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游戏史.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游戏史.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游戏史.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中华民族的成长史上,游戏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早在茹毛饮血、穴居巢处的原始时代,先民们就有拉着牛尾巴唱歌跳舞,或者围着打来的猎物手舞足蹈的情景,或许这些便是最为原始的游戏形式。到了奴隶社会以后,一些较为简单的,但又较具刺激性的游戏形式被逐渐创造出来,诸如斗鸡、走狗、六博等等,都是当时社会上十分流行的游戏形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游戏更是有了非常广泛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游戏形式不断涌现出来。它们不但为上层统治阶级所嗜好喜爱,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欢迎,人们常常为玩游戏而废寝忘食,甚至弄到痴迷颠狂的程度。中国古代游戏介绍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史记和战国策最早记录了足球运动的情况。史记和战国策记载都表明,在当时的齐国故都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成熟的游乐方式,而且在民间广为盛行。齐宣王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断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历史时期,在齐国故都临淄城足球活动就已广泛开展。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 六博六博的出现,比中国象棋要早得多,大约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到了战国时期已相当流行。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应包括棋局、棋子、箸(即后世所称的骰子)。另外还有博筹,用于记录对博者的输赢情况。六博的行棋方法主要包括大博和小博两种。六博最初是一种带有比赛性质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赌博手段。在中国,随着六博赌博化趋势的加强,在博法上原先六筹得胜的计算容量,已远远满足不了博徒心理的需要。人们的注意力及胜负判断已主要集中在掷箸(即掷采)这一步骤上,侥幸心理与求财动机如影随形,“博”与“赌”渐渐沾合结为一体。这样一来,失去了大众化的六博在汉代以后逐渐呈衰势,进入晋代后便销声匿迹了。在国外,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六博戏也传了出去。东晋、十六国时已传至印度。不过,在隋唐以后,传至国外的六博戏也逐渐地消失了。 斗鸡是以善打善斗而著称的珍禽,又名打鸡、咬鸡、军鸡两雄相遇或为争食,或为夺偶相互打斗时,可置生死于度外,战斗到最后一口气。如果说蹴鞠、拔河这种活动既锻炼了人的身体,又刺激了群众体育繁荣的话,那么在唐朝还有一项运动,也具有以上的功能,只不过它锻炼的是鸡。这就是斗鸡。在唐朝,斗鸡算是普及率非常高的运动,不光在民间有着大量拥趸,即便是在皇室贵族中也大受欢迎。王公贵族们不光要比金钱权利,有时还要靠鸡争口气才行,甚至于因为斗鸡而引发皇室矛盾,也是常有的事情。象棋中国象棋即军际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发源于山西沁县。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据上述情况及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在国外,尤其是东南亚的侨胞和外籍华人中也广泛流传。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把象棋看作是侨胞与祖国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把开展象棋活动看作是炎黄后裔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近几十年来,随着贸易和文化交往的不断发展,象棋在英、美、法、加拿大、联邦德国等国家也发展了不少的爱好者。象棋正从它的发源地,经过亚洲,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1弹棋与蹴鞠关系非常密切的,还有一种叫做弹棋的游戏,也很受汉魏时期皇帝和贵族们的喜爱。据说弹棋是汉代刘向为了防止汉成帝过分迷恋蹴鞠而发明的。有趣的是,这种弹棋的形制与蹴鞠十分相似,其棋局的形状,棋子的数量和棋的玩法都是模仿蹴鞠而制定的。因此爱好蹴鞠的汉成帝见到这种弹棋游戏时十分喜悦,他当即赐给了刘向一件青羔裘和一双紫丝袜,让刘向穿着它们上朝觐见,同时自己也就此喜欢上了这种游戏。到了汉献帝时代,由于曹操十分严格的政治管理和军事纪律,弹棋等游戏活动受到了禁止,一时没有多大的市场。但是到了魏文帝时,这种游戏又开始在皇宫中兴盛起来。魏文帝曹丕自己便是个弹棋迷,而且精于此道。据说他在玩弹棋时,能够能手巾角拂手,无不中。但是在当时还是一个比魏文帝弹棋水平更高的人,他在魏文帝面前述说了自己弹棋技术的高妙,并当场表演用帽上的葛巾角撇棋的技艺,结果使魏文帝佩服无比。这些历史故事虽然不一定真实,但是却反映了魏晋时期和宫廷中弹棋游戏非常盛行的事实。在帝王们的倡导下,一时朝臣名士无不争能,掀起了一个弹棋热。曹丕和王粲、丁?等人还分别作过弹棋赋,称颂这种非常令人迷恋的游戏活动。骰子戏在中国游戏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骰子戏和叶子戏等游戏形式,也始出于唐宋时期。骰子戏是从双陆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游戏活动,在唐代称为投琼或彩战。这种游戏不像双陆那样需要进行复杂的行棋程序,只要根据骰子戏的彩来决定胜负,玩法简单,又可用于赌博,因此很快就在唐代上层社会中首先流行起来。唐玄宗和杨贵妃就常在宫中以投琼为乐,由此还产生了一个唐玄宗为骰子赐绯 的故事。后来唐代的骰子游戏又发展出一种新的玩法,叫做彩选,也即是后来的升官图。这种游戏据说是唐代贺州刺史李郃发明的。宋高承事物纪原云: 唐之衰,任官失序,而廉耻路断。李贺州郃讥之,耻当时职任,用投子之数,均班爵赏,谓之彩选,言其无实,惟彩胜而已。可见李郃当初创制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讽剌官场和朝政。彩选的具体玩法是很有意思的。在一个棋盘上绘有由贱至贵的六十八个官职,最低为县尉,最高至宰相。玩时用六枚骰子掷彩,根据不同的彩与不同的官职相对应。其规则与现今流行的飞行棋略有相似。这种游戏传到了宋代以后,又发展出各种升官图、选仙图、揽胜图、消夜图等等,它们都是根据唐代的骰子戏演化而来的。叶子戏叶子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纸牌游戏,它大概也产生在唐朝时期。历史上对于叶子戏起源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有的认为它是由唐代的禅师一行发明的,说是唐太宗曾向一行讨教世数,一行创制了叶子戏献给太宗,以叶子(古写作葉子)暗喻二十世李。有的认为它是由唐代的妇女叶子青发明的。她写了一本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纸牌书,叫做叶子格,后来这种纸牌就叫做叶子。尽管说法不一,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叶子戏是在唐代中、后期开始流行于世的。这种游戏后来便发展为影响很大的马吊牌。、马吊牌明清时期在牌类游戏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重大的发展,其中如马吊牌、麻将牌等,对于后世的影响都非常大。小说金瓶梅第五十一回中,就有潘金莲与王潮儿斗马吊牌的描写。金瓶梅一书写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7),由此推断,马吊牌的产生不会晚于明代中叶。马吊牌最初起于江苏昆山一带,明万历、天启年间流行于南北各地,并分化出北方的京吊和南方的吴吊等不同形式。由于马吊牌变化繁多,有很强的娱乐性,因此这种游戏方式深得当时人们的喜爱。据申涵光荆园小语中云:马吊牌,始于吴中,渐延都下,穷日累月,纷然若狂。问之,皆云极有趣。可见当时玩马吊牌已成了一种社会风气。麻将牌麻将牌是在马吊牌结合默和牌和东、西、南、北四将张后而形成的一种牌类游戏,大约诞生于清道光、咸丰之际,也就是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据说,麻将牌的最终定型是在太平天国军中完成的。清稗类钞有叉麻雀条云:粤寇起事,军中用以赌酒,行之未几,流入宁波,不久而遂普及矣。照此说法,麻将牌首先是在太平天国军中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