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医学科技期刊的起源和发展医学科技期刊和其他科技期刊一样,是反映某时期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或某个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的平台,是提高科技生产力的重要依据,是人类知识财富的重要储存单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以文字形式记录人们长期从事医学科学实践、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有用的事实、数据、理论、定义、方法、科学构想和假说,包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不仅能反映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下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水平,也预示着未来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研究和探寻医学科技期刊的起源和发展,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各个时期医学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而且还能阐明医学科技期刊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进一步揭示医学科技期刊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高医务人员诊断治疗水平和保障人们健康水平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1 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期刊科技期刊最早出现于欧洲,从第1种科技期刊诞生到现在已经有350多年的历史。有人认为,法国议院参事戴萨罗(Denys de Sallo)于1665-01-05在巴黎创办博学者杂志(Journal des Scavans)1-2,也有人将其译为学者杂志3-4,还有译为科学家周刊5,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技术期刊。由于该刊内容是向读者报道在欧洲出版的一些新书消息、目录和摘要,发表一些解释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和解剖学实验方面的知识,记录气象数据,同时也刊登民事及朝廷判决,以及当时为人们喜闻乐道的一些事情;所以有人认为,当时的博学者杂志还不是有意识地用于学术交流、传递情报的科技期刊。因为该刊办刊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不用花多大力气就能学到东西的一种手段”6。所以,它与科技期刊的宗旨还有一定距离,而真正用于学术交流的第1种科技期刊应是英国皇家学会的亨利奥尔登伯格(Henry Oldenburg)等一批科学家于1665-03-06在伦敦创办的皇家学会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 of the Royal Society)7-8,也有作者译称哲学汇刊9。该刊内容是发表学会成员所做的实验,以及与欧洲同行之间相互通信的消息。该刊一直出版至今,已有352年的历史,现名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0。不管争论如何,但可以肯定,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是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科技期刊。早期出版的科技期刊,内容多为综合性的。到18世纪下半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越分越细,各种专业期刊陆续出现。1823年英国出版了第1种医学期刊柳叶刀11。随着科技文献量的快速增长,科技人员要求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全面了解相关学科的科技文献,于是又出现了文摘性期刊,如1903年英国创刊的医学中央杂志。后来又出现了题录型的检索性期刊 11。2 中国医学科技期刊的起源和发展我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对全人类的文化曾经做出过非常卓越的贡献。作为出版印刷的3个重要的元素纸张、排版和印刷术,都是我国人民发明后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但由于我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制约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的发展也非常缓慢。我国出版最早的医药科技期刊虽然比世界最早的科技期刊晚137年,但从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下面介绍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医药科技期刊和系列期刊的出版情况,以飨关心医药科技期刊发展的读者。2.1 吴医汇讲 清乾隆57年至嘉庆6年(1792-1801年)间,由江苏长州人(今苏州)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以不定期期刊形式出版,首开我国出版期刊的先河12 ,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版最早的由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中文科技期刊741。吴医汇讲现传世有2种版本,即乾隆本和嘉庆本。在以前的著录中,均被按照图书著录。但在乾隆本的封面上印有“随到随镌,不拘铨次”字样,在书前印有朱克柔后序称“集前辈名医及诸同人著作,汇为一编,名之曰吴医汇讲”,该后序在嘉庆本被移至最后,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后序。对此,唐大烈在朱序之后加了识语解释到:“朱子研渔,不作首序而作后序,谦抑之意也。唯是拙集,不限卷次,以俟陆续购教随时增订”。唐大烈在这段识语中直截了当的指出吴医汇讲是以“不限卷次,以俟陆续购教随时增订”为出版宗旨,这就表明了吴医汇讲同以前的图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一种打算无限期出版下去的连续出版物。但由于其创办人唐大烈在“选自十一卷周省吾先生佳章之后,忽抱沉疴,于辛酉岁(1801年)辞世”。而其孙唐庆称“年幼无知,不敢续入集内”。“仅守遗版,即以十一卷第八页吾省先生佳作为止”。吴医汇讲历时10年,共刊载了50多人次的近200篇文章。以此可说明吴医汇讲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医学科技期刊。2.2 广州新报 嘉约翰是美国费城杰斐逊医学院的医学博士,他在广州开设医院和医学院,服务长达47年,对西方医学和培养中国医学人才有突出贡献。1868年,他在广州创办了中文医学刊物广州新报,为周刊13;1880年(清光绪6年)改为西医新报,出版38期后停刊。该刊专为华人而设,这是我国第一种西医期刊14-15。2.3 海关医报 主编黄宽(广东香山东岸人)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是中国留欧并学习医科的第一人,也是华人留学外国全面掌握西医学科领取医学证书的第一人。他获医学士后,又专攻病理学和解剖学,并获博士学位。1857年毕业后回国,极力推进西医在中国的传播。1863年,中国海关医务处成立,黄宽被聘为首批医务官,也是唯一的华人医务官。主要承担对港口进出的船只进行检疫,当船上缺乏医生时,医务官也要照顾和治疗患病的船员。他兼任医务官时,每年要写一份的有关当地病情的报告,上交海关总税务司,于1871 年集为海关医报出版,其中汇集了当时的天花和霍乱发病情况的报告。特别是详细记载了1873年广州地区的霍乱大流行情况16。这是第一本系统记载我国传染病大流行全过程的医学期刊。2.4 医学报 1905年,清光绪31年5月,由周雪樵发起的“中国医学会”在上海创办了医学报,为半月刊,出版154期后停刊;蔡小香继任会长后,与就职于上海中英大药房的西医博士唐乃安和两江内科优等医士李干卿集资续办该刊,更名为中国医学报,于1910-11-16出版第1期,以后出版最少137期。这是我国发行最早的医学期刊之一17。2.5 博医会报 1887年3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华博医会”(Chinese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创办了英文医学杂志博医会报(Chinese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为季刊,1905年1月1日改为双月刊,1907年更名为中国博医会报(Chinese Medical Journal)18。 1915年,中华博医会合并到中华医学会,刊名随即改为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19;同年,中华医学会还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中文版);1932年,中华医学杂志与齐鲁医刊合并,期刊封面仍以中华医学杂志为名,但当年在中华医学杂志刊名下方一行约3号字题写“及齐鲁医刊”字样。自创刊以来,中华医学杂志除抗日战争和文革期间有短暂停刊外一直出版自今,先后由最初的季刊,改为双月刊、月刊、半月刊,目前为周刊;是我国持续出版时间最长的科技期刊和医学期刊。该刊报道了大量国内外医学科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反映了我国各时期医学科学的发展水平,为发展我国医学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中华医学杂志也引起国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927年就被美国医学会累积医学索引收录,成为我国最早被国外医学索引收录和被世界医学界关注的著名医学期刊20。2.6 利济学堂报 清光绪11年(1885),浙江瑞安人陈虬(1851-1904)等在瑞安城创办了利济医院和利济医学堂,这既是浙南最早的医院,也是我国的中医专门学校。光绪22年(1896)1月20日,还创办了利济学堂报,陈虬任主编,这是我国最早的中医药学报,也是我国最早的高等医药院校学报。该刊面向全国各大中城市发行21-22。 2.7 上海医报周刊 1908年创刊的上海医报周刊以介绍医药常识、提倡公共卫生、促进民众健康、传达医药新闻为宗旨,刊登了大量近代名医的文章,在刊物中不乏非常有见地的临床医学经验和医学学术主张,是我们研究民国时期中医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刊物23。2.8 医药学报 裘吉生先生(1873-1943)于清光绪34年(1908 年)6月创办的医药学报是我国最早的中医药期刊之一24。该刊至宣统元年(1909年)8月出版16期后,因经济拮据而停刊,次年正月出版第17期、5月出版第18期,至1910年10月出版44期后停刊;1915年7月1日复刊出版第45期;1924年1月裘先生迁往杭州,更名为绍兴医药月报,由杜同甲任总编辑,何廉臣任副总编辑25。该刊前后出版约90期,在宏扬祖国传统医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迫使民国政府撤销了由余岩等提出经南京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反动提案,还通过公开守世秘方,校刊善本、珍本,去伪存精,传播祖国医药之精华。2.9 医育 1935 年10 月创刊于南京的医育,是专门以科学教育为职业的新的期刊类型,刊登有各学科教育研究、教育发展和训育的栏目或文章,正像吴医汇讲开创了中国期刊的先河一样,在医学教育特别是医学高等教育方面,医育又领先于其他学科一步26。2.10 大众医学 大众医学于1948年创刊,一直出版至今,是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杂志27。该刊面向全国民众,有广泛的读者群体,对提高全民卫生知识和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2.11 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和大学学报 新中国成立后,从提高和普及两个角度出发,国内各学术团体和高等医药院校分别创办了许多具有新时期代表性的医学科技期刊。特别是中华医学会从1950年起又先后创办了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传染病科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等112多种高水平的医学科技期刊28;国内各高等医学院校先后创办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医药卫生类学报100多种,这些期刊大多已成为我国医学领域最重要的核心期刊。2.12 英文版医学期刊 我国从1887年创办第一种英文版医学科技期刊至1980年的近100年的时间里, 我国只有3种英文版科技期刊问世。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全世界科技领域的学术交流,并克服相互间的语言障碍,我国还出版了近173种英文版科技期刊,其中医学期刊约占1/4强,使中国科技期刊在海外的影响逐渐扩大29 ;如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27年就被美国医学会累积医学索引收录,成为被世界医学界关注的著名医学期刊。英文版科技期刊的数量虽然只占我国科技期刊总数的3.6%,但对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却发挥了重大的作用。3 医学科技期刊的展望改革开放后, 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技期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科技期刊数量迅猛增长。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字, 2003 年底我国共出版期刊9 074种, 其中科技类期刊4497 种30;到2005年5月1日,全国共出版科技期刊5387种(港澳台地区除外),占期刊总数的59.429。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期刊和网络期刊不断出现,科技期刊的数量不断增加,出版科技期刊数量最多的是美国,中国也以5387种位居第二31。目前,我国共有医药卫生类期刊约1300种,约占全国科技期刊总数的1/4。在这些医药卫生类期刊中,有222种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列为核心期刊32,有441种被200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列为统计源期刊33。1996-2006年,中国期刊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数增长率基本达10以上,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数增长率也在15以上。2005年,中国内地期刊被SCI收录74种,在68个国家中排名第10位34,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的进步和科技期刊在国际中的地位,并引起世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除科学引文索引(SC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科学评论索引(ISR)和工程索引(EI)四大国际最具权威检索系统外,医学索引(IM)和化学文摘(CA)等世界著名检索系统还收录了我国诸如中华牌系列医学杂志、大学学报及其他一些学术性、技术性期刊的论文35。通过对MEDLINE数据库的检索,发现1949-2006年间共有174种中国期刊被收录过(含台湾地区的36种和香港地区的16种)。其中1949-1957年只收录Chinese Medical Journal1种,2005年收录最多,为86种。其中8种同时被工程索引收录36。同时,中华医学杂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国药理学报(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亚洲男科学杂志(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iciences、世界胃肠病学杂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等期刊还先后被SCI和SCIE收录。随着现代通信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期刊正逐步走向世界,并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科技期刊包括医学科技期刊在国际科技期刊的地位不是很高、影响力也不大,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不多,其主要问题是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较低,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37。就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医学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医学科技期刊差距较大;二是期刊编排、印刷和装帧质量较差,在期刊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三是期刊的英文撰写水平不高,不利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下摄影合同协议书
- 清运杂物合同协议书
- 校园土方建设协议书
- 水库管护合同协议书
- 托管房东房子协议书
- 机械使用安全协议书
- 服装包装承包协议书
- 木工班组质量协议书
- 木屋转卖合同协议书
- 滞留人员移交协议书
- 第18课《井冈翠竹》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第16课《有为有不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MOOC】《思想道德与法治》(东南大学)章节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MOOC】以案说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课件
- MOOC 中医与辨证-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高等数学基础》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聚焦离子束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报告
- 民族教育发展调研报告3篇
- 金属屋面钢结构工程专项施工方案(51页)
- 土地复垦方案(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