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坛讲稿.doc_第1页
教师论坛讲稿.doc_第2页
教师论坛讲稿.doc_第3页
教师论坛讲稿.doc_第4页
教师论坛讲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论坛讲稿 2006.12.30韩维加2006中国教师生存报告虽然我是一个惯于遗忘的人,很难遇到能令我刻骨铭心的事情,但作为一个对中国教育有些许期待的国民,对年内发生在中国教师身上的几件事,我还是有深刻印象的。第一件是全面清退代课老师事件;第二件是农村女教师进城卖淫事件;第三件是中学教师被家长殴打事件;第四件是严重的教师体罚学生事件;第五件是大学教师街头卖艺事件。这五件事之所以没有在我的记忆里消失,是因为事件触及到了我内心所关注的生存的问题。都说生存是人生第一要素,当第一要素出现危机的时候,首先遭到压迫的就是灵魂了。教师被人们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此,我向来是没有异议的。出于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崇高敬意,我内心也不想过度宣扬有损于教师高大形象的事件。因此,我在报喜还是报忧的问题上展开了多时的思想争斗。然而,如果要我用捏造的事实来美化教师空虚的心灵,就违背了报告的真实性宗旨了。回顾2006年中国教师所走过的历程,我们看到了喜也看到了悲,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落魄。第一,城乡差距依然严重。城乡差距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似乎一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先天性的差异被人为的经济因素逐步扩大化了。虽然我们偶尔能听到一些有关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措施,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据相关资料显示,城市教师的人均工资是农村教师的35倍,这种状况同样也影响了城乡师资力量合理流向。然而,城市教师丰富的物质生活,并没能保障其身心的愉悦,浓重的物欲气氛压迫着作为教师所应有的宁静心境。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紧紧地罩在教师那纯洁的头颅上,这当然无助于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至于农村教师,就更加地显得窘迫。那点微薄的工资,连为了生存而生存都难以维持,不知道如何可以全心地去发挥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求生的本能就难免不迫使一具肉体走向堕落了。第二,大学教师之间的贫富悬殊持续升温。在中国各阶层中,贫富悬殊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作为一个仅仅以教书育人为基本谋生方式的教师,为个人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那就显得有点不务正业了。打着专家、学者和高级知识分子的幌子,以卖弄权威、弄虚作假为第二职业的大学教师是有一定比例的。这行为就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了,因为生存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奢侈。另一部分安于现状或者本身过于清高的大学教师,就只能守住清贫“苟活”一生了。从这个现象中,我们看到了浮躁、迂腐和执著并行于大学教师的内心世界里。同样的教师,不同的活法。因此,规范大学教师的行为和教学风气,应该是一个势在必行的教改任务。第三,中学教师的情绪化教学风气没有消除。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十字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得体的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在幼稚与成熟的交界点,有无畏的任性,也有强烈的自尊,很多中学教师因为忽略了理解和关爱,而败在了这群孩子的手里。血气方刚、厌世妒俗的情绪用在教育孩子的课堂上,是有损老师尊严的。老师与学生乃至学生家长之间的肢体冲突,每年都在各所中学时有发生,这当然算是中国教育界耻辱的一面。要改善这种局面,中学教师的整体心理素质就有待进一步提高了。第四,小学教师肩负着启蒙教育的重任没有获得足够重视。中国已经逐渐迈进了独生子女二代的时代,单有加减乘除和汉语拼音,是锻造不出优秀国民的。中国小学教师多数一直沿袭着旧时代的教育理念,用远瞻性的眼光来评判,那是失败的。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其作为教育界的边缘群体,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如果我们总以为小学教师是一种轻松得无须技术含量的职业,那真的是可悲的。今年9月开始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对于那些处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孩子来说,是一场及时雨。只是不知道这场及时雨,能不能给小学教师的成长带来契机。在2006年还没有过去的时候,我们还不能预测2007年的中国教师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但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那就是作为一名教师,依然要靠教书这份职业来养活自己,来养活自己的儿女。无论是奢侈还是苟活,都不例外。教师集体离婚事件上演一则新的儒林外史?北京大学教授 王铭铭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教师集体离婚事件,像是一则新的儒林外史。事件起因是教育管理部门鉴于教师数量过剩而欲进行裁员(说得好听点,可叫“下岗”)。教师队伍裁员,不是一件容易做的工作。该地教育管理部门设计出一套“方案”,恐是出于善意,方案提出,对离异教师,可给予续聘待遇。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教师们对裁员方略作出了行为艺术般的反应纷纷火线离婚。据说在该镇,教师们见面不再以传统的“吃了没有”为问候语,他们发明了一个新词句“离了没有”, 以幽默的对立面荒诞为形式,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对此一事件也作出了反应,其负责人表示,要追查这些离婚教师中,到底有哪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真离婚与假离婚怎么判断?不易。若是真的要追查,那岂不是要派出规模不小的“离婚私人生活勘察队”日夜监视离婚教师们的隐私活动吗?若不然,而仅是叫老师前来问话,责令他们说出秘密,那么,老师们都不是傻瓜,必定会再度顺着政策来寻找对策。假如当地教育部门删除那一有关规定,那么,教师们复婚的比例就会高起来;而假如反之,作为理性人,他们当然会为了生活而克制感情。有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向记者说,他要尽其所能劝老师们复婚。这样表态,令人啼笑皆非。我怀着矛盾的心态观望这场活生生的戏剧。站在教师的角度看,我认为,教师也是人,管理部门不能为了展示自己所谓的“改革力度”,就置教师的生存权于不顾,何况用离婚作为“上岗”的条件来“改革教育”,并非良策。不过,有时替管理部门的人想想,我也能理解,教师数量如果太多,对于政府无疑构成沉重负担,而中国的学校也广泛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对鱼目混珠的教师队伍进行精简和结构性调整,本无可厚非。我不能自恋地以为自己的这一矛盾心态有什么广泛的说明性。然而,我私下常想,导致我这一心态矛盾的背景,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改革的困境之一吗?一方面,教师们(包括大学教师),好不容易摆脱“臭老九”身份,好不容易在生活上得到多一点照顾,一下子人们又以种种“理由”来将他们定位为“负担”(在其他情况下,也包括道义上的“负担”),这实在没有道理。另一方面,这些年,教师地位和生活得到改善,这使教育行业增加了太多人(甚至从政、从商者变教师的例子也有),如此一来,便给政府增添了财政和行政管理压力。要完成提升教师的地位与收入和提高教育“效率”的双重“任务”,最简练的办法,自然是裁员。然而,理性思考与现实生活还是不同。现实上,我们都是人,受着社会生活的约束。作为人,我们中哪位能保证裁员裁的就是“孬种”?又有谁能保证“上岗”的教师都是“好汉”?不说丹东,就说我们那几所著名的高等院校吧,它们或许是怕出现“集体离婚”之类事件而设计出了自己的“改革方略”,比如,在教师待遇实行“岗位津贴”制度。这一制度的设计意图是善意的,主要是为了在不导致教师队伍过于震荡的前提下,使那些工作量大、贡献大的老师获得更好的待遇。然而,制度实行以来,也出现不少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有不少大学教授抱怨说,真正工作量大、贡献大的老师,得到的待遇反倒比其他人低。我曾经问一个单位领导关于这一问题的看法,他说:这是为了维护单位的内部团结。怎样更好地平衡国人所谓的“团结”(其中常隐含权力因素)与“效率”?这是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理论上说,解决的办法是有的: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要避免动不动以“下岗”来威胁教师,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避免动不动以“公平主义”来维护自身利益。不过,要实现这个“双避免”,实在并非易事。评论:“离婚证”和“上岗证 ”哪一个重要据法制晚报报道,辽宁丹东市近60名教师在一周内全离婚了,原因是区教育局聘用制办法中规定,如有离异或丧偶且抚养未成年人的,可以不通过考核直接上岗。老师们一个个忙着离婚没来上课,害得学生也跟着天天放假仅仅因为一个竞聘上岗政策的出台,就有几十对教师夫妻集体离婚,听起来像演戏。老师们集体离婚难坏了镇政府。夫妇自愿离婚,符合法律规定,不给办离婚没有道理啊。某位老师5岁女儿追着不让离婚。一位老师说,“真想大哭一场”。你说这叫什么事啊?其实想想从前的报道就知道,“集体离婚”这事已经上演很多起了。因为政府出台拆迁的安置文件中规定,离婚与单身者“可按优惠价格购买一套40平方米、一室一厅”的住房,重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和镇近百双夫妻“自愿”离婚;因为“离婚后的下岗职工可以上岗”的一纸“人性化”的通知,华北油田许多职工闯进婚姻登记机关抢办理离婚手续。如今这事在“为人师表”的老师身上重现,确实让有关部门的颜面尽失。于是,14日上午,由丹东市振安区人事局、教育局及同兴镇政府等部门组成的调查组正式进驻同兴镇中心小学,除了让老师们复课外,他们的中心工作是找老师们个别谈话,而谈话的内容也只有一个“复婚吧,给我们点面子。”因此这个调查组被老师们戏称为“复婚办”(9月15日时代商报)。出台一个政策,客观上导致几十对教师夫妻集体离婚,这项政策很难说是科学的。当地教育局认为政策很人性化。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政策被人钻了空子。说明政策本身有漏洞,不严谨,不周密,没有经过论证。只要有空子可钻,谁不想钻啊。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人性的弱点使然。我想起歌手赵传那首尽人皆知的我是一只小小鸟: “有时后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也许有一天我栖上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我飞上了青天才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幸福是否只是一种传说/我永远都找不到/所有知道我的名字的人啊/你们好不好/世界是如此的小/我们注定无处可逃/当我尝尽人情冷暖/当你决定为了你的理想燃烧/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问得好。我也想问一句:“离婚证”和“上岗证 ”哪一个重要?这是个近乎残酷的选择,简单地责怪老师们离婚的草率显然有失公平,如何减少拍脑袋政策的出台才更值得追问。魏明伦:警惕青少年审美观“苍蝇化”!魏明伦先批“老鼠爱大米”,又对超女表质疑警惕青少年审美观“苍蝇化”!本报北京电(特派记者/郭珊静睿达嫔虎城)前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鬼才”魏明伦语惊四座:我们的青少年正在由“审美”转向“逐臭”,审美观由“蝴蝶化”转为“苍蝇化”。他分析了青少年当中偶像崇拜的产生根源,对于去年火遍全国的“超女”,魏明伦说,自己的态度已由当初的支持转向质疑!“我不是站在超女的对立面,我只是想在别人都趴在地上膜拜她们的时候,站在高一点的地方俯视。”魏明伦说,在一个跟风成瘾的浮华年代,逆向思维最终一定会被证明是有价值的。青少年对高雅文化产生“抗体”?前天的发言中,魏明伦严肃地指出,在年轻一代人身上有很多倾向是值得注意的,尤其是“老鼠爱大米”印证了他的担忧过去人人喊打的“老鼠”竟然取代“蝴蝶”成为爱情的意象,而老鼠的形象从诗经开始就与贪婪、肮脏、腐败有着天然的关系。“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不就像贪官爱金钱吗?”他据此指出这是一个警号:年轻人的欣赏观正在由“审美”变为“逐臭”,由“蝴蝶化”变为“苍蝇化”!魏明伦进一步借用医学上“受体”与“抗体”的术语阐释,过去五四青年对于自由、科学、民主、进步等有着天然的受体,而对于封建、专制、独裁等有天生的抗体,因此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青年,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先驱。而在这些新新人类身上,这种文化的抗体和受体在改变,甚至颠倒,对于高雅、优美、正义的东西排斥抗拒,对于恶俗的、浮躁浮浅的东西却趋之若鹜。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青年人不知道自己的祖辈是从多么苦难的年代走过来的,对于国家的历史一无所知。超女崇拜本质就是反个性接着,魏明伦的矛头又对准了风靡全国的超女。对于超女在青少年当中引发的追星狂潮,他又抛出一个尖锐的结论:超女引起的偶像崇拜,已经超出了娱乐的范畴,这种狂热是不正常的,其本质就是反个性!“超女”从诞生以来,一直是以张扬个性、“想唱就唱”作为标榜口号的,但魏明伦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指出,从文艺复兴到五四运动,先进文化都是从打破偶像出发的,偶像不是个性解放的象征,恰恰是反个性的。“就像科学家不会把爱因斯坦当做偶像一样,现代人需要的是先驱而不是偶像,一旦人把人当作偶像,它的负面影响就会出来。”魏明伦坦言,海选阶段自己曾是超女的支持者,但通过一些出版物了解到,知道“超女”的背后,其实潜藏着商业的暗箱操作,特别是目睹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高举李宇春的照片歇斯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