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特色办学经验介绍:加强校园楼廊建设,浓郁学校文化氛围.doc_第1页
市特色办学经验介绍:加强校园楼廊建设,浓郁学校文化氛围.doc_第2页
市特色办学经验介绍:加强校园楼廊建设,浓郁学校文化氛围.doc_第3页
市特色办学经验介绍:加强校园楼廊建设,浓郁学校文化氛围.doc_第4页
市特色办学经验介绍:加强校园楼廊建设,浓郁学校文化氛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强校园楼廊建设,浓郁学校文化氛围 哈尔滨市大同小学校 徐艳丽楼廊是文化建设的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平台,是学校文化精神得以张扬的设施。我们认为楼廊的环境建设,校园的文化氛围,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以及这所学校由来已久学校文化,人文精神。大同小学校努力加强校园楼廊建设,以此浓郁学校文化氛围,影响学校师生。一、 楼廊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一)学校楼廊文化的意义学校楼廊文化是环境布置的具体展现,是以物质作载体来外显学校精神文化,传递学校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建构深具人文气息的学校教育环境。(二)学校楼廊文化的作用 楼廊文化体现了学校办学的格调,是对学校文化建设整体的风格定位。楼廊文化与师生发展相互作用。使人文色彩蕴育校园环境其中。以特有的象征符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在校内学习、工作、生活的人们,传递着一定的理念、规范和价值标准,以此影响学校成员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态度与行为。二、 楼廊文化的设计与策划哈尔滨市大同小学校于2006年回迁入住新校舍,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一回顾,二展望,三联合的思考方式,一步步的对楼廊文化进行设计与策划。首先,我们回顾走过的历史,结合学校的历史沿革,重新审视大同校的校风、校训,进一步提练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大同建校60年,多年的历史积淀,几代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奋进,形成了大同宽松愉悦,乐观向上的校园氛围,学校的整体风貌时尚、快乐,富有时代气息。学校形成了计算机与双语的办学特色。 但一路走来,审视自身,我们感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沿续方面,学校教育较为薄弱,学生培养过于注重培养现代人所必备的技能,在传统文化,传统文明的传承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提出学生培养的总体目标,即:培养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大同学生。我们感到,在楼廊建设的氛围中既要突显民族文化,向学生展现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进程,又应立足当代,营造一种氛围,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应具备的意志与品格。其次,我们展望学校发展的前景,学生培养的方向。审视自身,综合学校多年来办学的历程,我们提炼归纳了自己的办学思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张扬个性,快乐育人。结合这样的办学思想,结合现代人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我们从德才两方面提出了学校培养学生的32字具体目标,即:知情晓礼,诚实守信,自理自立,强身健体;能思善想,能说善讲,能书善画,能歌善舞。这些成为我们进行楼廊文化建设架构的主线与设计的主要内容。最后,我们要将学校精神文化与楼廊文化所显现的内容进联合,思考要让学生感悟与体味的教育内容。顺着展现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学生培养目标的思路,我们抽丝剥茧,一一确立了大同主校“饮水思源、中华文明、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创新教育”五个教育主题;确立了大同分校“理想教育、礼仪教育、生存教育、赏识教育”四个教育主题;确定两个校舍楼廊文化建设,一个古朴、一个现代设计风格;确定了两个校舍楼廊文化内容一个立足于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承,一个立足于现代文明、生存发展的意志品格。这是一个提炼与融合的过程,这期间,有冥思苦想的推敲与分析,也有灵光闪现的积淀与顿悟。最后,我们将主校的五个教育主题与分校的四个教育主题分别归纳与疏理成五个、四个读音相似的主题,从而形成大同校“四立五源”教育的雏形。理。态度决定高度,眼界决定境界,开展理的教育,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白做人的道理,积蓄做人的实力。礼。引导学生要知情晓礼,诚实守信,恪守为人的本分,遵循社会的规则。结合学生守则,结合校园三字经,明确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立。引导学生树立自立的意识,掌握自理的生存本领。励。引导学生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激励学生积蓄实力,扬帆远航。“理(想)、礼(仪)、(自)立、(激)励”构成了大同的“四立”教育文化内容,旨在立足学生个体,以思想、品德、意志、行为等方面进行的心灵引导为目标,让楼廊文化所展现的四立内容,合并校园生活中的常规养成教育,触及学生心灵,从而充实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综合人文素养。“源”追根溯源,我们挖掘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之源,兴盛之源,生命个体成长所需的品格、智力源泉。“渊”追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缘”意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感悟中珍惜:父母爱,兄弟情,朋友谊,师生情,同胞情,家乡情。“苑”意在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蒙,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 “远”字意在志存高远,在这此方面我们追寻人类探索自然的足迹。五源是大同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所呈现的五个教育主题,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自然教育中,充实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完成从心灵到行为的转化,从而从主动作为到自动作为。三、楼廊文化中的校本课程实施楼廊文化在确立主题,完善内容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使相对静态的楼廊文化成为一种师生动态的文化自觉,成为校园课程文化重要的载体。大同小学校,在“四立五源”楼廊文化建设的主题确立后,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二个结合:(一)与校风校训相结合大同的校训是“好习惯成就人的一生”,楼廊文化与校训相结合,我们采取的方式,一是精心设计校园提示语,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二是设置学校文化符号,让特定的校园景象成为师生精神的寄托。墙壁是学校最普遍的空间,是可以充分展示的空间,我们从学生心之所仪,目之所及出发,让冰冷的墙壁焕发勃勃生机,力求景随步移,处处有教育。例:你欣赏校园的美丽,校园欣赏你的高贵把文明展现在细节,让美丽永恒于心灵设置文化符号这项工作,我们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设计校徽;二是设置校园吉祥物;三是设置校园主题雕塑。校徽选取大同两字读音的第一个字母,使DT叠加形成一支展翅飞翔的天鹅。构成一种文化图腾,寓意大同将满载希望振翅高飞。吉祥物我们选定的是憨态可掬的小象。有三方面寓意。一是凡是力求完美,做事要像样;二是取大象无形之意,大同人自勉要泱泱大度、不拘一格、包罗万象、焕发生机;三是取万象更新之意。同时小象又深受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大同小校全楼共有32个不同姿态的小象,这些吉祥物见证了大同师生的共同成长。校园主题雕塑,我们设计了一组主题为成长的雕塑,意味着教师应以慈母般的爱心抚育、浇灌幼苗们茁壮成长。也意味着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像长长的流水,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二)与课程文化相结合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学校文化是由课堂弥漫到方方面面。将楼廊文化与课程文化相结合,是学校文化建构的关键。在此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挖掘楼廊文化内涵,梳理记忆,形成校园通识教育。学校楼廊文化蕴含着很多直观的和潜隐的人文知识,置身其中,每日目视口诵,必定增加师生的知识,扩充师生的眼界。捕捉楼廊文化中的知识点。结合四立五源教育,我们捕捉楼廊文化中的知识点,梳理出了四立、五源教育主题中涉及到历史文化、意志品格、艺术体育、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内容知识点,形成200道小题,倡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熟悉掌握,理解记忆,形成校园的通识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楼廊中的安全教育。结合安全教育活动,我们利用校内的23块消火栓,设计制作了安全教育展板,从居家生活、校园活动、出行交通、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方面加强宣传教育。2.利用各类活动载体,由表及里螺旋深入。叶圣陶先生曾讲过“教育所期望的就是孩子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人格。”我校以培养快乐心态为基点,以过程体验为载体,以启迪心智、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为目标,利用各类活动载体,开展教育活动。学校在校园内设置了春之梦、夏之乐、秋之韵、冬之趣四块展示平台,给学生创设自我展示,自我陶冶,自我欣赏的活动空间,展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场景。在深入挖掘四立、五源楼廊文化的基础上,学校开展六同系列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其六项内容是同诵千古美文、同说道德歌谣、同唱优美歌曲、同做快乐游戏、同跳健康舞蹈、同守文明礼仪。“六同”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修养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了宽松、愉悦、和谐的学校文化建设。3.结合学校校风校训,序列递进,形成校本课程体系。我校确立“好习惯成就人的一生”的校训,将其置于教学楼的主体地位,并深入挖掘此方面的课程内容。通过细化教育内涵,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活化教育载体,明确如何养成好习惯等方式,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文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同小学学生行为规范三字经、四立、五源中的各项内容,都是我校结合楼廊文化建设,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实施德育校本课程的重要举措。学校楼廊文化建设以有形的物质,承载和标示了无形的学校精神、规范和价值,这些精神、规范和价值一旦被师生体悟,就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一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