排灌系统(沟、渠、窖、池)规划:园内应建成小雨不出园、大雨能排涝的园区水利设施,包括拦山沟、纵排水沟、横排水沟。其中隔山沟建在坡地茶园上方,用于拦截园外流水,防止园内冲刷。纵排水沟顺坡上设置,一般设在水流汇集低洼处,也可设置在步道一侧。横排水沟一般保持水平,建在茶园平行的空行,或者建在支道内侧。集雨蓄水窖池设置:每1020亩茶园需建一口1020m3容积集雨蓄水池,其选址在排水沟交汇的低洼处,在纵排水沟、横沟内,根据地形每隔一定距离挖宽50cm,深40cm,长120cm左右的沉沙池,减少土壤流失。茶行规划:优先考虑选择东本向设置茶行,坡地茶园采用垂直坡向的等高线或斜向交叉线设置茶行,其次也要结合现有林木的布局适当调整茶行走向,总的要求茶行要与园区支道平行,与步道垂直或交叉。茶行设置密度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确定,好土、坡土旁田种茶大行距设置5尺,小行1.5尺;肥力贫脊的坡地茶园,大行距4.24.5尺,小行距0.81尺。规划的区域应使用石灰规划,作出标记。2、茶园开垦园区地面清理:经选择和初步规划的园地,在垦前要清理出乱石、荆刺、杂草(树)蔸,填坑补平。园地深耕:在选择内进行全面耕作,分初耕复耕两次。初耕4050cm,复耕30cm左右或带状深耕,并整细耙平,除尽草刺,待理沟栽苗。在栽茶行内,深度根据肥料种类而定。施肥沟的布局:从上坡自下坡按茶行规划理沟。其中沟心间水平距离45尺,沟宽1.5尺,沟深1.5尺。底肥施用:亩沟施农家肥20担(1000公斤)或沤制土杂肥、作物桔杆30担(1500公斤),亦或油枯150公斤,磷肥100公斤,沤制发酵后均匀施入沟内。3、回填覆土:施肥后再疏松泥土将沟回填至明显土垄状态。定植移栽:茶苗抵达园地后,应即时组织移栽,确保3日内栽完。理定植沟:双行栽培茶园在施肥沟土垄的两侧理深、宽分别为34寸的两条定植沟,两沟间距0.81.2尺。坡度过大(25度以上)的地块实行单行栽培,具体是在施肥沟土垄的中心顺行理深、宽均为34寸的一条定植沟。密度规格:双行双株,单株间隔栽小行距0.81.2尺,窝距0.81尺。4、苗木移栽泥浆制作与醮根:先用心土与水以3:1制作粘性强的泥浆,然后将每小捆的茶蔸逐一放在泥浆坑(泥浆桶)内搅动,使根系充分醮泥。放苗:按规划密度将苗部分丢放在定植沟内。同窝苗间掌握一定间隙,双行茶园两行窝间对应成三角形(猪蹄丫)。放苗要边放边栽,防止苗木分散过久后失水干枯。壅根覆土:确定苗木栽植位置后,一手将苗扶直,一手分次填土。首先以松软湿润泥土将自然舒展根按紧按实,然后大量覆土至苗木母短穗不外露再踩紧踏实。浇定根水:覆土完毕,在苗蔸部位淋水24斤,使其渗透,并保持根区湿润。打顶修剪:栽后要立即进行苗木修剪,以减少水分蒸发散失,维持恢复期少量水份代谢平衡,一般留叶45片,留柱高度5寸。(二)扦插育苗石阡苔茶常常采取秋冬插,夏插育苗。1、苗床制作场地清理: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取材便宜的田块作苗圃。并将前茬桔杆连同石块清理出园。机耕整地:分初耕和复耕。初耕深度30cm,复垦用旋耕机完成,深度1520cm,要求地面平整、土块细碎,土粒最大直径不超过1cm。理沟作畦:畦面宽1.2米,畦长1520米,畦高15cm,畦间沟宽30cm。铺垫黄心土:要求土厚度56cm,土壤疏松,质地砂壤,团粒结构细碎。搭棚架:采用高蓬(1.21.5m)遮阴,以木柱为竖支架,其柱子密度为2025根/亩,蓬面以铁丝为水平连线,遮阴材料为(850)m2的遮阴网。2、短穗准备母穗蓄养:以性状优良的标志母树或近年发展的无性茶园,为繁育母树。并重施磷、钾肥,用前20天打顶,严防重属虫为害。母穗制作:选择营养枝,以留“一芽一叶”(即一片叶子一个腋芽)为中心剪穗,穗长2.73.2cm,上剪口光滑无裂口,下剪口与上剪口平行光滑。每次运来枝条,在18小时之内剪插完毕。畦面压迹:设计有效畦面446m2,扦插母穗30万个,其中行距9cm,株距1.61.7cm,并以方木成竹片按行距在畦面压痕待插。插穗:顺痕按株距逐株插入畦面,短穗必须倾料1530,使叶片和芽稍微上翘而不贴泥,扦插深度以至叶柄为准(严禁叶片披贴在畦面上),插后要按紧插口泥土,并用手铺平畦面,穗叶方向统一朝行内。3、苗圃管理。水分管理:根据扦插前后的床面水份状况,及插穗伤口处于的愈合期,发根期,根系生长和新梢萌发各阶段特点,确定浇水程度和次数。遮阴管理:插穗入畦到伤口愈合初生根期间,遮光度为8090%;茶苗生根到地上部分生长23叶的阶段,遮光度为7580%;茶苗第一轮生长结束,到第三轮一芽23叶,遮阴度为6070%,以后选择阴天揭去遮阳网。施把:在初步形成根系后使用,以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按有效养份(N:P2O5:K2O)以1:1:1配制而成。掌握先稀后浓的撒施原则,每1015天施1次,每次每亩以尿素35公斤为标准投入,撒施肥后应用清水浇(洗)茶苗。杂草控制:化学预防:在铺黄泥前的苗床面采用乙草胺兑水进行喷雾,抑制草芽萌发;人工拔草:床面长出杂草后要及时拔除,做到“拔草、拔小及连蔸拔了”。病虫防治:采用无病虫母枝母穗;每次霉雨过后用甲托普防1次;搞好测报,发现病虫后及时施治。4、起苗与包装在10月至次年3月初起苗前610小时必须浇透苗床,使床上疏松,少伤根、多带土;起天的苗以每100株扎一把,5把扎一捆并用黄泥浆醮根保鲜。(三)茶园管理新载12年幼年茶园以护苗保苗为中心,培养全苗壮苗;34年茶园应重抓定型修剪,以改土为中心,培养宽大树冠;常规采摘茶园。以施肥为重点,保持土壤肥力,防治病虫害,创造茶树良好生长条件。1、防旱、防寒保全苗松土培土:新栽茶园在干旱天气来临前,应即时进行茶园松土培土,切断土壤表层水分运输的毛细管;冬季要增加幼年茶树树蔸周围覆土的厚度,提高水分保蓄和御寒能力。铺草覆盖;在伏旱时期及冬季来临前进行幼园行间铺草,亩用稻草、作物桔杆等草料2000斤,以减少园地水蒸发和冬季热量散失,同时有利减轻雨季冲刷。实行间套作:夏秋光照强,幼园可采用与高杆玉米间作来遮阴,秋冬间作绿肥,增加园地覆盖,减少园地热量散失保持地温。补苗,在12年内遭遇恶劣环境因子导致茶园缺株的,应用同龄苗补齐,缺株较重的实行归并补缺。2、茶园耕作茶园土壤的疏松、改良、熟化和茶园杂草清理,乃至消灭部份虫蛹,都需耕作来完成,茶园耕作分为浅耕和深耕两种形式。浅耕:深度在23寸的耕作叫浅耕,常规条件下全年进行4次,幼龄茶园耕作时,锄具要远离茶蔸1尺左右。春耕:23月份(雨水至春分)结合施追肥锄耕完成,深度34寸,主要在于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增强根系活力,促进营养吸收和芽叶萌发。夏耕:5月下旬至6月下旬小满至芒种进行,以除草保水为目的,深度2寸左右。秋耕:8月底至9月中旬进行(夏草开花前),锄耕深度以除去草蔸为宜,一般2寸。冬耕:10月进行(不进行深耕的茶园可以进行冬耕)。以疏松土壤及茶行培土御寒为目的,要做到耕深34寸,土块细碎,园地平整,并可结合施冬肥。深耕:即深度介于11.5尺的耕作,时间应安排在910月进行。茶园深耕的条件及要求:未进行全面深耕的幼龄茶园,建园后的当年或次年需要进行操作行内的沟式深耕。其开沟宽度以离茶树8寸或不影响茶树根系为宜,深度1.5尺,并分层取土堆放,再依次填入有机肥、表土和心土。坡地茶园深耕应采取横坡作业,减少水土流失。沙壤坡地茶园应少深耕或不深耕。3、茶园施肥为提高茶园土壤的供肥能力,补足茶树生长对土壤肥料的消耗,需人为向茶园补充肥料,其方式有两种:追肥:在茶树生长期间向茶园补充速效N、P、K三要素肥料的方式,有根部施肥和根外施肥二种做法,追肥应把握三方面要领。根部施肥的时期与次数:全年23次,按施肥时期不同又称春追肥,夏追肥和秋追肥(我县78月份伏旱严重,茶树吸收困难一般不施肥),新植一龄茶园,在茶苗恢复生长后(56月份)可施第一次追肥;二龄以后的青壮年茶树,每年23月结合春耕进行第一次追肥,8月下旬至10月上旬结合作物秸杆还土再进行二次追肥。施肥量与N、P、K比例: 根据不同茶园生长特点确定。一龄茶园N、P、K比例采用111,34龄茶园采用211,正常采叶茶园(4年以上投产茶园)3511。施肥量:12龄茶园亩年施纯氮45公斤,折合尿素10公斤或10%含氮量的复合肥50公斤,以及清粪水1200公斤;34龄茶园逐年增加纯氮施用量到15公斤。全年施肥安排是第一次60%,第二次40%(当年新植茶园各占一半)。有条件的地方是每亩施用30担沼液。施肥方法:12年幼龄茶树,离根颈部34寸,34年生茶树离根颈79寸开4寸的沟或穴施入后覆盖。平地茶园在茶行两边轮换施肥,坡地茶园在茶行上方开沟施肥。当茶树缺肥严重,需迅速补充养份时,可将肥料配制成1%营养水向茶蓬喷雾,实行根外追肥。基肥基肥以农家肥为主,间作作物收割后的作物秸杆、圈肥、枯饼肥通过无害化处理与N、P、K肥料混合施用(磷、钾肥全年需要量以基肥形式施入)。用量、用法、时期:亩施作物秸杆或圈肥1500公斤亦或枯饼肥100公斤,拌尿素5公斤,以及10公斤硫酸钾、40公斤过磷酸钙等。其方法是在茶行一侧开7寸的沟施入,沟深以能覆盖肥料为宜。基肥施用时间与茶园冬季浅耕或茶园深耕同期,即910月份进行。4、茶园除草310月是茶树一年中生长迅速的时期,也是杂草滋生蔓延和为害最重的时期,生产上应经常性保持茶园无杂草,采取经常性除草措施。锄具中耕除草:就是以除草为目的的浅耕作业,主要用于除灭茶园宽行内杂草,在一年中的34月、78月份应分别进行1次,也可根据茶园杂草数量进行多次除草。化学除草:净作茶园在4月、6月、8月三个杂草生长旺盛时期用1%的草甘磷水剂喷施除草,用法用量根据药品说明安排,施药时尽量压低喷头减少药与茶梢接触。手工拨草:茶蔸周围的下脚草、茶园蓬面杂草、小行内的杂草,使用耕锄作业易损伤茶树,应人工用手拨除。已清除的杂草应翻晒在茶园土面上,使之失水枯死,同时形成茶园覆盖,提高土壤保湿,防止土壤冲刷。5、茶园蓬面塑造为获得优质高产的茶树蓬面,在茶树幼龄期以人为方法改变其生长习性,使单轴分枝变为合轴分枝,并最终形成层次清晰、枝条粗壮密集的树型结构。定型修剪及对象与高度。当苗木基部粗度达到0.4厘米,树高达到25厘米以上即可开剪。第一次定型修剪留23个分枝,离地面58寸剪去主枝;第二次定型修剪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58寸,第三次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58寸,通过三次定型修剪,使茶树高度控制到1.5尺1.7尺形成基本骨架。修剪时期,低海拔地区以9月为宜,高海拔地区以次年3月初修剪为好。打顶养蓬:在第二次定型以后及蓬面全部形成之前,须进行打顶养蓬,促进蓬高、蓬宽均衡发展和生产枝的加密,具体方法是:采高留低(剪口以下枝不采),采中间促两边,采主枝留侧枝,及春留2叶,夏留1叶,秋留鱼叶的采养办法。6、茶园病虫草害防治在茶树病虫防治过程中,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优先发挥生物措施、农业措施和物理措施在茶树病虫防治作用,必要时再针对具体病虫种类施以化学防治方法。主要虫害防治石阡茶园的主要虫害有假眼小绿叶蝉、茶毛虫、黑青蛾、茶尺蠖、茶蓑蛾、茶小卷叶虫等,应选择杀灭菊酯、天王星、扑虱灵、赛丹、蚍虫林、除虫脲、溴氢菊脂,巴丹等无公害茶叶生产允许用药,严格按照各虫害防治指标和安全剂量及间隔期用药。主要病害化学防治我县茶园相对病害较少,应重点对茶根瘤线虫病、白绢病的防治。前者用喹硫磷在种茶前进行点穴式土壤消毒,后者可以发病季节对发病地区的茶园用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杀菌剂,兑水8001500倍液淋湿茶株根茎部位,7天一次直至秋末。第四篇 石阡苔茶采摘加工工艺一、石阡苔茶古代采摘加工工艺1、石阡苔茶传统的加工工艺据传,在废除团茶加工以来,石阡就一直沿袭条形散茶生产,主要有细嫩炒青(钓鱼钩),晒青(斤箩茶),精老炒青茶。其采制工艺为:(1)细嫩炒青(钓鱼钩)茶,外形圆曲紧结、重实细嫩,茶身光滑油润,香气高锐,滋味醇正,现仍保持做法。该茶在清明前后采摘于石阡苔茶树新梢上的芽叶加工而成。其加工过程概括为“三揉三炒”,具体工艺是“鲜叶杀青(簸片散热)一揉(解团)二炒(去水)二揉(解团)三炒(去水)三揉焙干”。(2)晒青(斤萝条):由春未、夏季或秋季成熟的芽叶加工而成,茶身茶片状稍为成条,粗松轻飘,有太阳气味,滋味淡薄。炒制工艺为:煮(蒸)青晒干保存。(3)粗炒青:在春未或秋季,茶农将老嫩不同的芽叶一次性采摘加工面成的条茶,该茶叶外形条索粗松轻飘,色泽枯竭,有高火香。在加工方法上,采取揉、炒结合。具体工艺是:鲜叶蒸(煮青)或炒青(用布袋热装)以重压旋转揉捻直至茶汁外溢炒干。2、石阡苔茶的传统采摘习惯苔茶在石阡分布广,但十分零星,在多数历史时期都没作为一项重要的收入,引起茶农重视,仅放在家庭副业的地位抓。由此传统上,茶农只在清明前后进行嫩采,讲究原料的“匀、齐、鲜、净”,大多只采一芽二叶至一芽三叶。在采法也较为讲究,采用提采、掐(折)采,忌抓采。谷雨以后的几季茶,在芽叶生长过程中或成熟后“一扫光”采摘,那么不采,生产行为受其市场需求波动较大。不太注重采养结合、合理采摘的生产法则。二、石阡苔茶现代采摘加工工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茶叶机械的运用,石阡苔茶的采摘加工更多地赋予了科学的内涵。(一)现代采摘要求茶园采摘的根本要求是做到合理采摘,保持茶树的长期持续高产稳产,核心内容是做到采摘与留养的合理性,依树龄、看园相、看投入确定采摘强度;做到依茶叶类型采摘,实行分批采、按标准采、保证茶叶原料的合理利用。实行机采与手采相结合,解决和缓解劳动力资源不足。现将石阡苔茶采摘制度介绍如下:1、茶树不同年龄阶段的合理采摘经过三次定型修剪的幼年茶树,坚持“以养为主,以采为辅,打顶护边,采高养低,多留少采,轻采养蓬”的采摘原则。做到春茶后期打顶采,夏秋茶稍留12叶采。采下茶叶不超过1芽3叶。45龄茶树“采养兼重”,春留2片叶、夏留1叶、秋留鱼叶采。壮年茶树以“以采为主,以养为辅、采养结合”春秋留鱼叶,夏茶1叶采。衰老茶树重采春茶,夏茶剪,尽最大可能维持茶园经济效益。2、不同花色茶叶的合理采摘云雾茶、碧龙茶、翠芽茶实行细嫩采,保持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嫩度。大宗炒青、烘青以用适中嫩度采,保持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原料。3、不同嫩度鲜叶的合理采摘细嫩鲜叶手工采,中等、粗老茶青用机采。(二)石阡苔茶的现代加工工艺1、名优绿茶加工的原料要求与管理(1)芽叶健壮正常,无病虫芽、细弱芽、雨水芽。(2)盛装容器要通风。首选竹制器皿。(3)手势正确用提采,必须留鱼叶采。(4)采摘鲜叶即时送到加工厂地,即时摊放在篾席上,不能摊放在不透风的水泥地平。(5)适时提早开园采摘。春季有5%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夏、秋季有5%10%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即可开园采摘。(6)分级验收,分级摊放,分级付制。2、名优绿茶的加工工艺(1)泉都云雾茶工艺流程:鲜叶摊放(48小时)杀青揉捻初烘(5成干)做形提毫干燥(烘干或炒干)。杀青:掌握高温快速短时;锅温先高后低;闷抖结合,多抖少闷;先闷后抖,投叶量每锅以1.5斤左右鲜叶为宜。杀青程度一般至青叶含水率在5560%;叶质能揉捻成团,有明显的清香为宜。揉捻:投叶量以装满微型揉捻机揉桶为宜。揉捻掌握轻中轻的加压原则,揉捻时间1015分钟,60%茶芽成条即完成揉捻过程。做形提毫:揉捻叶在锅中炒至五成干时,在锅中搓团提毫,锅温保持6070,当茶坯达9成干时出锅。高温提香:当锅温达7080C时,再加入(2)泉都碧龙茶叶筛锅投叶量:特级175200g。锅温:特级50左右,一、二级60左右。细头煇锅温较中筛适当低一些煇锅手法:开始用拓的手法,交替进行,以推、捺为主。干茶分筛与粗头复炒把炒好的头子、中筛、细头三种干茶,先用3号方眼筛分筛,筛面粗头进行复炒,复炒时再适当加温,使粗头转热回软,炒干后再筛,筛后的粗头再炒,如此一直到茶叶全部筛完为止。(3)坪山翠芽茶工艺流程:杀青摊凉理条摊凉做形机压棍做形,加压时间1分钟1.5分摊凉,多次烘焙至足干。3、大众绿茶的加工艺烘2青(1)长炒青工艺低温滚干复炒下上筛分滚2青揉捻杀青滚2青(2)长炒青加工技术杀青: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透闷结合,多闷少透,嫩叶老杀,老叶嫩杀”原则。揉捻:掌握“老叶热揉,嫩叶冷揉,中级茶青温揉”三种方法。滚二清:掌握“高温、少量、排气、快滚”原则。滚至茶坯合水量达40%时出筒。即完成该工序。烘清:毛火烘青,热风温度达105120摊叶厚度1.20厘米,干燥时间1016分钟,当烘坯中含水量3540%时,即可出烘。三青:经过炒(烘)二青清加工的茶坯放入锅式炒干机中炒3040分钟,适度后下锅筛分。滚干:简温8090,每简投叶7090斤,约60分钟水份达到6%以下,手捏茶条成未即出锅。(3)烘青茶加工工艺足火毛火揉捻杀青鲜叶 摊凉 起锅(4)烘青茶加工技术杀青、揉捻环节按炒青茶要求掌握。毛火烘焙:进风温度100120,摊叶厚度12厘米,时间1015分钟即下叶摊凉40分钟。足火烘干:摊凉叶回软后,再送入烘干机复烘。足火热风温度900100,摊叶厚度2cm,约20分钟,手捏茶叶变碎未,即适度出箱,稍摊凉后装袋。三、石阡苔茶传统工艺到现代采制工艺的演变过程据县志记载,解放前夕,全县仅存茶园1225亩,茶树58800余丛,1951年县人民政府在五德、中坝、城关等老茶区选派6人到湄潭茶场学制茶技术,1952年农业厅又下派技术人员到地印、坪山培训茶叶加工和低产茶园改造,使现代茶叶采制技术得到运用。上世纪60年代,县内生产木制揉捻机,以后铁制滚筒炒干机、瓶式炒干机、杀青机、揉捻机的出现,使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配套加工技术也随之推广。九十年代,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对口帮扶石阡,一批茶术界重量级专家又到我县指导生产,这时期,同时也派出200余人在中茶所实验场及大专院校深造学习,使我县技术力量得到空前壮大,科技含量大幅提高,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从此先后创制了泉都云雾茶,开发了泉都碧龙茶和坪山翠芽茶,引进引用了大批先进设备和技术,改进了茶叶加工工艺,使现代茶叶采制加工技术全面推广。四、民间苔茶品质的鉴定评判方法石阡苔茶历史久远,而品茶、赏茶以茶取悦者很多,但往往由于各自长期的生活水平和饮茶习惯的差异性,也导致对茶叶爱好的不尽相同,如农村喜好煨罐罐茶的人群以滋味浓、汤色浑、高火香的夏秋茶为好,一般以茶直接冲泡饮用者以滋味爽鲜、香气高锐、条索紧结的春茶为上,当然也有只重其味、其香、忽略形的一类消费者,在众多茶叶爱好者中,尽管各自对好茶的认同不一,但都有喜爱新茶真茶的共性,在茶叶鉴定上也有相近的方法。即干看、湿看评茶法。(一)干看评茶法:主要从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加以判断。1、凡条索紧结、色泽绿润,芽头健壮重实有较多毫毛,有茶香明显者,就为春茶,色泽花杂不均或枯黄者,应怀疑为陈茶、夏秋茶。2、无茶香者,甚至有腥味、异味,应疑为假茶、劣变茶。(二)湿看评茶法:通过闻其香,尝其味,看叶底来进一步鉴定茶叶类型。1、开汤后仍没有茶香和茶味或有异味,应漂洗叶底至舒展,用放大镜观察叶片的形状。芽叶凡背面有白色茸毛,背面主脉明显,侧脉至叶缘2/3部份向上弯曲,并与上一侧脉相连成波浪形。则可判断为劣变或过度陈化的茶叶,反之为假茶。2、冲泡时茶叶下沉较快,叶底柔软厚实,正常芽叶多,叶子长脉较细,叶绿锯齿不明显者,为春茶;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厚,汤色绿中带黄为新春茶;滋味鲜爽度消失,香气低浊者为陈年春茶。3、冲泡时下沉较慢,香气欠高,滋味苦涩,汤色青绿,叶底簿而硬,对夹叶多,叶脉较粗为当年夏茶。4、冲泡后香气不高,滋味淡薄,叶子长大小不匀,对夹叶多,叶缘锯完整,汤色青绿的为秋茶,汤色浑浊泛黄的为低次陈茶。第五篇 石阡苔茶产品主要品牌介绍我县有记载的千余年茶叶生产历史中,茶叶产品有粗茶和细茶之分,有炒青和晒青之别,但却很少有具体品牌,往往只根据地名而称,如石阡茶、坪贯茶或梁家坡茶、胡家坡茶等等,对其具体茶类归属地并不确定,产品特征难以反映,故茶叶称谓不够准确。近年来随着茶叶零售业务的扩大,县内茶叶经营业主的增加,作为商品的茶叶品牌称谓受到重视,但也往往同一特色茶叶,因经营者不同而称谓不一样,导致品牌混乱,让消费者难以琢磨,现就我县影响较好,知名度较高的几个苔茶品牌介绍于后。1、坪贯贡茶,也称坪贯毛尖茶、钩鱼钩。据民间传说,此茶因进贡宫庭而得名(与夷州宋朝进贡的茶叶记载是否一致并无从考证)。该茶由坪贯茶农采自清明前的苔茶芽叶(一芽二叶为主)经“三揉三炒”精细加工而成,具有外形紧园、色泽翠绿油润,峰苗显露、身骨重实、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香气清高特久,特耐冲色的特点。据资料显示,1938年石阡资本家龙尧夫送样在贵阳全省展销会上参评,获优质奖者,就是这类产品。该茶主要由茶区农户自行加工,然后直接进入石阡茶叶市场销售,很受中老年人喜爱,主销县内农村和思南、余庆、印江等周边农村市场,年产销量5000公斤左右。2、云雾茶泉都云雾茶是我县九十年代初以坪山贡茶传统工艺为基础,结合现代茶叶炒制技术创制的一类高档名茶,它包容了传统的细嫩,又有着现代毛峰类产品“芽全、毫露、形美”的风格,是我县茶叶品种中的精品。先后在1994年获第三届中茶杯一等奖;1997年6月获中国茶叶学会授予的“第二届中茶杯特等奖”;1999年获中国国际茶博览暨交易会授予的“第二届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3、翠芽茶坪山翠芽是近年来我县创制的一种新名茶,它由采自山区无污染茶园的全芽经摊放、杀青、理条及烘焙而成。干茶外型扁平稍弯似月芽形,茶身均匀整齐,色泽翠绿鲜活;湿茶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高鲜爽,滋味鲜醇爽口,该茶鲜叶采摘相当考究。每年采制于清明前后15日,生产期限严格,产量很低,甚是珍贵,是精品中的极品。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茶道、茶业论坛名茶评比金奖;2006年4月获第二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组委会授予的“2006年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优质奖”,自从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消费者青睐。4、碧龙茶泉都碧龙茶是九十年代末我县科技人员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权启爱研究员指导下,利用西湖龙井炒制工艺和本县山区无公害茶芽鲜叶开发成功的一种新名茶。该茶外型“扁、平、挺、削”,色泽翠绿光洁,茶身显毫,犹如碧玉;温茶汤色浅绿明亮,香气馥郁如兰,滋味甘醇鲜爽。泉都碧龙茶创制成功以来,先后在1998年获首届中国国际文化研究会授予的“中国文化名茶银奖”;1999年又获中国国际茶博览暨交易会授予的“第二届国际茶博览会金奖”;1999年6月获中国茶叶学会授予的“第三届中茶杯特等奖”,几年来已拓展为石阡茶叶市场的拳头产品。目前,碧龙茶系列共有五个品级面市。5、绿针茶绿针茶也称尖茶,是石阡县九八年引进槽式茶青理条机械及配套技术生产的一类优质绿茶。该茶设计的目标是时尚自然,以尽量少的人为作用,力求保持茶叶的自然新鲜本色;其主要特点是杀青、做形一步到位,干茶色泽绿,茶身完整,白毫外露,身骨轻盈,芽叶自然皱折,茶汤清澈透明,香气清悦幽长,滋味 鲜爽浓烈,叶底鲜活舒张。该茶完全满足了人们崇高自然、返镤归真的消费需求,投放市场以来,逐步成为我县销量量大的名茶品牌。6、大宗炒青茶泉都大宗炒青茶郎长炒青绿茶,它是用中高档鲜叶经杀青、揉捻、干燥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类绿茶。一般好的炒青干茶条索紧结圆润,茶身光洁亮泽,颜色翠绿,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烈,回味甘甜,叶底黄绿匀净。该茶适宜于壶泡法冲沏。第六篇 石阡苔茶的市场概况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时代,石阡苔茶主要供茶农作为止渴生津提神祛乏的健康饮料及治病防疾药物自产自用,后来逐步成为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雅兴消费品。并在社会各阶层广泛使用。到清末民国年间已作为商品销往周边地区,据民国县志记载:“城南三十里之坪山包溪,产茶最富,岁约十万斤,东贩湖南、北贩四川酉阳,近有到贵阳出售者”。可见这一时期已形成了以石阡为中心,由陆路、水路等多条出境运输的茶叶流通路径。近几十年,石阡茶叶规模逐步扩大,其产品除供应传统农村市场外,也销往国内大中型茶叶出品加工企业。上世纪六十年代,绿改红生产的红茶为“黔红”的重要原材料,经外贸销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换取外汇作出了贡献,七十年代以来,中低档茶主要作为原料销往湖南长沙茶厂、安徽繁昌茶厂、英国联合利华集团公司、铜仁和泰集团。高档茶主要通过定单生产销往北京、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及港澳地区。经调查显示:2005年至2007年,内销茶产值始终占县茶叶生产总量的20%左右,其中县内精品茶市场销量增大,年产值近300万元,农村低档茶消费维持4万公斤,40万元左右,专门从事茶叶购销的经纪人在200余人。 石阡苔茶目前虽有数万亩茶园,但其产值、利润均十分低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