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上帝之城》读书笔记.doc_第1页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读书笔记.doc_第2页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读书笔记.doc_第3页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读书笔记.doc_第4页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读书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读书笔记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读书笔记摘要: 上帝之城全书共有22卷、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10卷,主要批驳异教徒对基督教的责难,重评罗马史。认为罗马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第二部分包括11卷至22卷。较为系统地汲吸历史观。具体说来,第十一卷至第十四卷阐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第十五至第十八卷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第十九至第二十二卷阐述了人类历史的结局。一、作者简介 奥古斯丁354年11月13日出生于的北非塔加斯特,今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区。他的父亲地位很高但财产不多,为人粗鄙,临死才皈依基督教。他是那种小时候聪明得过分结果走上邪道的人物,老爸死了以后没人管,他母亲却是一位虔诚而高尚的基督徒。她对奥古斯丁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人可能会认为他是白人。如果知道他是由北非出生的努米迪亚(族名)的黑人的话,很多人会感到惊讶的。正确地说,考古学证明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他的脸是黑褐色。基督教两千年历史中最大的神学家不仅在著述上,在思想的深度上,竟然是黑人,是值得惊讶的。 实际上形成初期西欧神学(与东方教会神学区别的西方教会神学)的拉丁神学教父们大部分都是北非出身的黑人。二、写作背景 基督教在公元四世纪被定为罗马的国教之后,罗马城就被涂上了神圣的色彩,被认为是救治人类的分裂和堕落的工具。公元410年蛮族入侵洗劫了罗马,这一事件打破了二元关系的稳定。异教徒认为罗马遭劫是因为他们的信仰被弃,诸神对罗马施于的惩罚;基督徒觉得他们的信仰已在罗马兴旺,并成为了官方信仰,上帝应该会特别喜欢和保护这座城市才是。作为主教的奥古斯丁早就感觉到公教信仰的危机,公教信仰不但受到异教徒的仇视,很多基督徒的信仰也并不纯粹,公教信仰存在着严重的精神危机。罗马遭劫这一历史事件要求奥古斯丁必须再度思考关于圣俗关系的问题,重新评价罗马的历史地位,上帝之城由此诞生。 上帝之城被称为“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上帝之城”的说法源于圣经,是一个真实存在上帝的国度。本书写作的背景是在罗马论陷以后,异教徒乘机对基督教信仰进行攻击、责难。于是,奥氏写作本书批驳了异教徒对基督教责难,通过对罗马史的评论告诉世人罗马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并对上帝的创造和人类的起源、发展、结局进行了阐述,歌颂上帝的伟大创造与救赎计划。书中对美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上帝的创造和救赎上,并对基督徒信仰中的“美”时行了论述。比如,在对殉道者的称赞上是通过美学的思辨来论证美在信仰中意义。奥古斯丁对希腊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对奥古斯丁解决思想问题起了重要作用。在美学思想上奥古斯丁常常依照柏拉图的观点来解释美的基础。因此,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上帝之城中多次看到作者用柏拉图的思想做为依据来支持其观点。虽然,奥古斯丁在哲学观点上深受柏拉图的影响,但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奥古斯丁找到了美的根源。因为柏拉图没有彻底处理什么是美的问题。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奥古斯丁在美学方面虽然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但却超越了柏拉图。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都来自于上帝,上帝是美的根源。并且通过一角度作为审美的标准,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美进行评述,为加强与捍卫基督教的教义,捍卫教会本身做出杰出的贡献。三、上帝之城与双城论 1.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关于国家,社会和历史学说的集中体现 。上帝之城写于412年426年。当时一个重要的事件是410年哥特人洗劫了罗马城。而那时基督教刚刚被承认为合法,在帝国广泛的传播 。在当时的背景下罗马人陷入了空前的恐惧,基督徒们在对生活绝望的同时开始对自己的信仰进行怀疑;异教徒则借此机会攻击基督教,认为罗马的毁灭正是由于允许基督教信仰传播的结果。可以说整个教会又处于十万的危机之中。因此奥古斯丁必须要站出来为信仰辩护,通过上帝之城奥古斯丁一方面为基督教信仰辩护,回应各个方面的指责,另一方面 ,也借此机会阐述的了自己的神学世界观 。 不过,上帝之城的主要思想,在此之前已有萌发。甚至可以说,即使没有罗马遭劫的事情发生,奥古斯丁也可能会写一部类似的著作。早在<创世纪>字解里,奥古斯丁就提到,他有可能写一本书,谈论由天使的堕落而导致的两个“城”。 奥古斯丁将自己一生所从事的学术,概括为 “识神识己”四个字。而上帝之城正是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方面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 、社会经济进行反思更好的认清自己;另一方面对于上帝对世界和历史的安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人将奥古斯丁的哲学概括为是关于 “恶”的思考,忏悔录探讨的是人性的恶,上帝之城探讨的是社会的恶 。 这部作品是针对当时教会面对的责难而作的护教回应。奥古斯丁用了十五年时间,撰述次数,全书共分二是二卷,前十卷是护教性的,后十二卷则旨在陈述奥古斯丁对历史神学与政治神学的看法,主要阐发他的双城理论。首四卷说明双城的起源,中间四卷讲述双城的发展,最后四卷则是关乎双城的归宿。他认为两种不同的爱,便产生两个不同的城:爱自己以致轻视上帝,便产生了地上之城(世人之城);爱上帝以致轻看自己,乃产生了上帝之城。在地上之城里,由于人爱自己,行为自私,故出现许多罪恶,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例外,保持长治久安,人类免不了面对战争灾难的命运;但地上之城的设立也不是完全无意义的,一个追求公义和真理的政府,可以保障人民起码的福乐。而这也是上帝的心意,人间权柄是由上帝所设立的。但在地上之城背后,上帝另外又设立了上帝之城,教会是上帝之城的代表。双城最后的终局是:当新天地来临后,善人将得永生,恶人将受永刑,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同时结束。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 上帝之城颠覆了古典哲学的国家正义观。这本书可以称为基督教会第一本历史神学及政治神学。它将人类历史的发展,做了一个全面的纵线诠释,并且确定上帝为掌握一切发展的绝对主宰。奥古斯丁确认人间政权和人类历史具有正面但相对的价值,指出人须为其所犯的罪恶与罪恶所引来的后果负责;同时他亦宣认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握之中,它才是所有事情发生的最终解释。 2.双城论 “上帝之城”、“世俗之城”(地上之城)是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本书的十一至十四卷就是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的论述。全文也是以这两个概念为中心而展开的一个基督教政治理论体系。而这个体系和以往的政治观截然不同 。 当把双城理论运用于现实生活时,奥古斯丁指出,两个城在现实社会是混合在一起的。根据他的描述,上帝之城是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组成的,他们真诚笃信上帝,具有“虔诚、敬畏、忏悔、勤劳和禁欲”等美德,其余的人则构成地上之城。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地上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摒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奥古斯丁否认国家是正义的组织。在区分“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理论框架内,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他并不认为“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可以等同于人间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基督教并不等同于“上帝之城”,因为教会内也混杂有灵魂未能得救的人。因此,正如他明确指出的,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城市混合在一起的。不过,根据奥古斯丁的看法,上帝之城至少可以由教会来代表,地上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 奥古斯丁认为,国家职能在于负责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免受攻击的安全和有秩序的社会交往等。这是为地上之城和上帝之城的公民所共同希求的。它是“地上的和平”,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它。所以,世俗国家是上帝实现自己拯救计划的工具。 基督教会虽然和世俗国家一样,既包含被拣选者,也包含被摒弃者。但是,奥古斯丁却赋予教会以很高地位。他指出,上帝的恩典只有通过教会才能在人类历史上起作用。在奥古斯丁的时代,基督教会是国家的一部分,皇帝是其最高首脑,可以直接干预和控制教会内部事务,奥古斯丁力图使教会从国家的控制下获得独立,免受世俗权威的支配。可以说,正是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和 “世俗之城”的区分,把基督教由一种单纯的宗教文化力量转向了一种政治力量。“神权”和 “君权”也在以奥古斯丁的理论为基础的前提下,不断制约斗争走进了中世纪。 四、奥古斯丁对后世的影响 奥古斯丁的神学政治理论影响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中世纪的安瑟伦和阿奎那都从奥古斯丁的著作中直接获利,宗教改革的马丁路德更是将奥古斯丁的观点作为自己思想的理论依据 ,同时从莫尔的乌托邦 中也能看到奥古斯丁的影子。可以说上帝之城无论是作为一本政治著作,还是一本神学著作,或者一本历史著作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奥古斯丁的著作是使希腊哲学的某些方面传入中世纪欧洲的一个因素。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又通过奥古斯丁影响着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我们至今还会饶有兴致地注意到:笛卡尔提出过著名的论断“我思我在”,奥古斯丁也提出过隐含这一论断的思想,当然两者的说法各异。奥古斯丁是黑暗时代之前的最后一位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从所有的主流方面来看,他的著作使基督教学说在整个中世纪基本上具有它所要保持的形式。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在时间上属于古代,但就其思想意识形态来说,则属于中世纪,它是基督教哲学的最初形态。奥古斯丁运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确立了基督哲学,他首先提出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