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R和S模式附件10资料.doc_第1页
SSR和S模式附件10资料.doc_第2页
SSR和S模式附件10资料.doc_第3页
SSR和S模式附件10资料.doc_第4页
SSR和S模式附件10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 设备和系统第2章 无线电导航设备2.5 二次监视雷达(SSR)2.5.1 当SSR作为空中交通服务的一种设备被装设并保持工作,除本节2.5条中另有规定外,它应符合第一部分3.8条中的条款。注:正如该附件所提到的,A/C模式应答器是指与3.8.1条中所说明的特性一致的部分。S模式应答器是与3.8.2条中所述的特性一致的部分。A/C模式应答器的的功能是S模式应答器整体功能的一部分。2.5.2 询问模式(地对空)2.5.2.1 为空中交通服务的询问应按第一部分3.8.1.4.3或3.8.2条中所说明的模式进行。每种模式的用途如下:1)A模式:引发应答器对识别和监视的应答。2)C模式:引发应答器对传送自动气压高度和监视的应答。3) 交互模式: 模式A/C/S全呼:引发模式A/C应答器的监视应答和S模式应答器的捕获应答。 仅-模式A/C全呼:引发模式A/C应答器的监视应答。S模式应答器不应答。4)S模式: 仅-S模式全呼:引发S模式应答器的捕获应答。 广播:对所有S模式应答器发送信息。S模式应答器不作应答。 选择:用于对单个S模式应答器监视并通信。每次询问,只引发由询问决定唯一地址的应答器的应答。注1:模式A/C应答器被S模式询问所抑制,该应答器不作应答。注2:有25个可能的询问(上行)格式和25个可能的S模式应答(下行)格式。格式的分配见第一部分3.8.2.3.2条图3-3.6和3-3.72.5.2.1.1 建议 关于二次监视雷达(SSR)的实施方面管理机构应与相应的国内和国际权威人士合作,以实现SSR系统的最佳使用。注:为了让消除不需要的飞机上的应答器的应答对邻近询问机的干扰而设计的地面设备(异步干扰滤除设备)有效地工作,全国可能需要加强对SSR询问机的脉冲重复频率进行支配的协调计划。2.5.2.1.2 在交迭覆盖区的询问机识别符()代码的指配应符合有关国家之间的协议。2.5.2.2 应提供A模式和C模式询问注:这一要求可以通过引发A/C模式应答器应答A模式和C模式的交互询问得以满足。2.5.2.3 在为提高ATC系统效率而需改善飞机识别的地区,具有S模式特性的SSR地面设施应答有飞机识别功能。注:通过S模式数据链得到的飞机识别报告对相应装备的飞机提供明确的识别。2.5.2.4.1 关于A模式、C模式和交互模式询问的旁瓣抑制应按第一部分3.8.1.4和3.8.1.5条款提供。2.5.2.4.2 关于仅-S模式全呼询问的旁瓣抑制应按第一部分3.8.2.1.5.2.1条款提供。2.5.3 应答器应答模式(空对地)2.5.3.1 应答器应按第一部分3.8.1.7.12.1条响应A模式询问,按第一部分3.8.1.7.12.2条响应C模式询问。注:如果没有气压高度信息,应答器只用帧脉冲应答C模式询问。2.5.3.2 已经确定指定的空域内需要C模自动气压高度传送能力,在此相关的空域使用自动气压高度时,应答器应当用信息脉冲编码作气压高度响应C模式询问。2.5.3.2.1 建议 所有的应答器,不管是否使用这个空域,应当用气压高度信息响应C模式询问。注:机载防撞系统(TCAS)的工作取决于用C模式应答报告气压高度的闯入飞机。2.5.3.2.2 建议 按第一部分3.8.2.6.5.4条,用最好的高度量比增量给响应选择性询问的S模式应答器(在AC字段)提供气压高度信息报告。2.5.3.2.3 1992年1月1日安装或以后安装的符合2.5.5.1.2条要求的水平2以上的所有S模式应答器,应当在C模式应答和S模式应答的AC字段用编码信息脉冲报告气压高度。2.5.3.3 在已决定需要具有S模式能力的空域使用的应答器也应当按第一部分3.8.2条响应交互模式和S模式询问。2.5.3.3.1 必须装载二次监视雷达S模式应答器的要求应根据地区航空协议而定。该协议指明某空域和飞行上执行的时间表。2.5.3.3.2 在3.5.3.3.1条中所述的协议应当至少提供7年的时间表。2.5.4 A模式应答编码(信息脉冲)2.5.4.1 所有的应答器应能产生符合第一部分3.8.1.6.2特性的4096个应答编码。2.5.4.1.1 建议 ATS当局应建立分配SSR编码的方法以符合区域航行协议,并考虑到该系统的其他用户。注:SSR编码调配原则在4444号文件中第X部分给出。2.5.4.2 为特殊目的应保留下述A模式编码。2.5.4.2.1 代码7700,提供飞机在紧急状态中的识别。2.5.4.2.2 代码7600,提供飞机无线电通讯故障时的识别。2.5.4.2.3 代码7500,提供飞机正在受到非法干扰下的识别。2.5.4.3 对地面译码设备应有适当的规定,以保证立即识别7500、7600、7700 A模式代码。 2.5.4.4 建议 留出A模式0000代码供区域性协议分配,作为通用码。2.5.4.5 留出A模式2000代码供尚未收到空中交通管制单位指定的飞机的识别。2.5.5 S模式空中设备的能力2.5.5.1 所有S模式应答器应当符合下述四级水平中的一个。2.5.5.1.1 一级-一级应答器应当具有第一部分中所规定的能力:1)A模式识别和C模式气压高度报告(3.8.1条);2)交互模式和S模式全呼处理(3.8.2.5条);3)选址监视高度和识别处理(3.8.2.6.1、3.8.2.6.3、3.8.2.6.5和3.8.2.6.7条);4)锁定协议(3.8.2.6.9条);5)除数据链能力报告外,基本数据协议(3.8.2.6.10条);6)空-空服务处理(3.8.2.8条)。注:一级应答器允许以气压高度报告和A模式识别码为基础的SSR监视。在S模式的二次监视雷达环境中,A/C模式应答器相应的技术性能由于S模式选择飞机询问而得以改善。2.5.5.1.2 二级-二级应答器应具有2.5.5.1.1条的能力,同时也具有第一部分所规定的能力:1)标准长度通讯(通讯-A和通讯-B)(3.8.2.6.2、3.8.2.6.4、3.8.2.6.6、3.8.2.6.8和3.8.2.6.11条);2)数据链能力报告(3.8.2.6.10.2.2条);3)飞机识别报告(3.8.2.9条)。注:二级应答器允许作飞机识别报告和地对空及空对地的标准长度数据链通讯。2.5.5.1.3 三级-三级应答器应具有2.5.5.1.2条能力,同时也具备第一部分所规定的地对空扩展长度信息(ELM)通讯(3.8.2.7.1条至3.8.2.7.5条)能力。注:三级应答器允许地对空扩展长度数据链通讯,因此也可以提供地基数据库的检索和接收二级应答器无效的空中交通服务。2.5.5.1.4 四级-四级应答器应具有2.5.5.1.3条能力,同时也具备第一部分所规定的空对地扩展长度信息(ELM)通讯(3.8.2.7.6和3.8.2.7.7条)能力。注:四级应答器允许空对地扩展长度数据键通讯,因此也可以提供地对空中数据源的访问和传输二级应答器不能获得的空中交通服务所需的数据。2.5.5.2 所有用于国际民用交通服务的S模式应答器应当至少符合2.5.5.1.2条规定的二级要求。注1:一级用于单独的一个国家或区域航行协议条款范围之内。S模式一级应答器成为S模式应答器和二次监视雷达S模式询问机协调工作最少的性能配置,已确定防止和二次监视雷达S模式询问机不太兼容的低于二级的应答器的扩散。注2:二级能力要求的含义是保证广泛使用ICAO标准的应答器,以允许S模式地面设备和服务进行全球计划。该要求不鼓励再安装一级应答器,以免不久将在要求某些空域必须装载二级应答器时遭废弃。2.5.5.3 安装在重量超过5700公斤或最大巡航速度超过324公里/小时(175节)飞机上的S模式应答器,如果:1)飞机的适航证第一次在1990年1月或其后颁发;2)基于区域航行协议,按2.5.3.3.1和2.5.3.3.2条要求装载S模式应答器时,应答器应当用于天线分集式工作。2.5.6 二次监视雷达S模式地址对全国的分配及指配2.5.6.1 二次监视雷达S模式地址的分配2.5.6.1.1 二次监视雷达S模式地址字块由ICAO分配到注册国或公共标志注册管理机构。布署到全国的地址示于第一部分附录C。2.5.6.1.2 建议 为保证留有条分配的二次监视雷达S模式地址满足未来要求,当75%以上的分配地址已由注册当局分配到二次监视雷达S模式飞机时,应由注册当局申请附加的地址。2.5.6.2 二次监视雷达S模式地址的指配注:通过使用由24位构成的唯一的二次监视雷达S模式飞机地址,建立对装备S模式飞机的选择性监视和数据键通讯。2.5.6.2.1 二次监视雷达S 模式地址应由注册国或公共标志注册当局,从分配给各国的地址字块中,指配到每架适当地装备的飞机。2.5.6.2.2 二次监视雷达S模式地址按下述原则指配到每架飞机。1)任何时候,一个地址不应分配给一架以上的飞机。2)只有一个地址分配给一架飞机而不管分机上应答器数量是多少。3)除非在异常条件下,地址不应改变。飞行期间也不应改变地址。4)当飞机改变其注册国籍时,以前分配的地址应当作废。由新的注册当局分配新的地址。5)地址应当只起到技术作用,不应当用于传递任何特殊信息,如飞机识别、飞机的性能或任何其他飞机特性。6)由24个0或24个1组成的地址不应分配给飞机。第3章 无线电导航设备规范3.8 二次监视雷达(SSR)系统特性注:3.8.1条规定了只具有A模式和C模式能力的SSR系统的技术特性。3.8.2条规定了具有S模式能力系统的特性。3.8.1 只具有A模式和C模式能力的系统注1:在这节,SSR模式是以A和C字母表示的。带下脚标的字母,例如A2、C4是用以表示空对地脉冲列中的信息脉冲。这种字母的一般使用,与模式和代码没有任何具体的联系。注2:有关雷达数据的记录与保存条款载于附件11第6章。3.8.1.1 询问和控制(询问旁瓣抑制)的射频频率(地对空)3.8.1.1.1 询问和控制发射的载波频率为1030兆赫。3.8.1.1.2 频率容差必须为0.2兆赫。3.8.1.1.3 控制发射和每个询问脉冲发射所用的载波频率。其相互差异不得大于0.2兆赫。3.8.1.2 应答的载波频率(空对地)3.8.1.2.1 应答发射的载频,必须为1090兆赫。3.8.1.2.2 频率容差必须为3兆赫。3.8.1.3 极化3.8.1.3.1 询问、控制和应答的发射的极化,必须主要为垂直极化。3.8.1.4 询问模式(空间信号)3.8.1.4.1 询问必须由指定为P1和P3的两个发射脉冲组成。控制脉冲P2必须后随第一询问脉冲P1发送。3.8.1.4.2 询问模式A和C应按3.8.1.4.3条定义。3.8.1.4.3 P1和P3之间的时间间隔将确定询问模式,规定如下:A模式 80.2微秒C模式 210.2微秒3.8.1.4.4 P1和P2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为2.00.15微秒。3.8.1.4.5 P1、P2和P3的脉冲宽度必须为0.80.1微秒。3.8.1.4.6 P1、P2和P3的脉冲上升时间必须在0.05至0.1微秒之间。注:上升时间的下限(0.05微秒)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边带辐射。如果该边带辐射不大于具有上述上升时间的梯形波在理论上可能产生的边带辐射,设备即可符合此要求。3.8.1.4.7 P1、P2和P3的脉冲下降时间,必须在0.05至0.2微秒之间。注:下降时间的下限(0.05微秒)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边带辐射。如果该边带辐射不大于具有所述下降时间的梯形波在理论上可能产生的边带辐射,设备即可符合此要求。3.8.1.5 询问器和控制发射特性(询问旁瓣抑制-空间信号)3.8.1.5.1 在应答器天线处,辐射的P2波幅必须为:1)等于或大于无线旁瓣发送P1辐射的振幅。2)在所要求的询问弧度内,电平比所辐射的P1振幅低9分贝。3.8.1.5.2 在方向性询问(主波瓣)的所需波末宽度内,辐射的P3振幅必须在辐射的P1振幅的1分贝以内。脉冲上升时间脉冲下降时间脉冲宽度脉冲间隔0.1A0.5A0.9AA时间相位反转-辐射载频相位180。相位反转持续期-相位反转的10和170点之间的时间。脉冲幅度A-脉冲包络的峰值电压幅度。脉冲下降时间-脉冲包络后沿0.9A和0.1A之间的时间。脉冲宽度-脉冲包络前沿和后沿0.5A之间的时间间隔。脉冲间隔-第一个脉冲前沿0.5A和第二个脉冲0.5A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脉冲上升时间-脉冲包络前沿0.1A和0.9A之间的时间。时间间隔-时间间隔参照:1) 脉冲前沿的0.5A点;2) 脉冲后沿的0.5A点;3) 相位反转的90点。应答器灵敏度和功率参考点-应答器传输线的天线端。10170相位反转期续期电压A0.8A90时间注:相位反转的90点近似为与相位反转有关的包络幅度过渡的最低幅度点;相位反期续期近似为包络幅度过渡的0.8A点之间的时间。图3-3 二次监视雷达波形间隔的定义以及灵敏度和功率参考点3.8.1.6 应答的发射特性(空间信号)3.8.1.6.1 帧脉冲 应答器必须使用包括两个间隔为20.3微秒的帧脉冲信号为最基本的代码。3.8.1.6.2 信息脉冲 信息脉冲的时间间隔必须从第一帧脉冲开始按1.45微秒得增,这些信息脉冲的代号和位置必须如下列:脉冲位置(微秒)C11.45A12.90C24.35A25.80C47.25A48.70X10.15B111.60D113.05B214.50D215.95B417.40D418.85注:关于使用这些脉冲的标准,在第一部分2.5.4.1条中有规定。但是,“X”脉冲的位置只规定作为保证今后可能使用的技术标准。3.8.1.6.3 特殊位置识别脉冲(SPI) 除所规定的信息脉冲外,特殊位置识别脉冲的发射仅作为手动选择(领航员)的结果,并必须出现在A模式尾的帧脉冲以后4.35微秒间隔处。3.8.1.6.4 应答脉冲波形 所有应答脉冲必须是脉冲宽度为0.450.1微秒,脉冲上升时间在0.05至0.1微秒之间,和脉冲下降时间在0.05至0.2微秒之间。一个脉冲的脉冲振幅变化相对于一应答列中任何其他脉冲,不得超过1分贝。注:上升和下降时间下限(0.05微秒)的目的是为减少边带辐射。如果该边带辐射不大于具有所述上升和下降时间的梯形波在理论上可能产生的边带辐射,设备即可符合此要求。3.8.1.6.5 应答脉冲位置容差 每个脉冲的脉冲间隔容差(包括末尾帧脉冲),相对于应答组中的第一帧脉冲必须是0.10微秒。特殊位置识别脉冲的间隔容差相对于应答组中末尾帧脉冲必须是0.1微秒。应答组中任何脉冲间隔容差相对于任何其他脉冲(第一帧脉冲除外)不得超过0.15微秒。3.8.1.6.6 代码名称 代码符号必须由内含07 的数字组成,并必须包含3.8.1.6.2条中所载脉冲数下脚标号的和,采用如下:数 字脉 冲 组第一(最大有效数)A第二B第三C地四D3.8.1.7 只具有模式A和模式C能力的应答器的技术特性3.8.1.7.1 应答 应答器在下列全部情况得到满足时必须应答(不小于90%能发率):1)所收到的P3振幅比收到的P1振幅以下1分贝的电平还高,但不高于所收到的P1振幅3分贝。2)或是在P1以后1.3微秒至2.7微秒间隔中没有收到脉冲,或是P1超过在这间隔中收到的任何脉冲9分贝以上。3)所收到的询问脉冲的振幅超过收到的随机脉冲的振幅10分贝以上,这些随机脉冲不应被应答器辨认作为P1、P2或P3。3.8.1.7.2 应答器在下列情况下作应答:1)当询问的P1和P3脉冲之间的间隔,对于应答器中选定的模式,比3.8.1.4.3条中的规定差别大于1.0微秒以上。2)当收到任何单个脉冲,该脉冲接近正常询问条件而振幅没有变化。3.8.1.7.3 空载时间 在收到一合格的询问后,应答器到其在应答脉冲列的持续时间内不应回答任何其他询问。此空载时间应在该脉冲组的最后一个应答脉冲发射后的125微秒内结束。3.8.1.7.4 抑制注:这种特性用于防止对通过询问天线旁瓣接收的询问进行应答,同时避免模式A/C应答器对S模式询问的回答。3.8.1.7.4.1 当所收到的P2振幅等于或超过收到的P1振幅且间隔为2.00.15微秒时,应答器必须被抑制。不在需要检测P3作为启动抑制作用的先决条件。3.8.1.7.4.2 应答器抑制时间应为3510微秒。3.8.1.7.4.2.1 抑制应能在任何抑制期终了后整整2微秒期间内再起始。3.8.1.7.5 接收机灵敏度和动态范围3.8.1.7.5.1 应答器的最低触发电平必须对至少90%的询问信号产生出回答,当:1)构成一次询问的P1和P2两个脉冲振幅是相等的,并且没有检测到P2;2)这些信号振幅标称值低于1毫瓦的71分贝,容限为低于1毫瓦的69分贝和77分贝之间。3.8.1.7.5.2 应答和抑制特性,对所收到的P1振幅的适用范围为其最低触发电平至高于该电平50分贝之间。3.8.1.7.5.3 各种模式之间最低触发电平的变化,对于标称脉冲间隔和脉冲宽度不得超过1分贝。3.8.1.7.6 脉冲宽度鉴别 收到的信号振幅在最低触发电平至高于此电平6分贝之间,以及宽度小于0.3微秒,不得造成应答器启动应答或抑制作用。除了振幅变化接近询问的各单个脉冲之外,任何宽度大于1.5微秒的单个脉冲不得造成应答器在最低触发电平(MTL)至高于该电平50分贝的信号振幅范围内启动应答或抑制动作。3.8.1.7.7 回波抑制和恢复 应答器的设计必须包含一回波抑制装置,以保证当空间信号出现回波时还可能正常运行。提供这一装置必须与3.8.1.7.4.1条中所述旁瓣抑制的要求相兼容。3.8.1.7.7.1 灵敏度降低 在收到宽度大于0.7微秒的任何脉冲时,接收机应适量降低灵敏度,降低值至少是降低灵敏度的脉冲振幅的9分贝以内,但在任何时候不得超过降低灵敏度的脉冲的振幅,除紧接在降低灵敏度的脉冲后的第1微秒期间有可能超过之外。注:宽度小于0.7微秒的单个脉冲,不要求它造成规定的降低灵敏度,也不要求它造成持续期大于3.8.1.7.7.1和3.8.1.7.7.2条所允许的降低灵敏度。3.8.1.7.7.2 恢复 随着灵敏度的降低,接收机必须在收到信号强度具有高于最低触发电平直至50分贝的降低灵敏度的脉冲后15微秒以内恢复灵敏度(最低触发电平3分贝以内)。恢复必须是标称地线形,平均率不超过每微秒3.5分贝。3.8.1.7.8 随机触发率 航空器中的装置必须做成这种这种方式,即在同一航空器中安装的所有可能干扰的设备在最大干扰的工作波道上按正常方式运行,而不存在真正的询问,该应答器的随机触发率(间歇振荡器)在至少300次随机触发的期间或30秒钟内(以何者较少为准)不得超过每秒钟回答30次。3.8.1.7.9 应答率3.8.1.7.9.1 应答器的15个脉冲编码的应答,必须具有至少每秒回答1200次的能力,除非对只在4500米(15000英尺)以下使用的应答器装置,或由有关当局或由地区航行协议规定的在更低高度上使用的应答器,才允许应答器对15个脉冲编码的应答具有至少每秒回答1000次的能力。3.8.1.7.9.2 应答率限度控制 为保护系统免受应答器过荷询问效应的影响,当已达到预定应答率时防止对较弱信号的应答,在设备中必须带有降低灵敏度式应答限度控制。这种控制的范围必须允许调整,作为最低值,可为每秒应答500到2000次之间的任何值;或作为最高值可为少于每秒2000次(不考虑每次应答中的脉冲数)。应答率直至已超过选定值的90%,灵敏度下降3分贝以上应不得产生影响。当应答率超过选定值得150%时,灵敏度必须至少降低30分贝。3.8.1.7.9.3 建议 应答率限度应调整在每秒应答1200次,或应答能力所及的低于每秒应答1200次的最大值。3.8.1.7.10 在P3的前沿到达应答器接收机和发送应答的第一脉冲前沿之间的时间延迟,必须为30.5微秒。相对于P3的应答脉冲编码组的总的不稳定性,对高于最低触发电平3分贝到50分贝之间接收机输入电平不得超过0.1微秒。对于应答器能应答的模式之间的延迟变化,不得超过0.2微秒。3.8.1.7.11 应答器功率输出3.8.1.7.11.1 在应答器传输线的天线一端得到的脉冲峰值功率必须高于1瓦至少21分贝到不大于27分贝。只供4500米(15000英尺)以下或由有关当局或地区航行协议规定的更低高度以下使用的应答器装置,其传输线的天线一端得到的脉冲峰值功率为高于1瓦至少18.5分贝到不大于27分贝。3.8.1.7.11.2 建议 3.8.1.7.11.1条中所规定的脉冲峰值功率在下述范围内保持:从代码0000以每秒400次应答率到最大脉冲含量以每秒1200次应答率或应答器能够承受的低于每秒应答1200次以下的最大值。3.8.1.7.12 应答码 3.8.1.7.12.1 识别 模式A询问的回答应由在3.8.1.6.1条中指定的两个帧脉冲和在3.8.1.6.2条中指定的信息脉冲(模式A代码)组成。注:模式A代码名称是按3.8.1.6.6条的4个数字序列。3.8.1.7.12.1.1 模式A代码应从4096种可利用的编码中人工选择。3.8.1.7.12.2 气压高度传送 模式C询问的回答应由上述在3.8.1.6.1条中指定的两个帧脉冲组成。当可利用数字气压高度信息时,在3.8.1.6.2条中指定的信息脉冲应同时发射。3.8.1.7.12.2.1 当模式C询问的应答不满足下述3.8.1.7.12.2.4条款时,应答器应提供除去信息脉冲但保留帧脉冲的方法。3.8.1.7.12.2.2 信息脉冲应由接到飞机上的以标准气压值1013.25 hpa为基准的气压-高度数据源的模拟数字变换器自动的选出。注:1013.25 hpa气压等于29.92英寸汞柱。3.8.1.7.12.2.3 气压高度的报告应以100英尺为增量,脉冲选择如本章最末附表B所示。3.8.1.7.12.2.4 使用气压高度数据,(以1013.25 hpa为基准)。所选定的数字器的代码在95%概率基准上,应在38.1米(125英尺)之内,以保证航空器按指定的航行剖面飞行。3.8.1.7.13 特殊位置识别脉冲(SPI)的发射 必要时,这个脉冲按3.8.1.6.3条的规定与模式A回答一起发射,其周期在15至30秒之间。3.8.1.7.14 天线3.8.1.7.14.1 应答器的天线系统,当装在航空器上时,必须为在水平面内基本上是全向性的辐射场形。3.8.1.7.14.2 建议 垂直辐射波瓣应相当于地平面上四分之一波长单偶极子的垂直辐射波瓣。3.8.1.8 仅具有模式A如模式C能力的地面询问器的技术特性3.8.1.8.1 询问重复频率 最大询问重复频率必须是每秒询问450次。3.8.1.8.1.1 建议 为减少无用的应答器触发和造成高密度的相互干扰,所有询问器要使用与显示特性、询问器天线波束宽度和采用的天线转速相适应的最低可用的询问重复频率。3.8.1.8.2 辐射功率建议 为了减少系统干扰,询问器的有效辐射峰值功率要减少到与每个单独询问台址在运用上所要求的作用距离相应的最小值。3.8.1.8.3 建议 当模式C信息用于过滤层以下飞行的航空器时,应考虑高度表压力参考数据。注:在过渡层以下使用模式是根据模式在各种环境均能使用的基本原理。3.8.1.9 询问器辐射场建议 方向性询问器天线辐射P3的波束宽度,不应宽于运用上的要求。方向性天线的旁瓣和背瓣辐射,应低于主波瓣辐射的峰值至少24分贝。3.8.1.10 询问器的监控器3.8.1.10.1 地面询问器的距离和方位精度应用足够频繁的间隔监视,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注:在同一次雷达联合工作的询问器,可以使用一次雷达作为监控设备;否则,将需要电子式距离和方位精度监控器。3.8.1.10.2 建议 除距离方位监控外,应对地面询问器的其他关键性的、有关任何性能降低超过可允许的系统容差的参数连续地进行监控,并为所遇到的任何这些情况提供指示。3.8.1.11杂散辐射和杂散响应3.8.1.11.1 杂散辐射建议 连续波辐射对于询问器不应超过1瓦以下76分贝,对于应答器不应超过1瓦以下70分贝。3.8.1.11.2 杂散响应建议 机载和地面设备对不在接收机通带内信号的响应,应低于正常灵敏度至少60分贝。3.8.2 具有S模式能力的系统3.8.2.1 空间询问信号特征 这节描述出现在应答器天线处的空间信号。注:由于信号在传播时可能恶化,正如3.8.2.11.4条所述,对于询问机的询问脉冲宽度,脉冲间隔和脉冲幅度的公差,要求更严。3.8.2.1.1 询问载频 具有S模式能力的地面设备所有询问(上行传输)的载频应为10300.01兆赫。3.8.2.1.2 询问频谱 关于载频的S模式询问频谱应不超过图3-3.1规定的界限。注:S模式询问频谱依赖于数据,最宽的频谱产生于全为二进制1的询问。3.8.2.1.3 极化 询问和控制发射的极化正常应为垂直极化。3.8.2.1.4 调制 对S模式询问,载频应为脉冲调制,另外数据脉冲P6应具备内部的相位调制。3.8.2.1.4.1 脉冲调制 交互模式和S模式询问由脉冲序列组成。用以形成一个特定询问的脉冲是P1、P2、P3、P4、P5和P6。脉冲形状如表1规定。全部值以微秒表示。注:用于交互模式和S模式询问的0.8微秒的脉冲,在形状上与3.8.1.4条规定的用于模式A和C的那些脉冲一致。3.8.2.1.4.2 相位调制 短(16.25微秒)和长(30.25微秒)P6脉冲(3.8.2.1.4.1条)应具有以每秒相位调制。表1 S模式和交互询问-脉冲波形脉 冲脉 宽脉宽容差上升时间下降时间最小最大最小最大P1、P2、P3、P50.80.10.050.10.050.2P4(短)0.80.10.050.10.050.2P4(长)1.60.10.050.10.050.2P6(短)16.250.250.050.10.050.2P6(长)30.250.250.050.10.050.24兆比特速率进行载频180反相的内部二进制差动3.8.2.1.4.2.1 相位反转持续期 相位及转持续期应小于0.08微秒,且相位应单一地超前在(或延缓)通过渡越区,在相位过渡期间不应存在幅度调制。注:尽管未规定最小相位反转持续期,但必须满足3.8.2.12条的频谱要求。3.8.2.1.4.2.2 相位关系 两个连续片位之间0和180相位关系的容差和在P6脉冲内的同步相位反转的容差均为5。注:在S模式中一个片位是可能发生数据相位反转之间的0.25微秒载频间隔。载频0分贝-6分贝-11分贝-15分贝-19分贝-31分贝-38分贝-43分贝-47分贝-50分贝4兆赫4兆赫6兆赫6兆赫8兆赫8兆赫10兆赫10兆赫20兆赫20兆赫30兆赫30兆赫40兆赫40兆赫50兆赫50兆赫60兆赫60兆赫图3-3.1 要求询问器发射器发射机的频谱界限3.8.2.1.5 脉冲和相位及转序列 在3.8.2.1.4条所述的特定的脉冲序列和相位反转应构成询问。3.8.2.1.5.1 交互询问3.8.2.1.5.1.1 模式A/C/S全呼询问 这种询问应由P1、P3和长P4三脉冲组成,如图3-3.2所示。一个或两个控制脉冲(单独P2,或P1和P2)应该用一个独立的天线波瓣发射,以便抑制来自询问器天线旁瓣中的飞机的响应。注:模式A/C/S全呼询问,从模式A/C应答器导出模式A或模式C的应答(取决P1P3脉冲间隔),因为此应答器不能识别P4脉冲,S模式应答器识别长P4脉冲,同时用S模式应答。这种询问除了监视装备模式A/C的飞机外,还可获取对装备S模式飞机的监视。3.8.2.1.5.1.2 仅模式A/C全呼询问 除了使用短P4脉冲外,这种询问应与模式A/C/S全呼询问一致。注:仅模式A/C全呼询问从模式A/C应答器中导出模式A或模式C的应答,S模式应答器识别短P4脉冲,但不应答这种询问。3.8.2.1.5.1.3 脉冲间隔 P1、P2和P3之间的脉冲间隔应当如3.8.1.4.3和3.8.1.4.4条所规定。P3和P4之间的脉冲间隔应为2.00.05微秒。3.8.2.1.5.1.4 脉冲幅度 脉冲P1、P2和P3之间的相对幅度应按3.8.1.5条规定。P4的幅度应在P3幅度的1分贝之内。3.82.1.5.2 S 模式询问 S模式询问应由P1、P2和P6组成,如图3-3.3。2.0微秒P1P2P10.8微秒询问P3P4A模式8.0微秒C模式21.0微秒2.0微秒0.8微秒*微秒* 模式A/C/S全呼:1.6微秒仅模式A/C全呼:0.8微秒SLS控制发射0.8微秒图3-3.2 交互模式询问脉冲序列2.0微秒0.25微秒2.75微秒P6第一片位最末片位P1P2询问1.25微秒0.5微秒保护间隔0.5微秒同步相位反转0.4微秒P50.8微秒SLS控制发射图3-3.3 S模式询问脉冲序列注:P6之前是抑制模式A/C应答器应答的P1-P2脉冲对,以避免由于S模式询问引起的随机触发导致的同步窜扰。P6内的同步相位反转是一系列0.25微秒时间间隔(位片)解调的定时标志。这一系列位片起始于同步相位反转之后0.5微秒,结束于P6后沿之前0.5微秒,相位反转可以先于或不先于每个片位去解码它的二进制信息值。3.8.2.1.5.2.1 S模式旁瓣抑制 P5脉冲应当用于仅S模式全呼询问(UF=11,3.8.2.5.2条)以防止来自天线旁瓣和尾瓣中的飞机的回答(3.8.2.1.5.2.5条)。使用P5时应该使用单独的天线方向性图发射。注1:P5的作用是自动的。如果它的存在在接收的位置上具有足够的幅度,遮掩了P6的同步相位反转。注2:P5脉冲可用于其他S模式询问。3.8.2.1.5.2.2 同步相位反转 在P6脉冲中第一个相位反转应是同步相位反转。它应当是与该询问有关的应答器工作的时间基准。3.8.2.1.5.2.3 数据相位反转 每个数据相位反转应发生在同步相位反转之后,一定时间间隔(N乘0.25)0.02微秒(N等于或大于2时)上。16.25微秒的P6脉冲含有最多56个数据相位反转。30.25微秒P6脉冲含有最多112个数据相位反转。最后一个位片,即最后数据相位反转位置后的0.25微秒时间间隔,应后跟一个0.5微秒的防护间隔。注:跟随最后位片的0.5微秒的防护间隔。防止P6的后沿与解调处理产生干扰。3.8.2.1.5.2.4 间隔 P1和P2之间的间隔应为20.05微秒,P2的前沿和P1的同步相位反转之间间隔为2.750.05微秒。P6的前沿应在同步相位反转之前1.250.05微秒。P5脉冲若发射,中心应正对同步相位反转,P5的前沿出现在同步相位反转之前0.40.05微秒。3.8.2.1.5.2.5 脉冲幅度 P2的幅度和P6第一微秒的幅度应当大于P1幅度的0.25分贝。除了涉及与相位反转有关的幅度过渡外,P6的幅度变化应小于1分贝,同时P6相继两片位间的幅度变化应小于0.25分贝。在应答器天线端P5的辐射幅度应为:1)等于或大于从辐射P6天线的旁瓣发射的P6幅度。2)按要求的询问扇区内,低于P6辐射幅度9分贝以下。3.8.2.2 空间应答信号特性3.8.2.2.1 应答载频 具有S模式能力的应答器的应答(下行发射)载频,对于飞行不高于4572米(15000英尺)的飞机应为10903兆赫。对于飞行高于15000英尺的飞机应为10901兆赫。3.8.2.2.2 应答频谱 以载频为中心的S模式回答频谱应不超过图3-3.4的限制。3.8.2.2.3 极化 应答发射的极化正常为垂直极化。3.8.2.2.4 调制 S模式应答应由一个先调和一个数据块组成。先调应为4脉冲序列,数据块应为以每秒1兆比特数据率的二进制脉位调制。3.8.2.2.4.1 脉冲形状 脉冲形状应如表2规定,所有值为微秒。3.8.2.2.5 S模式应答 S模式应答应如图3-3.5所示。S模式应答的数据块应由56或112信息位组成。3.8.2.2.5.1 脉冲间隔 全部应答脉冲从第一个发射脉冲起按0.5微秒倍增,所有情况下容差为0.05微秒。3.8.2.2.5.1.1 应答先导 先调应由4个脉冲组成,每个脉冲宽度为0.5微秒。从第一个发射脉冲到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发射脉冲之间的间隔分别1、3.5、4.5微秒。表2 脉冲形状-S模式应答脉冲持续期连续期容差上升时间下降时间最小最大最小最大0.50.050.050.10.050.21.00.050.050.10.050.2 3.8.2.2.5.1.2 应答数据脉冲 应答数据块应在第一个发射脉冲前沿之后8微秒开始。不论56或112,每次发射规定1微秒为位间隔。一个0.5微秒脉冲应在每一个位间隔的前半或后半部分发射。当发射的脉冲在位间隔的后半部分,其后接着下一个位间隔前半部分的发射脉冲,这两个脉冲合并,应当发射1微秒脉冲。3.8.2.2.5.2 脉冲幅度 在S模式应答中,一个脉冲和任何其他的脉冲之间的幅度变化不应超过2分贝。3.8.2.3 S模式数据结构3.8.2.3.1 数据编码3.8.2.3.1.1 询问数据 询问数据块应当由位于P6(3.8.2.1.5.2.3条)内同步相位反转之后的56或112数据片位序列组成。在片位前180载波相位反转,则以二进制1表示该片位。看无上述相位反转则表示二进制0。载频0分贝-3分贝-20分贝-40分贝-60分贝7兆赫7兆赫1.3兆赫1.3兆赫23兆赫23兆赫78兆赫78兆赫图3-3.4 要求应答器发射机的频谱界限前导8.0微秒0.0 0.5 1.03.5 4.5时间(微秒)1 0 1 0 1 0 1 0 1 0 1 0Bit1Bit2Bit3Bit4 BitN-1BitN数据块56或112微秒8.0 9.00 0 1 0 0 0 1例如-相应位序为0010001的应答数据模块图3-3.5 S模式应答3.8.2.3.1.2 应答数据 应答数据块,如3.8.2.2.5.1.2条所描述,应由应答数据的二进制脉位调制编码形成的56或112数据位组成。间隔前半部分发射脉冲代表二进制1。相反,后半部分发射脉冲代表二进制0。3.8.2.3.1.3 位编码 位应当按它们的发射次序编号,起始位为1,除非另有说明,由位组(字段)编码的数值应使用正二进制符号编码,所发射的第一位应是最高位(MSB),信息应编入字段,字段至少由1位组成。注:在S模式格式的叙述中,在一个字段里,由位序形成的二进制代码的十进制等效值应当用于作为该字段功能的标识符或指令。3.8.2.3.2 S模式询问和应答的格式注:S模式询问和应答的全部格式已概括在图3-3.6和3-3.7中。出现在上行和下行格式中的所有字段一览表由表3给出,所有子字段一览表由表4给出。3.8.2.3.2.1 基本字段 每一个S模式的发射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字段,一个是描述符,它唯一地确定了发射格式。对所有格式,它均应出现在发射的开始,描述符用UF(上行格式)和DF(下行格式)字段表示。第二个基本字段应为出现在每次发射末尾的一个24位字段,至应包含奇偶信息。在全部上行格式和目前规定的下行格式中,奇偶信息应由S模式地址位(3.8.2.4.1.2.3.1条)或按3.8.2.3.3.2条规定的询问机识别符重复占位。标识符AP(地址/奇偶)或PI(奇偶/询问机识别符)。注:余下的代码空间用于发射任务字段。对于特定功能,规定了特定的任务字段集。S模式任务字段用两个字母的标志符表示。子字段可出现在任务字段中,S模式子字段用三个字母的标志符表示。3.8.2.3.2.1.1 UF:上行格式 这种上行格式字段(除格式24是2位长外,均为5位)应作为全部S模式询问的上行格式描述符并按图3-3.6编码。3.8.2.3.2.1.2 DF:下行格式 这种下行格式字段(除格式24是2位长外,均为5位)应作为所有S模式应答的下行格式描述符,同时按图3-3.7编码。3.8.2.3.2.1.3 AP:地址/奇偶 这24位字段(3356或89112)应出现在全部上行和除单独S模式全呼应答,DF=11外的目前所规定的下行格式中。该字段应包括按3.8.2.3.3.2条规定的重复占S模式地址位的奇偶位。3.8.2.3.2.1.4 PI:奇偶/询问机识别符 这24位(3356)下行字段应当按3.8.2.3.3.2条规定重复占询问机的识别符位的奇偶并应出现在单独S模式全呼应答DF=11中,若应答是响应模式A/C/S全呼或是捕获间歇振荡器(3.8.2.8.4条)询问机识别符代码应是零。表3 字段定义字 段格 式参 考标志符功 能UFDFAA地址通知113.8.2.5.2.2.2条AC高度码4,203.8.2.6.5.4条AP地址/奇偶AII0,4,53.8.2.3.8.1.3条AQ捕获O3.8.2.8.1.1条CA能力113.8.2.5.2.2.1条DF下行格式AII3.8.2.3.2.1.2条DI标志符识别4,5,20,213.8.2.6.1.3条DR下行请求4,5,20,213.8.2.6.5.2条FS飞行状态4,5,20,213.8.2.6.5.1条ID识别5,213.8.2.6.7.1条II询问机识别符113.8.2.5.2.1.2条KE控制,ELM243.8.2.7.3.1条MA信息,通讯-A20,213.8.2.6.2.1条MB信息,通讯-B20,213.8.2.6.6.1条MC信息,通讯-C243.8.2.7.1.3条MD信息,通讯-D243.8.2.7.3.3条NCC-信息节数243.8.2.7.1.2条NDD-信息节数243.8.2.7.3.2条PC协议4,5,20,213.8.2.6.1.1条PI奇偶/询问机识别符113.8.2.3.2.1.4条PR应答概率113.8.2.5.2.1.1条RC应答控制243.8.2.7.1.1条RI应答信息03.8.2.8.2.2条RL应答长度03.8.2.8.1.2条RR应答请求4,5,20,213.8.2.6.1.2条SD特殊标志符4,5,20,213.8.2.6.1.4条UF上行格式AII3.8.2.3.2.1.1条UM适用信息4,5,20,213.8.2.6.5.3条VS垂直状态03.8.2.8.2.1条表4 子字段定义子字段字 段参 考标志符功 能ACS通讯-A能力子段MA3.8.2.6.10.2.2.2条ADSA-呈义子段MA3.8.2.6.2.1.1条AIS飞机识别子段MB3.8.2.9.1.1条BCS通讯-B能力子段MB3.8.2.6.10.2.2.2条BDSB-定义子段MB3.8.2.6.6.1.1条CDSC-定义子段MC3.8.2.7.1.3.1条CFS连接子段MB3.8.2.6.10.2.2.1条DDSD-定义子段MD3.8.2.7.3.3.1条ECSELM能力子段MB3.8.2.6.10.2.2.2条IDS识别符标志符子段UM3.8.2.6.5.3.1条IIS询问机识别符子段SD3.8.2.6.1.4.1条a)款LOS锁定子段UM3.8.2.6.1.4.1条MBS多站通讯-B子段SD3.8.2.6.1.4.1条c)款MES多站ELM子段SD3.8.2.6.1.4.1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