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学第二轮专题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 第三章生物的生活环境课件 济南版.ppt_第1页
中考生物学第二轮专题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 第三章生物的生活环境课件 济南版.ppt_第2页
中考生物学第二轮专题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 第三章生物的生活环境课件 济南版.ppt_第3页
中考生物学第二轮专题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 第三章生物的生活环境课件 济南版.ppt_第4页
中考生物学第二轮专题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 第三章生物的生活环境课件 济南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策略 专家指导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 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 3 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4 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5 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中考命题在本章有以下特点 1 从中考题型上分析 1 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2 以实验探究题的形式考查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等实验 2 从命题内容上分析主要集中在探究光 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3 从命题角度上分析 1 以生物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等背景材料为依托 考查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2 以探究活动 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等实验为依托考查科学探究环节 变量的控制及对照实验的设计等 3 以诗句 谚语 如 春江水暖鸭先知 等材料为载体 考查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一 生物圈与栖息地以生物圈的模式图或大气圈 水圈和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的平面图为载体 分析生物圈的范围和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联系生活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事例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二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以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事例或图片为载体 分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并通过探究活动 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对照实验的设计 实验变量的控制等 考点 知识清单 网络 体系构建 要点 聚焦突破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核心图示2 图示解读 1 环境影响生物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 空气 温度 水分 土壤 湿度等 生物因素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常见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 互助 相互斗争 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 捕食 寄生 互惠互利等 2 生物适应环境 生物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 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 结构 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例如 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 蚯蚓的刚毛有助于它在洞穴中运动 3 生物影响环境 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同时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氧含量提高 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等 典例 2011 济宁学业考 2010年济宁市出现了严重旱灾 春节期间温家宝总理亲临曲阜视察灾情 并做出重要部署 严防因干旱导致的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从中可以看出 a 温度影响农作物的生长b 水影响农作物的生长c 阳光影响农作物的生长d 土壤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对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判断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 水 空气 土壤等 由题干 严防因干旱导致的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可以看出 水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实验 主题探究 探究 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1 实验过程中 为什么要用10只或10只以上的黄粉虫幼虫做实验 提示 黄粉虫幼虫数量少时 结果会有很大的偶然性 不足以说明问题 用10只或10只以上的黄粉虫幼虫做实验 可以减小误差 2 统计实验结果时 为什么不能只统计一个组的平均值 提示 只统计一个组的平均值容易出现实验误差 计算全班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3 如果探究温度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应怎样设计实验变量 提示 除温度不同外 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一组放在常温环境中 另一组放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 2010 菏泽学业考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潮虫 鼠妇 如图所示 他们对潮虫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 便一起去寻找探索 记录各处发现潮虫的数据如下表 通过分析可知 适合潮虫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a 高温干燥b 阴暗潮湿c 空气污浊d 阳光充足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探究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 分析图表可知 干燥的环境 水泥路上 干草地中 潮虫数量少 阴湿环境 水槽边的石头下 庭院里的花盆底下 潮虫数量多 二者对比 说明潮虫适合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误区 案例剖析 典例1 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a 大气圈和水圈中到处都有生物生存b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称c 生物圈由植物 动物及其中的微生物组成d 地球的任一地方都有生物生存 易错角度 1 错选为a 2 错选为c 正确答案 选b 典例2 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里的蝗虫来说 影响它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a 阳光 温度 水 空气等b 田野中的蛙 蛇等其他种类的动物c a和b的总和d a和b的总和以及田野里的其他蝗虫 易错角度 易错选为c 错因剖析 由于对生物因素的概念理解不透彻 认为a项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b项是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 a b项的总和是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 而生物因素不仅包括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还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正确答案 选d 真题 感悟中考 1 2011 怀化学业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 湿地生态系统b 生物圈c 海洋生态系统d 森林生态系统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理解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居住环境 生物圈就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 它可分为陆地 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又可以细分为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2 2010 聊城学业考 2010年春与往年同期相比气温偏低 造成冬小麦的成熟比往年明显滞后 你认为影响冬小麦发育迟缓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 水分b 空气c 温度d 阳光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分 空气 阳光 温度等 2010年春与往年同期相比气温偏低 造成冬小麦的成熟比往年明显滞后 说明温度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3 2011 潍坊学业考 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 会影响玉米的产量 这主要是因为 a 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的结果b 杂草寄生在玉米上影响玉米生长c 杂草使玉米的品质受到影响d 杂草和玉米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 解析 选d 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有很多 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生物之间 最常见的有捕食关系 合作关系 竞争关系等 玉米地里杂草丛生 玉米与杂草通过竞争 争夺生活条件 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 4 2011 德州学业考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 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如图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 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 阳光b 温度c 空气d 水分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对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判断 爬山虎的叶子均匀铺在墙上 没有重叠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反映了叶子具有向光的特性 这种叶子的镶嵌式的排列有利于叶子接受阳光的照射 5 2010 济宁学业考 具备下列哪一特征的植物不适于生活在如图所示生物生活的环境中 a 根系很发达b 茎肥厚多汁c 角质层致密d 叶面宽大 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 图示动物为沙漠之舟 骆驼 适于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 在此环境中植物为了适应环境 根系发达 吸水能力强 茎肥厚便于贮存更多水分 角质层致密可降低蒸腾作用 选项d叶面宽大 蒸腾作用强 不适于生活在干旱环境中 6 2011 湘潭学业考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可作为下列哪项的实例 a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理解 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较多 例如 仙人掌的叶刺 沙漠之舟 骆驼的生理特性 旗形树等 生物影响环境的实例相对较少 经常提到的有 大树底下好乘凉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等 7 2010 济宁学业考 蚊子的幼虫孑孓生活在水中 它们的生活是否需要空气呢 我们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试回答下列问题 1 提出问题 孑孓的生活需要空气吗 2 作出假设 3 实验设计 取甲 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 放入等量清水 如上图 取20只孑孓放入甲烧杯中 并用一细铁丝网罩住 另取 只孑孓放入乙烧杯中 将甲 乙两烧杯放在适合孑孓生活的同一环境中 观察甲 乙两烧杯中孑孓的生活情况 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4 实验结果 甲烧杯中的孑孓死亡 乙烧杯中的孑孓正常生活 5 得出结论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基本要求 1 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作出相应的假设 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孑孓的生活需要空气吗 因此 可以作出需要 或不需要 的假设 2 本实验探究空气对孑孓生活的影响 空气是本实验的变量 除空气不同外 甲 乙装置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答案 2 孑孓的生活需要空气 3 20 空气 5 孑孓的生活需要空气 检测 智能升级 资源 备课参考 浅谈 poe 策略在生物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 演示实验教学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新课程实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传统生物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为 演示 观察 解释策略 该策略下的演示实验教学先由教师演示实验过程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然后教师再讲解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doe策略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基础上的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取知识 1992年 white和gunstone在 观察渗透理论 哲学观念 建构主义 前概念和概念转变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正 式提出了预测 观察 解释策略 并将这一策略应用于科学学科的教学中 该策略是一种新型的演示策略 倡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我们可以将该策略应用于生物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1 doe策略与poe策略的差异比较下面从科学发生观 教学观等角度列表比较doe策略与poe策略的差异 poe策略认为科学发生于问题 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自主构建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生生之间 师生之间可以自由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建构 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 poe策略下的教学流程2 1预测在预测阶段 教师介绍实验内容 学生独立自主地预测实验现象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预测的现象 对自己预测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 并在全班解释自己的观点 2 2观察在演示阶段 教师或学生代表完成演示实验 演示过程中尽可能地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尤其是一些微观生物实验 学生观察 记录实验现象 并在小组内交流 讨论实验现象 2 3解释观察完实验现象后 学生修改 完善自己的预测 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解释 然后在小组内对每一位组员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讨论 并解释实验现象与预测之间存在差别的原因 最后教师进行分析 总结 poe策略的实质是通过预测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通过实验演示使他们的认知发生冲突 通过讨论最终实现概念转变 这种策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因此 在实施poe策略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按照poe策略的要求 教师在整个流程中是一个参与者 引导者和组织者 在教学中 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前概念 设计系统化的演示实验 创设民主 宽松 和谐的学习氛围 3 poe策略的应用案例我们将poe策略应用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观察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 这一片段的教学中 3 1预测 1 预测提示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引导学生预测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 并对自己的预测作出解释 2 学生预测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 解释 由于细胞分裂时 一个细胞核分裂为两个细胞核 所以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也一分为二 数量减少一半 3 分析通过学生的预测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和已有的认知结构 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组织教学 从预测结果看 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特点 学生具备的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2观察 1 实验演示由一名学生操作显微镜 在显微镜下找到处于分裂时期的细胞 2 学生表现学生认真观察处于分裂时期的细胞 以验证自己的预测和解释 当学生观察到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不变时 大为惊讶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数目怎能保持不变呢 3 分析当实验现象和学生的预测有明显差异时 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 思维和学习情绪达到新的兴奋点 求知欲望明显增强 此时学生的认知从 平衡 转向 不平衡 为 新平衡 的形成奠定基础 3 3解释 1 小组讨论细胞分裂时 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经过复制而加倍 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 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2 教师解释教师解释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不变的原因 并进一步提出问题 如果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内的染色体都不断减半 最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不变具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通过教师的解释与提问深化学生对细胞分裂的认识与理解 4 结论和思考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戴维 奥苏贝尔阐述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时说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 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据此进行教学 可见认知结构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意义的学习总是将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而进行的 poe策略就是让教师通过预测环节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并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