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45课件 人民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45课件 人民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45课件 人民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45课件 人民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45课件 人民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方和西南地区 1 平定岭南 设郡管理 南越 2 开辟 五尺道 任命官吏 西南夷 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 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秦统一后 将全国划分为36郡 后扩展到40余郡 郡下设县 县下设乡 里 亭 海内为郡县 一 地方 郡县制 发生在秦始皇时期的朝议 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 燕 齐 荆地远 不为置王 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 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 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然后属疏远 相攻击如仇雠 诸侯更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 皆为郡县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以有侯王 赖宗庙 天下初定 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 廷尉议是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七嘴八舌 共同参与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的 诸侯王位世袭 有封地 皇帝任免调迁 官位不世袭 有俸禄没有封地 独立性大 易成割据势力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1 分封制 1 目的 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 内容 分封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授予王族 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其中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被封诸侯的义务 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承担各种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 交纳各种贡赋 受封诸侯在封疆内继续分封 3 作用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贵族集团形成 周王 诸侯 卿大夫 士 的等级序列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 4 瓦解 随时间推移 周王直辖地越来越小 一些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大 诸侯掌握了封疆内的用人 行政 军事 财政大权 维护分封的宗法血缘纽带松弛 导致分封制在西周未年动摇 春秋时遭破坏 战国时各诸侯国变法废分封 行县制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 废除了分封制 2 宗法制 1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保证王权的稳定 2 内容 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 按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 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 3 作用 强化了王权 保障了贵族特权 以血缘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 监察制度秦汉时期形成 隋唐时期成熟 宋元时期强化 明清时期顶峰 3 选官制度 1 汉武帝时期 实行察举制 征辟制 2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3 隋唐 隋文帝规定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唐朝科举制日臻完善 1 明朝内阁的设立 1 原因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 政务繁忙 2 设立 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协理奏章 明成祖在文渊阁正式设立内阁 3 地位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侍从咨询机构 2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 原因 适应西北军务需要 2 设立 雍正帝时设立 3 地位 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2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 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 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 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 地方受命于中央 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 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 封建专制 与 封建制度 封建专制 不是 封建制度 它专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 不等同于 封建君主专制 无论是封建社会的皇帝 国王 大臣 还是西欧封建社会后期某些城市共和国的独裁者 都属于 封建专制 统治的实行者 封建制度 也不是 封建土地制度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 文化教育制度等 封建制度在我国确立于战国时期 4 专制制度 与 君主专制 专制制度 不等同于 君主专制 专制制度 指的是一切个人独裁的政治制度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实行的都是专制制度 君主专制 专指有君主称号的人 皇帝 国王等 的专制主义统治 我国的商周 秦及以后的封建王朝的统治都属于 君主专制 统治 5 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与近代西方内阁的比较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军机处实际上是直接听命于皇帝意旨的执行机构 两者没有实际权力 都是皇权加强的产物 近代西方的内阁是资产阶级的政府机构和最高的行政管理机构 掌握着国家的实际权力 或对议会负责 或对君主负责 易错点1对宗法制认识不准确 2009 天津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 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错因分析 本题学生出错的原因在于不能准确掌握宗法制的继承原则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 也就是嫡长孙继承王位 故答案为c 答案 c 易错点2对郡县制的意义理解不到位 2010 全国 柳宗元在 封建论 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 行郡县说 其为制 公之大者也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 公天下 之开端 主要体现在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 制度法令的统一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错因分析 此题容易错选c 题干的意思是秦朝用废封建 行郡县的办法来作为制度 是最大的公 秦始皇时期百姓仍是皇帝的属民 排除a项 b项与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相矛盾 故排除 制度法令的统一不能体现天下为公 排除c项 d项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体现了共同管理天下 故选d 答案 d 易错点3混淆中央集权 专制皇权的措施从图1到图2的变化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b 丞相制度被废除 皇权进一步强化c 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d 六部的设置是明朝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错因分析 学生因对皇权和相权关系发展趋势掌握不到位和对图片观察不仔细而错选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两幅图片最大的不同在于皇帝之下是否有丞相 两幅图都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故可排除a c d很容易被排除 答案 b 易错点4对中国古代地方制度认识不清王夫之在 读通鉴论 中说 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 不能改变 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 这是势所必然 若不是由于合理 哪能够如此呢 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 置郡县 势所必然 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教训b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c 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 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错因分析 本题学生出错的原因在于不能正确掌握郡县制的作用 秦始皇废分封 置郡县是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教训 a正确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 为巩固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 实行郡县制 b d正确 在郡县制下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减少地方独立的几率 答案为c 答案 c 易错点5对古代中央官制认识不清下面是秦与唐的中央官制示意图 比较两图 最能说明的是 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 唐代通过分权得以集权c 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 唐朝将秦朝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错因分析 本题学生出错的原因在于不能掌握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 中书省掌决策 门下省掌审议 尚书省负责审核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独尊 所以唐朝是以分 丞相 权力而得以集 皇帝 权力的 答案为b 答案 b 视角1注重新材料 新情境 2010 山东青岛质检一 先王之法 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 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 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 争生乱 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 大夫无等则朝堂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 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中央集权制度d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稳定统治秩序 试做 解析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西周实行了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核心的宗法制 答案 d 视角2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下图为位于广州中山七路的陈家祠 于光绪十二年建成 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 广东72县陈姓人合资兴建祠堂 主要是因为 a 当时广州知府的命令b 宗法制的影响c 西方思想的冲击d 清朝重视培养实用人才 试做 解析 宗法制是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的一整套土地 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宗法制是在同姓同宗的人中实行的 虽有大宗 小宗之分 但 血浓于水 的亲情是永恒的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形成了 同姓一家亲 的传统 广东72县陈姓人合资兴建祠堂正是在 同姓一家亲 思想指导下 陈姓人的自觉行为 故答案为b 答案 b 视角3抓住教材重点台湾历史学家柏杨在 中国人史纲 中写道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 没有封国封爵 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 竟没有拥有土地 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划时代的突破 指的是a 分封制的实行b 郡县制的推行c 科举制的创立d 行省制度的创立 试做 解析 由 没有封国封爵 没有公侯伯子男 可排除a 科举制不是 政治机构 排除c 行省制是在郡县制基础上的改革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不具备 划时代的突破 这一特点 d不正确 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与 划时代的突破 相符 b正确 答案 b 视角4关注社会热点自古以来 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 家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 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 其内容之丰 价值之高 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隐恶扬善 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 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 出洋时间与原因 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 有些还辟有专章 专传介绍 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 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 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 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 成分 原因 他们的婚姻状况 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说 欲考族制组织法 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 平均寿数 欲考父母两系遗传 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 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无数问题 恐除了族谱家谱外 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 家谱 的主要原因 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