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残疾孤儿人际网研究以南通市福利院为例社会学专业学生 曹 艺指导教师 朱考金摘要:社会关系是个体的最基本活动,是个人通向社会的桥梁,其对于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残疾孤儿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尤其需要社会以及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结构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残疾孤儿如波纹状的人际网结构。残疾孤儿的人际网的大小与普通人相比差异并不明显;密度则较复杂,呈由密到疏再到密的状态。残疾孤儿人际网的形成与残疾孤儿人际交往的渠道单一、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偏弱、个人与外界的交换不充分等特点有关。关键词:残疾;孤儿;人际网Study of the Interpersonal Networks among Disabled OrphansTaking Nan Tong City Welfare Yard as an Example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Cao YiTutor Zhu KaojinAbstract: Social relationships is the most basic activities of the individual. It is a bridge leading individual to community, playing a important part in individual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s a socially vulnerable group,what the interpersonal networks among disabled orphans is like?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Mr Feis different sequence pattern disability, I summed up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disabled orphans,something looks like bellows.The size of disabled orphans international network is not obviously diffrent from the ordinary people; density is complicated. It was close at first, then become loose,and then become close.There is som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ape of disabled orphans interpersonal networks and disabled orphan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re single;the enthusiasm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s weak;as the center of the interpersonal networks, they exchange with the outside world not very much.Keywords:disabled;orphan;interpersonal network引言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 一向很重视人情关系网络的运用。中国人的关系, 主要有亲缘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老乡关系、熟人关系等。一个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其拥有的资源也就越丰富。但学术界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人际网的研究显然是不够充分的。作为其中之一的残疾孤儿这一群体的人际网的研究也是十分有限。他们所拥有的人际网,其实并不只是比平常人缺少一层亲缘关系这么简单。当前,我国政府正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共生共进的社会,从使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并使社会充满活力,到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再到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与和谐相处。而“社会成员”不仅仅指健全的人,它包括社会中各阶层、各群体,包括所以社会主义成员,对于残疾孤儿的研究,对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将通过对残疾孤儿的人际网现状的描述,总结其人际网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一、文献回顾 (一)关于残疾孤儿的文献回顾总体而言,对于残疾孤儿这种集两重身份于一身的特殊群体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文献研究主要分别从残疾人、孤儿两个身份出发,其中又以残疾人的研究成果居多,内容覆盖面更广。对于残疾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心理、社会关怀设计、就业等权利的保障、生活中的困难等。朱本浩的残疾人的心理特征研究,较全面而准确地描述了各类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1 残疾人的心理与康复则从不同残疾类型与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残疾人在生理与心理上的康复;2刘观庆的从关怀设计到通用设计,不仅结合了目前学术界及至整个社会都颇为关心的“无障碍设计”,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关怀设计不仅应该考虑到残疾人,还应该考虑到老人、幼儿、贫困者、智障儿等弱势群体。3所谓“无障碍设计”,即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公共场合等地提供方便而特别设计的公共设施,比如盲道、厕所扶手、电梯里的按键边设盲文等;中国残疾人的就业现状较具体地描述了中国的残疾人在就业上的困难,4残疾:挑战对反应一文则从教育、就业、信息、建筑等方面就如何帮助残疾人提出了许多科学的建议,对于残疾人就业困难的解决,他认为主要应着力于残疾人个人能力的培训以及全社会的主动关心与支持。5对于孤儿的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心理、社会适应等。最为贴近“残疾孤儿”的内容是关于各地福利院研究的文献。其中钟振娟的儿童福利院孤儿出路的探讨认为福利院儿童过于受保护,生活条件过好,不利于其适应社会。6 但这种观点不是关于孤儿讨论的主流,主流是关于对孤儿院制度完善的讨论,如何更好地帮助残疾孤儿解决生活难题。(二)关于人际网的文献回顾以“人际网”为研究内容的文献不多。比较接近的文献主要围绕“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人际传播”、“传播”、“人情交换”等展开,其中围绕“人际关系”、“人际传播”研究的文献更丰富些。这些文献的特点是往往从社会学角度或传播学角度出发,依靠权威、严谨的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本文的写作有很大帮助。围绕“人际关系”,学术界的主要研究成果是人际关系的维护技巧、建议等。郑玉的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之思考,主张从社会的机制、结构等大的方面调整好全社会的人际关系。7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刍议则以“同心圈”人际网模式为基础,从生活方面提出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议,科学且细致。8国外学者对于人际关系的研究更倾向于数字化、层次化。9有的学者在研究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影响时,往往以某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然后分析其在团体人际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交换的内容也不同,所获得的资源也不同。10在人际关系围绕“人际传播”,往往以传播学的理论为支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模式。代表性作品如陈力丹的试论人际传播,认为社会上存在以“我他”的传播模式和“我你”的传播模式,在研究过程中也用到了社会学中的社会交换论。11 12文献中从宏观层面研究人际关系,研究内容与“人际网”比较接近的成果,还是有的。比如周建国的紧缩圈层结构论,从社会学观点概括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结构,他认为中国人际关系主要分为理性人际关系和感性人际关系;12 87-90社会网络分析法这本书从“社会关系网”这个大的理论出发,分别解释了其下属的中理论强弱连带、人际交换、社会资本论等,其特点是模式化、精准,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成可测的关系。13 46-52目前国内利用大理论“社会关系网”来研究人际关系的文献几乎为空白,很少有文献用到“强连带”或“弱连带”理论来研究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与规则、人在人际网中的不同位置;相对来讲,以中理论为支撑的研究较丰富。如周云,、彭光芒的试人际传播中的信息交换与利益实现,则以社会交换理论为支撑研究人与人的交往如何继续、其中的规则,以及交换的内容。14二、研究设计(一)核心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对于“残疾孤儿”的定义,只有分别关于残疾人和孤儿的定义。“对于残疾的界定, 世界各国说法不一。世界卫生组织, 曾根据残疾对人的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把残疾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级为功能、形态残疾(Impairment),这种残疾是因后天致残而功能丧失; 第二级是丧失功能残疾(Disability),它是因先天残疾而使功能丧失。第三级是社会功能残疾,这是从社会功能障碍的角度而言的。我国在1987年开展的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首次确定了残疾人的定义,并且写入了1990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这一定义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是一致的。15 14孤儿,指幼儿时就丧失父母的人。161 26 本文所指的“残疾孤儿”就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 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幼年时就丧失父母的人。“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结构时,费孝通先生把中国人际关系结构与西洋社会作了鲜明的对比。”12 94他认为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他们常常由若干人集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的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对于这种性质的人际关系,费先生称之为团体格局。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则与此明显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费先生将这种人际关系模式称为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12 95本文所指的“人际网”,即以个人为单位,研究其与其他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二)资料的获取方法本文主要通过非标准化访谈获取资料。通过对南通市福利院的15个不同年龄段,不同残疾情况的残疾孤儿,就其人际网的结构,特征两个大的方面来展现残疾孤儿人际网现状,而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对其现状的描述,来总结残疾孤儿这个特殊群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其解决途径,给予相应的建议。访谈的内容,主要分为人际网的结构和特征两块。其中,人际网的结构的测量分为两个层次:人际网的大小、密度;而人际网的特征测量分为三个层次:人际交往的途径、人际交往的主动性、互动中的交换。(三)理论框架本文所依赖的理论依据有: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论、林南的社会资本论以及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学有专门的 “社会网络分析法”理论,但这是个很大的理论体系,学术界基本都是从从属于它的“中理论”社会资本论、社会交换论、情感网络、强/弱连带优势论出发来研究的。本文所依赖的理论基础主要为差序格局论和社会交换论。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中关于人际传播的主要理论如下:“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际传播也是一种交换关系。人际关系的发展就是以往强化事例在起作用。”17 关于“社会资本论”,“尽管不同学者对社会资本的表述有所不同, 但其基本的意义和指向都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 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的资源, 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形式。”18 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网络, 它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所构成, 人们通过一定的准则进行社会交换以获取自己想要的社会资源。中国社会资本的主要载体是家庭、单位、学校等。其中家庭、家乡所体现的血缘、地缘关系是中国人所为个人所拥有的最主要的社会资本形式。研究人际网的整体逻辑是由外至内,由表及里,访谈内容也按这种逻辑安排。例如,先了解残疾孤儿的熟人的数量、空间分布、职业层次、接触频率等,测出其人际网的大小、密度等,呈现残疾孤儿的人际网结构;然后深入人际网内部,了解其人际交往的途径、人际互动中的交换内容、人际交往的主动性等,来总结出其人际交往的特征。(四)研究过程本文主要采用非标准化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来掌握相关研究资料。由于本文研究的内容为人际关系网,属人内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集合,无官方资料或具体数据可查,所以笔者采用记录卡(见附录A)对南通市福利院进行走访和记录,通过对福利院里15名不同年龄段、不同残疾类型的孤儿进行非标准化访谈(见附录C),记录被访者的结交朋友的数量、社会地位、结交途径、交往内容等,从而得到一定程度上代表南通市残疾孤儿人际网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三、结果与分析(一)人际网结构图以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论为基础,本文研究的人际网的基础架构呈波纹状,由一层层的圈组成。以个人为出发点,离他越近的圈层表示联系越紧密,越远则越生疏。举例:以A为出发点,第一层是家人圈,第二层是亲戚圈,第三层是朋友圈,第四层是学习、工作关系圈,第五层为朋友的朋友圈假设B为A的妈妈,则B在第一圈;C为A老师,C在第四圈。每一圈与B有关系的人越多,则该圈层越密。若同一圈中的人产生互为认识即产生联系,则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叫强连带,两点之间用一线条连结表示。比如第一圈中,B为A的妈妈,D为A的爸爸,则B与D之间是强连带关系,而且B与D的这种关系十分亲密,所以属于强连带中质量很好的联系,联系的质量越高,连结两点的线条越粗;不同圈之间的两点(两个人)产生联系,则他们之间的关系叫弱连带。比如,B为A的妈妈,C为A的老师,B与C通过一次家长会认识了,并且为了B进行过多次交谈,较为熟悉了。那么B与C之间存在着弱连带关系。通常,一个人与其他人存在越多的弱连带关系,其社会资源也会越丰富。因为不同圈子,往往蕴藏着不同的资源可以用来共享。这样,一个个粗细不一的强连带和弱连带则组成了一张人际网状图。 ABDC人际网结构图A代表中心点个人,B代表A的妈妈,C代表A的老师,D代表A的爸爸(二)残疾孤儿人际网的结构1人际网的大小测量人际网的大小,是看其人际圈的波及范围有多大。一般来说,认识的人越多,其人际网越大。但这不是绝对的。比如,A认识50个人,B认识40个人。但是A认识的人都是家人、同学。而B认识的人有家人,有同事、朋友、朋友的朋友、笔友等。这样,B的人际网所拥有的圈子更多,社会互动所波及的范围更广。所以,B的人际网更大。15位访谈对象中,凡是有工作的人,在外认识的人还是较多的,除了认识同事,还会由同事等关系的认识者再有意或无意地介绍更多的人认识;而没有工作的人,没有收入来源,往往无上网条件,所以没有网络等虚拟空间发生的人际联系。其认识的人仅在福利院里,即使院外有认识的人,在空间上离福利院不会很远,往往是福利院附近的邻居。再看他们院外的“熟人或朋友”的数量。对于此问题的回答,大都数被访者首先回答院外有自己的朋友,当问到有多少朋友时,大都数态度为深思片刻,然后回答是没数过,当让他们用多还是少形容时,大都数回答是较多。但结束访谈再和他们细聊时,他们又认为“在外面能算得上真朋友的人太少了”。(C2)事实上,他们心中的朋友大都是福利院里的伙伴,因为问及他们与朋友外出的娱乐内容时,他们回答的都是与福利院里的伙伴外出购物、唱歌等。综上所述,被访者的人际网的大小,应分两种情况来看。一种情况是参加工作的人群。(因为我的访谈对象为16岁以上的人群,而残疾孤儿一般工作开始得比较早,最早的18岁就开始工作,所以基本上被访者都有工作。)而这类人群的人际网的大小,与人际交往不太主动的一般人是差不多,他们最常接触的人是家人、同事,以及与其工作相关的人群;另一种情况就是没有参加工作的人群。比如C7,没有上过学,没有工作。这类人群就失去了一般情况下熟人的两在来源同学、同事,他们的人际网基本就是福利院的空间范围。而一般人,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他除了会和家里人、邻居等接触,还会和自己的朋友在非正式场合聚会、娱乐等。所以,没有工作的残疾孤儿人际网较小。2人际网的密度本文测量人际网密度的指标,是残疾孤儿与各层次的人接触的频率、彼此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其结交者的社会地位。指标定为接触频率与亲密程度不难理解,之所以加上结交者的社会地位,是因为如果A结交的人本身的人际网大而密,则会间接使A的人际网扩大和增密。而判断其结交者社会网如何,很难一一从其交际方式、能力上下手,在这里以其社会地位为标准,理论依据是社会资本论。若谈人际网的密度,基本上不包括没有工作的残疾人,因为他们的人际网范围基本上在福利院内。所以,讨论残疾孤儿的人际网密度,仅指有工作的残疾孤儿。接触频率。其“每隔多久与院外的人联系或接触(包括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的答案大都是,几乎天天。因为有工作,与外界接触是难免的,与一般人没有多大区别。亲密程度。他们会经常性与“朋友”外出活动,活动内容十分相似:吃饭、唱歌、逛街。通过私下闲聊笔者发现,他们所回答的外出活动的“朋友”,其实多数情况下为福利院里的伙伴(以下简称“家人”)。真正与同事在一起娱乐、交流感情,结为知已的几乎没有。从与他们的闲聊中可以肯定,他们与外界的人接触时心里是十分谨慎小心的,大多数人不会故意与他们接近,怕给他们造成“麻烦”、“嫌弃”的心理。如果说他们在人际方面是否有表现主动的方面,那就是对于别人提出的帮助要求会尽量满足,只要能帮上忙,他们会积极地去帮助外界的人。他们与院外的朋友外出,在非正式场合聚会的情况也有,但总体不多。结交者的社会地位。被访者的结交者,除了家人之外,基本上与他们的关系是同事、老同学,即在正式场合认识的人群,非正式场合认识的人群十分有限。所以,结交者的社会地位与他们相差不大,职位多数为工厂、商场、私营企业等的非技术性普通职工。所谓非技术性,指该项工作的可替代性很强,不需要专业的技术与经验。这意味着残疾孤儿通过认识的朋友再向外扩展关系的可能性比一般人大大缩小,因为由社会资本论的原理出发,由于残疾孤儿本身认识的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有限,愿意与其进行资源交换的人就越少,从而限制了通过朋友向外发展联系。综上所述,残疾孤儿的人际网的密度比较复杂。由里层向外层看,先是家人圈,然后是亲戚圈,这层为空。然后是朋友圈。因为残疾孤儿的“家人”比较特殊,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所以一方面他们彼此依赖,另一方面会出现搞小团体、某些人被冷落或排斥的情况。家人充当着他们“家人”和“朋友”的双重角色。此外,残疾孤儿认识朋友的大多数途径是工作,所以朋友大多数也是同事,即,残疾孤儿编织社会关系网的情境,是熟悉情境和工作情境,而另一种情境社交情境,这种往往以获取社会资源为目的也更能带来利益的交友情境几乎是空白。所以,以熟悉情境和工作情境结交的朋友往往出发点更单纯、感情投入也更多,他们之间更多的是情感关系,而不是工具关系,部分是混合关系。情感关系指与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工具关系指为达成目的而形成的关系;混合性关系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比如个人与一般朋友,与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里层的圈层之间密度很大。这种单纯的情感关系决定了残疾孤儿与真正的朋友之间的感情是真挚而亲密的,他们之间的联系是高质的,如果用线条表示他们之间的联系,那应为粗线条。所以,其人际网的里层密度是较大的。中间圈层如朋友的朋友,因为残疾孤儿本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有限,根据社会资本论,他们用于交换的资源太少,社会上朋友的朋友未必愿意与他们交朋友,中间的圈层比较空;再往外,如笔友圈层、网友圈层,密度是很大的。残疾孤儿在现实生活中知心朋友很有限,他们就采用QQ聊天、聊天室聊天、写博客、充实QQ空间等手段在网络上寻找朋友,寄托精神安慰。他们都有自己的网上知已。所以残疾孤儿人际网的密度整体上呈密疏密分布。根据社会资本论,上文中关于社会地位的分析显示残疾孤儿人际网的弱连带太少,这也大降低了人际网的整体密度。(三)残疾孤儿人际网的特征1.结交院外的朋友或熟人的途径单一被访者在院外“认识的人”与“熟人或朋友”绝大多数为同事、老同学,少部分是朋友介绍或其它认识途径,而且这部分人中在他们心目中可以称为“真朋友”的十分少。可见,他们认为的“朋友”,主要停留在初级群体;结交朋友的情境,一是工作情境,二是学习情境,都为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例如通过朋友介绍,在聚餐时,在娱乐时结交朋友的情况较少。综上所述,被访者结交朋友或熟人的途径,主要通过工作和学习。自己主动争取机会,或在朋友介绍下认识朋友的情况较少。就这点来说,因为就一般人而言,如果性格不外向,认识朋友的途径主要也为以上两个,通过正式情境结交熟人。所以,这点与一般人比差别不算大。2.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偏弱“与院外的朋友或熟人联系(包括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通常是谁先主动联系对方”,对于此问题的回答,60%回答是别人主动,20%回答是差不多,20%回答是自己主动。在这点上,笔者发现聋哑人会显出交往的热情。原因有:一、聋哑人要上学的话不能象肢残者一样,进入普通学校学习 ,他们从小在聋哑学校学习,所以他们认识大量的“同类”,容易有集体归属感。二、聋哑人的性格与其他残疾人不同,他们更外向,情感反应激烈,频度高但持续时间短,性格豪爽耿直。聋哑人内部很团结,交往较密。“基本每天都会发短信联系”(C11)。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人际交往方面,残疾孤儿一致不爱向外透露自己的心事,比如烦心的事,心里话等。即使是聋哑人,有什么苦水基本也“闷在心里”。所以在感情深度上,他们没有采取积极的努力。总体来讲,在主动联系对方的频次上,被访者不算主动;在感情交换、追求关系质量上,被访者则更被动。他们的人际交往的主动性是偏弱的。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与人交往的主观意愿不强。 3人际交往中的交换不充分“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交换是古往今来一切民族、一切社会普遍具有的现象,人们之所以乐于相互交换就是希望从中得到奖励和报酬。霍曼斯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一种交换。”11 13霍曼斯的观点不难理解,人总是在与人的接触中生活,人总是以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这个角色而存在着。交换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的。“社会交换论认为交换行为发生的物质因素有:交换双方、资源。平等的社会交换要遵守互惠与公平原则; 所交换的资源主要有信息、金钱、人情、友情、尊重、服从等等。”12本文选取的社会交换中的内容,包括:信息交换、金钱交换、感情交换。从中测出残疾孤儿在人际交往中究竟拥有什么可以交换的资源,他们又从中得到了什么。信息交换。“这种模式多是发生在亲威、朋友、同事、家人等初级群体或次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中。对于掌握信息的一方来说, 既不是想谋取经济利益, 也不是为了做决策或提高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竞争力, 而是为了维持与亲朋好友的良好关系, 互相帮助。这样的信息交换与利益实现模式深化了感情, 加强了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6 28从被访者的表面回答看,信息交换对象基本上是家里人,少部分人的信息交换对象集中在同事上。但笔者相信他们在理解时就把信息的交换限制在短距离进行信息交换。被访者是四人左右一个房间,每个房间至少一台电脑(私人购买),笔者去了两次,都为晚上去的,因为白天他们要上班。有电脑的人这个时候基本都在上网,上网的活动大都为QQ聊天。通过了解,他们的工资普遍不高,在6001200之间,而且他们工作普遍开始得较早,大多数已工作两年以上。比如C4,工作三年了,现在这份工作的工资650元/月;C2,工作两年了,工资800元/月在这种收入条件下,他们仍然会买电脑,而且没有一个不是通过借钱来买的。可见他们对于电脑的依赖,对于网聊这种社交模式的依赖。所以,被访者在网上的信息交换量势必是较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没有细研究;在近距离的信息交换中,因为交换对象主要为家里人,是家人之间的交流,这样,研究他们之间谁的主动性强,在团体中的威性如何等,意义就不大了。 金钱交换。作为社会人,维持人类物质交换得以进行的载体货币,自然是社会交换一大主题。而彼此之间若金钱的交换越多,说明彼此之间的关系更牢固,交换本身也为双方创造了很大的价值。通过访谈,发现15名被访者借钱时,13名被访者只向家人借过钱,只有两个被访者也向同事、福利院的看护人员借过钱。“借钱最多的一次” 的钱数由2005000元,较集中的范围是3001000元,用途主要有两个买电脑、买家具。无论借入钱,还是借出钱,主要在家里人之间借入和借出;少数情况下,他们会借钱给外界的人,大都借给了同事和朋友,“借钱最多的一次” 的数额为10000元。他们有这种心理,不喜欢找外界的人帮忙,尤其是钱的事;而他们更愿意借钱给外界人,那是一种被别人需要的感觉。在金钱交换这块,可以看出,残疾孤儿与外界的交换是由内向外的单向模式(指金钱由自己送向外界)。感情交换。感情交换的最普通也是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倾诉和聆听。30%的人在有烦恼或不快时,会向家里人或同事吐苦水,以向家里人吐苦水居多;70%的人不会或很少向人吐苦水。而他们却常能听到同事对其吐苦水。在感情交换这块,残疾孤儿与外界的感情交换主要是是由外向内的单项模式。(指感情主要是外界人向自已表达)综上所述,残疾孤儿与社会外界的交换是不够的。虽然也会有外界的认识的人或者朋友,但一般遇到交换会给自己带来利益时,比如向对方借钱、向对方倾诉苦恼,他们不会主动去做。如果外界需要他们的一些资源时,他们倒很乐意给予。用其中一位被访者的话来说,“外面的人和我们作朋友,我们有麻烦不喜欢找他们,但他们若需要我们的帮忙,我们总是想多帮一些”(C2)。而加之残疾孤儿所认识的外界朋友本身数量有限、资源有限,外界对于残疾人的期望并不大,所以两者之间的交换就少了,基本上是福利院内部进行交换活动。(四)残疾孤儿人际网特征形成原因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残疾孤儿的人际网比起一般人有两个特点:人际网密度有疏有密,分布不均匀。他们与不同圈层的群体的联系强度不平衡,过度依赖内部圈层,主要指家人圈(福利院里的伙伴),与外界的联系则较弱;人际交换不充分,一是用来交换的资源不充分,二是与外界交换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比例。比如感情交换,残疾孤儿付出的内心感情少于外界向他们付出的。为什么残疾孤儿的人际网会与一般人存在这种差异?本文认为根本在于以下原因:1.人们对残疾人的观念问题排斥论“据统计,全世界共有5亿多残疾人。而我国目前的残疾人数已经达到了6000多万,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涉及到1/5的家庭。”15 13面对这么多残疾人,社会中的人士对于残疾人的观念和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往往是各种政策、法规、“社会游戏规则”制定的基础。笔者认为,政府和社会对残疾人宣扬的态度是对其保护与帮助,往往忽略了对他们平等对待的重要性,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仍存在“排斥”。所谓“社会排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笔者比较同意“特殊型”论的观点,它认为排斥是一种歧视的表现,是群体性差异的体现。这种差异否定了个人充分进入或参与社会交换或互动的权利。“英文disability意为无能。而中文的残与废总是如影随形,因残而废的观念根深蒂固于人们脑海之中长达几千年。残=废=无能的思维定势长期以来严重地损害和歪曲了残疾人的形象。残疾人也往往因此而遭到主流社会的排斥。尽管以人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促使当权者曾经采取了某些符合人性的措施。例如礼记中谈到了收养残疾人的问题,周朝的时候,盲人还可以参加政府组织的采风。但是几千年来,将残疾人视为无用的观念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将残疾人看作负担的境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15 15社会对残疾人的“排斥观”随处可见。比如,电视中的残疾人形象,如果对方是突遭横祸导致残疾,则会惊恐、自我放弃、人格分裂等;有的作品为了体现残疾主人公的善良,总是掩饰内心的渴望,远离想照顾他的人,因为残疾人对于别人来说是负担,无论这个电视主题是什么,负担这个形象从来没有变过。正如周林刚所说,“社会对于残疾人的观念上的排斥,是残疾人参与社会和获得平等权益的最大排斥,是其他各种社会排斥的根源。”15 16这种观念排斥导致的后果就是社会讨论的比较多的残疾人就业排斥,教育排斥等。因为在全社会的观念中,让残疾人进入正常人的领域是不太容易,也是为难接受方的,所以一些残疾人被劳动力市场,被教育机构拒之门外可以被世人谅解,而且不会追究其法律责任。在这种社会观念下,提供给他们与一般人一样的社会资源也就不太可能了。2.社交空间太局限人生活在社会中,首先作为一个社会单元存在。从人诞生那天起,就存在于某一个已经铺好的人际网中,他有固定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以后会有邻居、朋友、上司等。根据社会资本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越丰富,其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就越丰富; 反过来,一个人拥有越多的可用来交换的社会资源,其社会关系也会越丰富。如果一个人在社交中不但很好地利用了“强连带优势”(同等圈子中的连接带),而且很好地利用了弱连带优势,那么他拥有了更多的资源和优势。残疾孤儿,他们的强连带本身就很少,就算残疾孤儿内部很团结了,与整个社会比,他们仍处于弱势;如果他们结交外界朋友的机会有限,加之社会观念的压力,更不用提弱连带优势了。在被访者中,有一位是个年轻的男性盲人,岁数35,学历小学,目前仍没有工作。他的特点正如学术界对盲人性格的概括:盲人性格内向,温文尔雅,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深沉而含蓄。由于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而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比较发达,言语听觉能力发达,记忆力比较好,词汇比较丰富,促成了他们语言能力强的特点。探索问题深刻、健谈、说话有条理、词汇丰富、语言生动、说理充分。 他很热情,对于他所拥有的外界的朋友十分骄傲,后来了解到他结交朋友的途径,是通过南通广播电台的“听友沙龙”栏目,凡是常听这个栏目的朋友一有时间会聚在一起搞搞活动,他就是在那里,认识了几个直到现在仍在交往的好朋友。从这位被访者身上,我感觉到了残疾内心的孤独与对朋友的渴望。他是个乐观的人,所以总是很积极地听广播,很认真地去交朋友。那么那些不乐观,不主动的人呢?能保证每个残疾孤儿,都能自己调整,有个积极与乐观的心态来交友么?还是缺少途径的问题!(五)相应的对策首先,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彻底改变。首先,对“残疾人”这个称呼应该弃用。在美国的正式场合,有些词是忌语:盲人、黑人、清洁工、矮子等。对于在正式场合说这些词的人,对方愤怒的话可以告你,认为这是你对他的污辱。“残疾人”这三个字字面就给人一种有缺陷、不正常的感觉。我们可以换种方式来称呼他们,比如:需保人(需要人身意外险种赔偿的人)等。其次,社会宣传媒介需要改变对残疾人的理解。根据社会学的观点,人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模仿,尤其容易追随权威机构或人士的观点和行为。无论是公益广告、报纸新闻、电视剧、电影、杂志、网络论坛、网站等,需要宣传媒介能够起好的带头作用,正确宣传残疾人的形象。他们不是异类,不是社会的负担,他们只是比我们不幸!他们需要的不是特别的保护,而是见他们如见其他正常人一样的眼神,提供给他们一样的信任、关怀、权利。我们要回避对残疾人的特殊态度,他们并不是最脆弱的,并不是最可怜的,并不是最没用的,并不是可怕的。我们不需要宣扬他们中特别坚强的形象,也不需要宣扬他们中特别善良的形象,更不需要宣扬特别照顾他们的好人形象,我们需要宣扬一个理念残疾人和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第三,可以让社会的人主动走进福利院。在香港、国外,义工的数量足可以使福利院每年节省不少开支。国内现在也有义工,只是还没有形成气候。社会中的人们,只要他们愿意,可以主动去敬老院等福利机构做义工。其实社会中有不少愿意去关心残疾孤儿的人,只是需要一些机会或途径,让他们的关心可以平静,不用背负太多眼光和压力。去做义工的人,往往需要内心的平静和思想单纯的倾诉对象,所以如果开始做义工,往往会成为习惯,有的人会坚持几十年。一旦这种制度或风气在全社会蔓延,一方面可以让残疾孤儿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有结交朋友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与外界人的接触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容易融入社会。第四,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其接触社会。就像上文中的盲人的例子,听广播,办“听友沙龙”,创造机会为盲人找朋友,就是很好的交友方式。而对于肢残者,可以每年集中一个时间搞肢残者卡拉OK比赛;对于聋哑人,可以每年集中一个时间搞绘画比赛或给画展,书法展等;总之,要让他们参与到社会中来,能够与外界的人接触。第五,福利院与残联,作为主办机构,可以多组织残疾孤儿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在福利院与残疾人协会,应该成立专门的“交际工作组”帮助残疾人拓宽交际面。其工作内容是长期给残疾人或孤儿安排各种见面会、沙龙;安排各类外出活动,如旅游,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学校等。与市委联系,举办爱心活动,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如市级或区级残疾孤儿运动会;残疾人才艺表演盲人聋人选美、腿残疾者手工艺比赛,哑人电子游戏竞技赛等,每次比赛可以邀请相关单位,为表现出色、有特长的残疾孤儿争取就业机会。活动争取搞成年会,一年一次这样的爱心活动,这是对他们也是社会的一员的暗示。至于活动经费,国家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专门对于这块给予拨款;还有一种方式是邀请各企业友情赞助,一年一度冠名进行,也可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活动影响,引起社会对残疾孤儿的内心认同和接受。关心残疾孤儿,需要落到实处。如果我们能解决残疾孤儿子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让他们与我们享有一样的人际网:一样的大小,一样的密度;相同的社交渠道、平等的互动地位关心残疾孤儿的责任将由社会各别机构扩散到全社会中来。人际资源的共享可以低成本地解决残疾孤儿的许多问题。如就业机会、找寻婚嫁对象的机会、解决各类生活困难、排解决内心苦闷等。四、小结综上所述,残疾孤儿的人际网有着其自身的结构。看残疾孤儿的人际网大小应分两种情况讨论。没有参加工作的人群,其人际网涉及面仅为福利院,最多扩大到院周围的邻居,是十分小的;参加工作的人群,其人际网的大小与普通人比并没有大的差异。残疾孤儿的人际网密度则是呈由密到疏,再到密分布。其结构如此,与残疾孤儿人际交往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他们人际交往的渠道单一,多通过学校、单位等熟悉情境与工作情境认识朋友,这也决定其结交的多是情感关系类型的朋友而非工具类型的朋友,出发点往往更单纯,缺点是可共享的资源有限,优点是关系更牢靠、更高质,使内部圈层的密度更大;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偏低。他们内心渴望朋友,但由于自身的敏感往往在客观上很难表现出真正接近。集中的表现就是他们很少向外界朋友说内心的心事、烦恼;互动中的交换很不充分。无论是信息的交换,或是情感交换,或是金钱交换,他们向外界索要的很少,资源很少向他们流入。由于其本身的资源有限,交际圈的中间层较空,向外流出的资源也不丰富。残疾孤儿的人际网的特点本身就反映了他们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又主要在于:一、社会中人们对于残疾人和孤儿的态度,人们无意识地将他们划为脱离社会大众的特殊人群,考虑各种问题,比如就业、集会、法律保障等。只要整个社会的态度是这样的,各种社交场合就会自然地将他们排除在外。二是残疾孤儿的社交空间太局限。这表现在社交的渠道、场合都过于局限。本文建议应该对症下药,首先动员全社会,改变对残疾孤儿的观念,建立他们与我们是平等的,没有任何地位上的差异的观念;然后采取具体措施,比如在各政府部门、残疾人协会建立专门的活动小组,负责让残疾孤儿参加到社会的各种社交场合中来。在组织中还应注意,对不同类残疾的孤儿,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聋哑儿更热情、团结,可以组织一些较为开放、团体出动的活动;盲人较为安静、细腻,可组织一些富于倾听、较煽情的活动。致谢即将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心中有许多感慨,更多的是对身边的老师、朋友、同学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和支持的感谢之情。感谢我的导师百忙之中一遍又一遍地指导论文,其负责的态度和追求专业的精神让我学到了很多。还要感谢福利院的孤儿们,热情而真诚地接受了我的采访,为论文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参考文献:1 朱本浩.残疾人的心理特征J.中国社区医师,2005(10):25-26.2 张地君.残疾人的心理与康复J.西南军医,2004(4):17.3 刘观庆.从关怀设计到通用设计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0(11)31-33.4 王亚栋.中国残疾人的就业现状J.社会福利,2005(11):17-18.5 耕香.残疾:挑战对反应J.国外社会科学,2002(4):36-38.6 钟振娟.儿童福利院孤儿出路的探讨J.中国民政,2001(3):24.7 郑玉.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之思考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16.8 黄仕楚.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刍议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2):35-37.9 Uriel G. Foa.nterpersonal and Economic ResourcesJ.Science,1971(171):21-23.10 William T. Heron.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HypnosisJ.Science,1963(140):35-37.11 陈力丹.试论人际传播J.西地民族大学学报,2006(10).12 周建国.紧缩圈层结构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94-95.13 约翰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M.刘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4 周云,彭光芒.人际传播中的信息交换与利益实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8):3-5.15 周林刚.社会排斥理论与残疾人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2003(5).16 张立平.社会网传播在营销传播渠道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文荟,2006(4).17 杨公成,付永.试论霍曼斯的人际传播理论J.东南传播,2006(5):17-18.18 陈蓓丽,张熠.社会资本与大学生人际交往之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3):6-7.附录A: 资料记录卡姓名性别年龄残疾种类文化程度职业有无领养父母附录B:关于残疾孤儿的人际网研究的访谈提纲朋友:您好!我是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现欲对残疾孤儿人际网现状作一些调查研究,希望您能抽出宝贵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您的回答决无正误优劣之分,但却对我的研究非常重要,希望您能认真配合。同时,请您放心,您的回答和相关信息都会受到严格保密!调查人2006年11月1、请问您的年龄、学历,有没有工作?有没有领养父母?2、有工作的话,请问是如何找到的?工作多久了?有没有换过工作?3、您在家(福利院)外面有认识的人么?大概有几个?怎么认识的?(网友、笔友也算)4、院外与您接触相比较较多的人,他们大都与你的关系是什么 (朋友,男/女朋友,家长,同学,同事,老师或领导,邻居)?他们的职业大都是什么?5、您在院外认识的人中,有省外的吗?南通市外的呢?崇川区外呢?怎么认识的?6、您大概隔多久与院外的人联系或接触?(包括电话,网络、短信等方式)7、您有自己的朋友或熟人吗?大概有几个?是院里还是院外的?8、您院外的朋友或熟人是怎么认识的?大概隔多久会与他们联系一次(非公事,包括电话、短信等方式)?通常是谁主动联系对方?9、您有最好的朋友吗?大概几个?您认为,成为您最好的朋友的标准是哪些?10、请问您最好的朋友职业是什么?怎么认识的?教育程度如何?月薪大概多少?年龄和你比大概是大或小几岁?11、您会和您的朋友或熟人外出活动吗(非公事)?通常做些什么? 12、您和外面的朋友或熟人在一起时,通常谁作决定?如果两人有不和,谁会先道歉或主动示好?13、当您和院外面的人接触时,与和院里的人接触比,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什么感觉呢?14、当您了解到一些可能引起别人兴趣,或者是对别人有用的信息时,您会告诉别人吗?通常告诉谁呢(家长,院里的伙伴,朋友,男/女朋友,同学,同事,老师或领导,邻居)? 同样,您是否会从别人那得到这些信息?通常从谁那得到(家长,院里的伙伴,朋友,男/女朋友,同学,同事,老师或领导,邻居)?15、您向别人借过钱吗?最多一次借了多少?大都向谁借呢(家长,院里的伙伴,朋友,男/女朋友,同学,同事,老师或领导,邻居)?别人向您借过钱吗?最多一次借了多少?大都借给谁呢(家长,院里的伙伴,朋友,男/女朋友,同学,同事,老师或领导,邻居)?16、您有心事会向别人吐苦水吗?通常和谁吐苦水(家长,院里的伙伴,朋友,男/女朋友,同学,同事,老师或领导,邻居)? 别人会向您吐苦水吗?通常谁向您吐苦水呢(家长,院里的伙伴,朋友,男/女朋友,同学,同事,老师或领导,邻居)?附录C:15例残疾孤儿的访谈结果整理C1被访者:安某 性别:女 年龄:28 残疾种类:肢残(左手臂残疾) 文化程度:大专 职业:汽车租赁单位员工 有无领养父母:无1、请问您的年龄、学历,有没有工作?有没有领养父母?我今年28,大专学历,在汽车租赁公司工作。没有领养父母。2、有工作的话,请问是如何找到的?工作多久了?有没有换过工作? 我那是人家介绍的。正好当时现在这个老板的老婆和阿姨(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认识,就介绍我到那工作。干了有半年了,换过两次工作。3、您在家(福利院)外面有认识的人么?大概有几个?怎么认识的? 这个不好说,没数过。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宠物医学专业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计算机网络工程师考试试题及答案展示
- 宠物食品品牌代理销售与推广合同
- 学区房产权分割抚养权协议包含子女升学就业辅导
- 物流园区与快递企业共同发展合伙人协议
- 网络直播平台专属监听控制器模块租赁服务协议书
- 移动应用数据安全保护责任书模板
- 环保产业投资并购有限合伙投资协议
- 广告审查与执行规范补充协议
- 市场调查与分析(完全)
- 临床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黑龙江帕弗尔能源产业管理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真题
- 初中家长学校父母课堂课件与教案
- 2025年软件设计师模拟试卷: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网络核心知识点精讲
- 裸眼3D研究报告裸眼3D项目商业计划书(2025年)
- 计算机组成原理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 2025浙江温州市公用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54人(第一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高速公路执法培训
- 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全面剖析
- 大排档创业项目策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