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作者游览顺序和泉水流经路线这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课时安排】两课时【资料链接】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江苏关县人。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8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双龙洞最奇趣的是外洞与内洞之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宽丈余,岩底仅离水面一尺左右,进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从岩底的水面穿引而入,当穿到岩底中间时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围的岩石一齐朝身上挤压过来,岩石几乎擦着鼻子。进10米,又豁然开朗,被誉为奇观。内洞约有2200多平方米,岩洞深邃。在小船上岸处,抬头仰望,有一条青色钟乳岩纹自东北洞顶蜿蜒而来,另有一条黄色钟乳石自西北俯冲而至,人们称为“双龙”,龙状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内钟乳、石笋奇形怪状,纵横交错。钟乳石(stalactite),又称石钟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自下向上生长的是石笋,从上往下生长的是石钟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物就会形成千姿百态、十分壮观的天然建筑物。钟乳石和石笋生长速度很慢,每年只增长1毫米左右,它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由于形成时间漫长,钟乳石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分段,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堂研讨】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是浏览胜地,因而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途中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丽奇特,吸引了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游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预习作业1、3,指导书写“鹃”和“臀”。相机辨析形近字:漆、膝;鹃、娟、捐。3检查预习作业2、4,理清文章脉胳。 默读课文,思考: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第五段(6、7)介绍及出洞内洞。 4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哪几个景点。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二、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指名读第一段、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练习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2.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个排比句中你体会出了什么?(4)有感情地练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沿途明艳的南方山景。(5)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描述沿途景色呢?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再读第二段,表现作者愉悦的心情。(6)总结第二段段意:从金华过罗旬入山,随溪流到洞口,一路上景色明艳。【当堂训练】1语补一、二(P12)2用“时而时而时而”写一个排比句。【拓展训练】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思考:作者为什么花大力描述沿途景物中的溪流呢?第二课时【课时目标】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课堂研讨】一、导入新课: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接下来游览的这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二、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一)了解外洞“宽敞”的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预设: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预设: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4.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预设: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二)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1默读第五自然段,你想到了用那些词语来形容“孔隙”?2组织讨论:船小 行船方式 乘船姿势 乘船感觉3默读第五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4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5朗读第五自然段,体会孔隙的“窄小”。6练习背诵第五自然段。(三)了解内洞特点,体会内洞的“黑、奇、大”。1指名朗读第六段,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预设: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2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3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预设: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4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5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6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内洞的黑、奇、大。三、组织反思,学习写作方法:1说说课文的写作顺序,找出描写泉水的句子,研究泉水的流经,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2作者在描写景色的时候,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当堂训练】1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 的经过。课文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巴彦淖尔市2024年数学三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谢家集区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工程项目管理深度复习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级经济师备考计划与试题及答案
- 水利水电工程续建技术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经济法考试重点知识分类试题及答案
- 小学生理卫生教育
- 幼儿园节日教育课程介绍
- 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合同协议书
- 食品饮料生产流程及品质管理预案
- 2022岩棉薄抹灰外墙外保温技术规程
- 浙江2024年01月高考:《信息技术》考试真题与参考答案
- JJF 2110-2024稳定同位素标准物质研制(生产)技术要求
- 反比例函数教材分析上学期浙教版
- 国家开放大学《Python语言基础》实验1:Python 基础环境熟悉参考答案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3500常用字表
- 粉罐安装方案
- 酒店公共区域清洁剂使用技巧培训
- 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 生物信息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
- 雅思英语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