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摘要】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概括,从其病因病机、辨证和辨证分型、辨证论治、治疗常用要药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近况,以期指导临床用药。【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药疗法 进展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CBH)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机错综复杂、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1,2。在中医学中 “慢性肝炎”归属于“黄疸”、“急黄”、“瘕瘕”、“胁痛”、“郁证”、“臌胀”、“积聚”、“虚劳”等范畴,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然而近年来中医药在肝病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故中医药治疗乙肝成为世界肝病研究的热点。现就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近几年来的研究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CBH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认为CHB的发生与感染邪毒、情志、酗酒、过食肥甘厚味、体质强弱等诸多因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的侵人以及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关键。毒邪是否能致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发病的基本病机为正气虚弱、疫毒(湿热夹毒)外侵、气滞血瘀引起正虚邪恋。正气虚弱之人遭到毒邪攻击时,抵抗力不足致使毒邪进入人体,并易居肝脏,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进而血脉瘀阻。当湿热毒邪进入机体,最易损害肝脾,患者多呈土衰木旺。因为,脾为湿土之脏,土性易为湿,脾运不健,最易生湿,湿邪也最易困脾;肝具风火之性,湿遏气机日久,肝郁不畅,湿邪借肝经气火之力内郁化热3,4 致湿热内生。湿热内蕴,气化枢机不利,若不能及时清除于体外,发生质变,即可成毒;湿热蓄积日久,又可人血入络,出现热郁血瘀征象,或湿淤互结;湿热淤毒邪伤肝,瘀阻肝络、三焦不能通调,或热伤阴血,或木郁土壅、湿困伤脾,肝病及肾,出现水液运行障碍,加重湿浊潴留。导致水臌或症积形成。其症状相对隐伏,无黄疸或黄疸甚轻微,湿、热、毒、瘀等病理凶素互相挟杂胶结,特别是“毒、瘀”互结,循络聚结肝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的持续发展和迁延不愈5。此外,蒋幼林等6总结CHB发病过程是一个邪正相争的过程,其病机关系到正虚和邪恋两个方面,正虚是病程久延的内在因素,邪恋是导致肝炎转为慢性的主要条件。2. 辨证与辨证分型中医治疗cHB的一个优势所在是辨证论治,其充分体现了科学的个体化治疗思想及理法方药的完整性,使临床遣方用药更具针对性。由上述病因病机知VHB的基本病机是机体感受疫毒之邪。湿热挟毒无论外感还是内生,必然首犯中焦,困阻脾胃,湿热蕴阻交蒸,导致肝失疏泄,热毒瘀郁于肝,湿毒内蕴脾胃,久则肝脾两伤,病及于肾。邪毒久羁。热伤阴血,湿伤气阳。可表现为虚实错杂之象。2.1 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明显者由于乙肝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而繁杂,且病人往往有兼杂症,故目前本病在辨证上尚未达成共识,综合部分学术文献关于CHB的辨证7,8,9,10,11观点得较统一的观点如下:(1)肝脾同病:病虽在肝,但与脾的病理变化不可分割。早期湿热为盛,湿困脾胃,出现脘腹胀闷、口黏欲呕、纳少倦怠,苔腻、脉濡等土壅木郁、气血失于调畅的表现;或肝旺乘脾,出现胁肋胀痛、脘腹痞满、嗳气纳少、精神不振等;或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肝失濡养,或肝虚不能藏血,脾土失养,两者互为影响。(2)阴虚湿热并存:肝肾同源,精血互生,湿热毒邪久恋不去,阴血煎灼,肝肾两亏,故慢性期多见阴血亏损,虚热内生。但阴虚为本,湿热为标,且互相影响。(3)热瘀互结:湿热阻滞脉络,久则生瘀,血瘀又加重病情,甚至是加重黄疸的主要病机,邪毒深伏,瘀热互结,可见各种出血症状。2.2 无明显症状及体征者对于乙型肝炎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者,部分专家学者采用辨舌分型来治疗,综合各家研究文献总结慢乙肝临床上舌象12,13,14多见于以下3种:(1)肝郁犯中、脾虚湿盛:舌淡红、胖大白腻苔;(2)肝脾同病,湿热俱盛:舌红苔黄厚腻者;(3)痰瘀互结肝络:舌体瘀斑紫暗或边有齿印,苔白。 此外,结合现代诊断方法提前发现疾病,运用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原则不仅有利于抑制病毒,恢复肝功能,提高中医治疗CHB的效果,更有利于促进机体恢复免疫功能,减少或延缓肝纤维化等并发症的产生。根据肝病的病因病机和症候,现代中医肝病的治疗思路主要是运用清热利湿、清肝解毒、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法则,在组方配伍中,根据病人体质和旧病宿疾的整体情况,予以兼顾用药,对于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有一定效果。3辨证论治3.1 祛邪解毒,祛湿 湿热挟毒、邪毒留恋、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存在,是致病的主要病因,因此,祛邪解毒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不仅实证需要祛邪解毒,虚实夹杂者亦要以祛邪解毒为主。从治疗学角度分析,疾病一旦发生,邪气即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祛邪解毒就成为治疗的首要任务。邪去则正安,正气即可自行恢复。如果邪未退而用补益,不仅滞留邪气,还可能助邪;而且由于邪气阻碍,正气难以恢复。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湿热深伏、或湿热残留不尽是其主要病机。湿热致病,其临床表现为一系列湿热中阻之症,这与本病的临床特点相符15。湿热胶结既是临床证候,又是致病因素,因此清化湿热乃为治疗慢乙肝的原则。3.2 清热解毒为要、后以扶正 根据乙型肝炎的病机,湿、热、毒、瘀的病理变化贯穿于始终,形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在确定治疗原则和遣方用药时必须清热解毒、补虚扶正、活血祛瘀等方法综合运用,整体调节。在此基础上,再按不同证型各有侧蕈。清化解毒是指清解化泄湿热互结所致的瘀毒,包括凉血和血、化解肝毒、祛瘀通滞络等凉血以解毒,和血以化瘀。治疗上解毒可顿挫毒邪鸱张之势适用于邪毒较盛时(如肝炎症状明显,胆红素、转氨酶明显升高者),或病毒指标持续阳性,正虚不明显,表现为湿热与血互结的“瘀毒”症候。在治血与治气的关系上,当偏重治血,因本病易于迁延慢性化,后期舌质多紫暗,病邪深入血分,故以凉血和血为主,但义忌用消克破血伐肝之品。经治疗后,毒邪致病诸症皆平,肝功能复常,此时应重用补益之品提高体内正气,增强抵抗外邪的能力,防止邪去重感。又因少许毒邪仍潜藏于肝络之中,待时而作,正如湿热论所谓“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此时处方仍应适当加解毒药,以防邪毒复燃,病情反复。3.3 重视后天,养肝健脾和胃 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临床肝病最易侵犯脾脏,使脾的运化障碍,精微物质吸收不良,影响到气血津液的代谢,出现臌胀、水肿等变化。同时脾运失调、气血生化无源、肝失所养,也不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因此须调养肝脾,以养肝健脾法为主。脾旺则肝血得藏,肝木得荣,肝用复常,肝随之调达舒畅而无郁滞之患,且脾健一则可使脾气旺盛,杜绝病邪人侵,二则脾健则水谷运化不息,湿有去路,适于肝脾两虚、邪毒内郁、虚实夹杂,病势迁延趋于慢性化的患者。3.4 久病入络,酌兼活血 肝主疏泄,其司血液的贮藏与调节的特性决定了在病理状态下瘀血易成,肝血瘀阻是慢性肝病发展的必然转化。“瘀”包括了肝络阻塞、微循环障碍和肝纤维形成,而肝纤维化是各类肝炎慢性迁延的蕈要因素,活血化瘀具有扩张肝脏血管、改善血液流变、改善肝微循环和抑制纤维形成作用,从而改善肝脏营养及血氧供给,防止肝细胞的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加速病灶的吸收和修复,对于恢复肝藏血的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所以活血化瘀是后期治疗的重要方法。3.5 扶正祛邪正气虚损,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CHB发病的重要病机,是邪气之所以能侵犯人体而致病重要原因,患者多表现邪气实或虚而正气已虚。因此,调节免疫功能,增强细胞免疫是治疗的一个主要途径16,17。但急性期肝炎一般不主张使用免疫增强药,此时病程表现为邪气实而正气未虚,此时使用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4治疗常用要药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应用广泛,对于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有一定效果。其主要机制是抗炎保肝、抗肝纤维化、抗病毒、免疫调节等的综合作用18。其中抗炎保肝、抗肝纤维化治疗是“ 标” , 抗病毒治疗是“ 本”, 免疫调节治疗是手段。4.1 去除、抑制肝炎病毒一般认为,中药清热利湿解毒药如大黄、黄连、板蓝根、山豆根、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青叶、茯苓、猪苓、苦参等对乙肝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补脾益肾药人参、黄芪、当归、黄精、白术、桑寄生、枸杞子、菟丝子等可使HBeAg 阴转及HBV - DNA 低度下降19 。具有代表性的提取药有苦参素、猪苓多糖等。4.2 调节免疫力 中药人参、党参、黄芩、灵芝、茯苓、猪苓、枸杞子等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嗜细胞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和T 细胞玫瑰花结生成率,提高细胞内cAMP 的浓度,从而诱导干扰素的生成增加,而赤芍、丹皮、生地、地肤子、黄芪、乌梅、防风、甘草能抑制过敏递质释放,阻断过敏原与Ig 的结合,而达到抑制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20 。具有代表性的成药有参芪颗粒、贞芪扶正胶囊、人参多糖、黄芪针等。4.3 改善肝功能中药五味子、黄连、板蓝根、大青叶、茯苓、猪苓、山楂、乌梅及含五味子成分的制剂如五味子粉、五味子糖浆等有明显降低血清转氨酶的作用。五味子的降酶机制一般认为是通过保护肝脏,促进肝内蛋白质合成,有助于线粒体的完整和再生,使酶不再从线粒体及肝细胞外逸。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药大黄、黄芩、山楂、郁金、茵陈等用于急性肝炎时退黄效果很好,慢性肝炎的高胆红素血症或瘀胆型肝炎则多用活血凉血药如丹参、丹皮、赤芍、泽兰等。前者具有消除炎症,扩张胆管以加速胆汁排泄,改善肝内循环,抑制超敏反应等作用;后者能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肝血流,有利于肝细胞的恢复和再生,使黄疸消退。中药人参、丹参、党参、当归、川芎、红花、白术、黄芪、桃仁、鳖甲等益肝脾活血化瘀药具有调整蛋白倒置的作用20 。具有代表性的提取药有甘草甜素、水飞蓟素、丹参针等。4.4 修复肝组织损伤、防止纤维化活血化瘀类中药如丹参、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及大黄虫丸等能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降低纤维细胞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及已形成的胶原纤维降解,改善肝内循环,减轻门脉压力,增加组织灌流,回缩肝脾,对血液流变学有双重调节作用21 。具有代表性的成药有安络化纤丸、鳖甲软肝片及大黄虫丸等。7 .结语肝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其病变机制的复杂性决定了临床治疗的难度性。中医药在慢性乙肝治疗方面已经应用多年,已显示出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但是,虽然中医药对CHB治疗提供了很多治疗方法和手段,但是疗效并不是十分乐观,具有不稳定性和反弹等问题。另一方面,目前世界各地有很多科研机构及专家教授不断着力研究肝病的治疗,在国内外许多肝病会议及讲座中,专家教授或多或少的暗示了攻克HBV 的时刻已经不远了,我们共同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参考文献1 Ganem D,Prince AMHepatitis B virus infeetion-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N Engl J Med2004 350:11181129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patitis B. 2010/12/9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etsheetsfs204en3 李岩,鲁兆麟浅淡孔伯华对湿热之邪致病的认识JjE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27 (2):164 王永炎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J.中医杂志2004,45 (10):7295 邱德文,沙凤桐,熊兴平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7:1671686 蒋幼林,王育群治疗慢性乙肝经验辑要J江西中医药,2002,33(5):457 陈良金慢性乙型肝炎辨治十法J现代中医药,2003,25(1):44548 黄贤樟乙型肝炎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J新中医,2001,33(1):899 叶丽红浅谈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2002,l1(11):66110 裴建宏,王灵台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经验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l4(6):43243311 刘绪银,石凯歌,石海澄老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经验J湖南中医药导报,20o0,6(11):l812 维伟陈建杰教授治疗慢乙肝经验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08, 9(8):205713 裴建宏王灵台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经验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 (6):43214 汪静,杨华秀,谢朝良,等辨舌分型治疗无临床症状慢性乙型肝炎42例J沪州医学院学报,2003,26(1):2515 梁卫勇,邢淑丽,刘连忠湿热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必要条件J吉林中医药,2008,28(7):47016 金实,李春婷. 疑难病症中医治疗研究(病毒性肝炎) M . 北京:人民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