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科林的圣诞蜡烛 1教案 沪教版.doc_第1页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科林的圣诞蜡烛 1教案 沪教版.doc_第2页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科林的圣诞蜡烛 1教案 沪教版.doc_第3页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科林的圣诞蜡烛 1教案 沪教版.doc_第4页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科林的圣诞蜡烛 1教案 沪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科林的圣诞蜡烛 1教案 沪教版【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作为子女,要关爱自己的父母,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2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3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背起爸爸上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影片,导入新课1昨天,我们观看了一部感人的影片背起爸爸上学。可以说,孩子们,你们都是流着眼泪看完这部影片的。我知道,你们的心被深身打动了。是什么打动了你们的心,能说说吗?2学生汇报,自由表达。3影片主人公石娃的父亲,为了儿子,不辞辛苦,以至身患重病,瘫痪在床。为了不拖累儿子,不影响儿子的学业,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竟然偷偷自杀。父亲用他深厚的父爱为儿子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儿子,为了报答父亲的厚爱,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毅然用稚嫩的双肩“背起爸爸上学”。中国孩子石娃用他的行动书写了一曲感人的孝敬之歌。今天,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爱尔兰小男孩,他和石娃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还是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吧。4板书课题:科林的圣诞蜡烛5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二)阅读课文1提出要求,自读自悟。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懂的词语查工具书理解,勾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语句认真体会,并把自己的感悟写在语句的旁边。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悟。4全班交流,汇报阅读收获,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1)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兴奋。原来,一个星期前就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讯。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科林对父亲是多么关爱,他在为父亲的安全而担忧。(2)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科林奔跑了好几个小时,敲开了村子里每一幢房屋的门,终于搜集了足够的煤油,点亮了灯塔,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为父亲、为渔船上的人带去了平安和幸福。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科林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他是多么爱他的父亲,为了父亲,他不辞劳苦,为了父亲,他甘原付出,甚至忍受责备。(3)课文以“科林的圣诞蜡烛”为题,有深刻的含义。从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圣诞蜡烛是象征吉祥,象征幸福降临的。科林虽然由于担心父亲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他却点燃了给许多人带来幸福的灯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圣诞蜡烛”,这“蜡烛”是科林对父亲爱的见证。5将科林和石娃比较,你认为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机点拨: 石娃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科林也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不管是石娃,还是科林,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感人的品质,那就是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亲人,他们都用各自的行动去回报父亲的关爱。(三)总结延伸。1浓于水。亲情是割不断的,亲情是无私的。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给了孩子无尽的关爱。作为孩子,应该怎么做呢?能谈谈你们的想法吗?2学生谈感受。3布置课后作业:(1)写一句赞颂亲情的话;(2)写一写自己的亲情故事。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科林的圣诞蜡烛 3教案 沪教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外国作品,作者是爱尔兰作家,芭芭拉拉夫特里。课文讲的是一位少年科林,千方百计使为船只导航的灯塔重新点亮,从而使一条在浓雾里漂荡了一个星期的帆船顺利进港的故事,赞扬了科林对他人的真挚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课文先讲在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的兴奋,原来一个星期前就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信。接着讲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终于使灯塔重新点亮。然后讲科林在睡梦中听到了“船进港了”的声音,等他睁开眼睛,跑到门口,看到一条帆船停在港湾中,于是冲出屋子,奔向海港。题目是“科林的圣诞蜡烛”。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圣诞蜡烛是象征吉祥,象征幸福降临的。科林虽然由于担心父亲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他却点燃了给无数人家带来幸福的灯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蜡烛”。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作为子女,要关爱自己的父母,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2.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3.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播放平安夜歌,创设宁静、祥和的氛围。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是美丽的爱尔兰风光,我们都知道在怡人的爱尔兰人们有欢度圣诞节的习俗。每逢圣诞前夜,这里的人们就会点燃圣诞蜡烛,唱起刚才那首平安夜歌,一同庆祝救世主基督降生的佳音。二:新授: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故事就发生在圣诞前夜爱尔兰的小渔村故事的题目是科林的圣诞蜡烛。齐读课题,想知道故事中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故事说给大家听听。读的时候,要字字入目,把内容记住。能“过目不忘”就更好啦!2.配乐平安夜,学生朗读3.看懂了吗?记住了吗?我要求大家先概括地讲,就是说用最简单的语言把故事讲好。概括地讲比具体地讲恐怕还难。请你们再读书,思考一下该怎么讲,想过了,自己小声练习练习。4.交流板书:杳无音信 问 搜集 点亮5.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故事讲完了。故事动人,同学们讲得也动情,同学们很会读书,这两遍读书基本能做到过目不忘,而且言简意赅。6.故事读到这,我想大家一定有自己的感受、体会或疑惑,给大家一段时间我们来聊一聊。用心读书,就会有新的收获。读书,并有自己的见解,这是难能可贵的。读书,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敬佩的。7.科林为了点亮了这根大蜡烛真是几经周折。为什么达菲先生不去搜集煤油,而科林能挨家挨户?是什么力量驱使科林克服这么多困难非要点亮了这支大蜡烛(灯塔)?让我们到字里行间去追寻科林的心灵之旅。下边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看书,体会科林的内心情感。8.引导学生理解科林沉重而充满牵挂的心情。并读出心情的沉重。理解:“步履沉重”,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步履沉重?你有没有步履沉重的经历?请步履沉重地接着读课文。“科林只盼望父亲平安回来”,除此之外他什么都不想,可是没有灯塔的导航怎么能回来呢?从这里你能感受到科林对父亲是怎样的情感?板书:爱9.按照习俗,圣诞前夜每人都要点一根蜡烛,可科林心中只有父亲,他注视着灯塔,突然有了主意。请 同学读课文11自然段。指导朗读“气喘吁吁”“压低了声音”“沉吟”分角色朗读科林急切地想把灯塔点亮,因为灯塔一亮,父亲才有可能回来,此时,科林心中除了爱,除了渴望,还有什么?(牵挂、责任)再次分角色朗读,老师旁边,男生达菲先生,女生科林。板书:责任10.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让科林去搜集煤油了,请 同学把这一部分读给大家听听。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科林奔跑了好几个小时,敲开了村子里每一幢房屋的门,终于搜集了足够的煤油,点亮了灯塔,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11.课件:灯塔12.有灯塔的导航,渔船终于靠了岸。灯塔给爸爸带来的是什么?给科林一家带来了什么?给渔船上所有人,和他们的家人带来了什么?平安和幸福。齐读最后两段。13.父亲回来了,可是遗憾的是平安夜科林没有点亮蜡烛,是不是?(灯塔点亮了,科林的这支大蜡烛点亮了。)科林虽然由于担心父亲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他却点燃了给许多人带来幸福的灯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圣诞蜡烛”,科林的蜡烛已不仅仅是一支蜡烛,它为父亲、为渔船上的人带去了平安和幸福。它已经变成一种化身,象征平安,象征幸福。这“蜡烛”是科林对父亲爱的见证。 14.科林的爱换回的是什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15.有一首歌唱得好“爱要说,爱要做”。只要心中有了爱,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征服,爱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幸福和阳光。16.科林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是多么爱他的父亲,为了父亲,他不辞劳苦,为了父亲,他甘愿付出,甚至忍受责备。你爱你的父母吗?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大家请看黄香温席的故事。是篇文言文,我想要读通读懂它,对于常诵古诗文的我们来说轻而一举。黄香爱他的父亲,科林也爱他的父亲;是爱和责任让他们为父亲,为亲人做事,或许是大事,或许就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们都用各自的行动去回报父亲的关爱。而他们收获的必将是幸福和吉祥。三 总结延伸。人是有感情的,除了那份割不断的亲情,身边的许多人给了孩子无尽的关爱。作为孩子,应该怎么做呢?作为即将升入初中的我们,有没有认识到我们身上的责任?愿科林的圣诞蜡烛也点亮我们心中的灯。【教学反思】如果说“教材”是作者的一度创造,那么“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二度创造,“课堂呈现”则是师生合作的三度创造。本文的教授重在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走近科林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我自认为从文本出发,较深入地理解教材,但上完后还是发现自己在课堂驾御能力,备课深度等方面还需要不断练习。现就这一课进行深刻反思,以查找不足。一、教师语言生硬,不能作到以学定教。整节课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没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并就学生的发言适时、适度评价。尤其在处理科林点亮灯塔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这部分时,如果能就学生的发言即时评价,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读揣摩人物的内心,从而深化主题,可能教学效果更好。二、重脉络分析,却没有科学地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备课中我设计和学生一起理清文章脉络,板书“杳无音信 问 搜集 点亮”,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能够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但是我在处理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