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见解.doc_第1页
孔子教育思想见解.doc_第2页
孔子教育思想见解.doc_第3页
孔子教育思想见解.doc_第4页
孔子教育思想见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2008-03-17来源:芜湖市陶研会 程可芳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涉及面非常广泛、注重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孔子学生三千,贤者七十,教育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身做起,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最终达到恢复周礼,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目的。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智育,本文重点介绍孔子的德育与智育思想。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我没有看到过爱好道德如同爱好女色那样的人。” (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第九章)注:知:智。(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能被人抓去,一个人的志气是不可能被人强迫改变的。”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在一起。”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注:孔子说:“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十五章)(10)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宪问第十四章)注:骥:千里马。孔子说:“对千里马来说,不是称赞它的力气,而是称赞它的品德。”评:孔子把品德看得比才能更重要。(1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二章)(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第六章)注:中庸:中,不偏不倚。庸:守常不变。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13)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章)注:孔子说:“一个仁者,自己要立得稳,也要帮别人立得稳,自己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能近取自身想到别人,(推己及人)可以说是为仁的方法了。” (14)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十四章)注:孔子说:“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而耻辱。” (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第十五章)注: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怨恨了。” (16)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颜渊第十三章)注:樊迟问怎样叫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识别人。” (17)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第十五章)注: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第十五章)注:孙:同逊。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仪来实行,用谦逊的语言说出来,用诚信的态度去完成。这才是君子啊!”(19)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第十七章)注: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章)(2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章)注:曾子:曾参,孔子学生。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事竭尽自己的全力了吗?与朋友交往讲究信用了吗?老师传授的学业复习了吗?” (22)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第八章)注:孔子说:“用诗激发志气,用礼作为安身处世的立脚点,用乐陶冶情操完成个人修养。从以上孔子德育思想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做人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严于责己,宽于责人,有错必改,言行一致,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如果人人都能养成经常自省、自检的行为习惯,那么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就会大大减少磨擦和碰撞,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敬互爱,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仍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二、孔子的智育思想1孔子重视智育,主张多学、多练、多思、多问。(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章)注:习,复习、练习。说:悦。(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章)注: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体会,可以当老师了。”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章)注:孔子说:“仲由啊!我教你的,知道了吗,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4)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章)注:孔子说:“学习永远不会满足,学得的知识还怕忘掉。”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章)注: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殆。”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第五章)注:孔文子:卫国大夫。子贡问:“孔文子这个人为什么谥号叫文呢?” 孔子说:“他聪明敏捷,爱好学习,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为文。” (7)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第三章)注: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章)注:孔子说:“懂得知识学说的人不如爱好知识学说的,爱好知识学说的人不如快乐学习的人。” (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章)注: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忠诚态度、守信的作风。(10)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第十六章)注:孔子说:“君子有九思:看东西要考虑是否弄明白、听别人说要考虑是否弄清楚、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态度要考虑是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怎样提问、气愤发怒时要思考是否留下后患、得到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理。” (11)颜回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第九章)注:颜回长叹一声说:“孔子善于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学生。不断地扩充我的文化知识,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我想停止不进也不可能。”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第十九章)注:子夏说:“学习广博,志向坚定,恳切请教别人,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就在其中了。” 2教育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第六章)注:孔子说:“智力中等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智力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评:这里体现孔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章)注:子路问:“听到了一种道理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母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听到了一种道理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父母在;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听到了就做。我不明白,您对两人的回答为什么不同。”孔子说:“冉求的性格畏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评:这里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3)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选进第十一章)注: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粗俗。评:孔子对其学生性格的不同特点非常了解,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章)注:孔子说:“不到发愤弄清问题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心中想说又表达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问题,而他不能由此推知三个问题,就不再教他。” 评: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方法。(5)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第五章)注: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把好的车马、皮袍与朋友共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使老人安心,使朋友信任,使青年怀念。” 评:这里反映讨论式教育方法。(6)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第十二章) 注:樊迟陪同孔子在舞雩台下游玩,说:“请问如何提高品德,修正邪恶,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工作在先,享受在后,不就是提高品德吗?责备自己的错误,不攻击别人的错误,不就是修正邪念吗?由于一时气愤冲动,忘了自身的安危,甚至牵连亲人,不是陷于迷惑吗?” 评:樊迟与孔子一问一答,体现讨论式教育方法。3孔子的敬业精神与以身作则的师表精神(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第七章)注: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从不知疲倦,这些事我有什么没做到的吗”?(2)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章)注:孔子说:“对道德不下修养功夫,对学问不去讲求,听到合乎义理的事不能够去做,不好的行为不能改正,都是我所忧虑的。” (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七章)注:艺: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孔子教育学生的六门知识。孔子说:“立志于道,据守着德,依靠着仁,游习在六艺之中”。(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述而第七)。注: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求得知识的人”。(5)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第七章)注: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必定要他再唱一遍,而后自己又跟着和一遍。评:孔子没有老师架子,能者为师,虚心向学生学习。(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第十三章)评:孔子认为当老师的与执政的官员都要行为端正,以身作则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7)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第十三章)注:孔子说:“如果执正者能够端正自身,那他处理政务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端正自身的人,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 4孔子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1)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第十三章)注:不达:不会办事。专对:独立应对问题。以:用。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叫他去办理政务,却不会办事,叫他出使别国,却不能独立办交涉应对问题,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 (2)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第二章)注:“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途。” (3)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第九章)注:太宰问子贡:“孔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原来是上天要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因为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样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4)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颜渊第十二章)注:由:仲由即子路。孔子说:“用简单几句话就可以断案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从来不拖延履行诺言。(5)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第十五章)注: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6)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第十三章)注:期月:周一岁之月,即一整年。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处理政务),只要一年就可以改变样子,三年就会很有成就。(7)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泰伯第八章)注:托孤:奉命辅佐幼君。寄百里之命:地方百里的大国之命寄托于人。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国的命运寄托给他,在生死存亡的大节面前不可夺其志向。这种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评:孔子重视对学生治理国家大事能力的培养。三、其它(孔子办学思想)(1)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五章)注:孔子说:“人人皆可受教育,不要区别分类。” (2)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第七章)注:束修:一般解释为“十条干肉”。孔子说:“只要自行奉上拜师的薄礼,我从来没有不加以教诲的。”(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章)注: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没有什么隐瞒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