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历史10月定时练习试卷.doc_第1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历史10月定时练习试卷.doc_第2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历史10月定时练习试卷.doc_第3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历史10月定时练习试卷.doc_第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历史10月定时练习试卷.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重庆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10月定时练习试卷 历史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i卷(选择题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礼记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皆举亲也。”材料说明西周a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b实行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主要依宗法制进行 d实行王位世袭制度2“这种制度带有武装殖民的性质,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但由此形成的国家不是一个有机的政治、经济整体。”这一状况的改变得益于国家实行了a分封制 b行省制 c察举制 d郡县制3“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材料表明西汉继承了秦朝的a皇帝制度 b丞相制度 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4“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军功爵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5“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是指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6.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即中书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由此可见,元代行省是为了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缓解民族矛盾 d提高汉族官僚地位7.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说:“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由此判断,他评判地方行政好坏的主要依据是a. 能否抵御周边外敌入侵 b.能否加强中央集权c. 能否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能否镇压地方叛乱8庄子天下篇记载:“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这段话描写的应该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9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a道德教化 b兴办教育 c克己复礼 d礼法并用10.“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一观点最有可能出自a墨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论语11.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君主应 a顺应天意 b加强集权 c推行教化 d独尊儒术12.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13最早“使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论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完成了自吕氏春秋十二纪起始的、以儒为主、融合各家以建构体系的时代要求”的思想家是 a荀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夫之14.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列思想与其修炼意境相吻合的是a. 程朱理学 b. 陆王心学 c. 孔孟之学 d. 老庄哲学15.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 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 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a b. c. d.16.梁启超读到一本书时说:“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撰者固自负,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这本书是a.焚书 b.明夷待访录 c日知录 d.天下郡国利病书17.儒家思想创立后,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下列儒家思想主张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圣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理在先,气在后”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a. b. c. d.18.陈寅格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不能证明此观点的是19.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是 a.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 b. 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c.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d. 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20.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 a注重实验 b理论探究 c注重实用 d适可而止 21.右图是某位书法家作品,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这幅作品的作者最可能是 a王羲之b柳公权 c颜真卿d怀素22.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a乾嘉落户 道光成熟 独领风骚b百戏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乾嘉落户 徽汉合流 民族瑰宝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声名鹊起23.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讽刺小说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失了文艺上底价值,所以讽刺小说从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其中的“”最有可能是下图中的a b c d24.关于右图说法正确的是作者是唐朝的吴道子 画家提出“以形写神”表现了佛教的中国化 是文人画的代表作品a bc d25.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 a追求气势恢宏,浪漫神秘 b体现了日益通俗化的趋势 c注重铺陈排比,追求神韵 d适应了早期资产阶级需要第ii卷(综合题50分)26.(18分)古代中国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国家治理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选编自韩非子材料二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顾炎武(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的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如何从政治制度层面实现这一主张。(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思想。(2分)结合所学指出唐代的哪一制度体现了这一观点。(2分)(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当时国家存在什么问题。(2分)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方案在当时的可行性。(2分)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材料三 (清初)知识界探讨明亡的深层原因,认为“宋明虚文日多,实学日衰,以诵读为高级,以政事为粗豪”,黄宗羲指出学问必须以“六经”为根底,应关心国计民生。(1)材料一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及其产生的原因。(4分)28(14分)中国古代文化构成中包括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材料二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材料三 元(杂)剧自文章上言之,尤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又曲中多用俗语,故宋金元三朝遗语,所存甚多。辑而存之,理而董之,自足为一专书。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风貌。(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魏晋风度”在艺术领域的体现。(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杂剧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杂剧盛行的经济根源。(2分)2014年重庆一中高2016级高二上期定时练习历 史 试 题 答 案 15 cdabc 610 bcbad 1115 accbd 1620 bcdac 2125 dccbb26.(18分)(1)观点: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2分)实现: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设立刺史监督地方,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削弱相权以加强皇帝权力。(4分)(2)思想:君主不能独断专行,要与大臣共同治理国家。(2分) 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3)问题:中央对地方控制过严。(2分) 方案:赋予各级官员实权分君主权力;推行郡县制也允许官员官位世袭。(4分) 可行性:通过恢复西周分封制的某些做法不能适应新的时代。(2分)27.(18分)(1)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儒家的“仁政”思想。(2分)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经济上:铁犁牛耕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趋于崩溃,诸侯争霸。(4分)(2)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4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