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文科附加题演练与解析.doc_第1页
江苏高考文科附加题演练与解析.doc_第2页
江苏高考文科附加题演练与解析.doc_第3页
江苏高考文科附加题演练与解析.doc_第4页
江苏高考文科附加题演练与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高考文科附加题演练与解析 一、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中国论文网 /9/view-12896752.htm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 理 人 之 制 而 不 委 郡 邑 是 矣 有 理 人 之 臣 而不 使 守 宰 是 矣 郡 邑 不 得 正 其 制 守 宰 不 得 行 其 理 酷 刑 苦 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封建论) 1.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有 理 人 之 制 而 不 委 郡 邑 是 矣 有 理 人 之 臣 而 不 使 守 宰 是 矣 郡 邑 不 得 正 其 制 守 宰 不 得 行 其 理 酷 刑 苦 役 解析 解答本类题目,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文段意思的正确理解,文段重点阐述古代封建体制下的“分封制”和“郡县制”;二是断句处常见的标志,如文言虚词“矣”的固定位置、文言句式的整齐性等。 答案 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 2.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倡导了唐朝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主张分别是什么? 解析 本题只要回顾在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学习过程中所了解的唐代古文运动的基本常识,是不难解决的。 答案 主要内容是复兴儒学;文学主张是文道合一(文以明道)。 3. 作者在本段文字中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文段意思,同时应注意答案完全来自原文,仔细筛选文段信息,最重要的语句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再合理地整合归纳,答案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答案 秦朝的过失在于政令措施,而不在于郡县制本身。 译文 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而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 二、 名著阅读,完成45题。 4. 下列有关欧也妮葛朗台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篇小说的故事是以欧也妮的生日集会开始,以欧也妮幽居独处,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并“挟着一连串的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而结束的。 B. 小说中的葛朗台天生口吃和耳聋,所以每到最关键的人际交往的时刻,他说话总是期期艾艾,很不连贯。 C. 小说中,索漠城的每个人对葛朗台都钦佩、敬重、害怕,因为他有着非凡的敛财能力和凶狠的性格。 D. 小说中,查理将自己母亲的金梳妆匣赠送给欧也妮,充分表现了他对两人爱情的忠贞不贰。 E. 这篇小说以讽刺、写实的手法尽情描写了资产阶级发家的罪恶手段:疯狂的原始积累。 解析 解答本题,应该了解并熟记相关名著名篇的主要人物形象、重要情节、艺术手法、主题思想等内容。这类题目覆盖面广,考查点细,没有阅读、理解和识记的基础是难以解答的。B项:并非“天生口吃和耳聋”,这是他狡猾的典型表现,是他能够更好地控制金钱、榨取金钱的特殊本领。D项:查理在印度大发横财后,一心攀附权贵,根本谈不上“忠贞不贰”。 答案 BD 5. 简答题。 (1) 请简述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的发家史。 (2) 请简述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死后体现欧也妮慷慨的三个事例。 解析 读原著,仔细梳理作品内容,是答好该类题的关键步骤。回答第(1)题,需要了解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前半部分有关葛朗台“暴发”的相关内容;回答第(2)题,需要了解并概括小说最后部分中欧也妮的具体行为。 答案 (1) 他利用大革命的好时机,贿赂拍卖监督官,三文不值两文地买到了当地最好的葡萄园;他荣任镇长期间,曾冠冕堂皇地为“本地的利益”,造了好几条出色的公路直达自己的产业;在房产登记的时候,他利用职位,神不知鬼不觉地占了不少便宜;在侯爵老爷手头拮据时,他又用极便宜的价格,买下了弗鲁瓦丰侯领地。 (2) 欧也妮用一百五十万法郎偿清了叔父生前的债务,让堂弟过着幸福的生活;她开办了一所养老院、八处教会小学、一所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回敬别人责备她吝啬;她还铸了一个黄金的圣体匣,献给本市教堂,“挟着一连串的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 三、 材料概括分析,完成68题。 记风雨茅庐(节选) 郁达夫 自家想有一所房子的心愿,已经起了好几年了;明明知道创造欲是好,所有欲是坏的事情,但一轮到了自己的头上,总觉得衣食住行四件大事之中的最低限度的享有,是不可以不保住的。我衣并不要锦绣,食也自甘于藜藿,可是住的房子,代步的车子,或者至少也必须一双袜子与鞋子的限度,总得有了才能说话。 本来是空手做的大事,希望当然不能过高;起初我只打算以茅草来代瓦,以涂泥来作壁,起它五间不大不小的平房,聊以过过自己有一所住宅的瘾的;但偶尔在亲戚家一谈,却谈出来了事情。他说:“你要造房屋,也得拣一个日,看一看方向;古代的周易,现代的天文地理,却实在是有至理存在那里的呢!”言下他还接连举出了好几个很有征验的实例出来给我听,而在座的其他三四朋友,并且还同时做了填具脚踏手印的见证人。经这位亲戚的一介绍,经我的一相信,当初的计划,就变了卦,茅庐变作了瓦屋,五开间的一排营房似的平居,拆作了三开间两开间的两座小蜗庐。这么的一来,房屋原多了不少,可同时债台也已经筑得比我的风火墙还高了几尺。这一座高台基石的奠基者郭相经先生,并且还在劝我说:“东南角的龙手太空,要好,还得造一间南向的门楼,楼上面再做上一层水泥的平台才行。”他的这一句话,又恰巧打中了我的下意识里的一个痛处;在这只空角上,我实在也在打算盖起一座塔样的楼来,楼名是十五六年前就想好的,叫作“夕阳楼”。现在这一座塔楼,虽则还没有盖起,可是只打算避避风雨的茅庐一所,却也涂上了朱漆,嵌上了水泥,有点像是外国乡镇里的五六等贫民住宅的样子了有点儿觉得麻烦的,却是预先想好的那个风雨茅庐的风雅名字与实际的不符。皱眉想了几天,九九归原,还是照最初的样子,把我的这间贫民住宅,仍旧叫作避风雨的茅庐。 一九三六年一月十日 (选自郁达夫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略有删节) 6. 郁达夫为什么会改变原先的建房预想?请概括说明。 解析 筛选合乎本题要求的信息,会发现“偶尔在亲戚家一谈,却谈出来了事情”、“接连举出了好几个很有征验的实例”、“经这位亲戚的一介绍,经我的一相信,当初的计划,就变了卦”等语句都与这个题目有密切关系。 答案 亲戚的合理劝说;朋友的有效佐证;作者的信任。 7. 为什么要提及“夕阳楼”,而且特别说明是“十五六年前就想好的”?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了解文本的写作内容,包括写作主题,同时再从文本中找出与之照应的信息点加以合理归纳。标题即是“记风雨茅庐”,突出了“避风雨”的主题,且开头就明确“自家想有一所房子的心愿,已经起了好几年了”,其急迫之情不言自明。 答案 与文章中多次陈述的“避风雨”主旨保持一致,同时更与文章开头“自家想有一所房子的心愿,已经起了好几年了”相照应,突出了作者个人对自主房舍的急迫愿望。 8. 原打算用茅草、涂泥建屋,后来用砖瓦了,但最后仍取名为“风雨茅庐”,这样取名有何用意?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文本内容、鉴赏文本特色的能力,类似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试题。解答本题,同样需要明确作品的写作主题,即“避风雨”,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