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語法(上) 第一節 古漢語的判斷句 句子的分類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標準劃分出來的句子,其種類也不同:根據語氣劃分,可以分成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歎句。根據結構的繁簡劃分,可以分成單句和複句。根據謂語的性質劃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着眼於句子的組織形式,即使用什麼詞類作謂語,可以分成名詞謂語句(名詞句)、動詞謂語句(動詞句)、形容詞謂語句(形容句)和主謂謂語句;一種是着眼於謂語所表示的語法意義,即偏重於從謂語的意義上分類,可以分成判斷句、描寫句、敍述句。這兩種分類方式劃分的結果,大多數情況下是相應的,但也有一些交叉的情況,如:(1)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2) 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3)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例(1)是動詞謂語句,也是敍述句。例(2)前半句是形容詞謂語句,也是描寫句;後半句是動詞謂語句,也是敍述句。例(3) 從組織形式上看,是動詞謂語句,但從語法意義上看,則是一個判斷句。研究語法應該重視句子的結構形式,但也不能忽略句子所表達的語法意義。這一節我們講的古漢語的判斷句,就是按照句子謂語所表達的語法意義劃分出來的類別。一、古漢語判斷句的基本特點:現代漢語的判斷句一般要有判斷詞“是”來表示判斷,沒有判斷詞“是”的判斷句一般只限於表示日期、天氣、籍貫之類的句子。如:(1) 今天星期二。(2) 明天晴天。(3) 魯迅紹興人。古漢語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尤其是先秦兩漢時期。它是直接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來作謂語表示判斷的。這主要有四種形式:(一)主語+謂語+也字。如教材244頁例句:(1) 制,嚴邑也。(左傳隱西元年)(2) 虢,虞之表也。(左傳僖公五年)(3) 董狐,古之良史也。(左傳宣公二年)(4) 而母,婢也。(戰國策趙策三)(5)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隱西元年)此為古漢語最常見的判斷句形式之一。“也”字作為句末語氣詞,其作用主要是用來表示確認某種事實。用在判斷句句末,其作用就是用來表示判斷。(二)主語+者+謂語+語氣詞。如教材244245頁例句:(1) 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也。(戰國策趙策三)(2) 彼吾君者,天子也。(戰國策趙策三)(3) 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4)臣之所好者,道也。(莊子養生主)以上例句中的“者”字,都是語氣詞,其作用是用來表示語氣的舒緩和提頓,同時也有對主語加以強調的作用。(三)主語+者+謂語。如(1) 虎者,戾蟲。(戰國策秦策二)(戻:暴虐)(2) 粟者,民之所種。(晁錯論貴粟疏)(四)主語+謂語。如(1) 趙,秦之深讎。(戰國策秦策二)(2) 賈生,洛陽之少年。(蘇軾賈誼論)以上例句,不管是哪種形式,其共同的特徵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直接作謂語,句中有“者”字,只是表示語氣上的提頓;句末有“也”只是用來幫助判斷。我們不能因為句中有“者”、“也”呼應,就簡單地認定為判斷句。 如(1) 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2)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3)令尹貴矣,王非置兩令尹也。(3) 呂公者,好相人也。以上例句,從謂語的構成成分看,都不是判斷句,而是敍述句。有時,判斷句的謂語後面,根據表達的需要,也可以用別的語氣詞。如:(1) 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2) 白起,小豎子耳。(3)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例(1)“也者”連用於主語之後,表示語氣的提頓,“者也”連用於謂語後,表示語氣的肯定。例(2)“耳”和“也”字一樣,是用在直陳句的句尾的語氣助詞,表示限制語氣,即表示句子所表達的內容“不過如此”的語氣,可譯為“罷了”。例(3)的“歟”是一個比較單純的專門用來表示疑問的語氣助詞。古漢語的判斷句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時候,一般要按照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添加上一個判斷語“是”。“是”字在古漢語中,通常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指示代詞“這”、“這個”、“這些”之類,經常作判斷句的主語。如教材245頁例句:(1) 是吾師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語季氏)以上二例,“是”字是代詞直接作句子的主語。“吾師”、“社稷之臣”分別作句子的謂語。如果句子所要判斷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時候是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在前面已經敍述過,然後用指示代詞“是”來複指,這樣就使意義更為明確。如245頁例句:(1)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戰國策魏策) (2)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3)湯之問棘也是已。(莊子逍遙遊) 以上三例,“是”字在句中作謂語。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左傳僖公三十年)(2)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3)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歟?(論語季氏)以上例句,例(1)的“是”指代上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這件事。例(2 )的“是”指代上文提到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件事。例(3)的“是”指代“虎兕出於柙 龜玉毀於櫝中”這件事。它們在句中都充當句子的主語。一般說來,先秦典籍中的“是”字,我們都可以看作是指示代詞。1937年王力在中國文法中的係詞一文中提出:判斷詞“是”到六朝才出現,1958年在其漢語史稿中又把時間提到西漢末年。雖然現在語言學界對判斷詞“是”的產生年代還有爭議,但通常認為“是”字在先秦典籍中真正用作判斷詞的例子是很少見的。如(1)問人曰:“此是何種也?”對曰:“此車軛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2)韓是魏之縣也。(戰國策魏策三)漢代以後,“是”作判斷詞的用例有所增加。如:(1) 是是帚彗,有內兵,年大孰。(馬王堆三號墓帛書)(2) 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3)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記商君列傳)(4) 鬷(zng)夷氏是其後也。(論衡龍虎篇)(5) 巫嫗、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史記滑稽列傳)(6) 此是家人言也。(漢書儒林傳)語言是具有社會性的,某種現象一旦產生,必然會在語言中大量出現,而“是”字作為判斷詞在先秦典籍中只出現了極少數幾例,這是值得懷疑的。我們知道,先秦典籍是經過千百年的輾轉傳抄才流傳到現在的,在傳抄過程中,完全可能混入當時人的語言成分。而到了漢代,“是”字的判斷詞的用法才確乎多了起來。如史記中“是”字的判斷詞用法共出現了六次,而且有些可以解釋為判斷詞,而有的仍可以解釋為指示代詞,我們似乎可以看作是“是”字指示代詞用法向判斷詞用法的一種過渡。二、判斷句中的副詞狀語在判斷句謂語前,常常有狀語。這個狀語往往是由一個副詞來充當,如“必、誠、亦、乃、即、非”等。就名詞的語法特點來說,名詞或名詞性片語前不應該有狀語,也就是說不能受副詞修飾,但由於這個名詞或名詞性片語是作謂語的,因此它的前面有狀語,也就合乎一般的語法規則了。如教材246247頁例句:(1) 吾乃梁人也。(戰國策趙策三)(2) 是乃仁術也。(孟子梁惠王下)(3) 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戰國策齊策四)以上是用“乃”字作狀語的例子。(1) 是非君子之言也。(禮記檀弓下) (2)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戰國策魏策四)(3) 管仲非仁者與?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人非生而知之者。以上是用“非”字作狀語的例子。其他如:(1) 是皆秦之罪也。(戰國策秦策一)(2)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3) 臏亦孫武之子孫也。(史記孫子吳起列傳)(4)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傳襄公八年)以上例句,分別以副詞“皆、必、亦、即”等作狀語。以上例句中,副詞的作用主要是加強限制,本身的意義仍然體現的非常明確,語譯時都要在這個狀語後加上一個判斷詞“是”,我們不能認為這個副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判斷詞“是”。如“非”,其作用是用來否定全句,用在判斷句中表示否定判斷,有人說“非”可以譯為“不是”,其實“不是”的“是”是由判斷句本身的特點限定的,即我們在語譯時,按照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添加進去的,語譯形式裏“不是”的“不”才是“非”字所表示的。在學習古漢語判斷句時,有一個“為”字值得我們重視。如教材247頁例句:(1)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戰國策趙策三)(2)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3)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論語微子)(4)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論語微子)這些句中的“為”字,看起來很像現代漢語的係詞“是”,但實際上“為”字要古漢語中是一個涵義非常廣泛的動詞。在上述句子中,“為”字雖然也可以譯為現代漢語的判斷詞“是”,但我們一般不把它看作是判斷詞為好。就句子的性質來說,這幾個句子仍然是敍述句。如:例(1)“先生為天下之士”不是一個獨立的句子,而是由一個主謂詞組作全句的賓語。例(2)的“為”字分別作分句的謂語。例 (4)“孰為夫子”可以理解為“誰算作夫子。”“為”是動詞。由於動詞意義的不斷虛化,先秦典籍中有些“為”字確實可以看作是判斷詞。如例(3)“夫執輿者為誰?”“為誰”即“是誰”,這句話,先秦的說法通常說成“夫執輿者誰也?”直接用代詞作謂語表示判斷,加上“為”字,判斷的意味就更加顯赫。其他例句如:(1) 余為伯鯈(sh),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2) 汝姓何,是荷葉之荷,為河水之河。(北史 儒林傳下)(3) 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史記魏公子列傳)這裏的“為”字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判斷詞。就句子性質來說,它的謂語不是名詞性成分構成的,而是由判斷詞“為”構成的動賓結構來充當。 三、活用的判斷句判斷句是表示判斷的,就其表達功能來說,一是表示類屬關係。即主語表達的事物屬於謂語所表達事物的同類。如“陳勝者,陽城人也。”“仲弓父,賤人。”謂語是對主語的分類說明的,主語和謂語所指的是同一事物,只不過從邏輯上看,二者之間是種屬關係。這種句子的主語和謂語一般不能對換。二是表示等同關係。即主語表達的事物就是謂語所要表達的事物。如“梁父即楚將項燕。”“亞父者,范增也。”謂語都是對主語進行解釋的,其主語和謂語是同一事物,主謂對換,不影響句子所表達的基本意思。這兩種類型的句子,主語和謂語除了在句法上構成判斷外,在邏輯上也構成判斷。但有時主語和謂語在邏輯上並不構成判斷關係,主語和謂語之間似乎違反了邏輯上的同一性,或者彼此的事物類別毫不相干,但從修辭的角度和切面,或者從結構的壓縮、事理的因果等方面看,又是一種含意特殊而深刻的判斷句。這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比喻性判斷句。即主語表達的事物在某些方面很像謂語表達的事物。如:(1)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2)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顏淵)(3)曹公,豺虎也。(資治通鑒卷六十五)如果是現代漢語,就得在此類句子中間加個“是”字,構成修辭上的暗喻。古漢語的判斷句語法上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因此即使是修辭上也不用比喻詞“是”。換言之,即以判斷句的形式來表示比喻。(二)壓縮性判斷句。表示主語和謂語之間有某種邏輯關係,即說話人要表達的內容比較複雜,卻把它壓縮在一個判斷句的形式裏,如(1)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戰國策齊策四)(2)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此二例的主語和謂語不是同一關係,看起來似乎不合乎邏輯,其實這是一個壓縮了的判斷句,語義容量仍包含在其中。“百乘,顯使也”,其語義內容是“擁有百輛車的使者是地位顯赫的使者”。“夫戰,勇氣也”,其語義內容是“作戰是要靠勇氣的”。(三)因果性的判斷句。即句子的主語和謂語之間具有邏輯上的因果關係。如教材248249頁例句:(1)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戰國策齊策四)(2) 桓公九合中原,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憲問)(3)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養生主)例(1)是說“孟嘗君作了幾十年的相, 沒有遭到一丁點災禍,這是因為馮諼的計謀。”例(2)是說“齊桓公不依靠戰爭,多次主持諸侯間的盟會, 是因為管仲的力量。”例(3)的的“割也”、“折也”分別說明“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的原因。這幾個例句實際上是都用一個判斷句的形式表達事物間的因果關係。 第二節 古漢語被動意義的表達方式着眼於句子的組織形式和謂語的語法意義,我們把以動詞或動詞性词组作謂語的句子叫敍述句。根據主語和謂語之間的施受關係,我們可以把敍述句分成兩類,第一類,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達的動作行為的發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讀書”。第二類,主語是謂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杯子被打破了”。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又可以根據有沒有專門表示被動的形式標誌,分成兩類。第一類,只在語義上表示被動而無被動形式標誌的句子。如“杯子打破了”。這種句子在形式上與主動句一樣,被動意義只能從主語和謂語之間的語義關係上去理解,我們可以稱作“語義上的被動句”。第二類,在謂語動詞和前面或後面帶有表示被動關係的詞語。如“杯子被打破了”。這種句子用介詞“被”作為語言形式,表示主語受事。我們把這種句子稱之為“形式上的被動句”。以上我們是就現代漢語的句子來說的,古漢語也同樣存在這兩類被動句。只不過表現形式比現代漢語更複雜一些而已。一、語義上的被動句語義上表示被動的句子歷史比較悠久,早在甲、金文時代就已經出現,並且一直沿用到現代。如:(1) 鹿禽。(粹953)(2) 麥易赤金。(麥方鼎)(3) 故不能推車而及。(左傳成公二年)(4)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報任安書)(5) 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阿Q正傳)例(1)說“鹿被擒”,主語“鹿”是動詞“擒”的受事,而不是施事。例(2)是說“麥被君王賜予了赤金”,主語“麥”是謂語“易(賜)”的受事,而不是施事。例(3)(4)(5)加點的詞的語法意義與例(1)(2)同。語義上表示被動的句子在古代文獻中是大量存在的。古漢語中,根據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出現與否,大致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1、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不出現:如教材255256頁例句:(1)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隱西元年)(2) 君能補過,袞不廢矣。(左傳宣公二年)(3) 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孟子離婁下)就謂語動詞來說,“蔓草”是被除的,“袞”是被廢的,“諫”是被施行的,“言”是被聽從的。2、由介詞“于(於)”或“乎”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教材256頁例句)(1) 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左傳成公二年)(2) 東敗于齊,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3) 萬(宋萬)嘗與莊公戰,獲乎莊公。(公羊傳莊公十二年)(4) 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乎?(莊子山木)以上例句,有些教材把它們看作是形式上的被動句,即被動句式中的“於字句”。王力先生漢語史稿中冊中也曾這樣認為,後來王力先生在其漢語語法史中修正了這一觀點。其理由一是介詞“於(乎)”本身不表示被動,在這裏只是起到引進動作行為主動者的作用。二是這種句子中的“於(乎)”是從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的用法中發展而來,因此在一些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裏,“於”字仍然起到引進動作行為處所的作用,如“東敗于齊”、“南辱于楚”,“(吾)圍于陳、蔡之間”,“百里奚舉于市”,“齊”、“楚”、“陳蔡之間”、“市”都是“於”字所引的處所,而句子中的動詞本身都用於被動意義。三是這些句子中的介詞“於(乎)”有時可以省略,如“荊州之民附曹者,偪兵勢耳”,“偪兵勢”即“偪於兵勢”,中間省略了介詞“於”字。語義上的被動句與主動句的語言形式基本相同,我們一般只能從語義上加以分辨。從語言形式上,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考察。其一、謂語動詞如果是表示人的動作,而主語卻是一個非指人的名詞,這個句子一般就是語義上的被動句。如“蔓草猶不可除”。其二、謂語是及物動詞,卻不帶賓語,而且也補不出賓語,這個句子一般是語義上的被動句。如“文王拘”、“屈原放逐”。其三、賓語所表達的事物是主語所表達事物自身的一部分,這個句子一般也是被動句。如“孫子臏腳”。以上方法,確切地說並不能解決我們對語義被動句的識別問題,要確切理解它,一般只能從語義分析上入手。二、形式上的被動句形式上的被動句,一般稱之謂被動句式。現代漢語的被動句式,一般是用“被”字來表示,而古漢語的被動句式比較複雜,單一型的被動句式有三種,即“為”字句、“見”字句和“被”字句。還有使用兩種以上被動標誌的綜合式。(一)“為”字句“為”字句通常有四種變化形式。1、“為”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構成“為+主動者+動詞”的語言形式。如教材256頁例句:(1) 卒為天下笑。(戰國策趙策三)(2) 不為酒困。(論語子罕)(3) 然則今有美堯、舜、鯀、禹、湯、武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韓非子五蠹)(4) 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史記高祖本紀)這裏介詞“為”用來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它決定了句子的被動性質。此二例如果去掉了“為”字,句子就變成了主動句,這一點是和“於”字所不同的。這種用法的“為”,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裏的介詞“被”。2、“為”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並在謂語動詞前加上“所”字,構成 “為+主動者+所+動詞”的語言形式。如教材256頁例句:(1)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史記魏公子列傳)(2) 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史記項羽本紀)(3) 征和二年,衛太子為江充所敗。(漢書霍光傳)“所”字原本是一個特殊的代詞,在這樣的句式裏,其代詞意義虛化了,只是幫助表示被動,一般教材把它看作助詞。“為+主動者+所”這種句式較為晚起,先秦少見,漢以後逐漸增多,一直沿用到現代。現代漢語中把它看作是助詞。3、“為”字並不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構成“為+動詞”的語言形式。如教材256頁例句:(1)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國策燕策三)(2) 若信者,亦已為擒矣。(史記淮陰侯列傳)此二例中,“為”字的後面都沒有出現動作行為的主動者。這種“為”字並不引進動作行為主動者的被動句式,實際上可以看作是“為”字引進動作行為主動者的變形,其中“為”字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裏的助詞“被”(黃、廖說)。我們也不妨把它看作助詞。4、“為”和“所”配合使用,構成“為+所+動詞”的語言形式。也就是說“為”字不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如:(1) 不者,若屬為所虜。(史記項羽本紀)(2) 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云。(史記李將軍列傳)在這種句式裏,一般不看作是“為”字省略了賓語。也就是說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並未確指,我們可以看作是上一種類型的變式,“為”字也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裏的助詞“被”。(二)“見”字句“見”字句有兩種語言形式。1、直接用於動詞謂語的前面表示被動。構成“見+動詞”的形式。如教材257頁例句:(1) 盆成括見殺。(孟子盡心下)(2) 厚者為戮,薄者見疑。(韓非子說難)(3)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也。(孟子梁惠王上)例(2)“見”字與“為”字對舉使用,所表達的意義是一樣的。從以上例句中我們可以看出,“見”字不同于“於”字,它不能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也不同於第一、二形“為”字句中的“為”字,可以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但它和我們前面講到的第三形“為”字句中的“為”一樣,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助詞“被”,故這種用法的“見”也應與之一律,看作是助詞。2、與“於”字句配合使用,構成“見+動詞謂語+於+主動者”的語言形式。如教材257頁例句:(1)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2) 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君。(史記老子韓非列傳)(3) 以四百里之地見信於天下。(呂氏春秋離俗)前面我們說過,單純的“於”字句缺乏鮮明地表示被動的標誌,配上“見”字後就彌補了這一缺陷,使被動的意味表現有更明確,而單純使用“見”字又無法表示施動者,“見”字句和“於”字句配合使用,這兩方面的都解決了。南北朝以後,表被動的“見”字又演變出一種新的用法,即可以放到動詞前面,表示對待自己的態度。如:(1)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2) 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南史江淹傳)這種用法的“見”字可以看作是副詞。也有的教材看作是助詞或助動詞。這一用法,現代漢語中也有所保留,如“不要見笑”,“誠望見教”之類。(三)“被”字句“被”字本來是名詞。說文:“被,寢衣,,長一身有半。”後來又引申為“披”“覆蓋”、“蒙受”、“遭受”等義項。如(1) 光被四表。(尚書堯典)(2) 下施萬民,萬民被其利。(墨子尚賢上)(3) 秦王複擊軻,被八創。(戰國策燕策三)(4) 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國策齊策一)例(4)的“被”字就有了虛化的痕跡。到了漢代,“被”字已經發展為表被動的詞,但在文言文裏較為少見,即便是晚期的文言文也不多見。如教材257頁例句:(1) 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國策齊策一)(2)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3) 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4) 亮子被蘇峻害。(世說新語方正)以上例句中的“被”可以看作是表示被動的虛詞,但其虛化的痕跡仍然看出來。到了現代,用“被”字表示被動的句式基本上取代了其他幾種句式,其用法,我們完全可以按照現代漢語的用法去理解。 第三節 賓 語 前 置古漢語賓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基本相同,即處於動詞謂語的後面,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賓語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我們把這種情況叫作賓語前置。這包括以下幾種情況。一、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是古漢語的常態,而非語序的變換。這條規律在上古漢語中表現的比較嚴格,後世的文言文一般也嚴格遵循這條原則。上古漢語裏常用作賓語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奚、安、曷”等。如教材272頁例句:(1)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2) 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下)(3) 于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對於宰予有什麼可責備的)(4) 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5) 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何先?(論語子路)(6) 梁客辛垣衍安在?(戰國策趙策三)(7)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時,一般也要前置。如教材272頁例句:(1)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2)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乎?(戰國策趙策三)(3)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4)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輗n;軏yu。古代用牛力的車叫大車,用馬力的車叫小車。兩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車轅上。車轅前面有一道橫木,大車上的叫鬲,小車上的叫衡。鬲、衡兩頭都有關鍵,即活銷。輗就是鬲的關鍵,軏就是衡的關鍵。車子沒有它,自然無法套牲口,故云“何以行之哉”)(5) 子歸,何以報我?(左傳成公三年)二、在否定句裏,指示代詞或人稱代詞作賓語時,一般要前置。如教材263頁例句:(1) 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2)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3)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4)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禮記禮運)(5) 諫而不入,莫之繼也。(左傳宣公二年)在否定句裏,代詞作賓語前置必須有兩個先決條件,一個是必須是有否定詞對謂語進行否定的句子,一個是這個句子的賓語必須是指示代詞或人稱代詞。兩件缺一不可。如:(6)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漢書食貨志)(7) 吾久不聞汲黯之言。(史記汲鄭列傳)這兩個句子都可以說是含有否定詞的否定句,但賓語卻不是指示代詞或人稱代詞,故不能前置。如果動詞前有助動詞或副詞充當狀語,代詞賓語既可以在狀語之前,也可以在狀語之後。如:(1)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2) 五人禦于前,莫肯之為。(呂氏春秋不苟論)(3) 丘也聞不言之言矣,未之嘗言。(莊子徐無鬼)(4) 自古及今,未嘗之有也。(墨子節用上)和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相比,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的規律並不是十分嚴格的。尤其是先秦典籍中,否定句代詞作賓語的位置就有很多的例外。如論語裏就有八個不前置的例子,詩經和其他一些著作也有很多不前置的例子。而唐宋以降的文言文裏這條規律倒是比較嚴格。這主要是後人的刻意仿古造成的。三、用“是”和“之”作為標誌的賓語前置古漢語敍述句的賓語,通常是放到動詞謂語的後面,但有時為了強調賓語,也可以把賓語提前,即在賓語後面用“之”或“是”、“實”等字複指,如教材254頁例句:(1) 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2) 將虢是滅,何愛于虞?(左傳僖公五年)(3) 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左傳僖公五年)(4) 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隱公元年)(5) 商書曰:“無偏無党,王道蕩蕩”,其祈奚之謂矣。(左傳襄公三年)由於“惟”字有特別強調的作用,古書中有很多以“惟”字開頭的賓語前置式,如教材254頁例句:(1) 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左傳宣公十二年)(2) 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3) 不務張其義,齊其信,唯利之求。(荀子王霸)由於“唯”有特別強調的作用,從而形成了一些以“唯”字開頭的四字格成語,如“惟命是聽”、“惟利是圖”等,並且一直保留在現代口語中。和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要前置一樣,這種用“之”或“是”複指的有時也可以是介詞的賓語。如(1) 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論語先進)(2) 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左傳昭公十五年)以上用法的“是”或“之”,張世祿古代漢語稱之為“關係詞”,而周振家古代漢語和中學語文教材等則稱之為“助詞”。本教材254頁下數第六行云:“由此可見,用代詞是字或之字複指提前的賓語,是古代漢語變動動賓語序的一種語法手段。”可見作者是把這種用法的“是”或“之”作代詞的。郭錫良古代漢語與此同。我們贊同“助詞說”。四、沒有語法標誌的賓語前置除了上述三種情況外,有時候賓語並不需要什麼語法條件,也可以放到謂語或介詞的前面。如(1) 君子是則是效。(左傳昭公七年)(2)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3)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4) 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傳僖公四年)(5)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史記李斯列傳) 第四節 古漢語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問題,早在清代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一書中就已經談及過。1898年馬建忠在其馬氏文通中對詞類活用問題做了比較全面的揭示(馬氏的術語不是“活用”,而是“假借”)。嗣後1922年陳承澤先生在其國文法草創一書中,把“詞類活用”做為一個重要的語法理論,專門加以系統的論述,其後為大多數語言學家所採用。近七十年來,經過語言學家們的反復探討,人們對詞類活用的定義、範圍、確定方法等重新審視,確定詞類活用的範圍:(1)名詞等用如動詞;(2)動詞、形容詞、名詞等使動用法;(3)形容詞、 名詞的意動用法(見郭錫良等古代漢語)。有的教材還包括名詞作狀語、動詞作狀語等。 關於詞類活用的定義,七十年來變化也是很大的。陳承澤認為:“凡字只有一質而可數用,從其本來之質而用之者,謂之本用若明其本用,則活用自可類推。 ”陳先生是用詞義和詞在句中的位次做為判斷活用的標準的。王力先生說:“在古代漢語裏,某詞屬於某一詞類是比較固定的,各類詞在句中的職務也有一定的分工,例如名詞經常作主語、賓語、定語,動詞經常作謂語,形容詞經常作定語、謂語和狀語但是在古代漢語裏,詞類活用比現代漢語多一些,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而靈活運用。”郭錫良認為:“在古代漢語中,名詞、動詞、形容詞在句子中充當什麼成分有一定的分工,也就是說,三類詞的基本功能是比較固定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某些詞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又可以靈活使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充當別的詞類,這就是詞類的活用。” 根據上述各家論述,詞類活用的判定:一、必須是一個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出現的臨時的、靈活的用法;二、必須是由一種詞性臨時轉變為另一種詞性。因此,詞類活用的定義應該概括為:所謂詞類活用,是指一個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裏,為了滿足表達上的需要,而臨時具備了另一類詞的詞性、辭彙意義和語法功能。簡言之,即甲類詞臨時當乙類詞使用的語言現象。 一、名詞、形容詞用如動詞 (一)名詞用如動詞名詞用如動詞,是指某個名詞在具體的語法結構中,由於語境提供的條件而臨時表示和這個名詞相關的動作行為。這種現象在古漢語中表現的比較普遍。如教材343344頁例句:(1) 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左傳成公二年)(2) 晉靈公不君。(左傳宣公二年)(3)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齊策四)(4) 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戰國策趙策三)(5) 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史記項羽本紀)(6) 夫子式而聽之。(禮記檀弓下)(7) 曹子手劍而從之。(公羊傳莊公十三年)(8)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9) 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肘之”即“用肘撞”,“不君”即“不行君道”,“衣冠”謂“穿衣戴冠”,“脯”即“做成肉幹”的意思;“面之”即“正面朝向他”,“式”即“軾”,這裏是“靠著軾”的意思。餘類推。表示方位的詞本來是名詞的一個附類,所以它們有時也是可以活用為動詞的。如教材344頁例句:(1) 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2) 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以上例句中的“西、東”都是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在句子中作謂語。從以上例句中我們看到,這些名詞活用為動詞,都具有一個臨時性的特點,即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它們仍是名詞,仍然只作主語、賓語或定語使用。同時我們还應該看到,它們還具有靈活性的特點,即同一個名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受上下文的制約,表現出不同的意義。如:(1) 勇士入其大門,則無門焉者。(2) 晉侯圍曹,門焉,多死。例(1)的“門”是“守門”的意思。例(2)的“門”是“攻門”的意思。名詞性词组在句子中和名詞的用法一樣,即在句子中作主語、賓語和定語,那麼在古漢語的句子中也會象名詞那樣作動詞,表示和那個名詞性词组相關的動作行為。如:(1) 婉貞獨戚然曰:“小敵去,大敵來矣,設以炮至,吾村不齏粉乎?”(2) 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例(1)的“齏粉”是“成為碎粉”的意思。例(2)的“胡服”是“穿上胡人的服裝”的意思。它們都是名詞性词组的活用。(二)形容詞用如動詞以形容詞作謂語的句子叫描寫句。在描寫句裏,形容詞一般不能帶賓語,如果形容詞在句子中帶了賓語,那麼這個句子也就變成了敍述句,而這個形容詞一般也就活用為動詞了。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後面的賓語產生的是支配作用,那麼這個形容詞就是活用為一般動詞。如:(1)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2) 益烈山澤而焚之。(3) 楚左尹項伯者,素善留侯張良。爾雅釋詁:“多,眾也。”是個形容詞,在這裏是“有許多”的意思;說文:“烈,火猛也。”這裏是“放大火燒”的意思。說文:“ 善,吉也。”,這裏是“與友善”的意思。它們在句中都充當了謂語,並且還帶了賓語,和後面的賓語表現為一般的支配關係與被支配關係,我們把它們理解為活用作一般動詞。 二、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一)動詞的使動用法:所謂動詞的使動用法,就是主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並不施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動詞又分不及物動詞和及物動詞兩種。不論是及物動詞還是不及物動詞,都有使動用法。 1、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本來就不能帶賓語,如果帶 一個賓語,一般就用作使動用法。表示主語使賓語施行這個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如教材345頁例句:(1) 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僖公三十年)(2) 晉人歸楚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屍于楚,以求知罃。(左傳成公三年)(3)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4) 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5)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上)(6)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例(1)的“亡鄭”即“使鄭亡”;例(2)的“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即“使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歸”;例(3)的“行之”即“使之行”;例(4)的“鳴鼓”即“使鼓鳴”;例(5)“進之”即“使之進”、“退之”即“使之退”;例(6)“來之”即“使之來”。動詞使動用法的賓語有時可以省略。如教材345頁例句: (1)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論語季氏)(2)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荀子天論) (3)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史記李將軍列傳) 例(1)“來”即“來之”,使人來;例(2)“不能病”、“不能貧”、“不能禍”是“不能病之”、 “不能貧之”、“不能禍之”即“不能使之病”、“不能使之貧”、“不能使之禍”,即“不能使人生病”、“不能使人貧困”、“不能使人遭禍”。例(3)“誘而降”即“誘而降之”, 亦即“誘而使之降”,即“引誘他們,並使他們投降”。2、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在古漢語中,及物動詞是可以帶賓語的,但有時及物動詞和後面的賓語不表示支配和被支配的關係,而是表示為使動關係。如教材345頁例句:(1) 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傳宣公二年)(2)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齊策四)(3) 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4)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史記項羽本紀)(5) 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於扶桑。(楚辭離騒)例(1)“食之”即“使之食”;例(2)“以草具使食”即“以草具食”;例(3)“飲趙盾酒”即“使趙盾飲酒”例(4)“從百餘騎”即“使百餘騎從”;例(5) “飲余馬”即“使余馬飲”。從語言形式上看,它們都和後面的賓語構成動賓關係,為了便於區別及物動詞和後面賓語的一般支配關係和使動關係,中古以後人們曾經把用作使動意義的某些詞,用改變讀音的方法加以區別,這就是所謂的“讀破”,如例(1)的“食”讀“s”、“見”讀“xin”;例(4)的“飲”讀“yn”等。但是否是使動用法,不是靠讀音來判斷的,它只能從動賓關係所表達的意義上去考察。使動用法實際上所表達的是一個遞系結構的內容。遞系結構即含有使令性動詞的兼語式結構,這種結構在上古漢語裏比較少見,而使動用法則相對普遍一些,中古以後使動用法逐漸減少,逐漸地被遞系結構即兼語式所取代。現代漢語中也還保留了一些使動用法,如“鞏固國防”、“方便群眾”“密切軍民關係”、“豐富辭彙”等。(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使後面的賓語臨時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狀態。如教材347頁例句:(1)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戰國策趙策四)(2)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論語子路)(3)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禮記禮運)(4)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5)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後快於心與?(同上)(6) 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孟子滕文公下)(7)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孟子公孫丑下)(8)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例(1)“尊長安君之位”即“使長安君之位尊”;例(2)“富之”即“使之富”;例(3)“正君臣”、“篤父子”、“睦兄弟”、“和夫婦”即“使君臣關係正”、“使父子關係篤”、“使兄弟關係睦”、“使夫婦關係和”;例(4)“遠庖廚”即“使庖廚遠”,即“遠離庖廚”。餘類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其賓語有時也能省略,如(1)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荀子天論)(2) (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3)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韓非子說林下)例(1)“貧”即“貧之”,即“使之貧”;例(2)“富矣”即“富之矣”,即“使之富了”;例(3)“小”即“小之”、“大”即“大之”,意思說“如果鼻子刻大了,可以使它小一些;如果刻小了,就不能使它變大了”。(三)名詞的使動用法在古漢語裏,名詞用如一般動詞的情況較為普遍,但偶而也有用作使動的情況。如教材347頁例句:(1) 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者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2) 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史記晉世家)(3) 魯欲將吳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例(1)“生死”與“肉骨”相對,“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生死”即“使死者複生”,“肉”是名詞的使動用法,“肉骨”即“使白骨生肉”;例(2)“國異姓”即“使異姓立國”。例(3)“將吳起”即“使吳起為將”。方位名詞可以用如一般動詞,有時也可以用作使動用法。如(1) 我疆我理,南東其畝。(詩小雅信南山)(2) 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而不信蘇子矣。(史記蘇秦張儀列傳)例(1)“南東其畝”即“使田壟朝南或朝東走向”;例(2)“東蘇子”即“讓蘇代到東方去”。三、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所謂“意動用法”,是指主語具有認為賓語怎麼樣或把宾語看作什麼的意思。(一)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語主觀上認為這個形容詞後面的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狀態。如教材348頁例句:(1)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2)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齊策四)(3) 以賢勇知。(禮記禮運)(4)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八十章)(5)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晁錯論貴粟疏)例(1)“小魯”、“小天下”,不是說“使魯國變小”、“使天下變小了”,而是主觀上“認為魯國小了”、“覺得天下小了”,例(2)“賤之”是“認為他卑賤”;例 (3)“賢勇知”是“把人勇有謀的人當成賢人”;例(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即“認為其食甘,認為其服美,認為其居安”;例(5)“貴五穀”即“認為五穀貴”、“賤金玉”即“認為金玉賤”。(二)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就是主語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麼,或把賓語看成是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教材348頁例句:(1)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傳僖公八年)(2) 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3)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運)(4) 友風而子雨。(荀子賦)(5) 孟嘗君客我。(6) 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例(1)“夫人之”即“(春秋經上)把她當成夫人”;例(2)“藥之”即“把它當成藥”;例(3)“親”本指父母而言,“親其親”即“把別人的雙親當成自己的雙親”、“子其子”即“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例(4)“友風”即“以風為友”,把風當成朋友;“子雨”即“以雨為子”,把風當成兒子;例(5)“客我”即“以我為客”,把我當成門客;例(6 )“夷之”即“以之為夷”,把他們當成夷人;“中國之”即“以之為中國”,把他們當作中國人。詞類活用現象在古漢語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語言現象,往往是出於表達上的需要而臨時把一類詞當另一類詞使用,因此,如果表達上需要的話,不管什麼詞都可以不按正常的語法規則來使用。所以在文言文中,除名詞、動詞、形容詞外,其他一些類別的詞有時也可以活用。如(1) 民參其力,二入於公,而衣食其一。(左傳昭公三年) (2) 見公卿不為禮,無貴賤,皆汝之。(隋書楊伯丑傳)(3) 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韓非子顯學)(4) 出而哇之。(孟子陳仲子)例(1)的“參”同“三”,是數詞,“參其力”是“三分其力”的意思。例(2)的“汝”是代詞,“皆汝之”是“都用汝稱呼對方”的意思。例(3)的“必”是副詞,“必之”即“肯定他”的意思。例(4)的“哇”是象聲詞,“出而哇之”即“出門後便哇哇地吐了出來”。四、古漢語詞類活用的識別(一)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識別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是受特定的上下文所限定的,在句法中詞與詞的搭配關係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兩個名詞相連,如果不是並列關係或修飾關係,那麼就一定有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二者表現為支配關係、陳述關係或補充關係。如:(1) 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支配關係)(2)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陳述關係)(3) 沛公欲王關中。(補充關係)2、形容詞用在名詞前面,如果不是修飾關係,這個形容詞一般活用為動詞。如:(1) 楚左尹項伯,素善留侯張良。(2)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