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苏仙区玛瑙山矿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1页
郴州市苏仙区玛瑙山矿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2页
郴州市苏仙区玛瑙山矿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3页
郴州市苏仙区玛瑙山矿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4页
郴州市苏仙区玛瑙山矿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郴州市苏仙区玛瑙山矿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郴州市苏仙区玛瑙山矿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 本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HYDROCHINA ZHONGNAN ENGINEERING CORPORATION2 0 1 2 年3月目 录1 总则. 11.1 编制目的. 11.2 评价标准. 11.3 评价等级和范围. 21.4 评价水平年. 31.5 环境保护目标. 31.6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 41.7 评价程序. 52 工程概况. 72.1 区域概况. 72.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72.3 工程概况. 83 工程分析. 103.1 与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103.2 工程合理性分析. 103.3 影响源分析. 143.4 分析结论. 154 环境现状. 164.1 地形地貌. 164.2 地质环境. 164.3 气候气象. 164.4 水文泥沙. 164.5 水环境. 174.6 土壤. 174.7 大气环境. 184.8 声环境. 184.9 生态环境. 184.10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184.11 社会环境. 184.12 环境现状特点. 19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15.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215.2 工程完建后环境影响预测. 236 环境保护措施. 286.1 水环境保护措施. 286.2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296.3 声环境保护措施. 306.4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16.5 水土保持措施. 326.6 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 336.7 人群健康保护措施. 337 环境风险评价. 347.1 工程可能发生的风险. 347.2 应对风险的对策和措施. 348 环境管理、监理和监测. 358.1 环境管理. 358.2 环境监理. 358.3 环境监测. 359 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3810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3910.1 环境效益. 3910.2 社会效益. 4011 公众参与. 4112 评价结论和建议. 4212.1 评价结论. 4212.2 建议. 421 总则1.1 编制目的a) 调查了解本综合治理工程所在区域及周围的环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敏感目标;b) 结合工程特性和环境特征,预测工程施工期、运行期对工程区域及周边地区环境的影响;c) 针对工程施工期给区域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制定可行的对策和减免措施,使综合治理工程施工期间尽量不降低所在地区及其周围区域的环境质量,保证工程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工程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d) 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工程兴建的可能性,从而为工程的方案论证、环境管理和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2 评价标准1.2.1 环境质量标准a) 地表水: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b) 地下水:执行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类标准。c) 环境空气: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d) 声环境:执行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标准。e) 土壤环境:执行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标准。1.2.2 污染物排放标准 a) 废水:生产废水排放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1标准和表4中一级标准。b) 废气: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2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标准。c) 噪声:施工期噪声执行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d) 固体废物:鉴别采用GB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按其性质执行GB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或GB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1.3 评价等级和范围1.3.1 水环境1.3.1.1 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本工程运行期基本没有废水排放,因此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以施工期废水排放为判据。施工期废水主要是施工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有SS、COD、BOD5、氨氮、石油类,成分较简单,污水排放量较少。西河多年平均流量为4.4m3/s,属小型河流;地表水水质要求为类。按照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中划分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有关规定,本工程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评价范围: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高峰水库库尾至大壁口发电站河段,评价河段总长度约为7km。1.3.1.2 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本工程施工期基本不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工程完建后废弃矿硐的封堵会对地下水水位产生一定的影响,尾矿库的防渗处理与生态修复工程能减轻区域的地下水污染,本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有利影响,因此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地下水环境不定级,只做定性分析。评价范围:本工程综合治理区。1.3.2 大气环境评价等级:本工程大气环境影响源主要是施工期的施工机械作业和交通车辆的行使等,工程建设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飘尘,且多为临时性的无组织排放,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区范围内及运输道路两侧,且规模较小、时间短。工程运行期基本无污染物排放。根据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确定本工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评价范围:根据导则相关规定,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则该项目最终评价范围确定为综合治理区及周边区域,面积约20km2。1.3.3 声环境评价等级:本工程噪声源主要来自于施工期的施工机械和交通车辆的运行等。工程区声环境质量执行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标准;本工程施工期较短,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少。根据HJ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的规定及工程周围环境现状,确定本工程的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评价范围:综合治理区外扩200m。主要敏感点为玛瑙山矿矿部居民。1.3.4 生态环境评价等级:本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占地和河道清淤,工程施工占地面积较小,河道清淤的长度约为2.6km,工程不涉及特殊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根据HJ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的有关规定,确定本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评价范围:陆生生态为综合治理区,以及往南外扩至五盖山国家森林公园边界,往北扩至大壁口水电站,面积约为18km2。水生生态为高峰水库库尾至大壁口水电站,河道长约7km。1.3.5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坳上镇、白露塘镇、大奎上乡。1.4 评价水平年现状评价水平年为2012年。预测评价水平年为施工高峰年,即2013年。1.5 环境保护目标1.5.1 环境敏感保护对象根据对工程区环境现状初步调查,确定本工程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但距综合治理范围南面1km处为五盖山国家森林公园,该公园南北长22km,东西宽4.5km,总面积6550.2hm2。工程影响人数较少,主要是玛瑙山矿矿部的居民。评价范围内未发现珍稀野生动植物分布,但由于区域内植被破坏较严重,生态环境较脆弱,拟将植被和土壤作为敏感保护对象。玛瑙山矿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环境敏感保护目标详见表1.5。表1.5 玛瑙山矿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环境敏感保护目标一览表环境要素敏感保护目标影响源与工程相对位置保护要求水环境西河施工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区西侧地表水类大气和声环境玛瑙山矿矿部居民(1285人)施工、运输产生的扬尘、废气和噪声综合治理区玛瑙山矿附近空气质量二级、声环境质量2类生态环境五盖山国家森林公园无直接影响综合治理区南面1km避免破坏公园的正常生境治理区植被施工占地、施工活动综合治理区尽量避免破坏现有植被,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5%治理区土壤施工活动、施工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区尽量避免对土壤产生新的破坏,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5%1.5.2 环境质量保护目标a) 水环境。维持施工区河段现有水域功能,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保证水质能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b) 大气环境。维护工程施工区及周边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满足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c) 声环境。控制噪声源强度,施工期工程区附近居民区噪声满足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标准。d) 生态环境。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完整性和稳定性。对工程影响区域进行生态恢复建设,避免对其生态功能造成影响。扰动土地治理率达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85%,土壤流失控制比达0.7,施工弃渣拦渣率达到95%,施工区裸露土层地表尽快恢复植被,林草植被恢复率达95%。e) 社会环境。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1.6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1.6.1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本工程为矿区综合治理工程,工程实施后可明显改善玛瑙山矿区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尾矿库和废石堆的安全性能,降低尾矿库垮坝的风险。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施工期生产废水、生活废水、土石方开挖、施工机械、交通运输等产生的短期影响。表1.6-1 环境影响识别表环境要素施工期工程完建后控制污染源尾砂尾矿库治理废弃矿硐封堵拦砂坝河道水库清淤水库除险加固集中排水沟生态修复交通方案设计自然环境地表水水质-水文情势-地下水-大气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景观-陆生生态-水生生态-水土流失-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人群健康-交通-社会稳定-注:“/”表示长期不利影响/有利影响、“/”表示短期不利影响/有利影响、“-”表示无影响或影响不明显。1.6.2 评价因子筛选根据上述环境要素识别和工程区环境现状特点,确定项目评价因子如下:表1.6-2 评价因子的确定序号环境要素评价因子1水环境pH、CODcr、Pb、Zn、As、Cd、Cu、硫化物、石油类、SS2大气环境TSP、SO23声环境LAeq4生态环境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自然灾害2 工程概况2.1 区域概况西河(又名秧溪河)为湘江的二级支流,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境内,发源于五盖山,流经大奎上乡、高峰、白露塘镇观山洞村、上白水村、下白水村、珠江桥村、板桥村、秧溪村、香山坪村等,由许家洞长桥汇入郴江,最终汇入湘江。全长40.81km(境内长度35.75km),流域面积149.16km2(境内面积137.81km2,平均坡降14.75,年降水量1649.20mm,年径流深1006.00mm,年产水量2.27亿m3,年径流量1.38亿m3。苏仙区位于东经112535-1131622、北纬253021-260329之间,地处湖南省郴州市中部,东邻郴州市资兴市,南界郴州市北湖区、桂阳县,西接郴州市宜章县,北连郴州市永兴县。全区版图面积1342km2。全区现辖9个乡、8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70个行政村、62个居委会、2766个村民小组。苏仙区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至2001年,已发现各类矿产90种,占全市已发现112种矿产的80.4%,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21种,占全市已探明有资源储量矿46种的45.6%。钨、锡、铋、钼主要产于千里山岩体周围,而铅锌则产于钨、锡、铋、钏矿带的外围,铁锰矿集中分布在玛瑙山天字号一带,煤矿主要分布在栖凤渡至许家洞一带。玛瑙山矿区位于郴州市东南,地处苏仙区白露塘镇、坳上镇和大奎上乡交界的山区,距郴州市市区约25km,行政区划属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8001130830、北纬253500254400。2.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2.2.1 是减少重金属污染、改善湘江流域水质的需要玛瑙山矿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是湖南省环保厅、湖南省监察厅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挂牌督办的项目。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中明确,对郴州有色采选集中地区,采取整顿矿业开采秩序、取缔关闭非法采选企业、集中选矿、集中建设尾矿库等措施,全面整治临武县香花岭三十六湾、北湖区新田岭矿区、汝城县小垣矿区、苏仙区柿竹园矿及玛瑙山矿周边地区有色金属采选污染,恢复有色采选集中地区的生态环境。为了落实国家及湖南省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任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保障湘江流域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实现湘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目标,必须从源头上对玛瑙山矿区进行综合治理,切实解决矿区尾矿库的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2.2.2 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的需要苏仙区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玛瑙山矿区由于露天开采及采矿秩序混乱造成的长期乱采乱挖,导致原始植被破坏,演替为零星的次生乔木、灌木和草本群落,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地质灾害频发。同时矿区大多数的废石场和尾矿库建设不规范,个别矿山生产过程中废石、尾砂、采选废水无序排放,冲入下游地表水体,淤塞河道,污染周边环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制约了西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本项目通过对玛瑙山矿区的综合治理,采取对矿区尾矿库整治、植被恢复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和谐发展。2.2.3 是保障区域民生安全、防洪减灾的需要由于玛瑙山矿区长期的无序开采,矿区生态植被破坏严重。同时大多数的废石场和尾砂库建设不规范,废石和尾矿堆放较为混乱,且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淤塞下游河道。在暴雨山洪作用下,还极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直接威胁到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因此,通过对矿区尾砂库进行闭库、修建拦石墙、对病险水库和矿山开采区等进行综合治理,以减轻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对农田、村庄的破坏,改善西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有效地保护地方生产、生活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2.2.4 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需要由于长期的乱采乱挖、采富弃贫,不仅造成了玛瑙山矿产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统筹现有污染源整治与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统筹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通过污染治理工程,同时规范区域内的采选企业、加强矿区环境管理,解决矿区尾砂、废石“下河入库”的问题和矿区区域生态环保问题,从而促进矿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矿产资源,最终实现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3 工程概况玛瑙山矿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污染源控制、现有尾矿库治理、废弃矿硐封堵处理、水系整治(拦砂坝、河道和水库清淤、矿区集中排水沟工程)、生态修复工程、配套工程(水库除险加固、交通工程、玛瑙山矿部污水处理站)、尾砂减量及综合利用。对于目前玛瑙山矿区现存采矿企业5家,选矿企业3家(含1家待建企业)的采矿废水、采矿废石、选矿废水、尾矿库提出相应的处理要求。 对需要闭库的15座尾矿库分别提出了闭库综合治理方案,包括尾矿坝整治方案、排洪设施设计、尾矿库的防渗设计。对需要保留的2座尾矿库进行排洪系统整改设计和防渗设计。对玛瑙山矿区现有废弃矿井平硐25口进行封堵处理。硐口分五段封堵,自内向外分别为废弃矿渣、碱性干砌石灰石、粘土、C15混凝土、土壤。在双园冲和总江垄修建2座拦砂坝,正常蓄水位分别为271.5m和253m,相应库容分别为2.99万m3和2.32万m3,坝体均采用M10浆砌石结构。对乌石江高峰水库电站至总江垄电站段(约3km)河工业水库内部进行清淤,清除出来的底泥用封闭自卸车统一运至龙形寨尾矿库堆存处置。对现有4条集中排水沟(刘下冲排水沟、枫树下排水沟、东市林场排水沟和龙形寨排水沟)采用清理支沟、浆砌石硬化支沟的措施;疏通各集中排水主沟,疏通整治后排水主沟与流域治理工程坡面排水支沟以及尾矿排水渠道相连,形成流域的有组织排水,满足排水要求。对矿区内的破坏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工程内容包括边坡防护、有组织排水、修建造林便道,对扰动区进行土地整治,使用土壤改良剂和种植乡土抗性强的植物等措施。具体范围为露采区、废石场和尾矿库等区域以及配套工程区,面积约4.3km2。对工业水库采取除险加固措施,内容包括对大坝的坝基及接触带、坝肩进行防渗帷幕灌浆处理;对大坝进行加宽培厚处理,满足大坝抗滑稳定要求等。对玛瑙山至赵家垄等9条段共计21.06km道路进行改造,工作内容包括路基修整、路面硬化、排水工程整修、安全设施等。在玛瑙山矿部修建污水处理站,初步选址在居民区北端,服务人口为玛瑙山矿部1285人,污水处理量为150m3/d,采用WSZ型污水处理成套设备进行处理。在摸清尾矿数量和组分特征的基础上,以周边选矿企业为依托,采用先进的重金属回收工艺和技术,可以开展尾矿重金属回收工程试点,实现尾矿的资源化和减量化。3 工程分析3.1 与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规划的符合性分析玛瑙山矿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湖南省重金属污染防治思路,对减轻矿区及周边地区的重金属污染,改善西河水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工程包括控制污染源、尾矿库治理、拦砂坝建设、河道和水库清淤、开采区及塌陷区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水库除险加固、交通工程、污水处理站建设、尾砂减量及综合利用等工程,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本项目属于鼓励类的第一条“农林业”中的第35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开发与应用”和第36点“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第二条“水利”中的第1点“江河堤防建设及河道、水库治理工程”、第7点“江河湖库清淤疏浚工程”和第8点“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第三十八条“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的第1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工程”、第15点“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第27点“尾矿、废渣等资源综合利用”、第32点“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因此,本综合治理工程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政策。综合治理工程符合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郴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郴州三十六湾及周边地区重金属污染“十二五”综合防治实施方案、苏仙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3.2 工程合理性分析3.2.1 综合治理工程总体合理性分析玛瑙山矿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污染源控制、现有尾矿库治理、废弃矿硐封堵处理、水系整治(拦砂坝、河道和水库清淤、矿区集中排水沟工程)、生态修复工程、配套工程(水库除险加固、交通工程、玛瑙山矿部污水处理站)、尾砂减量及综合利用。工程遵循了“预防为先、防治结合”的理念,对于玛瑙山矿区的重金属污染问题,首先要“防”,“防”就是要强化环境监管,规范现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控制新的污染源;“治”就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分析现有重金属污染来源,遏制其输移途径,疏堵结合,减少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工程遵循了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原则,实现了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综合防控理念,对削减该区域的重金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综合治理工程在总体上是全面的、合理的。3.2.2 污染源控制合理性分析 污染源控制提出了对玛瑙山矿区内保留的5家采矿企业、2家选矿企业和1家新建企业产生的废水、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要求,包括采矿废水处理、采矿废石的处置、选矿废水以及尾矿库的治理。提出的治理要求中污染源涵盖全面,处理要求合理可行,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如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对于要求新建的湖南金旺实业有限公司玛瑙山千吨选厂采用的尾矿干堆工艺,工艺成熟,生产废水产生量小,回用率高。因此,提出的污染源控制措施是合理可行的。3.2.3 现有尾矿库治理合理性分析尾矿库的治理包括对已经停止运行的尾矿库(15个)进行处理以及在运行的赵家垄尾矿库和竣峰片区尾矿库提出整改要求。工程措施有尾矿坝整治、排洪设施、防渗处理和土地复垦,尾矿坝整治包括对坝体进行坝坡坡比放缓,坝脚处增加干砌石护坡,提高坝体稳定性;在尾矿堆积坝底设置排渗管,降低坝体浸润线,提高坝体的安全系数。排洪设施建设主要是在尾矿库上游新建排水沟或截洪沟,将上游水排开,减轻雨水对尾矿库的冲刷,将含重金属的尾砂带入河流。上述2项工程能够提高坝体稳定性,防止尾矿坝发生垮坝事故,进而造成更加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防渗处理采用的防渗膜能够阻止重金属渗入土壤、地下水,能够减少由于雨水的淋溶作用导致的重金属的渗漏,减少重金属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土地复垦采取的土地平整、表层覆土及绿化等措施,有利于区域的水土保持,能够减少重金属的流失。因此,现有尾矿库的治理措施全面、合理。3.2.4 废弃矿硐封堵处理合理性分析封堵硐口方案为5段封堵,从内到外依次是废弃矿渣、碱性干砌石灰石、粘土、C15混凝土、土壤。硐口封堵彻底,洞内积水不能自由流出,山体裂隙水便不能向洞内自由渗流,只能通过岩石裂隙、土壤中分散渗出,通过岩石裂隙、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以及地表树木、草皮等植物吸收,即使有微量渗水,也不会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因此,废弃矿硐封堵处理措施基本合理。3.2.5 拦砂坝选址合理性分析工程拟建的2座拦砂坝分别位于双园冲和总江垄,均采用浆砌石重力坝。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2座拦砂坝的地质条件都较好,不存在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且均不涉及耕地和移民,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因此选址较为合理。3.2.6 河道和水库清淤合理性分析工程拟对乌石江高峰水库电站至总江垄电站河段(约3km)和工业水库进行清淤,清淤的主要内容是河底的淤泥和尾砂。清淤工程能够清除内源污染,改善西河水环境,为进一步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创造条件;扩大西河河道行洪断面,增加行洪能力;扩大工业水库扩容,减少尾砂向下游的排放量。清淤过程会扰动水体,暂时破坏水生生态系统,但河段内生物资源很少,无重点保护鱼类,且在工程完工后能大大改善西河的水生生态环境,所以清淤工程不存在环境制约因素。另外根据底泥的浸出毒性检验,河道底泥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工程对清淤出来的淤泥和尾砂用封闭自卸车统一运至龙形寨尾矿库堆存处置,运距较短,对环境基本没有不利影响。综合分析,河道和水库清淤方案基本合理。3.2.7 矿区集中排水沟工程合理性分析工程拟对4条集中排水主沟(龙形寨排水沟、刘下冲排水沟、枫树下排水沟和东市林场排水沟)进行治理,目前各支沟沟底尾矿淤积严重,沟边水力淘刷问题突出,水力淘刷导致支沟岸坡失稳,严重影响着该流域的排水通畅,排水不通畅会导致雨水形成地表漫流,对地表进行冲刷,将含重金属的土壤、尾砂带入河流,污染河流水质。因此,矿区集中排水沟工程基本合理。3.2.8 生态修复工程合理性分析工程内容包括边坡防护、有组织排水、修建造林便道,对扰动区进行土地整治,使用土壤改良剂和种植乡土抗性强的植物等措施。具体范围为露采区、废石场和尾矿库等区域以及配套工程区,面积约4.3km2。生态修复采用的植物物种均对重金属污染有极强耐受性且固土保水能力强,且大部分为玛瑙山矿区的本地种,能迅速适应当地环境。土地整治措施包括露天采矿区土地整治、废石场区土地整治、坡面排水系统、林区便道规划,能够保障植物措施的顺利进行。因此,生态修复工程是合理可行的。3.2.9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合理性分析工程拟对矿区内的工业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该水库是以以工业供水为主,兼灌溉、防洪等综合效益的小(2)型水库。目前工业水库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坝体渗漏严重,大坝抗滑稳定不满足规范要求, 工程采取了大坝坝基防渗处理、大坝坝体防渗处理、坝体培厚设计、溢洪道除险加固设计、放水设施除险加固设计、溢流堰顶部人行桥加固设计、观测设计、整修防汛公路等治理措施,内容全面,能基本消除工业水库的安全隐患。因此,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合理。3.2.10 交通工程合理性分析工程拟对玛瑙山至赵家垄等9条段共计21.06km道路进行改造,改造的主要内容有:路基修整、路面硬化、排水沟和截水沟清理硬化、增设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目前玛瑙山矿区的道路大部分为碎石泥土路,由于经过的主要是大型运输车辆,在干燥天气极易产生扬尘,对周围大气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工程通过采取路面硬化等措施能够改善道路条件,减少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量,另外路基修整、增设安全防护措施能够降低运输车辆发生事故的风险,防止运输的矿石、废石等倾倒入河。工程改造的9条道路为玛瑙山矿区运输量较大的道路,且工程措施全面,能够大大改善矿区的交通条件。因此,交通工程是合理可行的。3.2.11 污水处理站合理性分析3.2.11.1 选址合理性分析工程拟建的污水处理站初步选址在居民区北端,原始地形高程210m,距居民区距离约60m,位于居民区夏季主导风向的下方向,站址周围无环境敏感点分布。该场地与居民区的连接道路较短,水电条件较好。工程地质条件较适宜,未见大的崩塌堆积体、滑坡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另外污水收集管网基本覆盖了玛瑙山矿部,管网覆盖全面。因此,污水处理站选址合理。3.2.11.2 工艺合理性分析本工程污水处理规模小,水量变化大,维护管理专业人员较缺乏,因此须优先考虑工艺成熟、可靠、维护简单、运行费用低的处理工艺。工程选用的WSZ型集成式污水处理设备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该工艺占地较少,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效果稳定,维护简单,运行费用低,适合于的玛瑙山矿部污水处理站。因此,采用WSZ型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处理该地区的生活污水是合理可行的。3.2.12 尾砂减量及综合利用合理性分析尾砂减量及综合利用有利于对尾砂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有利于消除玛瑙山矿区重金属污染的根源。但在远期的恢复农耕技术中,必须进行充分的科学研究、工程示范和安全论证,保证农田产出的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不大于其他地区同类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综合分析,尾砂减量及综合利用措施是合理的。3.3 影响源分析3.3.1 水污染源施工期的水污染源主要是施工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生产废水主要包括混凝土拌合冲洗废水、机修废水,主要污染物是pH、SS、石油类等;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是BOD5、CODcr、氨氮等,工程施工高峰期人员约为500人,根据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388-2008用水定额,人均用水量取80L/人天,污水产生量按用水量的80%计算,则高峰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2m3/d。3.3.2 大气污染源工程大气污染主要来自施工作业面粉尘,机动车辆和施工机械排放的燃油尾气,场内道路交通尾气及道路扬尘,以及河道清淤产生的恶臭,主要污染物有粉尘、SO2、NOx、CO、H2S、NH3等。3.3.3 声环境影响源工程施工期间噪声主要是各种机械设备所产生的噪声和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施工设备中噪声级较高的机械设备有推土机、挖掘机、搅拌机等。 3.3.4 固体废弃物影响源施工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淤泥3个部分。生活垃圾按0.5kg/人d,高峰期施工人数为500人,垃圾产生量为250kg/d。建筑垃圾主要有开挖土地产生的土方和建材损耗产生的垃圾,建材损耗产生的垃圾量较小,主要是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工程土石方开挖总量为39.84万m3,总填筑量为34.13万m3,弃渣量为5.71万m3。清理淤泥总量为11.8万m3,工程拟对淤泥用封闭自卸车统一运至龙形寨尾矿库堆存处置。3.3.5 生态影响源 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生产、生活活动将直接踩踏施工沿线内的植物,造成植物的死亡和影响其正常生长,施工人员的活动也会对周围的野生动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设备的运行,如运输工具、拌和机械、开挖设备等所产生的噪声将对生活在附近的陆生动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甚至迫使其迁出到其它新的适宜区域。河道和水库清淤会扰动水体,影响水生生态系统,但河流内水生生物很少,影响很小。生态修复工程中采用的植物物种大部分为本地物种,不会造成外来物种的入侵。3.4 分析结论本工程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混凝土拌合、机修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等;大气污染主要来自施工作业面粉尘,机动车辆和施工机械排放的燃油尾气,场内道路交通尾气及道路扬尘,河道和水库清淤产生的恶臭等;噪声主要来自工程开挖等施工机械噪声和道路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等;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淤泥等;生态影响主要是各种施工活动对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干扰。玛瑙山矿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污染源影响分析见表3.4。表3.4 玛瑙山矿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分析结果表影响因子影响源影响受体可能产生的影响水环境混凝土拌和施工区及下游河道对水质的影响机械修理施工人员生活大气环境材料加工施工区及公路旁居民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交通运输河道和水库清淤声环境施工机械噪声施工区及公路旁居民对区域声环境的影响交通噪声生态环境施工占地、施工活动、工程开挖与弃渣、河道和水库清淤施工区及其周围区域的植被、动物对植被的破坏、对动物的影响、新增水土流失五盖山国家森林公园工程建设对其不造成影响固体废弃物施工人员生活施工区环境卫生影响建筑垃圾4 环境现状4.1 地形地貌工程区地处南岭山脉中部山区,多属低山丘陵地貌。治理区内地势总体东高西低,地表高程一般为290m1100m。乌石江由南至北于治理区西部通过,河谷高程270m320m,两岸地形陡峻,地形坡度一般5570。乌石江以西地势较平缓,地表高程一般350m410m,分布多个高10m20m的小山包。玛瑙山矿部一带地形平缓,相对较开阔,地面高程400m415m。4.2 地质环境玛瑙山矿区所在区域地处南岭山脉中部山区,属丘陵地带;区域内地质构造属赣南桂东加里东早期后窿起带与湘桂海西印支期凹陷区过渡带。本项目建设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4.3 气候气象玛瑙山矿所在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8,极端最高气温41.0,极端最低气候-9.0。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17.8mm,最大年降雨量2568.3mm(2006年),最小年降雨量1187.3mm(1982年)。暴雨主要集中在46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2%。雨型复杂多样,降雨强度大。年平均蒸发量1537.0mm,平均相对湿度79.8%。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东南风,年平均风速1.8m/s。4.4 水文泥沙西河发源于苏仙区大奎上的五盖山,由南到北,流径大奎上乡高峰水库、坳上镇、白露塘镇、许家洞镇共4个乡镇17个村,最后由许家洞镇黄草村的钟家入口,汇入郴江;西河是湘江的三级支流,全长40.81km,流域面积149.16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384亿m3。玛瑙山矿区位于西河上游(又称乌石江),矿区全部位于西河流域范围内,其上游断面为高峰水库,下游断面为双园冲锡多金属矿副井处。由于玛瑙山矿区随意倾倒排放废石、废渣和尾砂现象较为普遍,加上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废石、尾砂等进入河流,严重淤塞了河道,部分河段河床淤砂达12m。根据监测结果,淤泥中重金属含量非常高,表明大量的重金属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随泥土、尾砂进入河流,重金属在河流底泥中富集。4.5 水环境4.5.1 地表水环境玛瑙山矿区西河河段水环境功能区划为类水域,监测结果显示4个监测断面(高峰水库二级电站断面、乌石江玛瑙山桥断面、龙形寨尾矿库下游小溪与乌石江汇合口下游100m处、大壁口电站上游100m处)的化学需氧量、氟化物、镉含量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类水质标准,龙形寨尾矿库下游小溪与乌石江汇合口下游100m处最为严重,分别超标0.39倍、3.28倍、0.40倍。该断面的砷含量也略有超标,超标0.07倍。除高峰水库二级电站断面外,其余3个断面石油类含量均超标,分别超标1.33倍、1.07倍、1.73倍。重金属及石油类超标原因主要是玛瑙山矿区采选企业较多,但管理不规范,采选企业废水乱排现象严重,尾矿库设计不规范,部分含重金属的尾砂进入河流。氟化物超标的原因是矿区内有萤石矿分布,萤石的主要成分为氟化钙,由于矿区植被破坏严重,萤石矿被雨水冲刷随泥土进入河流。4.5.2 地下水环境玛瑙山矿区地下水属于类水,根据监测结果可知,地下水中的镉、锰含量超过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类水质标准,分别超标1.30倍和0.43倍,超标原因是玛瑙山矿区不规范的矿产开采行为,选矿废水乱排以及尾矿库的不规范设计导致重金属渗入地下水中。4.6 土壤根据对玛瑙山矿部背景点、西面农田土壤、高炉附近表层土壤、剖面土壤的监测结果可知,矿部背景点土壤由于富含重金属矿产资源,部分重金属含量超过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三级标准,铅、锌、镉分别超标1.51倍、0.39倍、10.97倍。而矿部西面农田土壤、高炉附近表层土壤、剖面土壤受污染严重,铅、锌、镉、砷的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4.01倍、4.22倍、13.37倍、24.75倍,远高于矿部背景点土壤。另外矿部背景点土壤、高炉附近表层土壤、剖面土壤的pH值呈酸性,超过了三级标准。4.7 大气环境玛瑙山矿部居民点大气环境的SO2、TSP均满足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玛瑙山矿部的大气环境质量良好。4.8 声环境玛瑙山矿部居民点的声环境均达到了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的2类标准,表明玛瑙山矿部居民点的大气环境质量良好。4.9 生态环境玛瑙山矿区位于苏仙区坳上镇东市村地段,地处湘江二级支流秧溪河上游,具有典型湘南工矿类型的矿区地貌特征,富含铁、锰等多种矿产资源。地形地貌为丘陵重岗区,土地类型绝大部分为山地和林地。玛瑙山矿区(包括矿区及周边1000m)内以荒山地、林地为主。其中荒山地占41.67%,林地占36.11%。由于玛瑙山矿区露天采锰等采、选活动的影响,局部区域植被、自然景观破坏严重,弃土、弃渣随处可见。根据现场调查,玛瑙山矿区植被、自然景观破坏严重的地点主要为露天采矿及固废堆弃地。玛瑙山矿区西面、北面植被覆盖率较高;矿区内及矿区东面、南面多工矿企业,植被覆盖率低,且以耐旱草本植物为主,高大乔木较少,间有低矮灌木。由于区域内矿山开发等人类活动的长期破坏,矿区内生物资源单一,无珍稀野生动植物。矿区河段属于季节性河流,并且河道淤塞严重,鱼类资源较少,无重点保护鱼类和地方特有鱼类。4.10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玛瑙山矿区位于我国划分的水力侵蚀区的南方红壤丘陵区,属湖南省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中的湘东南工矿重点监督区,容许土壤流失量为500t/(km2a)。玛瑙山矿区域范围位于山地、丘陵区,已经开采扰动的范围为430 hm2,林草植被覆盖率约为20%。区域水土流失形式以面蚀、沟蚀、垮塌、滑坡等为主,水土流失强度以中度、强度为主,平均土壤侵蚀模数4336t/(km2a),年土壤侵蚀总量1.9万t,苏仙区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510t/(km2a)。4.11 社会环境4.11.1 社会经济玛瑙山矿所在的苏仙区位于郴州市中部,辖1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29个村(居)委会。2010年末常住总人口40.28万人,土地总面面积1339.91km2,其中耕地面积147 km2。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44.0亿元,第一产业产值8.7亿元,第二产业产值92.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42.6亿元。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9元,增长12%。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78元,增长18.8%。玛瑙山矿区地处苏仙区白露塘镇、坳上镇和大奎上乡交界的山区,矿区附近居民分布很少,基本都集中居住在玛瑙山矿部,矿部总居住人口为1285人。4.11.2 矿产资源玛瑙山矿区保有资源储量333类别以上铁锰铅锌矿石量90.67万t、铁锡铋矿石量111.3万t、铅锌矿石量57.78万t。4.11.3 旅游资源苏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旅游资源发达,有五盖山国家森林公园、五盖山国际狩猎场、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苏仙岭万华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王仙岭生态公园等。本综合治理工程区域不涉及上述公园、狩猎场、风景名胜区等。4.11.4 人群健康 综合治理区域人群健康状况良好,传染病保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根据全区辖区内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数据,2009-2011年全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12种,丙类传染病6种。发病构成以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和肠道传染病为主,死亡病例为艾滋病、乙肝和肺结核。4.11.5 文物古迹 经现场调查,综合治理区及周边未发现文物保护单位。4.12 环境现状特点a) 地表水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严重西河流域采选矿含重金属废水排放量大,而河流水量不大,又呈现季节性河流特征,环境容量小,对污染物的稀释降解能力有限,大量的采选废水排入河中,使河流水质均受到严重污染,CODCr、氟化物、石油类、砷、镉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尤其以龙形寨尾矿库下游小溪与乌石江汇合口处最为严重,分别超过地表水类水质标准0.39倍、3.28倍、1.07倍、0.07倍、0.40倍。玛瑙山矿区的地下水也受到一定的污染,由于长期的非法采矿以及尾矿库建设不规范等因素,导致矿区地下水镉、锰含量超过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类水质标准,分别超标1.30倍和0.43倍。b) 采矿废石和尾砂乱堆现象严重采矿产生的废石和选矿产生的尾砂占用了大量山林、平地、河滩等,未采取任何防淋防渗措施,降雨形成浊流,污染水体环境;且堆存不规范,存在一定的废石垮塌、尾砂坝溃堰等安全隐患。c) 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因地表水重金属污染物超标和采选矿废石、废水的污染,使得当地的土壤也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尤其是在尾矿库发生垮坝事件以及几次特大洪灾后,冲毁了不少简易尾矿库,更是导致大量农田、土壤被尾砂堆积损毁。根据现状监测资料,矿部背景点土壤由于富含重金属矿产资源,部分重金属含量超过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三级标准,铅、锌、镉分别超标1.51倍、0.39倍、10.97倍。而矿部西面农田土壤、高炉附近表层土壤、剖面土壤受污染严重,铅、锌、镉、砷的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4.01倍、4.22倍、13.37倍、24.75倍,远高于矿部背景点土壤重金属含量。d)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河道淤塞严重由于露天开采和采矿中不规范堆存的废石、废渣的影响,局部区域生态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随意倾倒排放废石、废渣和尾砂,又严重淤塞了河道,部分河段河床淤砂达1m2m。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5.1.1 水环境影响预测施工期水环境影响主要来自各项工程的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排放。施工生产废水主要包括混凝土拌合冲洗废水、机修废水。本工程所需混凝土量为1.37万m3,混凝土拌合冲洗废水是在交接班时对拌和系统进行的清洗产生的废水,其排放仅仅是在几分钟内完成,废水排放具有间断、瞬时性,废水量较小,间断排放,水质偏碱性(pH值1112),其主要污染物是SS(约5000mg/L)。机修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和石油类,SS浓度一般为30004000mg/L,石油类浓度为3050mg/L,废水水量较小。各种废水在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很小。根据前面的影响源分析,高峰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总排放量为32m3/d,但施工区较为分散,主要污染物是BOD5、CODcr、氨氮等,如果不采取措施,生活污水自留入河,会加剧局部区域的水土流失,并携带少量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河流,进一步恶化河流水质。5.1.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将会产生一定量的扬尘,另外施工场地的植被和地表破坏后,在干燥的天气情况下,特别在大风时容易产生扬尘;同时,弃渣场在堆渣时也易产生扬尘。交通运输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施工区内运输产生的废气和粉尘。河道在清淤过程中由于底泥的搅动会产生一定的恶臭,主要污染物是H2S、NH3。由于施工区都位于山区,离居民点距离较远,且周边植被覆盖率较高,植物对扬尘和有害气体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因此对大气环境及施工区附近的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