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高效提分必备 第4单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湘教版.ppt_第1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高效提分必备 第4单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湘教版.ppt_第2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高效提分必备 第4单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湘教版.ppt_第3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高效提分必备 第4单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湘教版.ppt_第4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高效提分必备 第4单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湘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单元 考点考向 第四单元 复习策略 本单元内容的复习 应注意运用地理分布图或地理事实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规律 注意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资源和环境的问题 1 重视主干知识 构建知识结构 如复习自然带时 可以以这个知识点为中心 运用不同景观图 自然带分布简图 说明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及地域分异规律 2 注意运用联系的方法 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解上 用实例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 从实践到理论 真正理解其含义 并归纳其内在联系 在复习时要多联系初中学过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有关区域地理内容 以加深对区域整体性的认识 第四单元 使用建议 1 本单元共安排了13 14讲2讲内容 是理解与记忆结合的一个单元 理解的难度较低 记忆的知识点增加 课前应提前给学生说明 第13讲考点整合可以作为课前预习或课后梳理的纲要 可以不作单独讲解 上课时简单讲清探究点的内容 让学生简单理解即可 第14讲需要记忆的内容增加 考点整合部分建议作为课前预习的资料 课前也可以再留出几分钟的时间温习 以便达到让学生对本节的主干知识及小的知识点进行提前掌握 本讲探究点需要让学生弄清原理 对于各种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分布能够灵活区分 以不变应万变 特别是非地带性的分布实例最好能够逐个领着学生简单说明 2 课时建议 第13讲1课时 第14讲2课时 单元综合1课时 第13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13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13讲 考点整合 有机进化 生物演化 真核细胞生物 有氧环境 古生代末期 中生代末期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 co2 温室效应 氟氯烃 臭氧层空洞 酸性气体 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城市环境问题 第13讲 考点整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联系 作用 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第13讲 考点整合 物质 矿物 质地 化学元素 养分 水分 热量 水热状况 性质 强度 风化 外力 动植物 微生物 活跃 有机质 肥力 有机质 养分 气候 植被 组成成分 理化性质 水热 植被 成土因素 生物状况 第13讲 考点整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的环境产生影响 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对策 探究点一生物进化 灭绝与环境 第13讲 要点探究 1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 地球早期生物对环境演化的影响生物出现前 地球是一个无氧环境 地理环境以化学演化为主 生物出现后 向大气之中释放自由氧 特别是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后 加速了自由氧的积累 地球演变为有氧环境 地理环境以生物演化为主 总体说来 生物出现后 改变了大气成分结构 改善了生物生存环境 第13讲 要点探究 2 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 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 但又必须依赖 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 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2 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在古生代末期 60 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 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 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中生代末期 恐龙突然灭绝 海洋中有50 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第13讲 要点探究 例1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 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 蕨类植物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b 三叶虫 鱼类 恐龙c 元古代 古生代 太古代d 哺乳动物 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 解析 明确地质年代的顺序 了解各时代动植物的演化特点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高级 太古代最老 哺乳动物比爬行动物高级 答案 b 第13讲 要点探究 第13讲 要点探究 解析 由恐龙时代到恐龙灭绝 说明这期间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而地理环境由众多地理要素构成 因而可推断中生代后期 使环境恶化的不是气候或植物等单个要素 而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答案 d 探究点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第13讲 要点探究 第13讲 要点探究 例2我国北方地区人们毁林开荒 破坏植被 将导致地理环境怎样的变化 完成下列问题 第13讲 要点探究 1 仔细分析 把a d填在图中适当的方框内 a 径流加大b 水土流失c 地表侵蚀d 气候趋向干旱 2 人们毁林开荒 改变的地理要素是 但却引起了 气候等要素随之变化 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 特征 第13讲 要点探究 解析 1 滥伐林木 毁林开荒是人类破坏了植被 植被遭受破坏后 丧失了保护表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 产生的后果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导致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使地表径流加剧 2 水土流失的后果可使旱涝灾害频发 而地表径流加大还会加剧地表侵蚀 使气温日较差增大 降水减少 所以会使气候趋于干旱 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变化会 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 1 从左到右分别为 b a c d 2 生物水土壤整体性 第13讲 要点探究 图13 3 第13讲 要点探究 解析 云量和降水量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不同的 裸地和森林截然不同 从漫画上看 植被一旦被破坏 想留住云和雨都难 答案 c 探究点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13讲 要点探究 1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 由地貌 气候 水文 植被 土壤等要素组成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 并力图与整体保持一致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15讲 要点探究 图中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间通过大气运动水循环 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交换 1 地球圈层间的能量变换 如下图所示 图13 5 第13讲 要点探究 2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如下图所示 图13 6 第13讲 要点探究 2 某一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地理环境整体的改变 例如 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如下图所示 第13讲 要点探究 3 某一要素的变化 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 在河流上 中游地区砍伐森林 导致水土流失 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第13讲 要点探究 例3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 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 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 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a b c d 第13讲 要点探究 解析 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 减弱了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地表温度的年变化将增大 部分岩石裸露 风化作用加剧 由于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将会升高 地热温度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决定的 与外力因素无关 所以d正确 答案 d 第13讲 要点探究 第13讲 要点探究 1 图中 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 降水增加 大陆性增强 降水减少b 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 气温变幅减小 降水增加c 气温变幅减小 蒸发增强 降水增加d 地下水位上升 气温变幅变大 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 该示意图可能表示的农业系统是 a 河谷农业b 坝子农业c 绿洲农业d 立体农业 3 该示意图体现了 a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 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第13讲 要点探究 解析 土壤湿度的增大会使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 土壤热容量的增大会使气温变幅减小 植物蒸腾作用的加强会使降水增加 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 b 2 c 3 b 探究点四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第13讲 要点探究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 土壤处于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 是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枢纽 土壤的四个组成部分正好与四个圈层一一对应 矿物质来自岩石圈的风化 有机质来自生物圈中生物体的积累和转化 水分与空气分别属于水圈和大气圈的组成部分 可见 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第13讲 要点探究 第二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 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中生长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微生物又通过分解作用 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把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 这种能量与物质的连续转化过程 使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统一系统 第三 土壤能够生长植物 并且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 从而导致陆地环境及整个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可见 没有土壤 就没有我们周围的地理环境 第13讲 要点探究 第四 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也对土壤形成具有作用和影响 第13讲 要点探究 第13讲 要点探究 4读右图 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 a 荒漠土壤 森林土壤 草原土壤b 草原土壤 荒漠土壤 森林土壤c 森林土壤 草原土壤 荒漠土壤d 草原土壤 森林土壤 荒漠土壤 图13 10 第13讲 要点探究 解析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一般低于草地 这是因为草类的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 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 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 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 直接提供给表层的有机质不多 主要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 答案 d 第13讲 要点探究 1 图中序号与所代表空间组成物质相符的是 a 空气b 矿物质c 有机质d 水 2 图中与地表对应的大致位置应为 a a面b b面c c面d d面 第13讲 要点探究 解析 1 由图可知 水 空气 有机质 矿物质 2 c面与b面之间 有机质含量高 为腐殖质层 腐殖质层在地面之上 答案 1 c 2 c 第13讲 备用习题 1 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a b c三条曲线 曲线表示蒸发量 2 a d e 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 填写字母 地带 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 填写字母 地带 3 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 层 腐殖质层 层 淀积层和母质层 4 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 对应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5 d范围内的自然带是 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 6 c 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 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 第13讲 备用习题 解析 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淋滤层 淀积层和母质层 剖面是否完整以及各层厚度都会受到气候的直接影响 一般气候湿润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且温度较高的地区 土壤发育较好 据此读图即可得知 1 3 题答案 4 6 题先根据图中降水和气温曲线 判断各地的气候类型 其他问题便可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答案 1 a 2 ega 3 枯枝落叶淋滤 4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 5 荒漠带缺水 6 降水量小于蒸发量高温 多雨 湿润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植物茂盛 第13讲 备用习题 第14讲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第14讲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第14讲 考点整合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整体 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 自然状况完全相同 全球性 温度带 陆地环境 纬度位置 气候 宽度 带状 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第14讲 考点整合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变化 赤道 两极 太阳辐射 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沿海 水分 草原带 中纬度 第14讲 考点整合 海拔 水热状况 自然景观 海拔高度 山地垂直带 纬度地带分异 山麓 低 多 高 少 高 多 低 少 第14讲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与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地区差异 第14讲 要点探究 例1 2010 天津卷 读图14 1和图14 2 回答 1 2 题 第14讲 要点探究 1 据各自然带在图14 1中的位置 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o 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 o 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c o 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 o 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2 据图14 2判断 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 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特征是 a 全年高温多雨b 全年高温 分干湿两季c 全年炎热干燥d 冬季温和湿润 夏季炎热干燥 第14讲 要点探究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和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 o a属于由于纬度变化导致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故a b错 o b反映的是从热带到温带到寒带的变化 影响因素为纬度 故d正确 2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 面积最大的是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热带草原地区 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 降水分干湿两季 答案 1 d 2 b 第14讲 要点探究 第14讲 要点探究 图14 3 第14讲 要点探究 解析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要素沿东西方向随着距离海洋由近及远而产生的干湿度变化规律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山区由山麓地带到山顶的一种变化 和 分别是热带沙漠带和热带雨林带 的形成与秘鲁寒流有关 的形成与巴西暖流有关 地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草原带 是温带荒漠带 答案 c 探究点二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分布对照图 第14讲 要点探究 1 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内陆地区是温带荒漠带 2 热带草原带又叫萨瓦纳带 3 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热带季雨林带 4 同一气候类型对应两种自然带 该种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两个自然带分别是温带荒漠带 内部 温带草原带 外部 5 两种气候类型对应同一个自然带 这两种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同一自然带指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14讲 要点探究 6 亚欧大陆的中纬度自然带呈现阔叶林 草原和荒漠的对称分布 7 亚欧大陆亚热带地区 东西两岸的自然带植被存在差异 一个是常绿阔叶林 一个是常绿硬叶林 图14 4 第14讲 要点探究 例2读下图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 1 2 题 第14讲 要点探究 1 图中 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a 热带雨林带b 热带草原带c 热带荒漠带d 热带季雨林带 2 图中 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则 a 地降水量多b 只有 地的植被为森林c 地年均温度低d 两地均受暖流影响 第14讲 要点探究 解析 1 图中 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 2 图中 地纬度最低 气温最高 地常年受西风影响 温和湿润 地在理想大陆自然带中为草原带 大陆东岸为暖流 西岸为寒流 答案 1 c 2 a 第14讲 要点探究 第14讲 要点探究 1 在t1时期 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 自然带 与自然带 体现的分布规律在我国都很典型b 自然带 为苔原带c 自然带 在大陆东侧分布纬度比西侧低 与西侧沿海有寒流经过有关d 自然带的形成主要与水分有关 与温度无关 2 在t2时期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 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将降低b 我国华北平原会变得更湿润c 俄罗斯海运条件将得到很大改善d 天然橡胶种植的纬度将进一步降低 第14讲 要点探究 解析 1 图中 由沿海向内陆变化 体现的是干湿度 经度 地带分异规律 这种规律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典型 从较低纬向较高纬变化 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这种规律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分布典型 a正确 自然带 为冰原带 b错误 自然带 在大陆东岸受寒流影响 大陆西岸则受暖流影响 因此东岸分布纬度比西岸低 c错误 图中 自然带的形成 水分是主要因素 热量是次要因素 但不能说与温度无关 d错误 2 t2时期冰原带消失 意味着气候变暖 因此 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将升高 a错误 我国华北平原因蒸发加强 变得更加干旱 b错误 天然橡胶的种植纬度将升高 d错误 俄罗斯因北冰洋沿岸极冰融化 海运条件将得到改善 c正确 答案 1 a 2 c 探究点三山地垂直分异的判读 第14讲 要点探究 1 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 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2 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受海拔高度影响 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 少 多 少 变化 气温则按海拔每上升1000米下降6 的规律而不断下降 具体影响因素有 1 山体所在纬度 相同高度的山体 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如下图 第14讲 要点探究 图14 7 2 山体海拔 纬度相当的山体 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有极限 如雪线以上都是冰原带 3 与山顶 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 纬度相同时 相对高度愈大 自然带数量愈多 第14讲 要点探究 3 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海拔分布高度的因素 1 山体所在纬度 同类自然带的分布 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 在高纬的山地 海拔低 2 坡向 同一山体 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 阴坡低 同类自然带在迎风坡位置低 背风坡位置高 雪线受此影响明显 第14讲 要点探究 4 雪线高度的纬度变化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 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 是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其高度与纬度 坡向和坡度有关 1 山体所在纬度 纬度低 雪线海拔高 纬度高 雪线海拔低 2 坡向 同一山体 阳坡雪线海拔高 阴坡雪线海拔低 如阿尔卑斯山 迎风坡降水多 雪线海拔低 背风坡降水少 雪线海拔高 如喜马拉雅山 第14讲 要点探究 知识拓展 垂直分异与纬度地带分异的关系 山地垂直分异是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作用的结果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有些类似 但并不完全一致 山地垂直带 即山地垂直自然带 是在水平地带 即按从低纬向高纬 从沿海向内陆更替的自然带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山麓的自然带与水平带一致 垂直带谱 即垂直自然带的种类和组合 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带谱相似 因此 可以根据山麓自然带确定纬度带和温度带 如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山麓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 因而推知南坡地处亚热带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第14讲 要点探究 例3 2010 江苏卷 图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山体垂直带谱的分析 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读图回答 1 2 题 双项选择 第14讲 要点探究 1 关于垂直带谱的看法 正确的是 a 东坡 南坡的带谱比北坡 西坡复杂 是因为山麓地面高度不同b 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 是因为西坡比较湿润c 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d 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 2 对山体位置的判断 正确的是 a 地处南方湿润地区b 地处西北干旱地区c 位于湿润河谷一侧d 位于干热河谷一侧 第14讲 要点探究 解析 第 1 题 该题首先要根据垂直带谱确定区域 在中国垂直带谱如此繁多 但基带为常绿阔叶林的只有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只要确定了这一点 问题便迎刃而解 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是 纬度 坡度 坡向和降水量 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虽然是阳坡 但也是迎风坡 所以南坡雪线反而低 垂直自然带的个数取决于纬度和相对高度 基带反映了该山脉的大致地理位置 第 2 题 从上题可知该区域位于大西南地区 但影响该地区的主要是东南季风 而不是西南季风 答案 1 ac 2 ad 第14讲 要点探究 第14讲 要点探究 1 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 a 自北向南增高b 自西向东增高c 自东北向西南增高d 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2 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 海拔b 降水c 热量d 坡向 第14讲 要点探究 解析 1 本题重在读图分析 左图显示的经度变化 根据变化趋势可以推测从东西方向来讲是从东向西逐渐增高的 同样读右图分析 右图展示的是纬度上的变化 也就是南北变化 根据变化趋势可以推测由南向北逐渐增高 由此得出结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增高 2 首先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锁定两个 一是气温二是降水 然后依据雪线变化趋势主要原因是降水 其变化趋势一致 答案 1 d 2 b 探究点四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特殊案例 第14讲 要点探究 第14讲 要点探究 第14讲 要点探究 归纳总结 几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 地带性或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和海拔 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 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 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 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2 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 一般来说 东西方向延伸 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纬度地域分异 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 南北方向延伸 东西方向更替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 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分异 如喜马拉雅山等一些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第14讲 要点探究 第14讲 要点探究 1 图中黑色阴影区所反映的地理事物 在气候类型上名称叫 在自然带上名称叫 2 图中黑色阴影区从自然地带规律上看 a地区属于 规律 b地区属于 地带性规律 c地区属于 地带性规律 3 请指出d处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的形成原因 第14讲 要点探究 解析 从黑色阴影部分的分布地区看 大部分在非洲北部和亚洲中部 据此可判读该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沙漠气候 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 a区域的荒漠带只局限于沿海地区 应属于非地带性 b沿纬线延伸 南北方向递变 应为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远离海洋 降水稀少 应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位于南美洲西海岸 附近有秘鲁寒流流过 对该地区荒漠带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 答案 1 热带沙漠和温带沙漠气候荒漠带 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 2 非地带性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 终年受副高影响 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安第斯山的阻挡作用 第14讲 要点探究 第14讲 要点探究 解析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以及受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影响 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 降水多 形成热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