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一、铸剑1、看P21-22 “三头相斗”的场面 这两段描写的非常精彩,笔墨精炼,但是想象力又是非常的丰富,细致。甚至细致到了设想王的头有五处被咬伤,而眉间尺有七出,这都是非常细致的描写。一直到眉间尺的头被国王死死咬住不放,陷入困境。黑色人就参战了,他把自己的脑袋砍掉,正是为了战斗。于是二比一,处于绝对的优势,国王再狡猾也没用,最后二头将国王的头颅撕烂,他们两个也同归于尽,完全烂在一起。这些描述全部出于鲁迅自己的想象,奇异之极,荒诞之极,出乎常理之极,却又有一种强大的震撼力。二、野草哲学思想:生命的意义在一定时候得到了无限的扩张,变成了不可抗拒的顽强。小小的绿苗,通过自己的汗水,掀翻了压在她身上的巨大石头,表现了不畏困难,勇于磨练,永远乐观的可贵精神, 野草的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困难和不幸,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不屈不挠地前进,生活道路中的成功也就会与我们相逢。 一棵任人残踏的小草,无人注意的小草,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掀翻了压在身上巨大的石块,顽强地钻出地面。表现了不畏困难,勇于磨练,永远乐观的可贵精神, 野草的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困难和不幸,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不屈不挠地前进,生活道路中的成功也就会与我们相逢。 温室里的花朵似乎比野草更加美丽,但野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却更为人赞赏。 野草和盆花,有着不同的精神。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也一样。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三、倾城之恋1、象征隐喻:城的倾覆第一层也许是单纯地指香港城的倾毀,第二层可以指流苏心中那座防御的城的倾毀,心防的解除。第三层则指封建社会的傾倒,不复存在。光是傾城便具多种象征,由此可知,傾城之恋意象运用之成功。 2、你是怎么样看待这部小说的?四、预言1、年轻的神的象征义预言运用了女性特征的象征性意象,描绘了一位来自“温郁的南方”,有着“银铃的歌声”的“年轻的神”。预言中把爱情拟为“年轻的神”,“我”热切地盼望她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消失了骄傲的足音,空留下“我”的感叹与失望。这种爱尽管略显飘渺,却也是一首真挚炽热的向往的梦之歌。2、预言的意义“预言”出现在首节“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和末节“啊,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通过问句质疑的方式,使“预言”传达了诗歌更为深刻、更具哲学意味的主题。那就是对人生的“得与失”“取与舍”“蛊惑与抗拒”之间的抉择。在“留下的悲哀”与“失去的美丽”之间对时间和生命做出的思考。这种抽象的哲理思考被表现为一个幻美的神话故事的外在形式。何其芳在北大读的是哲学专业,但他对于人生终极问题思考的兴趣却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文学形象和诗歌语言的形式做出了独特的、更为诗性与感性的传达,这本身就是他在艺术上的鲜明特征和独特贡献。 五、骆驼祥子、茶馆1、老舍的生平(1)20世纪30年代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2)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集等。(3)建国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剧本龙须沟、茶馆等。2、祥子的形象 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农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那本是他打算第二次买车的钱,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第三次,他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他开始游戏人生,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祥子形象的意义,就在于体现了老舍对普通人的悲悯、关怀,对于不合理的社会批判。体现老舍人性关怀。 3、茶馆反映了哪三个时代? 清末、民初、抗战胜利后4、是什么茶馆,其背景是?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5、老板王利发的人物形象特点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6、这部戏剧的主题?茶馆展示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六、徐志摩的诗歌1、徐志摩是新格律诗的代表2、一说,此诗是写给陆小曼的:在徐志摩前期的诗作中,透露出的爱总是美好的,令人欣喜的。但是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却流露出无尽的忧伤。此诗作成于作者和最后一位太太陆小曼结婚之后。由于陆小曼染上了毒瘾,变得颓废堕落,并且长期的交际花生活使她养成了骄奢挥霍的习惯,这无疑给了徐志摩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早失了当初恋爱的甜蜜与浪漫,心情转向无奈。诗人仿佛是在梦中回味这一路走下来的历程。诗篇开头“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就奠定了诗的格调,模模糊糊,引人猜想。随后便浅浅勾勒了一组自己的感情轨迹,由“她的温存,我的迷醉”,“甜美是梦里的光辉”到“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在梦的悲哀里心碎!”让读者隐隐约约看到了那段爱情的悲剧。 3、一说,此诗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她的温存,我的迷醉甜美是梦里的光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在梦的悲哀里心碎黯淡是梦里的光辉”。紧密地依循着此一发展线,我们便不难发现此诗是诗人徐志摩在诉说自己的初恋故事。这个初恋故事,如何由当初的相遇相识,发展至甜美的初恋,一直到对方的负心,让他初尝失恋的悲伤,他由英国返回中国奋斗争取了一年多,但林徽因选择了与梁思成赴美升学,这个决定,等于宣判了这个初恋故事的终结,在回天乏力下,诗人只能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最后是美梦的彻底破灭而生命暗淡无光,步步写来,真是悲伤已极!这便是这个初恋故事的概要。4、哪三美?新月派的新格律诗规则,主要体现在三个原则: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绘画美是用词讲究色彩。音乐美,就是要有节奏感和旋律。这实际上,是吸收了西方格律诗和中国古典格律诗的一些因素。徐志摩诗歌,是新格律诗的最重要的实践,他的诗基本上符合这三个原则。但是,他最突出的,最有魅力的是那种音乐性。5、这首诗的写作主题理由诗歌表达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和思想呢?我认为,是“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人生理想。 这是一首别情诗,抒发那种离情别绪。抒发对康桥的那种无限深情。这种情感通过那种不忍离去的依依惜别、无限眷恋的心情体现出来。带有淡淡的感伤。七、我与地坛作者对生平及母亲的感悟: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感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在地坛这个特殊环境和背景中完成的。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历经如下几个阶段:走出死亡的阴影,坚定活下去的信心;对死的哲学思考;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史铁生对母爱的感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母爱是包容的、无言的、坚忍的;母爱是通达的、睿智的、善解人意的;母爱是无私的、纯粹的、毫不张扬的。文章的最后阐述了母爱对作者的启示与影响。史铁生从地坛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则的一种安排。死是一种必然,一种天意,不必害怕,不必急于求成。死神是人生最守信用的伙伴,早晚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在你没有力气生存的时候,死神肯定会来搭救你。在史铁生眼里,死是一种回归,有回家的温馨,有节日般的快活。这些理解使他的死亡观超越了世俗的生命感受。作者正是在遭遇到命运巨大打击的可怕境遇中,经历了狂躁怨恨、悲观沉沦、痛苦反省之后,在地坛大地母亲宁静温暖的怀抱里,通过深沉的哲学思考,渗透了生命的真谛,彻悟了人生的意义,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从而使自己人生观升华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晶莹澄澈的新境界。我与地坛中,作者对母爱的描写极有特色,一方面,作者运用叙述的手法,追忆了母亲生前的种种细节,感人至深;另一方面,又通过“设想”,直接进入母亲那复杂深沉的内心世界,描写她的心理活动过程,正面展示出她那颗赤诚无私的爱心,令人心动。通过这两个不同的角度交叉观照,我们看到并且深切理解了这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母爱的基本特征。首先,母亲给予作者的爱是包容的、无言的、坚忍的。母亲在有限的生命中,以自己无言的母爱,为儿子树立了一个学习榜样。首先,它教会了儿子如何在人生逆境之中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承受苦难但又从不丧失信心。鲁迅野草里的哲学 北大演讲录之二(节选)钱理群这正是鲁迅要我们正视的:人的生存的无奈,无依托,无归宿。鲁迅就这样堵塞了人们“逃避不完美的人生痛苦”的一切退路,把他的人的生存绝境的命题发挥到极致。由此提出了他的哲学。他拒绝“完美”,强调历史,现实,社会,人生,人性都是不圆满,有缺陷的;他拒绝“全面”,强调历史,现实,社会,人生,人性都是有偏颇,有弊端的;他拒绝“永久”,强调一切都处于过程中,否定生命的凝固与不朽。鲁迅彻底摒弃了一切关于绝对、关于至善至美,关于全面、关于永恒的乌托邦神话,它固执地要人们相信,有缺陷,有偏颇,有弊病,有限,才是生活的常态,才是正常的人生与人性。要人们正视这一切,才能从中杀出一条生路。这正是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的人生态度。这恰是鲁迅思想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我们可以想见,鲁迅在考察个体生命与他人的关系时,是怀着怎样悲凉的心情,他依然把这一命题推向了绝望的极致。所谓“绝望”就是看透,首先看清社会、历史、人性的一切都是不完满、有缺陷的;其次充分认识自我的局限,也即自己掌握命运的有限,既破除了对现实的种种迷信,幻想与神话,又破除了对自我的种种迷信、幻想与神话。觉悟到这些,真正看透了,也就达到大彻大悟。达到超越。但在看透以后,却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周氏兄弟鲁迅与周作人在对世事的认识的深刻程度上是很接近的,但在处事态度上,就有了不同的选择。周作人的态度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他于是退缩到个人的小天地里,提倡“生活的艺术”,就是“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鲁迅的态度相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许广平所说的,“虽则先生自己所感觉的是黑暗居多,而对于青年,却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自己也仍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为可为,向前的走去”。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偏激的声音。我终于不能证实: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所以我想,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的抗战”,或者叫“反抗绝望”。鲁迅说:“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