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动力流动下的汇率动态——汇率超调模型的一种扩展.doc_第1页
国际劳动力流动下的汇率动态——汇率超调模型的一种扩展.doc_第2页
国际劳动力流动下的汇率动态——汇率超调模型的一种扩展.doc_第3页
国际劳动力流动下的汇率动态——汇率超调模型的一种扩展.doc_第4页
国际劳动力流动下的汇率动态——汇率超调模型的一种扩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劳动力流动下的汇率动态汇率超调模型的一种扩展【内容提要】劳动力流动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现象。真实工资的变化是导致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内在原因,但因汇率变化产生工资差而发生劳动力跨国流动时反过来会影响汇率变动。将国际劳动力流动因素引入多恩布什经典的汇率超调模型之中,可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三个市场共同均衡的最优条件导出汇率和价格水平的动态关系。通过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可以从经典汇率超调理论中得到有启发性的政策含义:强调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应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变量,一国在政策设计中应注意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协调,同时注意汇率会导致相对的实际工资变化进而影响劳动力的跨国流动。Labor mobility is inevitable in all societies. The root cause of international labor mobility (ILM) lies in the changes of real wages, but ILM brought about by disparity of wages owing to changes of exchange rate may in turn affect changes of exchange rat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by introducing various factors for ILM into the model of exchange rate overshooting we can define the dynamic relations between exchange rate and price through examining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common equilibrium of the markets of merchandise, money, and labor.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new perspective provides researchers with a widow into policy implications owing to th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exchange rate overshooting. The implications include the necessity of emphasizing ILM as a variant of macroeconomic control, the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ion of a number of economic variants in policy-making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the concern over the fact that exchange rate can bring about changes of real wages which in turn have an impact on ILM.【关 键 词】劳动力市场/国际劳动力流动/汇率超调labor market/international labor mobility/exchange rate overshootingEE11UU8414724一、引言“二战”以后,汇率决定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开始考察影响汇率的各种因素。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汇兑心理理论等逐渐被综合在一起,如纳克斯(Nurkse, 1945)和弗里得曼(Friedman, 1953)的研究就集中在外汇市场的投机问题上。纳克斯强调了羊群效应导致的风险性会使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强。弗里得曼对浮动汇率问题的突出贡献在于稳定化投机行为问题的研究。米德(Meade, 1951)则把对外均衡置于一般均衡的框架内加以处理,奠定了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分析的共时分析基础,成为浮动汇率制度理论的早期研究者。米德之后,在货币分析法的正式形成发展过程中,波拉克(Polak, 1957)、蒙代尔和H.G.约翰逊(Johnson, 1958)等的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波拉克所建立的模型方法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用于其成员国的业务管理。约翰逊等则沿用现代货币主义的一些理论假设,他们强调了开放经济中存量和流量的均衡的差别,成为了货币分析法应用于收支分析的标志(Frekel, Johnson, 1976)。20世纪60年代,奥茨(Oates, 1966)、麦金农(Mckinnon, 1966)、奥特斯(Otts, 1965、1969)等开始在开放宏观经济和金融资产组合平衡的整合分析中加入存量均衡约束。布兰森(Branson, 1968)、维利特和弗特(Willet & Forte, 1969),库里和波特(Kouri & Porter, 1974)开始引入了更加一般化的资产组合选择分析(Tobin, 1965),他们以国内资产净额抵消系数来间接地度量一国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间的关系,使其在分析货币政策与资本流动关系时更简洁和易于实证检验。20世纪70年代,随着固定汇率制度的逐步退出,汇率决定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关弹性汇率及其波动性特别是决定均衡汇率的根本性因素等领域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其中,多恩布什(Dornbusch, 1976)以粘性价格模型为基础并引入预期因素建立起来的汇率超调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肯尼士罗戈夫(Kenneth Rogoff)称赞“超调”是多恩布什的一把钥匙,同时也是他对国际经济学的杰出贡献。事实上,在西方经济学中,对超调现象存在不同的解释。多恩布什的超调理论是基于短期的商品价格调整相对慢于资本市场的调整速度的假设,而有研究者将它归因于外汇市场缺乏投机行为(Mckinnon, 1976)。弗兰克尔和罗德里格兹(Frenkel & Rodriguez, 1982)重点研究了资本市场流动性和汇率超调的关系,认为在资本流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存在商品市场价格调整速度影响汇率超调的可能性。但是当资本流动受到限制时,汇率动态此时只受到资本市场的调整速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贸易余额的相对价格弹性的影响。相对地,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并不是关键因素。一些研究认为新的资讯对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也存在不同的影响(Dornbusch, 1979; Frenkel, 1980、1981; Mussa, 1979、1980);也有学者考虑了在资本市场中资产所有者在面对扰动时进行资产组合保值的过程(Kouri, 1976; Calvo、Rodriguez, 1977; Branson, 1979; Ethier, 1979)。他们对模型的分析认为,汇率是超调还是低调取决于对国内和国外可替代性资产组合的选择。无疑,这些研究极大丰富了动态汇率理论。与此同时,有不少学者试图对多恩布什的超调模型进行修改和扩充。德里斯基和麦卡弗蒂(Robert Driskill & Stephen McCafferty, 1980)研究了不同的资本要素流动性下汇率动态变化的幅度,认为随着资本流动性增强,面对货币扰动,汇率的波动性会增强。德里斯基(1981)使用瑞士和美国1973-1979年数据实证分析了汇率超调模型和购买力平价假设,不仅证实了长期内(2-3年)购买力平价的存在,而且验证了汇率超调的短期性(大概持续一个季度),之后汇率将呈现汇率升值和贬值交替的变化回到长期的均衡路径上。有国内的学者利用弗兰克和尼克尔(Frenkel & Nickel, 2001)等人的成果来修正“超调”模型,研究了一个具有微观结构的外汇市场在不同的资本控制和不同的控制程度下系统的稳定性及资本控制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问题(郭建泉、周茂荣,2003);也有学者引入了一种新的货币需求函数形式来重新推导多恩布什超调模型使其形式上更加简化(赵云辉,2007),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理论扩展只是基于资本要素流动下探讨汇率动态问题,很少结合劳动市场来分析。众所周知,商品市场、劳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一些学者注意到这个问题。萨克斯(Sachs, 1980)在开放经济和浮动汇率情形下研究劳动市场上工资和汇率的相互关系,指出在真实工资受到汇率影响而变动时,货币政策扩张通过汇率贬值影响产出,并通过系统分析劳动市场的工资形成机制,重新得出了在完全预期和资本要素流动下新的汇率动态变化。之后的许多学者探讨了劳动市场中工资的变化及其应对各种经济扰动的不同反应。与此同时,有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劳动力的流动的成因。不过,他们在讨论劳动力流动的原因时,有关劳动力流动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研究还很不够。如凯利和威廉姆逊(Kelley & Williamson, 1984)仅仅强调指出,要考虑经济变量和劳动力流动的相关关系必须使用一般均衡分析。因此,为了探讨国际劳动力流动下的汇率变化及其福利效应,必须考虑求解多个市场的宏观均衡条件来得到汇率和劳动力流动影响之间的关系。由于真实工资的变化会导致国际劳动力流动(IML),当劳动力因汇率变化导致的工资差而发生跨国流动时,也同样会反过来影响汇率的动态。本文将国际劳动力流动因素融入传统的汇率超调模型,并结合运用传统的货币分析法和资产组合均衡法,考察开放经济中资本和劳动要素完全流动下汇率动态的变化,以及汇率动态如何受到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影响等问题,并给出拓展后的汇率超调理论的政策含义。二、模型建构及其数理分析(一)劳动市场均衡分析首先考虑劳动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均衡问题。为了简化研究,这里对劳动力市场作简要假设:第一,劳动者劳动供给存在两种选择,即国内就业和国外就业;第二,劳动者选择劳动供给由真实消费工资的差异程度决定:国内相对较高的真实消费工资将会吸引劳动力流入就业,同时流出国将发生劳动力流出;第三,这里的劳动力流动应该区别于劳动力迁移,即分析的是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短期瞬时调整;第四,任一时点上代表性企业的劳动力需求由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决定;第五,存在名义工资刚性;第六,模型分析不存在要素流动壁垒,资本和劳动可以自由流动。1.劳动市场的供给因一国的劳动者就业存在两种选择,即国内劳动市场就业和国外市场就业。利用George M. Agiomirgianakis和Athina Zervoyianni(2001)使用的劳动供给作为国内真实工资和国外真实工资的函数,具体化形式如下:三、结论与政策含义本文在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模型基础之上,借鉴相关学者对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研究成果,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三个市场共同均衡的最优条件导出了汇率和价格水平的动态关系,这一研究视角可以从经典汇率超调理论中得到更有启发性的政策含义。第一,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应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变量。在劳动力市场上,真实工资上升后,国内居民将增加劳动供给。一方面,根据汇率动态与劳动供给的相关性。从总体上看,汇率上升(本币贬值)会减少国内劳动供给,这一影响是汇率变化影响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劳动需求是真实工资的减函数,工资水平高导致劳动需求减少。劳动和资本最优投入均成为实际汇率的减函数,当实际汇率上升(本币贬值),要素投入减少。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存在增加了国内就业和产出对汇率变化的敏感性,于是经济扰动的影响通过劳动市场直接反映在商品市场上,发生产出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因此,在国际劳动力流动情形下,不仅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差别会影响汇率贬值的幅度,经济扰动所带来的汇率贬值也会直接作用于劳动力流动,使得劳动力跨国流出从而国际劳动力流动间接性地通过货币市场反作用于汇率,导致汇率进一步贬值,这就加剧汇率超调的幅度和增强了汇率的不稳定性。在各国政策实践中也是如此,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一国在政策设计中应注意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协调。劳动力跨国流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经典汇率超调模型的结论。就是说,当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足够大时,价格水平上升引起汇率反而上升(本币贬值),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引发新一轮的本币贬值。贬值幅度将大于传统超调理论的分析结果。因此,一国在政策设计中应该注意各经济变量之间的效应。对一国单边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往往应该伴随其他国家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政策,以避免由于本币相对升值带来的贸易条件恶化。第三,鉴于外生政策扰动影响汇率,它将导致相对的实际工资变化进而影响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就是说,即便在资产市场价格和商品市场价格调整速度不一致的前提下,国际劳动力流动往往通过影响商品市场生产投入来影响货币市场的真实收入。可见,为了保证商品市场的均衡,在短期中利率(资产市场的价格调整)的变化幅度较经典汇率超调模型中的利率变动更加剧烈。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资本大量的流出,开放经济下本国的经常账户可得到一定的改善。因此,对于实施单边扩张政策的国家来说,可以从国际劳动力流动中获得收益并鼓励劳动要素的自由流动。收稿日期:2009-09-05注释:在国际上,一般把人口的迁移定义为改变常住地超过半年或一年的人口移动,它和临时性的人口移动有明显区别。美国人口普查局(2004)使用与人口迁移有关的概念有Movement, Migration, Mobility。Movement是人口在一年内改变其住所的行为,可以是在本地(乡镇或街道)改变住所,也可能是到外地(其他乡镇和街道甚至省、州、市)居住,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Migration通常定义为跨越一定辖区(县以上)边界的人口迁移,主要指州际人口迁移和国家性人口迁移。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IUSSP, 1982)将人口迁移(migration)定义为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涉及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可以看出,国际上关于人口移动的概念主要涉及空间属性尤其是居住地的变化,只是由于跨越地理边界以及时间长短不同而在概念上有所区别,但空间移动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这三个词常被作为同义词替代使用。事实上,区域一体化使得这一假设具有可行性,例如申根协定成功东扩,德、法、荷、比、卢五国代表1985年签署申根公约,同意废止彼此间的边界管制,从此改变了欧洲人旅行的形态,创造出世界最大的自由迁徙区。2007年12月21日,爱沙尼亚、匈牙利、立陶宛、拉脱维亚、马耳他、波兰、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和捷克9个欧盟国家也正式加入申根协定,申根协定参与国的范围由15国扩大到24国,申根协定的“边界”再一次得到拓展。在汇率超调下,由于货币扩张导致利率下降,投资者将减少对本国资产的投资,只有当预期本币升值才会继续持有本国资产,说明本国的货币当前价值低于长期水平,也就是说货币扩张产生的货币贬值超过了其长期均衡值,但是在劳动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减少,产量减少,对实际余额的需求M/P也会减少,短期内价格水平粘性,因此利率下降的幅度将高于不存在IML的情形。那么汇率贬值的程度也将高于不存在IML的情形。【参考文献】1郭建泉、周茂荣,2003:弹性汇率制度下资本控制的经济效应一个基于修正的Dornbusch“超调”模型的动态学分析,经济研究第5期。2赵云辉,2007:对“超调模型”的重新表述,当代经济第6期(下半月)。3Calvo, Guillermo A., Carlos Alfredo Rodriguez, 1977,A Model of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under Currency Substitution and Rational Expectation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85. June.4Dornbusch, Rudiger, 1976,Expectation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4(6),Dec.5Frenkel, Jacob A. , Rodriguez, Carlos A., 1982, Exchange Rate Dynamics and the Overshooting Hypothesi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Vol. 29(1),March.6George M. Agiomirgianakis,1999, The macroeconomics of open economics under labour mobility, Ashgate Pub.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Brookfield, Vt.7George M. Agiomirgianak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