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云阳中学高二生物上学期定时训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云阳中学高二生物上学期定时训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云阳中学高二生物上学期定时训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云阳中学高二生物上学期定时训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云阳中学高二生物上学期定时训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云阳中学高二(上)定时训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bcd2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bcd3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a50只b42只c92只d161只4下列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的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aabbccdd5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一定能不断增加b在环境条件没有剧烈变化时,种群数量增长趋势呈现s型c农业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可以直接明显降低种群数量d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有关,而与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无关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种群密度将()a明显减少b明显增加c先增后减d相对稳定7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相当,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8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如图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9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10如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生长速率的变化,在1930年大约有多少只鹿能够在此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而不会饥饿致死?()a12000b35000c50000d10000011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12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13如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bcd14如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应做到适时捕捞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超过t4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b超过t3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c超过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d超过t1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15某中学生物科技小组对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样方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株/m2)371524984a此种群密度为6.5株/m2b用此种方法求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密度完全相同c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d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二、非选择题16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的调查数据如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偏(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17(1997上海)试根据如图所示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回答:(1)图形的左右两边大致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出现这一现象的自然生理原因是(2)图中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3)图中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2015-2016学年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云阳中学高二(上)定时训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bcd【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解答】解: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和池塘中所有的鱼不止一个一个种群,错误;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正确;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错误;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2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bcd【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具体过程为: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解答】解: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不能参入主观意识,且选取的样方大小要相同,正确;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不能选取种群分布比较密集地块,且样方大小要相同,错误;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平均值,不能以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错误;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最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重点考查样方法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一般过程,能注意相关细节,特别是取样的时候,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且样方的大小要相等,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3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a50只b42只c92只d161只【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调查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采用的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解答】解:根据第一次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第二次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进行计算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161只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4下列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的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aabbccdd【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由图示可知,a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bc属于增长型,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大;d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解答】解:a、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a正确;b、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b错误;c、种群中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c错误;d、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数,推测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得出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5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一定能不断增加b在环境条件没有剧烈变化时,种群数量增长趋势呈现s型c农业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可以直接明显降低种群数量d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有关,而与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无关【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分析】1、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2、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是“j”型增长,即b图所示的增长曲线;在空间、资源有限、无限情况下的增长呈“s”型增长3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结合诱捕器(水盆式、粘胶式)配套使用在田间释放后,形成“假姑娘”(性引诱剂)引来“真小伙”(田间的雄虫),从而使得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目的【解答】解:a、增长型属于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但还与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关,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不一定增长,a错误;b、种群数量与环境容纳量有关,而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因此种群数量增长一般呈现s型曲线,b正确;c、性引诱剂能吸引同种的异性个体前来交尾,人工施放性引诱剂则引诱来大量的雄性害虫,通过性引诱剂的干扰,使其不能与雌性害虫完成正常的交尾,从而降低昆虫的出生率,使得种群密度降低,c错误;d、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有关,与与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增长曲线、性别比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种群密度将()a明显减少b明显增加c先增后减d相对稳定【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解答】解:利用性引诱剂捕杀雄性个体,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衡,导致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下降从而可以控制害虫种群的数量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能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间的内在联系,应明确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7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相当,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1、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在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在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包括种群内所有个体,所有细胞,所有基因3、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解答】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正确;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为稳定型,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s型曲线、种群、年龄组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8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如图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据图分析,1表示生殖数量,2表示死亡数量,差值表示种群增长量,先增加后减少,使得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到达环境容纳量(k值)【解答】解:若曲线1如果代表死亡数量,曲线2代表生殖数量,则种群将出现负增长可见,曲线1应该是生殖数量,曲线2是死亡数量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达到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图中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即环境的负载力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9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分析题图:t0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t0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解答】解: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t1时刻的种群增长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为,b正确;c、根据s型曲线的增长率,可知捕鱼的最佳时刻是超过,即捕捞至,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使鱼群获得可持续捕捞,c错误;d、在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虽然下降,但仍在增长,因此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曲线图,明确各段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明确t1时种群数量为,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再结合曲线图对各项作出正确的判断10如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生长速率的变化,在1930年大约有多少只鹿能够在此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而不会饥饿致死?()a12000b35000c50000d100000【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分析图形:在19051925年期间,环境的容纳量是25000;在1925年由于鹿群的数量非常大,导致资源被过度破坏,导致鹿群的食物减少,资源被破坏,所以在19251930期间,环境容纳量持续下降;所以在19301940年期间,环境容纳量大约是12000【解答】解:根据题干提供的图形和分析可知:在1930年大约有12000只鹿能够在此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而不会饥饿致死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环境容纳量的含义,要明确图形中的含义,鹿群的数量并不代表环境容纳量,分析本图的关键是确定虚线是环境容纳量,正确的解答试题11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1、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2、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解答】解:a、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被标记的个体在种群中能完全混合,使得重捕的概率均等,a正确;b、每个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b正确;c、被标记的个体应该随机分布,使得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均等,若出现群聚现象使得调查结果会偏离准确值,c错误;d、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标记物必须保持一定的时间,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脱落,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前提条件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12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盖玻片下,培养液厚度为0.1mm,可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的公式:2.5104x(x为小方格内酵母菌数)【解答】解: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会改变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故a错误;b、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采用抽样检测法,故b错误;c、应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计算,则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不对,故c错误;c、养分、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会分析本实验的结果13如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bcd【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解答】解:、j型曲线是在没有环境胁迫下的增长曲线,而s型曲线是在自然条件下的,即存在竞争时的曲线,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环境阻力,正确;、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是指环境的k值,错误;、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包括迁出的和死亡的个体,错误;、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j型曲线和s型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14如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应做到适时捕捞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超过t4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b超过t3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c超过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d超过t1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1、“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2、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在时,种群增长率最大【解答】解:1、t4时为k值,种群增长率为0,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2、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则超过t2时捕捞,使得种群数量保持在时,可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可使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s型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5某中学生物科技小组对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样方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株/m2)371524984a此种群密度为6.5株/m2b用此种方法求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密度完全相同c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d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此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样方法,求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与实际密度肯定有一定偏差,不可能完全相同【解答】解:a、每一个样方中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则密度值为(3+7+15+2+4+9+8+4)8=6.5(株/m2),a正确;b、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与实际密度有出入,b错误;c、根据表格可知,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样方法,c错误;d、若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样方法的相关知识,属于中档题二、非选择题16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的调查数据如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n=(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144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偏高(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2.5:1【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解答】解:(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3)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4)由于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则1 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故答案为:(1)n=(2)144 高(3)(4)2.5:1【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